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后海南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斌立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后海南沿》是作者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从2008年至2018年发表过的作品,几乎都是作者行走于世界的所闻所见所思。作者就像一个文字魔术师,将我们拉入到情境之中,感受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却没引起我们重视的点点滴滴,并由此生发感悟。 作者简介 刘斌立,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历 任新东方、智慧天下等教育企业高 管。创办青少年科创教育品牌“寓 乐湾”。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中 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 副秘书长。第二届、第三届世界华文 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发表文 学著作近100万字。中国青少年“创 意写作计划”发起人之一。 目录 行走与写作 后海南沿 惊 蛰 忐 忑 绝 育 尼亚加拉的下半夜 行走于寂寥无声处 序言 在2019年新年快要来临的时候,我收到刘斌立寄来的 厚厚一包作品,有几本出版了的书,也有即将出版的文稿 ,还有他这些年的一些情况介绍,总之是蛮丰富的。我想 ,通过这些文字应该足够让我去了解刘斌立这些年的经历 了。 因为在这之前,我与刘斌立未曾谋面。曾经听几位文 学界的朋友说起过他,推荐过他。但这样的推荐和介绍毕 竟是相对平面的,是一闪而过的印象,是带着些隔膜的了 解。 等到我收到了他寄来的文章书稿,一件一件地展开来 、一样一样地看过来,我一边看一边就忽然想,其实本来 就没有什么认得不认得、熟悉不熟悉。在文字中,我们相 遇,我们相识,我们早就是认得的,我们确认过眼神。 刘斌立不是一位职业的作家,他一直以来从事的是青 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也做青少年创意写作的推广,这些工 作在当今都是十分受重视的。既被重视,就必定忙碌,但 是忙碌的他,同时还驾着“第三驾马车”—写作。 科技教育、推广写作和写作,是刘斌立要同时做好的 三件大事,十分不易,但是年轻的刘斌立却做得得心应手 、风生水起。这三项事业,没有互相影响,恰是互相促进 、互相弥补、相得益彰的。虽然现在刘斌立将他的“三驾 马车”都驾驭得很出色,但是我却相信,如果必须要放弃 什么的话,刘斌立一定不会放弃写作。这是流淌在他血液 里的基因,无论工作有多忙碌,无论人生有多坎坷,无论 时间有多紧迫,他唯一不能放下,也不会放下的,是写作 。他在奔波的人生中,能够将心情调适到最安稳的状态, 能够将思绪集中在文字之间,就因为他的身体里、灵魂中 自带着文学的细胞、写作的热血。 同时,因为他的万里行走,以及行走中的体验和见识 ,更加煽动了他的文学情绪。就这样,一个人生中“动” 的时间远远超过“静”的时间的年轻人,却一直在那里静 静地写作。这真让人起敬,让人感佩。读刘斌立的小说, 情绪会被带起来,情感会被牵着走,他的写作,是令人感 动的写作,文字带着体温,带着浓烈的情感。这个情感不 是硬撑出来的,不是装饰出来的,是从心底深处流淌出来 的,因为许多年的行走积累,许多年的人生历练,他有太 多的感悟,有太多的想法,有太多的故事,要喷涌而出。 之前刘斌立一直在写微型小说,他的微型小说在业内颇受 好评,曾数次获得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奖及国内微型小说 的奖项。这次他寄来的书稿中,又有一部是微型小说集《 东归》。《东归》里有数十篇微型小说,据说这里边大部 分的作品,仍然和他以往的作品一样,是行走中的产物, 在飞机上、在高铁上、在远乡的旅馆、在会议的间隙,他 就在某一个不固定的那里,写作。行走的好处,就是积累 ,他可以比同龄人看到更多,感受更多,想得更多。但是 同时,一个人如果长年地飞行、奔波,心、身体、情绪和 精神,肯定是动荡的、杂乱的、不稳定的。但奇怪的是, 这些动荡、这些不稳定,到了刘斌立的小说里,却化身成 了另一种感觉:简洁明快、沉静舒缓。 刘斌立的微型小说,语言是舒缓的,节奏是均衡的, 故事是明快的。设想在颠簸的路上,如何才能写出那种能 够直击人心深处的宁静和深邃,这是刘斌立的文字功力、 文学功力,更是源于他对于文字和文学的执着和坚守。比 如《虚铜》,比如《达里诺尔的车辙》等,无不让人从简 洁中体悟出深刻和厚重。 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他的另一部书稿《后海南沿》, 这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刘斌立的这部分小说,尤其是其中的中篇小说,很有 个性,很有力度,鲜活生动。阅读的时候,能够让人热血 沸腾,读完掩卷沉思时,又让人心痛不已。