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阿玛杜·库姆巴讲故事/非洲人文经典译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塞内加尔)比拉戈·迪奥普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以童年时期听到的格里奥——阿玛杜·库姆巴讲的故事。以及在西非几个国家担任兽医期间接触到的一些引人人胜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再创造的格里奥风格的故事集。以口头语言讲述为基础,糅合了散文、诗歌的体裁,这正是本作品魅力之所在。这些故事把幽默、幻想和现实组合在一起.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是动物,每种动物都被赋予人的某些性格,但事实上故事描写的是人。故事呼唤诚信和守诺,还抨击了割礼对人的摧残。愚昧的传统和信仰根深蒂固,要与之决裂必须足够强大,否则反会被其吞噬。
目录
引言
母驴法丽
评判
乳峰
纳格尔·尼埃贝
凯门鳄妈妈
不理想的陪伴(一)
不理想的陪伴(二)
不理想的陪伴(三)
不理想的陪伴(四)
鬣狗的长矛
一个跑腿的差使
报应
野兔的诡计
小丈夫
实话和谎话
母鹿和两个猎人
库斯的葫芦
遗产
萨尔藏
序言
非洲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拥有灿烂
的口头文明,又不乏杰出的书面文学,是非洲不同群体的
集体欲望与自我想象的凝结。非洲是个多民族地区,每个
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仅西非的主要语言就多达100多种,
各地土语尚未包括在内。其中绝大多数语言没有形成书面
形式,非洲口头文学通过民众和职业演唱艺人“格里奥”
世代相传,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
间故事、历史传说等,直到今天依然保持活力。学界一般
认为非洲现代文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六十年代
臻于成熟,七八十年代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迎来了非洲
文学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欧洲语言(英语、法语
、葡萄牙语等)与非洲本土语言(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
豪萨语、阿非利卡语、奔巴语、修纳语、默里纳语、克里
奥尔语等)文学并存,有的作家同时用两种语言写作。用欧
洲语言写作是为了让世界听到非洲的声音,用本土语言写
作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非洲本土文化。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创
作,非洲的知识分子奋笔疾书,向世界读者展现属于非洲
人民自己的生活、文化与斗争。研究非洲文学,就是去认
识非洲人民的生活历程、生命体验、情感结构,认识西方
文化的镜像投射,认识第三世界文学、东方文学等世界经
验的个体表述。
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图书出版业推出各区域、各语
种“最伟大的100本书”,如美国现代文库曾推出“20世纪
最伟大的100部英语作品”,但是其中仅3部为非裔美国人
所创作,且没有一位来自非洲本土。即便是获得20世纪诺
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也榜上无名。在过去百年中,非洲
作家用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了不同主
题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
版,但世界对于非洲文学的独创性及其作品仍是认知寥寥
,遑论予其应有的认可。在此背景下,在出生于肯尼亚、
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全球文化研究所所长的阿
里.马兹瑞(Ali Mazrui)教授的推动下,评选“20世纪非
洲百部经典’’的计划顺势而出。津巴布韦国际书展与非
洲出版网络、泛非书商联盟、泛非作家联盟合作,由来自
13个非洲国家的16名文学研究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从1521部
提名作品中精选出“百部”经典,于2002年在加纳公布了
最终名单。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由非洲人自己
评选出来的非洲经典作品名单。
细读这一“百部”名单,我们发现其中译成中文的作
品只有20余部,其中6部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著,11部
在20世纪80年代(含)之前出版。许多在非洲极具影响力的
作家不为中国读者所知,其作品没有中文译本,也没有相
关研究成果。相对欧美文学、东亚文学,甚至南美文学,
非洲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与传播远远不足。
非洲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历史可追溯至晚清,但直到20
世纪50年代才真正起步。这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政
治方面的原因。非洲虽然拥有悠久的口头文学历史,但书
面文学直到殖民文化普及才得以大量面世。书面文学起步
晚,成熟自然也晚,在我国的译介则更晚。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非洲国家逐渐摆脱殖民枷锁,中非国家建交
与领导人互访等外交往来带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非洲
文学翻译热潮。当时译人的大部分作品是揭露殖民者罪恶
的反殖民小说或者诗歌,这和我国当时的意识形态宣传需
求紧密相关。70年代出现了一段沉寂。自80年代起,非洲
数位作家获诺贝尔奖、布克奖、龚古尔奖等国际文学奖,
此后,非洲英语文学、埃及文学逐渐成为非洲文学译介的
重心。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关注
非洲文学的自身表现力,关注非洲作家如何表达非洲人民
在文化身份、种族隔离、两性关系、婚姻与家庭等方面的
诉求。非洲文学研究渐有增长,但非洲文学译介却始终不
温不火,甚至出现近30年问仅有2部非洲法语文学中译本的
奇特现象。此外,我国的非洲文学译介所涉及的语种也不
均衡。英语、阿拉伯语文学的译介多于法语、葡语文学,
受非洲土语人才缺乏的局限,我国鲜有非洲本土语言创作
的作品译本。因此,尽管非洲文学进入中国已有数十年,
读者对其仍较为陌生,“非洲文学之父”阿契贝在我国的
知名度也远不及拉美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
不了解非洲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非洲文化,无法深
