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随心动(精)/光启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严耀中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念心动,五荫俱生。”本书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往复探索,期望通过揭示与阐释其间的对立与统一,引出更多思想上的理解与新意。随笔文章,皆属有感而发,如是而称之为思想活动之痕迹,亦是心绪被扰动之所致,故题名为《思随心动》。
作者简介
严耀中,浙江慈城人。著有《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学林出版社1991);《汉传密教》(学林出版社1999);《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修订本改名《中国东南佛教史》2005);《佛教与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两晋南北朝史》(人民出版社2009);《魏晋南北朝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宗教文献学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与人合著);《宏观与微观视野里的中国宗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晋唐文史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耶城琐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等。
目录
占卜和《易经》
以诚致仁
“中庸之道”为何高明
人性之善恶
不怨天、不尤人
史学与存在
也说皇帝制度
明君的标准:用人和纳谏
史与论
亦说“多元文化”
从“范进中举”说起
“关系”的本质
说“或然”
内因与外因
一与多
物与心
语言和感相
目的和过程
唱红脸与唱白脸
牛和狗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软实力、硬实力和“道德制高点”
透视“自欺欺人”
“怀疑一切”和思辨
迷信与宗教
从宗教图像泛说神格和人格
形与神
真谛与俗谛
从涅槃追求看差别与平等
后记
序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明徐光启、
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为欧籍入中国之始
,前清学术,颇蒙其影响”。梁任公把以徐光启(1562—
1633)为代表追求“西学”的学术思潮,看作中国近代思
想的开端。自徐光启以降数代学人,立足中华文化,承续
学术传统,致力中西交流,展开文明互鉴,在江南地区开
创出海纳百川的新局面,也遥遥开启了上海作为近现代东
西交流、学术出版的中心地位。有鉴于此,我们秉承徐光
启的精神遗产,发扬其经世致用、开放交流的学术理念,
创设“光启文库”。
文库分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
光启读本、光启译丛等系列;努力构筑优秀学术人才集聚
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台,展示当代学术研究的
成果,大力引介国外学术精品。如此,我们既可在自身文
化中汲取养分,又能以高水准的海外成果丰富中华文化的
内涵。
文库推重“经世致用”,即注重文化的学术性和实用
性,既促进学术价值的彰显,又推动现实关怀的呈现。文
库以学术为第一要义,所选著作务求思想深刻、视角新颖
、学养深厚;同时也注重实用,收录学术性与普及性皆佳
、研究性与教学性兼顾、传承性与创新性俱备的优秀著作
。以此,关注并回应重要时代议题与思想命题,推动中华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国外学术的交流对
话中,努力打造和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思想文
化及话语体系,为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贡献绵薄之力。
文库推动“东西交流”,即注重文化的引入与输出,
促进双向的碰撞与沟通,既借鉴西方文化,也传播中国声
音,并希冀在交流中催生更绚烂的精神成果。文库着力收
录西方古今智慧经典和学术前沿成果,推动其在国内的译
介与出版;同时也致力收录汉语世界优秀专著,促进其影
响力的提升,发挥更大的文化效用;此外,还将整理汇编
海内外学者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的随笔、讲演、访谈等,
建构思想操练和精神对话的空间。
我们深知,无论是推动文化的经世致用,还是促进思
想的东西交流,本文库所能贡献的仅为涓埃之力。但若能
成为一脉细流,汇入中华文化发展与复兴的时代潮流,便
正是秉承光启精神,不负历史使命之职。
文库创建伊始,事务千头万绪,未来也任重道远。本
文库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民俗等诸多人
文学科,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力合作。本文库综合
著、译、编于一体,也需要多方助力协调。总之,文库的
顺利推进绝非仅靠一己之力所能达成,实需相关机构、学
者的鼎力襄助。谨此就教于大方之家,并致诚挚谢意。
清代学者阮元曾高度评价徐光启的贡献,“自利玛窦
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近今言甄
明西学者,必称光启”。追慕先贤,知往鉴今,希望通过
“光启文库”的工作,搭建东西文化会通的坚实平台,矗
起当代中国学术高原的瞩目高峰,以学术的方式阐释中国
、理解世界,让阅读与思索弥漫于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2017年3月
导语
本书稿属思想随笔类,大体上系作者努力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通过对所读书报上之内容而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将此记录及整理后所形成的文章之集合。
本书稿里所讨论的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些特殊概念之间的关系,如语言和感相、形与神、内因与外因、真谛和俗谛、史学与存在、一与多、宗教与迷信、目的和过程等等,往复探索,期望通过揭示和阐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引发出更多思想上的理解和新意。
后记
平时,尤其是在看书的时候,会不经意间冒出一些想
法来笔录之,零碎而不能成文,但可以活动脑子。这些东
西写在纸上不过几百或千把字而已,至多有点类似随想或
札记,由于自我感觉也像是思想的火花,弃之可惜,在敝
