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阅文学馆:悲惨世界》描写的是主人公冉阿让悲惨的一生。冉阿让原是个贫苦而又忠厚的工人,为了姐姐的七个孩子不至饿死,他被迫盗取面包,不想因此而被法官判处19年的徒刑。出狱之后,无路可走的他被仁慈的主教收留,后在主教的感化之下洗心革面、去恶从善。十年后,他靠自己的努力当上市长,并救助了许多穷人。可是,警长沙威却认出了他并差点将他送进监狱。为了救出孤女珂赛特,他再次逃出法律的魔爪。八年过去了,他将珂赛特抚养成人,并在战场上救出了养女的爱人。可他却受到了亲人误解,最后孤寂地在养女怀中死去。
第一部 芳汀
第一卷 一个好人
第二卷 再陷泥潭
第三卷 在1817年
第四卷 托付即舍弃
第五卷 下坡
第六卷 沙威
第七卷 商马第案件
第八卷 反响
第二部 珂赛特
第一卷 滑铁卢
第二卷 “俄里翁”号战船
第三卷 对死者的承诺
第四卷 老房子!
第五卷 黑夜中的搜索
第六卷 比克布斯小街62号
第七卷 题外话
第八卷 奉献给它的一切的公墓
第三部马吕斯
第一卷 绅士
第二卷 ABC的朋友们
第三卷 马吕斯的苦难
第四卷 交相辉映
第五卷 作恶的穷人
第四部 卜吕梅街和圣德尼街
第一卷 几页历史
第二卷 爱潘妮
第三卷 卜吕梅街的一所房子
第四卷 援助,不分上下
第五卷 意想不到的结尾
第六卷 小嘉弗洛斯
第七卷 狂喜与悲伤
第八卷 他们去哪里
第九卷 1832年6月5日
第十卷 原子和风暴结为兄弟
第十一卷 科林斯
第十二卷 黑暗
第十三卷 失望
第十四卷 武人街
第五部 冉阿让
第一卷 墙内战争
第二卷 身陷泥泞
第三卷 沙威出轨
第四卷 祖孙俩
第五卷 不眠之夜
第六卷 苦酒
第七卷 夜幕降临
第八卷 从黑暗走向黎明
《众阅文学馆:悲惨世界》:
将军的周围常聚着成群的年轻军官;主教的周围,小教士也全是成群结队——他们是可爱的圣方济各·撒肋地方所说的那种“白口教士”。任何事业都有追求者,他们追随着成功者。人世间,不存在无追随的势力,不存在无臣仆的尊荣。指望前程远大者都围绕着目前的显贵,左右逢迎在他们身边。每个主教大院都有自己的幕僚。天使般的小修士都围绕在有势力的主教周围。他们在院里守卫,巡逻、伺奉主教,以图博取主教大人的欢心。主教的赏识,恰似福星高照,于是,他就有希望充当五品修士了。追求上进人之常情。上帝的宗徒也不例外。
社会上有高大的帽子,巍峨的法冠同样在教堂里。这戴法冠的就是主教们。他们有势,有钱,手段高明,坐享其成,受到社会上层宠信。他们也善于使人善于求人,指使着整个教区的教民登门拜谒,同时也是教会与外界间的桥梁。这些人不配称神甫而称教士,不配称主教而配称教廷执事。亲近他们的人个个喜形于色!地位优越的那些人,把富有的教区,家人的赡养费,教区督察官的职位,随军教士肥缺,天主堂里的差事,送给那些不断向他们献媚、博得了他们欢心的人。这些人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赢得主教的尊贵。总之,他们自己高升,同时也带着卫星升腾。他们构成了一个行进申的太阳系!他们的光辉照着周身发紫的卫星们。一人得志,鸡犬升天。老板的教区越广,宠幸者升迁的地盘也越大,况且罗马还给撑腰。从主教升为总主教,由总主教升为红衣主教的人,可以提拔你为红衣主教的随员,从而进入宗教裁判所,披上绣有黑十字的白呢飘带,神气十足地做起陪审官来。这以后,成为内廷机要秘书,再进而为主教,之后,只要再向前迈出一步,就由主教升为红衣主教了,而红衣主教到教皇,只要越过一则选举的虚文就行。但凡头戴教士小帽者,都在梦想着教皇的三重冕。如今,按部就班升上王位的人只有神甫了。并且那是何等的王位啊!至高无上的王位!同时,教士培养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它不是别的,它是培植野心的温床!干百个唱诗童子,干百个年轻的教士。
谦卑而甘于平淡的卞福汝主教,没有掉进利益的漩涡,在其中苦苦挣扎。周围没有青年教士这一点就可以证明。我们已经知道,在巴黎,他“一无所成”。没有年轻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前程托付给这样一个孤独老人。他身边的助理主教和教士都是安分守己的老头儿,都是一些老百姓,他们和他一样,是一些死守在那个没有福气产生红衣主教的教区之内的教徒。他们真像他们的主教,不同的只是:他是成事者而他们是完事者。大家都看出,跟随卞福汝主教绝对没有发迹的可能,所以,那些刚从教士培养所里出来的年轻人,一经被他任命为神甫,便逃也似的离开了他,奔向艾克斯总主教和欧什总主教那里。没错儿,一个过于克己的圣人,肯定是一个可能误事的伙伴,那条他指引的路,定是一条无可救药的绝路,会害得你行动不便关节僵直。一句话,你不愿意干的肯定是他坚持要你干的。所以那种癞疥似的德行,大家都不想被沾上。于是卞福汝主教门庭冷落,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我们这样一个阴暗的社会里,向上爬,只能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慢性腐蚀剂。