入开展中非文化交流。2015年初,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策划了“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译介工程,并计划经由
翻译工作,深入解读文本,开辟“非洲文学研究”这一新
的学科发展方向。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学院很快成立了
“非洲人文经典译丛学术组”,协同我校非洲研究院,联
合国内其他高校与研究机构,组织精干力量,着手设计非
洲人文经典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方案。学院决定首先组织力
量围绕“20世纪非洲百部经典”撰写作家作品综述集,同
时,邀请国内外学者开办非洲文学研究论坛,引导学术组
成员开展非洲经典研读,为译介与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2016年5月,由我院鲍秀文教授、汪琳博士主编的近
33万字的《20世纪非洲名家名著导论》出版。这是30余位
学者近一年协同攻关的集体智慧结晶,集中介绍了14个非
洲国家的30位作家,涉及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哲学等领域。同年5月,学院主办了以“从传统到未来:
在文学世界里认识非洲”为主题的“2016全国非洲文学研
究高端论坛”,60余名中外代表参会。在本次会议上,我
们成立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文学研究中心”——这也是
国内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非洲文学研究的研究机构。中心
成员包括校内外对非洲文学研究有浓厚兴趣且在该领域发
表过文章或出版过译作的40余位教师,聘任国内外10位专
家为学术顾问,旨在开展走在前沿的非洲文学研究,建设
非洲文学译介与研究智库,推进国内非洲文学研究模式创
新与学科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从百部经典名单中剔除已经出版过中
译本的、用非洲生僻语言编写的,以及目前很难找到原文
本的作品,计划精选40余部作品进行翻译,涉及英语、法
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与斯瓦希里语等多个语种,将翻
译任务落实给校内外学者。然而,译介工程一开始就遇到
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仅在购买原作版权这一环节中,就
遇到各种挑战。我们在联系版权所属的出版社、版权代理
或作者本人时,有的无法联系到版权方,有的由于战乱、
移居、死后继承等原因导致版权归属不明,还有的作品遭
到版权方拒绝或索要高价。挑战迭出,使该译介工程似乎
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抱着“20世纪非洲百
部经典值得译介给中国读者”的信念,坚持不懈,多方寻
找渠道联系版权,向对方表达我们向中国读者介绍非洲文
学和文化的真诚愿望。渐渐地,我们闯过一个又一个看似
不可能闯过的难关,签下一份又一份版权合同,打赢了版
权联系攻坚战。然而当团队成员着手翻译时,着实感受到
了第二场攻坚战之艰难。不同于大家相对较为熟悉的欧美
文学作品,中国读者对非洲文学迄今仍相当陌生,给翻译
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正式翻译之前,每位译者都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部分译者还远赴非洲相关国家实地调研。我
们充分发挥学校的非洲研究优势,与原著作者所在国家的
学者、留学生,或研究该国的非洲问题专家合作,不放过
任何一个疑惑。译介团队成员在交流时曾戏称,自己在翻
译时几乎可以将作品内容想象成电影情节在脑海里播放。
尽管所费心血不知几何,但我们清楚翻译从来都不可能尽
善尽美,译文如有差错或不当之处,我们诚挚邀请广大读
者匡正,以求真务实,共同进步。
在中非合作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人文领域的相互理解
也变得越来越迫切,需要双方学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
深层次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在中国文化走向非洲的过程
中,也将非洲经典作品引介给中国读者。丛书的出版得到
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大力支持,长江学者、院长
刘鸿武教授是国内非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对本项目的
设计、推进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见,王珩书记也持续
关心工作的进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
院院长谭惠娟教授在本项目设计之初就给出了宝贵的指导
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学院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非洲人文经典译丛”的出版是我们在非洲文学文化
研究的学术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随着我们对非洲人文经
典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的深入,今后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
与读者见面。谨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中国读者了解非洲文
化、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洪 明
2017年12月于金华
导语
本书为“非洲经典译丛”中的一本。全书由20个小故事组成,以口头形式为基础,传统的非洲语言文学同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法国文学相联系,向读者传递非洲文化中的某种生命力和魅力。这些故事把幽默、幻想和现实组合在一起,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是动物(野兔、鬣狗、驴、猴子、豹、豺等),但描写的却是人。作者以孩提时代听到的格里奥阿玛杜·库姆巴讲的故事,以及在西非几个国家担任兽医期间接触到一些部落的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坚持格里奥的传统,再创造了格里奥的风格。
书评(媒体评论)
保留了黑非洲语言的所有优点,同时又遵循法语
语言规则,他就是用这一艺术对过去的故事进行革新
并使其复活的。
——桑戈尔
这位塞内加尔的作家用非常有效的法语重述非洲
人民的传统动物故事。迪奥普童年时通过聆听阿玛杜
·库姆巴讲的故事而知道这些故事。……散文体蕴含
智慧、优雅,极富戏剧性,且清晰明了。韵文体具有
很强的律动性和重复性。在艺术上,最终的成果堪称
一绝。他选取民俗材料,再将其加工成自己所要的作
品。他能使读者着迷并获得启示,鼓励他们去追溯其
作品的来源。
——Flklore杂志
精彩页
“巴凯,你睡了吗?”