帚自珍的心态驱使下,便被保存和积累起来,多者竟成了
数千字的小文了。不过尤其是一些并非专业范围内的想法
,既觉得似乎与众不同,又怕考虑不周,就搁置一边。
近年来,在和一些朋友闲聊时觉得把某些看来普通的
题目反复辩说而使之深化,也是很有趣的事。我的老朋友
们,大多年龄相仿,岁月在我们身上的烙印之一,就是喜
欢议论一些风花雪月之外的事情,即使这些议题与我们自
己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即使我们已经老了,还是乐此不
疲。又据说这样子多谈谈会维持思辨之能力,由此还能避
免患老年痴呆症,就更是来劲了。这本小书里所说的一些
话,不少就是诸如此类的想和谈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
考虑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似乎在所不免。但自己觉得这些
议论也并非老生常谈,拿出来在更广的范围里供作谈资,
或许是一件不坏的事。这本小书里所写的东西实际上也反
映了我的思想历程,是久存于心中的一些念想之扩大或深
化的一种自叙,在此过程中增增减减、修修补补,几千字
的篇幅有的写了好几年。故而这些成系列的话语以前也没
有将其写成文章发表过。《金刚三昧经》云:“一念心动
,五荫俱生。”当然也包括随感或随想所生出的种种杂念
,一如本书内容里的那些话头。刘勰说,“思有利钝,时
有通塞”,故而其中所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视之,可能
会有很多不妥或别人视为谬说的地方。其实我哪里敢追求
别人的赞同,如果由此赢得批评和指教,能够帮助我继续
思考下去,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这说明五荫合成的我还
并非是作为废物的存在,“靶子”也是一种有用的物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期有一个颇受当局推重的电影,片名
记不清了,可是对其中一个画面印象深刻:教师在课堂里
讲“马尾巴的功能”,然后受到嘲笑和批判,并成了社会
上宣传知识无用论的典型例子。关于生物学我是外行,但
是我想如果马没有尾巴的话,那么马对人类的意义肯定是
不一样的。拙著里有些内容要比马尾巴的功能抽象得多,
但幸亏已经不是那个年代了。
随笔一类的文章,虽然都是属于有感而发,但亦可按
内容略加区别,如分为随境而感、随情而感、随思而感等
。这里所收入的一些小文章,无论是阅读还是议论的结果
,皆系思想活动之痕迹,亦是心绪被所议所阅的内容扰动
之所致,故名为《思随心动》。也因为是思随心动所写,
本书没有中心,诸文之排列也不分先后,有缘者可随意挑
着看。
承蒙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小书,由此并得到陈恒先生
和鲍静静女士、陈雯女士的帮助与指教,感谢之意就不多
说了。
精彩页
占卜和《易经》
占卜是人企图掌握自身命运的一种努力,尤其在人类诞生之初,而且会和人类之存在相始终,因为无论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有多大的发展,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身的命运,于是总会希望另有机会和手段来增加自己的掌控力。鉴此,几乎世界上所有民族及文化里都有着占卜,虽然或多或少,形式不一。
为什么人类会如此普遍地喜好占卜?为什么会相信占卜的结果能够告诉自己的未来及各种祸福成败?关键在于人们深信占卜是可以在不同规律的形态中找得出相关的对应点来,从而可以预知将来,并在因果律的启示下趋福避祸。如此信念之形成,出于人们以下的重要生存经验和知识:
第一,万物是在变化发展着的,在这动态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人是生活在具有规律性的世界里,日出日落、潮涨潮退、春夏秋冬,等等,无不体现出自然界的规律。即-使是偶尔发生的洪水地震,也认为通过从长计议,发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直至今天,气象、地质部门属下的一些人员和机构,还仍旧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索。
第二,人生命的本身也是依靠规律性的运行来支撑的,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睡眠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运行如果有些不符正常规律,就意味着生病,人体器官失去了这些律动就是死亡。因此人必然会本能地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具备规律性,也就有了可探知性。虽然现代科学告知我们,世界也同样充斥着不规律的现象,但至今也只得到少数人的内心认可。
第三,因果关系是规律性表现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之发生或变异,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应该都是前因之果,同时又是后果之因。鉴于可以“从偶然性的假象里去认知潜蕴着的必然性”(黑格尔《小逻辑》),于是抓住某个现象或事物认定它是“果”,就可以分析出造成如此结果的“因”来。同理,假若认定某事物或现象是作为“因”的“兆”,就能推算出它会造成的“果’’之如何,即如叶适所言:“《易》举一以见二,指二以明一,诸卦无不然也,而莫著于坎、离。”这种由经验累积起来的认知,被人们接受为一般的思维方式,也是占卜的基础思路。早期人类把这种因果关系看作是神明之体现,占卜就被当作获取神明预示的灵感之手段。
第四,也是通过生活经验之积累,人们认为在不同的规律之间,或者因果关系之间,也有着对应,至少是相呼应的关系。如在中国文化里,二十四个节气和农作物生长之间,以及人的生理变化也都有着一定的对应或呼应关系。人与自然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只要眼界放得足够宽,问题看得足够深,在不同的因果关系之间寻找出对应点来,就能由此及彼,先知先觉。如果已有的认知仍不够广不够深,不能精确到唯一,就让占卜在几个可能对象里选择其中之一,即所谓“卜以决疑”。由于这样的占卜有着一定的成功率,所以也就体现出占卜存在的合理性。 第五,运动着的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这是能够通过经验而体会到的,这种经验的积累并加以分析归纳,用来趋利避害,便是智慧。在如此智慧养成的早期,难以用语言进行系统而又完整之表达,以占卜的方式来预告利弊,本身也体现着利用符号的一种智慧。
第六,正如杰西卡·罗森在解析中国古代的墓葬后认为在对宇宙的认知上,“中国人构想的不是一个在天宫中有着超凡神祗的世界,而是一个复杂的各部分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卦爻的占卜正是以有着这样的一个系统为思想基础的,而且由此还可以推定系统里应该有着贯穿天、地、人的理或道。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