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有效社交(如何建立更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林一清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阐述了人际沟通的核心问题,以情节丰富的真实案例为根本,以共性问题为取向,系统的进行梳理,并加以精准的分析,从而使人际资源价值真正得到提高。本书案例丰富、语言精练、观点新颖、生动有趣,适于普通大众进行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林一清,资深媒体人、人际实战专家、作家;担任投资公司公关专家,曾在3年内负责公关谈判海内外6家公司的合作项目。其制作的节目定期出现在各个广播电台,在多家媒体专栏上发表文章。 目录 自序 现在开始,重新挖掘人际价值 PART 1 重新审视你的人际关系,停止无效社交 第1章 审视你的人际关系,放弃无效的人际交往模式 001讲 人脉圈的虚假繁荣:社交越便利,人脉越空虚 002讲 小心!无效低能的社交正在消耗你的时间成本 003讲 为什么你的许多“友情”会毫无预兆地结束 004讲 自己没有本事,认识的人再牛也没用 005讲 真正有效的社交,永远是平等的“价值互换” 006讲 为什么比你优秀的人不愿与你交朋友 007讲 为什么你很难挤进更加优质的人脉圈 008讲 为什么你对人再好,对方也不领情 009讲 移动社交时代的信息焦虑:朋友圈很大,朋友很少 010讲 什么是社交默契——付出越多,人际关系越差 011讲 不要去攀附和你没关联、也不会对你感兴趣的人 012讲 在“社交爆炸”的时代,高质量地独处 第2章 摆脱无价值的人脉,停止低效社交 013讲 人脉价值,拼的是眼光和层次 014讲 洞察品格:揭开人性的阴暗面,当心小人设立的“结界” 015讲 分析性格:远离情绪易失控的人,就是远离麻烦 016讲 把握动机,从每一个行为中看出对方的真实目的 017讲 感受态度:过分亲呢,也可能是“暗藏杀机” 018讲 判断契合度:交一个“负价值”的朋友,等于白奋斗十年 019讲 衡量可信度:所有不重视承诺的人,都会自私地侵吞你的利益 第3章 核心人脉的困境:失控的亲密关系会产生人际焦虑 020讲 适度依赖:最稳定的人际模式 021讲 我们是怎样毁掉亲密关系的 022讲 过度依赖:当心人际关系中的陷阱 023讲 “权力的游戏”:越亲密的人,矛盾和冲突越复杂 024讲 你在扮演什么角色:牺牲者和放纵者之间的博弈 025讲 为什么你的好意会让他人避之不及 026讲 障碍性疏离:为什么越渴望亲密,反而越疏远 027讲 无助型依恋关系:安全感!我需要安全感 028讲 控制型依恋关系:你要按我说的做 029讲 隐藏型控制关系:你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初衷的 030讲 “巨婴”+“高冷”=失控的关系 031讲 如何摆脱亲密关系带来的焦虑感 032讲 如何找到“尊重自我”和“迎合他人”的平衡点 033讲 界限不明带来的社交困境:情分还是本分 第4章 关键沟通: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034讲 破坏性沟通模式: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035讲 遭遇人际危机时,如何用有效的对话避免;中突 036讲 正向沟通原则1:不要只听攻击性语言,理解背后的意思 037讲 正向沟通原则2:停止“暴力表述” 038讲 正向沟通原则3:放下隐性偏见,多元化看问题 039讲 改变认知,区分“自我意识”和客观事实 040讲 转换立场:别太相信自己的视角 041讲 如何巧妙应对别人的贬低与诘难 042讲 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不满情绪 043讲 解决冲突的9个关键技巧:让事情的发展都在你的掌控中 第5章 重建社交:将无效社交转化为有效社交 044讲 有效社交的关键:将弱联系变强 045讲 痛点思维——将“需求点”转化为“痛点” 046讲 找准共鸣点,促成有效合作 047讲 从一个行为看出:你是“讨人嫌”还是“招人爱” 048讲 如何让陌生人也能产生亲密的联系 049讲 在看似无意义的社交中,挖掘利用价值 PART 2 构建高质量社交模式,开启有效社交 第6章 揭露社交心理,找到最精准的突破口 050讲 人类天生爱社交,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渴望交际 051讲 如果没有观众,人们还会那么努力吗 052讲 对被认可的迫切需求:人人都需要被肯定、被认同 053讲 社交仪式:我们彼此认同,我们“抱团取暖” 054讲 过度的仪式感,会让人际关系失控 055讲 “付出者”隐藏的私心:帮你是为了我自己 056讲 警惕!讨好背后是“利他”还是“利己” 057讲 如果人性是自私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作 058讲 一个有趣的博弈模式:其实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自私 059讲 不要挑战一个人的底线,不要试探一个人的阴暗面 第7章 挖掘社交动机,让人际关系的价值最大化 060讲 把握动机:他到底为什么和你来往 061讲 社交中的隐性规则:如果你是人脉里的那个“牛人” 062讲 人际压力:小心“鸡汤”中的陷阱 063讲 功利型社交的筛选规则:利用与被利用 064讲 曲线法则:看似没有目的的社交,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065讲 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技能——共情力 066讲 别陷入“吸引力法则”的谬误 067讲 内向、不善交际的人怎样挖掘自己的社交价值 第8章 如何与优秀的人做朋友 068讲 人际交往中的“阶层固化”和社交偏见 069讲 残酷的“鄙视链”:多数人会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 070讲 找准目标人脉:拿到高层次人脉圈的“入场券” 071讲 怎样让比你 序言 自序 现在开始,重新挖掘人际价值 盲目拓展人脉圈,会让你陷入人际困境 “我的微信通讯录里都有将近一千个人了,可是我发 现似乎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不是说,朋友越多越好吗?” “我总是抓住所有的机会拓展人脉。