“睡了,奶奶。”
当我这样回答,奶奶就知道我没睡着。怕得发抖,我竖起耳朵,紧闭双眼,在听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妖怪、淘气的小精灵和长头发的库斯都会出现在故事中。像也在听故事的大人一样,我满心欢喜地追逐不断冒险的野兔卢克,它既狡猾又擅长蹦跳。在从偏僻的荒漠区到皇宫的冒险历程中,它不断地愚弄动物和村民。
当我不再回答奶奶的问题,或当我开始否认我睡着时,妈妈总是说:“该让他睡觉了。”当我睡眼惺忪地要求奶奶答应第二天晚上接着给我讲故事后,奶奶就把我从凉席上抱起放到床上,因为夜里凉席太凉了。在非洲只有夜晚才讲故事。
奶奶去世了,于是我生活在其他老人身边。我在他们身边逐渐长大:喝树皮浸的酒和树根煎的汁,攀爬猴面包树。孩提时代,在水源地畅饮时,我听过许多名言警句,并且记住了一些。
我看到和听到了最后的姆邦达卡特(歌唱和舞蹈小丑)的演出,我听到了里迪卡特在他们的单弦小提琴上演奏的音乐。这把单弦小提琴只是一个蜥蜴皮做的葫芦,马鬃做的弦在他们的撩拨下发出说话声、笑声和哭声。我听到了拉芳卡特一口气朗诵了整篇《古兰经》,为了把人们从荣耀的事迹拉回到现实,他会在一段神圣的领唱经文中添加对难看的姑娘和吝啬的老妇人的讥讽。
以后,在别的地方,在阴天或没有太阳的日子,我常常闭上眼睛,哼起《人类家园》中唱的卡萨克。我仿佛又听到妈妈,尤其是奶奶在反复说胆小、自负的鬣狗布吉的挫折,孤儿卡里.加耶的不幸,迪雅布·纳达卫这个孩子的顽劣,桑巴·塞达内的胜利,笃信宗教的阿马里的恶魔和灾难。
对过去短暂的回忆缓解了离愁,一度减轻了难以割舍的思乡情。再现晴朗、炎热的时刻,只有远离才能学会欣赏这一切。
当我回到家乡,我孩提时候学的东西几乎没忘。在我漫长的人生路上,遇见我家的格里奥(黑非洲世代相传的诗人、口头文学家、艺术家和琴师的总称)老阿玛杜·库姆巴真是一大幸事。
有几个晚上,有时是白天,阿玛杜·库姆巴给我讲我自幼听惯的那些相同的故事,我向他坦白了这一点。他又给我讲了其他一些故事,故事中有很多蕴含祖先智慧的警句、格言。
这些带有细微差异的相同的故事和相同的传奇,我在远离塞内加尔的尼罗河畔和苏丹平原远足时也同样听到过。
其他像曾经的我一样的孩子们,其他像我的长辈一样的大人们都在听故事,脸上带着相同的渴望,被燃烧正旺的柴捆映照着。其他一些老年妇女,其他一些格里奥经常讲这些故事。大家齐声重唱的歌曲一再中断故事,常由达姆鼓的咚咚声伴奏,或由颠倒的葫芦来强调。偏僻荒漠区吹来丝丝阴风,相同的恐惧侵袭着听众,相同的快乐引发阵阵笑声。恐惧与快乐同时在无尽的黑夜包围下的非洲村民的心中时隐时现。
听众包括我以及我看到的人,有的专心,有的骚动,有的沉思。我之所以不能把气氛带到我的故事中,是因为我长大了,步入社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孩子,也没有能力构想神奇。我尤其缺乏的是老格里奥的声音、激情、手势和面部表情。
他的故事和格言中令人信服的情节成为我无法超越的竞技场。我像一个笨拙的织布工,想使用不熟练的梭子织几根带子来缝制缠腰带。如果我的祖母回来,她可以在上面找到她纺第一根线的棉花。阿玛杜·库姆巴在这根缠腰带上可能不会很快认出他不久前为我织的漂亮织物的色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