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描写了少女叶小青和少年刘大柱共同成长的故事。与“继母”之间的激烈矛盾,使叶小青精神抑郁,学习成绩下降,父亲叶建国不得已将乡下的学霸表弟刘大柱接到家中作为叶小青的伴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相处,叶小青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但家庭矛盾仍然无法缓解,于是叶小青离开上海住到了刘大柱的老家,两人还成了洛镇中学同班同桌的同学。 青山绿水、淳朴的乡情、友善的同学、和睦的家庭气息……乡下的生活,慢慢扫除了叶小青内心的阴霾,使叶小青内心的良善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小善意不断地汇集,如同烟火般绚烂璀璨,指引着叶小青在黑暗中前行,让她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作者简介 李建树,宁波人。曾就读于镇海中学、柴桥中学。1966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当代作家。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文学港》杂志主编、名誉主编、编审。 自幼爱好文学,中学时期即有散文、随笔在报刊发表。后专职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出版有20余部文学作品,曾四次荣获全国奖(小说集《走向审判庭》于1993年12月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长篇校园小说《校园明星孙天达》于1999年获第四届全国图书奖,又于2003年获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银奖,电视剧《高一新生》于1998年获第18届“飞天奖”)。获省、市级奖励近40项。其单篇作品(小说、童话)分别入选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精品文丛》,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儿童文学精品库——短篇小说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20年精品佳作权威选本——小说卷》,长江文艺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影响新中国几代青少年成长的心灵读本——小说卷》,新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儿童小说精品文库——童话卷》。部分作品曾发表于境外华文报刊,一篇童话被香港选作中小学语文教材(含电子教材使用版)。1994年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两次应邀赴英、美、法、德等国考察。 目录 第一章 刘大柱离家去上海 第二章 叶小青家是这样子的啊 第三章 在战争中化敌为友 第四章 叶小青决定去乡下 第五章 离开上海来到刘庄 第六章 在乡下祭灶、谢年 第七章 欢天喜地过新年 第八章 我们野炊去吧 第九章 你好,新学校 第十章 校民共建新洛水大联欢 第十一章 美丽的教育故事在继续19l 第十二章 叶小青走上了红地毯 附录 后记
导语 这是一个直率、敢爱敢恨的女孩;这是一个憨厚、心思细腻的男孩,性格迥异的两人,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家庭里探索共同成长的可能。 无奈逃离,离开高楼大厦,走进青山绿水,走进关爱与付出……实现自我成长后,看那些事儿也就不算事儿了呢。 后记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经常在讨论和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 题是: “如何写出能让少年读者喜欢又感动的校园小说?”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己因无意问的冲动写下几篇 儿童小说作品而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之后,我开始陷入 被旺盛的儿童文学市场需求所掀起的阅读推广及创作研讨 之类的会议和活动之中。 这将我这个原先只在工厂企业安安静静地熟悉新产品 技术参数、完成重型机床产品设计的主任工程师推向了从 未涉足过的文学圈,让我沉浸在特别的新鲜兴奋和别样的 疲惫忙乱之中。 记得那年在北戴河出席《儿童文学》杂志社举办的暑 期笔会,与王左泓、常新港、周锐等人先下海游泳,游够 了之后就坐在一起探讨接下去写什么和怎么写。记得那次 笔会上我交出的稿子便是小说《蓝军越过防线》。