顺便说一句,丑恶的东西是成功。因为它的假相会让人把功绩与它视为同等物。历史就是如此愚弄人们。尤维纳利斯和塔西佗是例外。他们对此表示过愤慨。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种理论,这种几乎被公认为哲学正宗的理论,成了成功的仆从。它标榜成功,不惜为成功做廉价的苦役。真理就是设法成功吧!在一般人眼里,才能便是富贵。中得头彩,人品不凡更能证明你。谁得势,谁就受到尊崇。交了好运就前程无量。事事如意的你,就证明命运在握。你事事顺利,大家便认为你伟大无比。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可以说,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的这一百部书,是经过几代编者和读者遴选的结晶,不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自不待言。但作为推荐书目,有两点还须说明:
其一,重要性。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来源于教师和家长的伦理说教,还来源于对社会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认知和接受。作为智育和德育教化的辅助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教育部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选定百余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必读书目的宗旨。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犹如一面镜子,对开启人的心智,选择人生取向,都具有参照价值。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达到汲取精神力量的效果。在心灵被触动的刹那间,人的思想和品格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另外,作为精神享受或娱乐的一种方式,阅读也是生活的高雅选择。再则,阅读对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必要性。我们编选的这套书,多是译坛新秀的重译本,有人可能说,一遍遍地重译,意义不大。这种论调完全是对翻译文化发展规律和实际缺乏认识的一种偏见。众所周知,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活动已越千年,中国开始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亦逾百年。各国彼此互译文学名著不仅成为翻译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也已成为翻译文学不断繁荣的象征。一部文学名著在某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的译本超过百种的,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数量,但有几种译本乃至几十种译本的现象已经不少见。随着中国翻译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译本愈来愈多将是大势所趋。
别说是不同语言的异域文化,就是本民族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语言译本不也是层出不穷吗?《论语》《老子》《庄子》等的白话文译本何止百种?
外文译本的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意味对前人翻译成果的否定或贬低,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用更贴近时代的语言重新表达。试问,现在的年轻读者还能去看上个世纪初的林译小说吗?五四时期用白话文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拗口。甚至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的译文现在读起来,有时也令人皱眉头。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而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的定型产物,它只能作为文化遗产而存续下去。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如果二三十年没有出现新的译本,前人的译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语言当下的时代感,就会出现翻译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状态。文学翻译不是一枝独秀的花坛,而是百花争妍的园圃,万紫千红应是它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