比如《后海南 沿》,我们读到、看到的是纸上笔下的灯红酒绿、红男绿 女,是世间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却又十分接地气。当 今年轻一代的生活烟火气弥漫在字里行间,而文后留下的 却是一种内心的伤痛、难言的空洞,是无尽的等待和孤寂 。作者以轻松的时尚的口吻,以调侃的活泼的语言,写人 生,写爱情,写得轻松,读后沉重,作品的言外之意体现 得十分充盈饱满。可以说,这是一种以轻写重的典型代表 作。刘斌立中短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结构十分精致, 尤其是中篇小说,较长的篇幅以如此精致的结构来布局, 实属不易,可见作者的用心、精心和耐心。在细节处理上 ,亦有它的过人之处,读到细致处,令人屏息凝神,比如 写到外面大雨,反衬出屋内的安静,安静得可以听到对方 的呼吸声。这样的描写作品中比比皆是,有一种轻车熟路 、手到接来的自然感。 刘斌立写作中所习惯的闲扯一笔,也很有意味,因为 收放自如,所以没有一点刻意的感觉,而是恰到好处。我 们知道,小说是要讲故事,但还不仅仅是讲故事,要讲好 故事。这种闲扯一笔又及时收回的文风,让人会心,十分 贴心,给人启发,难能可贵。刘斌立的小说题材很广泛, 感觉就是他的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文学的生发点,或 者也可反过来说,是纷繁的题材紧紧追着作者、缠着作者 ,不写都不行。 刘斌立的行走让他开阔视野 导语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写作的五个中短篇小说《后海南沿》《惊蛰》《忐忑》《绝育》《尼亚加拉的下半夜》,题材围绕着社会现实生活,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情感真挚而深厚,文笔优雅干净,是难得的上乘文学作品,折射出了今天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全书行文流畅,故事通顺,写出了中青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后记 行走于寂寥无声处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们,可能都还记得一个 人的名字余纯顺。他曾经走完青藏、滇藏、川藏、新藏, 徒步征服了世界第三极。1996年6月,他在徒步罗布泊时意 外身亡。那时候他就是英雄的代名词,年轻时的我总是被 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绑架在一起,期待孤独地去享受阳光 与荒原的诱惑。比利时诗人比达那慕尔的那句“我将穿越 ,但我永远不会抵达”是我青春荷尔蒙飞扬时期最好的座 右铭。20年来,我们基于生活需求的奋斗,忘我而又媚俗 。我们只关心房价和薪酬,再也想不起那些面朝大海时立 下的誓言。我们把自己曾经的梦想遗失在了生活的褶皱中 。只是偶尔在整理书架时,才从一本尘封已久的书里回忆 起年少的自己。 10年以来,我因为工作的需要几乎走遍了中国,我也 在路上写下了很多真诚的文字。我一直期待着一种生活, 是可以与世界渺无音讯以后,置身于那个寂静无声的空间 中,感受它,热爱它,哪怕那个真实的世界是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的将死之地。 写这篇文章时,我刚从腾格里沙漠走出来。我和同伴 们又都回到自己的轨道中,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继续着 剩下的行程。但是我随身的每个物品,似乎总在漏出几颗 沙砾,要把我拉回那些天的回忆里…阿拉善、滕格里,3天 ,70公里,我们行走于寂寥无声处。 沙漠行进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每一 座沙丘,每一个沟壑,每一脚深深的陷落,我们都在试探 着自己的本心。只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中,我们发现 了自己从未展露过的坚韧与毅力,也终于看到了自己不愿 意承认的盲点和无能。我们包裹在冲锋衣、面罩里面的躯 体悄无声息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想象的跨越。然而 在翻越一个又一个大沙丘时,终于在体力和心力几近耗尽 时,在我们已经近乎于绝望之时,在我们内心的声音已经 极度衰竭之时,同伴们的双手和自己内心的坚持让我们感 觉到人之于这个世界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又独自离开。基 于浩瀚星空,我们永远是孤独的。于是我们都应该珍惜在 宇宙中这样的迎面而来和相伴而行。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 ,都是一群身处浮华尘器,忙于超负荷人际样旋的躬耕者 。对于我们这群人,能够放下生命中的几天庸俗和忙碌, 来到那些域外之地,与那些我们在生命中因为深厚的缘分 而走到一起的同学者、同行者、同路人一起感受生命,感 受痛苦,感受坚韧,感受担当,感受喜悦,这真是善莫大 焉! 