参加各种饭局、 酒会、沙龙、交流会,跟大家交换名片、互加微信,逢年 过节,也会群发祝福信息。我以为我掌握了所有的社交技 巧,但当我遇到麻烦需要帮助时,我辛苦打造的人脉圈却 并没有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我只感觉到累得喘不过气来 ……” “我觉得我是个‘透明人’,除了几个密友,在别的 地方很难体现存在感,这让我觉得很失败。” 在我的咨询中心,很多来访者都向我询问过人际关系 方面的问题,上面的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有人说:“人脉就是生产力。”你一定也曾经有过这 种想法,认为认识的人越多越好,社交生活越丰富越好。 于是,你往来于各种社交场合,不愿错过任何一个饭局, 在各种社交平台中展示自己,疯狂地添加微信好友,与各 种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聊天…… 为了谋求更丰富的人脉资源,你用尽一切办法想要扩 大人脉圈,却毫无防备地陷入各种麻烦之中。这是因为, 你进入了无效低能的社交中。社交人脉的盲目扩张,让你 的生活正在陷入一种虚妄的“人海战术”中,你自以为的 人脉,却不过是通讯录里长长的名单。你的人脉结构杂乱 无章,弄不清哪些是你的核心人脉,哪些是“弱联系”。 浮躁膨胀的“社交生活”,让你像一只忙碌而没有方 向的陀螺,不仅没能达到积累人脉的目的,还有可能让自 己遭遇人际困境。 在摆脱盲目社交之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人脉的真正 含义——你妄图与每个人都建立稳定的联系,本身就是不 现实的。 人际悖论:“六度人脉”与“邓巴理论” 人际关系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 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个理论本身没有问题,但它常常会令人产生误解: 很多人误认为人脉圈是很容易拓展的,好像朋友的朋友, 都能纳入自己的人际关系中。 但事实上六度人脉理论并不会让你的稳定人脉圈变得 更大。它最多只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弱联系”而已。 能否让人们在维系老朋友的同时,结交新朋友,从而 扩大整个社交圈子?牛津大学的心理学专家罗宾·邓巴 (Robin Dunbar)给出了他的答案——NO! 邓巴曾经发布过一份关于社交亲密度的研究报告。他 通过调查3375名英国用户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平均认知能 力仅能使一个人与大约150人保持稳定的人际关系。人们希 望拥有大量的好友,但事实上他们真正的好友数量不司能 超过这个数字。 这150人中,大约50人是“亲密人脉”,对于这些人, 你可能会经常邀请他们共进晚餐;50人中,大约有15个人 属于“相互信赖的人”,你会与他们互诉衷肠,进行深度 的情感交流;15人中,有5个人属于“密切依赖的人”,他 们大都是你最亲密的亲友,你们之间几乎可以毫无保留。 超出这个150人的圈子,其他人都属于你的“弱联系” ,而并不属于你的朋友。很多人的问题,都是太过执着于 与这些“弱联系”发生深度交流,以为吃几次饭、聊几次 天,就能被对方认可。在人际关系中,由于空间有限,我 们都在相互筛选,所以情况通常是:尽管你热情满满,对 方却不一定会与你进行互动。 另外,你也可能会发现,你的稳定人脉圈也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它只是相对稳定而已。事实上,你的好友是“ 流动性”的,当你把新的朋友纳入你的这个圈子时,相应 地,另一些朋友也会自然“出局”。 其实,六度分隔理论和邓巴定律并非完全相悖,只不 过邓巴定律更强调人脉的亲密度,而六度分隔理论更倾向 于扩大“弱联系”。这两个理论,对你运作人际资本都很 有帮助,但前提是,你需要重新梳理你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别试图将所有的“弱联系”变为你的朋友。 了解邓巴理论之后,你必须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社交 圈,分清哪些是核心关系,哪些是“弱联系”,该删减的 删减,该维系的维系。衡量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 是看他朋友圈里人的数量,而是看交往的质量。 无效的社交模式,会让你产生社交无力感 社交是人的本能,给我们带来归属感、安全感和愉悦 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会让我们感到轻松、愉快 ,相反,我们总会在社交中感觉受到压迫和侵犯,不知不 觉变得被动。我们带着诚挚的热情去维持人际关系,却经 常被冷漠地对待。在人际交往中,并不是真诚就能换来真 诚,友善就能换来友善,很多人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无法 获得同等的回报,从而产生一种社交无力感。 