此作发 表后还真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本地的一些高校、中小 学开始不时来邀我去出席座谈会或参加签名售书、赠书之 类的活动。正是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中,一名初中女生 向我做的一场哭诉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一个关于反映“伴读”少年生活的校园小说的构思, 突然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那是一男一女两个初中学生,他 俩没有移民美国或加拿大,只是不愉快地生活在国内的某 个大城市里,小女生因家庭不和而不得不采取逃离大法, 由其小表弟陪着离开大城市到一所乡镇中学去继续他们的 “伴读”生活。 这是一个来自生活的真实故事。它有着开头所提到的 能感动今天少年学子的生动细节。一个女孩子会平白无故 地在我这个与她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仅仅是一位“儿童 文学作家”的成年人面前哭得稀里哗啦,她的内心肯定埋 藏着无处宣泄的故事。当然,她所讲述的种种细节还有赖 于我进一步丰富、补充和编结。但它就这样开始在我脑海 中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少女成长故事。这故事开始时难免 单薄,但它却像一粒埋在土壤中细小而饱满的种子,地母 给了它温度和汁液,它自然会很快地在大地里苏醒,然后 发芽拱出地面挺起身子,开始慢慢地生长。俗话说,“有 秧不愁长,只要好好培育它”。 它发芽之后拱出泥土成为一棵嫩苗的标志,是我写出 的以《伴读记》为名的一则短篇小说稿。我将它发给了上 海的《少年文艺》编辑部。此稿很快被刊发在2003年第二 期的《小说新作》栏目中,转而又很快获得了《少年文艺 20年精品佳作权威选本》的选载。我被这一连串的好运搞 昏了头,于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一定是这篇小说的构思和情 节的确有特别打动人的地方,所以能这么快被《少年文艺 》采用,接着又能被他们那种“高大上”的“权威选本” 选中再度刊发。 因此,我心里就一直想着继续培育这棵嫩芽,期待将 它育成一棵枝叶相对茂盛一些的嘉树,把它扩展深入下去 ,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这期间,恰好遇到宁波市文联为繁 荣创作而要求本市作家申报重点创作项目的机会,我也顺 势而为,将构思中的这一部校园小说报了上去。 三十多年来,我始终执着于儿童文学创作,尤其想再 度尝试中长篇小说的构思与写作。儿童文学是我终生追求 的目标,自我初试成功后,就认准了这个目标,并一直坚 持着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当今人们常说的“不忘初心” 吧:自己认准的目标就一定要坚持去达到,自己选择的道 路就要奋不顾身地走下去。心中有梦,就要努力去实现。 我心中的那个梦,往大里说是“文学梦、中国梦”,往小 里说就是儿童文学梦,也即“做最好的儿童文学,为全中 国三亿小读者提供最适合他们阅读的童书”。 回想刚过去的那几年,我除了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散文 、随笔之类的报刊“时文”,已经有较长时间没在儿童文 学园地里露脸了。如果将这段时间的滞留和停顿看作自己 在儿童文学写作上的沉潜,那么沉潜之后的日子,就应该 更加清楚自己在儿童文学创作之路上的走向,然后生气勃 勃地再出发。 促成创作这一长篇小说的另一因素,是当年《伴读记 》在《少年文艺20年精品佳作权威选本》选载时,在文末 还特别附发的评论家金马所写的一则点评。该点评的着重 点是: “小说作品中叶小青这个人物外表柔美,内在性格却 表现出复杂的多重性:理智、冲动;内心向往爱,却以恨 的外表出现;既希望受人尊重,也想获得表扬或荣誉,却 又散漫、任性,爱串门、爱听同学八卦等等。她的性格中 呈现出一个少女成长中矛盾的多重性。” 的确是这样,作为矛盾焦点的叶小青,她与继母、父 亲、任课老师,甚至与陪她读书的表弟刘大柱之间都有矛 盾。认真地书写这些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就有可能让一个 鲜活灵动、多重立体的当代少女形象站立起来。 几千字的短篇,的确很难写透叶小青这个人物的方方 面面,而通过长篇小说叙事则有可能将这样一个成长中的 当代少女形象丰满地呈现到读者面前。 我是一个在儿童文学创作上非常认真的人。我的每一 部作品,无论是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还是书评、导 读之类的随笔小品的写作,都来自自己仔细的阅读和长久
