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纪念/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鲍十 |
出版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鲍十,原籍黑龙江省,现居广州。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拜庄》《生活书:东北平原写生集》《芳草地去来》,长篇小说《痴迷》《好运之年》《我的父亲母亲》,日文版小说《初恋之路》《道路母亲·樱桃》等。有作品在台湾地区发表。另有《子洲的故事》《葵花开放的声音》《冼阿芳的事》《西关旧事》等中短篇小说被译为日文和俄文发表。中篇小说《纪念》被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影《樱桃》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短篇小说《葵花开放的声音》被改编为同名话剧。短篇小说《冼阿芳的事》入选当代中国文学新作品排行榜(2012年),中篇小说《岛叙事》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作品排行榜(2018年)。 书评(媒体评论) 鲍十从来没有教给读者逃避现实的计划与方案, 而是在引导读者寻找生命的尊严,与内心进行沟通达 到告解,但这实在是容易令人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鲍 十的行文多多少少受到汪曾祺的影响,由小入手,温 和圆润,与大潮流的方向无关,却不失美妙的滋味。 ——闫碧萱 鲍十不追寻文学潮流,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写作立 场,忠实地书写他记忆中熟悉的乡村,社会转型中衰 落的故乡,城市中“回不去”的异乡人,给我们留下 关于生活和思想的真实。 ——杜鹃 鲍十身居闹市,心立边缘,从记忆中的东北平原 和海岛等边缘处来理解中国、理解现代,发现被潮流 、时尚所遮蔽的真实。在这个喧嚣的消费时代留住历 史的记忆,他画下城市化进程中的渐行渐远的乡村缩 影。 ——申霞艳 鲍十的小说中,仪式感书写将日常零散而不起眼 的细节串联成完整的活动,上下文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都连贯地表现着故事情节的一进一退、一收一放 ,人物随着进程触发着一项项仪式,情节也得以有序 而意味深长地展开。 ——刘锦隆 目录 纪念 走进新生活 春秋引 泽地的恋情 东北平原写生集 秋水故事 霞镇的驱逐 为乡人作传 闹秧歌 西关旧事 在小西园饮早茶 卖艇仔粥的人 冼阿芳的事 咸水歌 一枚书签 买房记 印象鲍十:从冰城踏入火城的马 鲍十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页 纪念 一 每年只在这个季节,明丽的阳光才会从房脊后头漫过来,瀑布似的哗哗直响,又灿烂得耀眼,带着一股烤土豆的气味,烤得过了火,一股焦煳味儿。 每天一过四点钟,在小学校操场上搅成一团的喧闹声,就像浓烟一样被孩子们带着,向大门那儿移过去了。然后,又沿着当街,沿着淹没在庄稼地里的村路,渐渐远去了,一丝一缕地消失了。 学生走了,老师也走了,学校一时静悄悄的。这会儿,房脊上正有几只麻雀在梳理羽毛,把身子弄得蓬蓬松松的,看去就像几个小小的毛茸茸的球儿。 校长老骆最后一个走出了办公室。他锁了办公室的门,也向大门那儿走。老骆走路向来脚步极轻(有人说,就像猫儿似的),但是,这也在刚刚平静了一会儿的门窗的玻璃上,在围墙的墙根处,在整个院子里,都唤起了共鸣,回荡着,许久也不散去。 校长老骆走着走着,悄悄又停下脚步,并且转了身,似乎要看看是不是锁了门,是不是掉了啥东西。其实不是的。天天如此,这不过是个习惯。 校长老骆站在那儿,任凭阳光泼得他满头满脸。他的宽阔的瘦脸又白又光,眼睛亮闪闪的,却一副沉静的样子。他是个身材高大的人,只走是太瘦了。最瘦的是他的脖子。还有那两条腿,让人立刻就想起了扭秧歌踩的高跷。不过,看上去他精神还好。 一排七间草房,无声地对着他。那几只麻雀,仍然蹲在房脊上,却不再梳理羽毛,静止下来,专注地望他,小眼睛一闪一眨的,十分调皮,仿佛使着眼色,充满了暗示。 老骆依然是那副沉静的样子,似乎很轻松,其实心里正在想着别的事情。 他刚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儿子叫骆玉生,几年前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了。他在信里告诉儿子说,他就要盖新学校了,就在暑假盖,把旧学校拆掉,盖个全砖的,挂瓦。 这件事,我想了多少年了!他在信里说。我已经和村长谈过多少次,村长总算答应了。不过还要开个会,正正经经商量商量,就在今天晚上。 我就想盖个好点儿的学校,一直想。他在信里又说。在我心目中,这早已不单单是个学校了,是个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当然,现在的学校也确实太旧了,墙上直往下掉土,坐在屋里能看见天空。 你爸老了,没几天就六十岁了,这个梦必得圆了,不然就没有机会了。他最后这样写道。 当初,在写到这儿时,校长老骆曾经动了一下心,脑袋也突然一热,自觉很悲壮,也有一点点的伤感。 老骆又站了一会儿,才离开了学校。这时,操场上重新响起了脚步声以及脚步引起的回声。尽管老骆脚步轻,回声却很响。 老骆注意到,那几只蹲在房脊上的麻雀,一齐“扑啦啦”地飞起来了。老骆的家在屯西头,每次回家必得穿过整个屯子。 屯中一条土街,两侧排列着间间平房和草房。每家都有一个小菜园。这个季节,正是屯子十分丰满的时候。每个菜园里都红红绿绿的,看去又杂乱又鲜艳。屯里和学校一样的安静。农民们都下田干活去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或者在打开窗子的炕上昏昏欲睡,一待街上有人走动,却又马上睁大眼睛,看看这人是谁。 每个人都看见了老骆,每个人都跟他打着招呼:“骆先生,下学了?” 老骆便说:“下学了。下学了。” 老骆到家时,见老伴儿正在菜园里割韭菜。