许多来访者都曾经对我抱怨自己遇到的人际障碍: “我总是尽量地讨好别人,为的是让自己更受欢迎, 可为什么别人都不领情?” “我一直真诚待人,可总会发现一些朋友敷衍我,甚 至利用我,这让我怀疑人际关系的价值。” “自从进入职场后,我就感觉压力越来越大。我的压 力不只来自工作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五花八门的职场关系 。同事、领导、客户、合作方……我不知道怎样跟他们打 交道,大家表面上关系很好,背地里却都在钩心斗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本 质没有正确的认知,没有找到人际交往的关键切人点,社 交模式是单方面的“索取式”或者“给予式”,无法形成 有效的互动,这就是典型的无效社交模式。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在进行价值互换,同时也在 进行心理博弈。而无效低能的社交模式,会让你成为人际 关系中的被动方,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陷入人际危机, 导致人际焦虑。并且,这些危机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的,令你一点一点地在无意识中丧失主动权。 如何轻松地进行社交,如何得心应手地运作社交圈, 是当下的许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书的写作初衷。 建立有效社交模式,挖掘最大的人际资本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和公关从业者,我的职业核心就 是与人打交道。来访者提出的这些问题,对我来说确实不 算什么难题,但我从来不敢自信地向来访者打包票——“ 我绝对可以帮你解决”。 为什么?因为人心原本就是复杂、多变的,即便是单 纯的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等领域,都存在着重重困难尚未 解决,何况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的心理,一旦与 外界发生多重交换,就会衍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状态。即 使同样的心理,遇到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表 现。在人际交往中,人的心理状况是动态的,并且是相互 影响、相互渗透的。它如此难以捉摸,如此神秘而深邃。 所以,当我受邀写作本书时,最初下意识地拒绝了。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知道我必须做很多复杂的准备工 作——调查、采访、研究、记录等。不过,我的不少来访 者都建议我写一写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作为他们在人际交 往中的指导。考虑再三之后,我最终接受了写作邀请。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人际交往的困 局。 本书运用了心理学、行为学、人际交往学等多方面的 研究理论,并结合了大量我在从事心理咨询、危机公关、 沟通管理时所得出的经验,力求帮助读者解决在人际交往 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重建社交思维,培养高层次的社交认 知,调整社交结构,走出无效社交模式。 本书主要从“放弃无效社交”和“构建有价值的社交 ”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本书在对人际交往的本质进行深度 研究之后,提出了“放弃无效社交模式”“切断无效人脉 ”“提高自我价值”“衡量利益契合点’,“设立人际界 限”“培养关键沟通力”等一系列新颖、实用的策略。 这些策略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这些策略我曾经在 我的公关培训课上分享过,反馈良好。我的大部分学员能 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建立更 优质的联系。尤其是一些从事公关、营销、品牌推广等工 作的学员,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的事业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 我提供的是一种选择,一种与你现在的社交策略不太 一样的选择。我所提出的新的社交模式,可能会颠覆你以 往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但你必须清楚,想要有所收获,首 先必须从思维模式、认知层次、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改变 。你需要打破传统的社交概念,重新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解 读社交规律,建立更科学、更实用的社交模式。 本书运用的策略,主要是为了达到以下(包括但不限 于)目的: 提升个人价值,与优质的人脉进行等值交换; 增强社交洞察力,找准最精确的切入点; 理性地维系亲密关系; 正确处理复杂的职场关系; 有效地化解冲突,突破人际困境,掌握主导权; 增强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有效地调动人际资本。 