《东归》和《后海南沿》分别是我的微型小说集和中 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我从2008年至2018年发表过的所有作 品,虽然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几乎都是我行走于世界的 所闻所见所思。我最终把这些文字集结出版,对于我来说 是10年笔耕最好的纪念。在此特别感谢滕刚老师和姚讲先 生为我作品集的策划和出版付出了诸多心血!也特别感谢 为作品集做序、推荐的前辈和大师们! 2018年9月于阿拉善 精彩页 后海南沿 话说十年前的那个“我”,居然是个娱记。那时候我很自由,反正就是靠着采访各种明星过日子。那时候明星不那么痛恨记者,狗仔和八卦也没那么专业。当然,那时候的明星还多少是个星,不像现在十八线小演员也可以自以为是。我记得我手里有100多个演艺人和他们经纪人的电话,每周搞三个小采访。我之所以还挺怀念那个时候,是因为那时媒体还是稀缺资源,记者还可以有点逼格和人格。当然,那时候经纪公司给的红包也大方,不像现在各种所谓的媒体多了,操蛋的记者和明星也等比增长,终于不需要什么职业道德了。我的工作是不用坐班的,到时间交稿子就行,主编也不好我这口,没事从不喊我去听命。我有时“失 踪”一个月都没有人来找我,反正到交稿子的时候,邮箱里有我那份东西就好了。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那时的状态就是把我扔到人堆里,根本找不到自己了。 因为喜欢写作,更喜欢摄影,于是我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为旅行杂志做自由撰稿的生涯,也因为这份不算职业的职业,导致我在那些年里基本上是个游走的人。做自由撰稿虽然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很少能有闲钱。还好我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可以包容像我这样物质上有点清贫,但是仍旧残留着理想主义碎片的人。我从来不缺朋友,也不缺认同,我的文字、我的照片、我的作品,甚至我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让我在这里自立并自尊地活着。于是我也因为这个城市的宽容,可以为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去做出很多让别人无法理解,也不需别人理解的事情。 那几年在路上的生活,给我留下了几千张静态的影像,也留下了一对积水的膝盖。但我最没有想到的是,那些时光中的我以为如平行线般毫无交集的粒子,最后会在某个时空汇到一起,给了我的人生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这段故事就从南迦巴瓦和后海南沿这两个毫无关联的地方开始吧。 南迦巴瓦 南迦巴瓦,喜马拉雅山东端最高峰,海拔7782米,雅鲁藏布江从她面前奔涌而过。用壮丽与奇秀根本无法形容出她的美丽,我觉得应该用这样一个词——波澜壮阔。可是南迦巴瓦也是藏区的神山,她总是藏在云中,藏人终身虔诚膜拜,据说也难见一面。 三年前,我在林芝加入一支驴友队伍,徒步前往南迦巴瓦。一天晚上,我们在离南迦巴瓦峰30公里远的色季拉山口一个叫南迦巴瓦的客栈过夜。第二天清晨,在这个客栈的天台上,我突然看到了南迦巴瓦的全貌。 那天清晨,她悄悄从云雾中露出了真容,她那三角形的主峰的山顶如利剑直冲云霄。 我们这支驴友队伍的向导,就是南迦巴瓦这家客栈的主人,他和我一样也曾是一个旅行者,因为留恋雅鲁藏布江和这神山,他来到这里以后就没有再离开。那天清晨,除了我以外,还有他看到了南迦巴瓦的真容。 那天,他本应该带领队伍徒步去往大峡谷地区的直白村,那里离南迦巴瓦更近。可是在清晨我和他同时看到南迦巴瓦后,他就失踪了。更准确地说,他死了。 我们这个队伍最终没有再走到离南迦巴瓦更近的地方,因为领队的意外死亡,藏民们阻止了我们的前进。神山再也没有向我们揭开过面纱,也许我和他看到了不该看的神吧。 后 海 在百度的搜索里,对后海有这样一段解释: 后海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后海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总面积14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绿地面积11.5公顷。这是北京城内700年以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 后海,在北京已经是历经沧桑的一位老者,岸上的四合院、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了历史的无穷韵味,但它又是一片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白天人们在这里可以听到清脆的虫鸣,看到遛弯儿的老人,在恭王府后院的破旧围墙边咀嚼那似乎早已远去的皇家遗韵。 到了夜晚,后海就会立刻成为北京最著名的酒吧区,在银锭桥的两岸,如繁星落下般的璀璨夜色,让身临其中的人如回当年的秦淮岸边。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