精彩页 初中生刘大柱的妈妈李英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太好,这病那病的,很不太平。这次大柱的姨爹叶建国开着自家高档轿车来到镇上的刘庄,就是来看望他那生病的“干姐”的。 这个行为既带有叶建国有恩必报的一贯准则,另外也难免带有一点兴旺发达后衣锦还乡到洛水小地方来炫耀一番的意思。 一辆锃亮的黑色小轿车气派地停在刘家大门前。这辆小轿车显得那样乌黑油亮,一停下就引来了一帮小孩子的围观。他们先是在那里东摸摸西摸摸,然后又歪着脖子东照西照。突然,一个名叫木木的小孩发现自己的影像出现在汽车黑亮的外壳上,于是兴高采烈地招呼其他小朋友:“胖胖、弯弯、妞妞,你们快过来看哪!这汽车都能当镜子照呢!” 于是大家一起跑过来,对着汽车先看看木木照出来的样子,然后胖胖找了个好位置也睁睁眼、鼓鼓腮帮子地照了起来。弯弯则是伸伸舌头、挠挠头皮地照,还抱起跟着他来的小狗白白,让它也对着小汽车的外壳照了照。那小狗白白一看见自己的样子出现在汽车上,竞以为是自己的死对头追到它面前要来咬它,就很凶狠地张口大叫起来: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妞妞先是拉着小辫子笑笑,之后一扭头对着白白大声地回叫了一声“哕!”,吓得白白马上闭了嘴,只轻轻地“呜”了一声,就立即强扭着身子挣下地,飞快地跑开了。那个原本长了一对眯缝眼的胖胖,这时正努力地睁大眼睛照着,由于汽车外壳的弧形放大了他的眼睛,他向站在旁边的妞妞说: “看我,这不是也变成大眼睛哥哥了吗?” 妞妞说:“是呀,是呀!你的眼睛怎么一照就变大了呢?” 胖胖高兴得直拍手,还转身到花坛里摘来一朵草花插刘妞妞的头发上。妞妞屁股扭扭,又去照了照,果然看见自己头上有了一朵红花,看过去别提多美了,乐得“哈哈哈”笑个没完,还拍着小手边跳边唱起了“一拍一,二拍二”的儿歌。大家玩得真开心。 大柱妈妈一边在车前车后照看着那一帮男孩女孩,不让他们弄坏小汽车,然后又去招呼叶建国。看他从车子后备厢里提下来大包小袋的礼品和专给干姐和干姐夫吃的保健品,她显得十分高兴,于是赶紧帮着拎起堆在车后地面上的东西,带着叶建国一起进屋去喝茶聊天了。 在洛水镇乡下,早年间谁家来了一位上海客人,就如今天的地方工厂老板偶然接待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大总裁那样稀罕。 李英带着叶建国进屋,很隆重地向他介绍她家的一个个成员,而那个叶建国竟也摆出电视新闻上常见的接见外宾的派头,抬起右肩,很用劲儿地与他们一个个握手寒暄。相互问候之后,大家安坐下来。喝着茶,刘大柱的妈妈——洛水镇的地方警官李英同志一时问找不到聊天的话题。就这样陪着叶建国干坐了一会儿之后,实在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怎么就开始讲起了自己的儿子刘大柱,跟她的这个叶建国妹夫(那时经她介绍,其亲妹妹李珍成了叶建国的老婆)吹起牛来。中心意思是说她的宝贝儿子刘大柱在学校念书是如何如何出息,书是读得一等一的好,总考第一名,在家又特别懂事孝顺,等等。 她边说边指着墙壁上贴着的一张张大小奖状,证明她儿子大柱的确是小镇上的三好学生,并且是本地唯一一个作为学生代表被推送到省里去出席过学代会并得过大奖的学生。在这个家,能令大家感到骄傲和安慰的,也唯有大柱这个特别争气的儿子了。 这样的介绍,令刘大柱真是难为情得无地自容。因为大柱知道,那上面贴着的,尤其是“第一名”三个字写得很大的奖状,实际上不过是他参加校运会得的几个不起眼的项目奖,比如推铅球、扔标枪。如果光这么说说倒还可以理解,因为大人们坐到一起,都爱说说自家的子女,或是如何有出息,或是如何不成人样等,然后叹息一番,或骂一句,或夸几句,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这天的聊天却明显不同,尤其聊到后来,大柱明显感到有点不对劲了。因为他妈妈突然话锋一转,莫名其妙地向她这个妹夫倒起了苦水: “唉,建国啊,你可有所不知呀。你姐我这个不争气的身体,一身的病痛已经折磨得我想死的心都有了,你干姐夫又没本事、没学历,弄得个下岗失业。屋漏偏逢连夜雨,你姐夫去年体检还意外地查出了个恶性病——胃癌,一次手术花的钱就得十几万!真把我们家的所有老底都掏空了……我是彻底地想明白了。 “我反正是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唯一担心的就剩眼前的这个儿子大柱了。这么聪明的一个孩子,正是要上学争前程的关键时刻。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说什么‘寒门出不了贵子’,对这种鬼话,我是完全不信的!要说出身寒门,你叶建国可说是出生在最穷最苦的家门了,但结果怎么样?还不是通过你个人的努力,当上了上海外滩高楼里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成了硬碰硬的‘贵子’啦? “我想我们家大柱从小就这么聪明能干,如果现在花本钱供他好好读书,高中、大学一路读上去,将来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当科学家、当教授,或者回乡进政府单位当干部,不是也成了硬碰硬的‘贵子’了吗? “可是呀,现在家里经济这么困难,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