韭菜炒鸡蛋,这是老骆最爱吃的菜。老伴儿名叫田招弟。不过,这是她从前的名字,现在已经没人再叫了,只有老骆偶尔还叫。招弟手握一柄小镰刀,蹲在一畦碧绿碧绿的韭菜跟前,一根一根割得极仔细,根本就没听见老骆的动静。直到老骆叫了她一声,她才吃惊地抬起头,说:“呀,你回来了?吓我一跳……”一边说一边站起来。 老骆朝屋里走。招弟出了菜园,跟在老骆身后。老骆进了屋。招弟留在厨房洗韭菜。屋里凉瓦瓦的。招弟一边洗韭菜一边对老骆说:“你看你的脸色呀!先上炕躺一会儿吧。饭一会儿就好。” 老骆马上答应道:“哎,哎……” 对老骆来说,招弟的话就像命令,他不能不听的。和老骆一样,招弟也是个干瘦的人。虽然干瘦,精神头却比老骆足,整天张张罗罗的,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实际上,是招弟一手操持着这个家,吃的,穿的,样样都需她亲自动手。她简直就成了老骆的保姆。尽管他们都老了,这一点反倒越发明显。说来有点可笑,老骆甚至是怕她的。在许多事情上,他对她一直言听计从。当然,老骆也乐得这样。老骆也一直心存内疚,总觉得招弟天天太辛苦了。老骆哼哼唧唧地往下脱外衣。外衣里面还有一件背心。外衣是一件小褂,深蓝色的。尽管天气这么热,他却一直不肯将小褂甩掉。招弟说过好几次了,说你光穿一件背心得了,那多凉快!他却总说那也太不严肃了,招弟也就懒得再说了。尽管招弟事事都管,有些事还是管不了的。 老骆哼哼唧唧地感到很舒服,从头到脚都舒服呐。 这时候,招弟又在外屋说:“明天就放暑假了,也不知道生子能不能回来。” 老骆说:“我刚才还给他写了一封信。他现在工作了,不比从前念书那会儿,哪儿还有暑假! 导语 《纪念》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影片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中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 本书收录了鲍十创作于各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16篇。 序言 在一切都趋于商业化的今天,真正的文学已经不再具 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神话般的魅力,所有以经济利益为 目标的文化团队与个体,像日光灯下的脱衣舞者表演到了 最后,无须让好看的羽衣霓裳作任何的掩饰,因为再好看 的东西也莫过于货币的图案。所谓的文学书籍虽然也仍在 零星地出版着,却多半只是在文学的旗帜下,以新奇重大 的事件,冠以惊心动魄的书名,摆在书店的入口处,引诱 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 这套文库的出版者则能打破业内对于经济利益的最高 追求,尝试着出版一套既是典藏也是桥梁的书,为此做好 了经受些许经济风险的准备。我告诉他们,风险不止于此 ,还得准备接受来自作者的误会,此项计划在实施的过程 中不免会遭遇意外。 受邀担任这套文库的主编对我而言,简单得就好比将 多年前已备好的课复诵一遍,依照出版者的原始设计,一 是把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被翻译到国外的,重要和发生影 响的长篇以下的小说,以母语的形式再次集中出版,作为 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收藏;二是精选这些作家尚未出境的 新作,出版之后推荐给国外的翻译家和出版家。入选作家 的年龄不限,年代不限,在国内文学圈中的排名不限,作 品的风格和流派不限,陆续而分期分批地进入文库,每位 作者的每本容量为十五万字左右。就我过去的阅读积累, 我可以闭上眼睛念出一大片在国内外已被认知的作品及其 作者的名字,以及这些作者还未被翻译的本世纪的新作。 有了这个文库,除为国内的文学读者提供怀旧、收藏 和跟踪阅读的机会,也的确还能为世界文学的交流起到一 定的媒介作用,尤其国外的翻译出版者,可以省去很多在 汪洋大海中盲目打捞的精力和时间。为此我向这个大型文 库的编委会提议,在编辑出版家外增加国内的著名作家、 著名翻译家,以及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希望 大家共同关心和参与文库的遴选工作,荟萃各方专家的智 慧,尽可能少地遗漏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个方法自 然比所谓的慧眼独具要科学和公正得多。 遗漏总会有的,但或许是因为其他障碍所致,譬如出 版社的版权专有,作家的版税标准,等等。为了实现文库 的预期目的,在全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出版者会力所能 及地逐步解决那些障碍,在此我对他们的倾情付出表示敬 意。 2018年5月12日改于竹影居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鲍十创作于各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16篇。 中篇小说《纪念》是其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后被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曾获得广泛的影响。系列作品《东北平原写生集》是一组表现东北乡村面貌的短篇小说,其写作历时十数年,对发生在那块土地上的历史记忆人文面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表后受到文坛关注。短篇小说《西关旧事》《冼阿芳的事》《在小西园饮早茶》《卖艇仔粥的人》《咸水歌》等,都是以广州为背景的小说,作品生动描绘了这座南国都市的独魅力的市井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南方意蕴。 鲍十的写作以质朴见长,固执于他对现实世界的一己感受,值得关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