掌握本书所提出的多种社交思维和人际法则,能够让 读者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交,无论是在工作中面对领 导、同事、客户,还是在家庭中面对父母、伴侣、亲戚, 又或者是与朋友、对手和陌生人相处,都能巧妙地利用本 书中提供的技巧和方法,建立高效能社交模式,让人际资 本发挥最大的价值。 导语 掌握本书所提出的多种社交思维和人际策略,能够让读者站在人际交往中的制高点,客观看待、全面分析。 为了增强可读性,本书采用了大量妙趣横生、情节丰富的案例,并且力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生动有趣,适于普通大众进行阅读与分享。 精彩页 001讲 人脉圈的虚假繁荣:社交越便利,人脉越空虚 社交依赖:社交软件能帮助你构建核心人脉吗 L君搬家了,这真是一个大工程,尤其对于一个单身的平面设计师来说。不过他一点都不着急,他的手机里有无数的APP,可以让他在一堆没有收拾好的杂物中依然精彩地生活下去。 早上,他在彻底醒来之前已经熟练地把手伸到了枕头旁边,打开手机的同时,他才慢悠悠地睁开眼睛。社交软件的信息“叮叮咚咚”响起,提醒着他新一天的到来。眯缝着眼睛,他看到了朋友圈中的早晨问候、广告信息、新闻资讯,还有各种抚慰人心的心灵鸡汤。 “哇,这家伙又去保加利亚了,那儿漂亮妞真不少啊。不过这照片修得一点都不像他了。” 他慢腾腾地起身,一边嘟囔着,一边用点餐软件为自己叫外卖。 他发现房间里一切都很安静,没有冰箱的嗡嗡噪声,微波炉、电水壶、电话都杂乱地堆在地上。他可来不及理会这些,当务之急,还是要先给手机充上电!他找到最近的插座,连上线,“嗯?怎么没反应?”又试了其他几个,还是没反应。 “该死的!难道停电了?” 很快,电工告诉L君,是电表出了问题,必须向电力公司报修。而电力公司的人告诉他,他们会在中午到下午之间过来,具体时间不好说。 L君觉得自己成了难民:电脑没法用,电视看不成,连设计稿都没法做了。他又拿着手机躺回床上,幸好还有手机陪着他,他暗自庆幸:“否则,这日子没法过了!”他把自己的状态发到朋友圈上,瞬间引来众多点赞和评论,他暗暗感到得意,甚至觉得今天发生的这个突发事件也挺好,否则哪能这么快引起大家的关注呢。他一边窃喜一边兴奋地在评论中写道:“点赞的,我都要和你们绝交!”他忘我地刷屏,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在呐喊:“让点赞和点评来得更多一点吧!”之后的两个小时,他时而玩游戏,时而打开微信聊天,时而刷微博,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嘟嘟……”手机响起了电量不足的提示音。“完了!没电了!”L君慌了,他不再敢悠游自在地聊天了,他怕错过客户的来电,只好小心翼翼地退出社交平台,恢复成待机状态。几乎是同时,房间里无边的安静笼罩住了他,刚刚的喧嚣全都离他而去,一切戛然而止。 L君手足无措地望着变黑的手机屏幕,感到了一种难以描述的空虚。 对于L君来说,独居的生活似乎并不寂寞,互联网把他与朋友们连接到了一起,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他有很多朋友,在无数个网络聊天群里,在热闹的微信朋友圈中。所有的寒暄和调侃都让他兴趣盎然,每一个点赞和评论都能够让他感觉自己过得很充实。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一群人的孤单:社交成本越低廉,人与人的关系却越远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了独居时代。对此,社会学家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据统计,在美国,有将近28%的人选择独居;在英国,34%的家庭只有一个家庭成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独居者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60%;在挪威、芬兰和丹麦,几乎40%~45%的房子只有一个人居住;就连自古注重家庭观念的中国,如今也有将近6000万人一个人生活。 很难说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趋势与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是分不开的。当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使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必然会让很多人投向“独居主义”的怀抱。 然而,当我们的生活过于依赖科技时,一种与背井离乡不一样的孤独感就随之产生了。我们即使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吸引数万人关注,在互联网上声色犬马、交游四方,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聊得热火朝天,但众声喧嚣中,我们始终是“局外人”。 我曾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图克尔的著作《一起孤独》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好像是一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这句话曾经让我心生触动,每当我看到身边的人们沉醉于社交平台而忽略现实关系时,我的脑子里都会冒出这句话。 为什么我们更愿意在虚拟的平台上与大家交流呢?社交平台的热闹恰恰是由于“局外人”互相之间没有负担地“付出”,因为彼此之间隔着网络、隔着屏幕,所以我们可以毫无压力地秀旅行、秀美食、晒幸福,在微信、微博里我们都活得像传奇。 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