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与蒋介石(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蒋介石是中国国民党的党魁,他们是深刻影响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两位重要人物。
从广州共事、“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国其决战,毛泽东顺应历史和民心,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逆历史和人民而行,最终一败涂地,逃往台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作和斗争的历史,就是国其两党的关系史,更是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风云史。
叶永烈独辟蹊径,运用“比较领袖学”的手法,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比较了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思想、品格、胸襟、策略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深刻揭示了为什么只有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记录;《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此外,还有长篇自传《华丽转身》、《出没风波里》:《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走进历史深处》以及《他影响了中国——陈云》、《中国改革第一将——万里》、《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
作者也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著有“叶永烈看世界”20册,包括《美国!美国!》、《我在美国的生活》、《三探俄罗斯》、《米字旗下的国度》、《如画北欧》、《樱花下的日本》、《大陆脚游台湾》等。
目录
小引 世纪棋局
第一章 最初岁月
毛泽东挥泪别妻赴粤
孙中山电催蒋介石赴粤
国民党“一全”大会冷落了蒋介石
毛泽东进入国民党高层
转眼间毛泽东跌人逆境,
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毛泽东携妻回故里
蒋掌枪杆子、毛握笔杆子共事于广州
毛、蒋在国民党“二全”大会一起登台
“政治新星”蒋介石处境不妙
蒋介石披起“红衣衫”
爆发“中山舰事件”
毛泽东头一回痛斥蒋介石
蒋介石果真“得步进步”
毛泽东专心于农民运动
蒋介石陷入国民党内部的群雄纷争之中
国共分别确立蒋介石、毛泽东为领袖
第二章 幕后密使
陕北小城保安成了红都
“马夫”叶剑英潜入西安
毛泽东、张学良之间架起了热线
天主教堂里的彻夜密谈
毛泽东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杨虎城曾两度申请加入中共
红色密使频访杨虎城
射向汪精卫的子弹帮了蒋介石的大忙
何香凝的裙和续范亭的血
“波茨坦”号上奇特的“随员”
国共莫斯科密谈
肩负重任的“红色牧师”
在上海四马路暗中接头
毛泽东和蒋介石开始幕后对话
张子华穿梭于南京与陕北之间,
筹划中的蒋介石、周恩来的秘密会谈
周小舟联络“姜府”和“龚府”
“小开”架起新的国共之桥
潘汉年、陈立夫会谈于上海沧州饭店
蒋介石的“猛力进攻”和毛泽东的“决战动员令”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
第三章 西安斗智
刘鼎子夜急购干电池
华清池笼罩着紧张气氛
张、杨终于发出扣蒋令
九秩老人张学良回首当年
“先礼”不成,这才“后兵”
古城西安沸腾了
毛泽东笑谓“元凶被逮,薄海同快”
南京衮衮诸公各抒己见
毛泽东提出公审蒋介石
宋美龄急派端纳飞赴西安
红军先声夺人:占领延安
周恩来成为“西安之谋主”
拘押之中的蒋介石
中共、张、杨结成“三位一体”
苏联否认“莫斯科魔手”
斯大林反对“倒蒋”
毛泽东改变了对蒋策略
中共定下“和平解决”“放蒋”方针
宋美龄终于飞往“虎穴”
“三位一体”和二宋谈判
阔别十年,蒋介石、周恩来晤谈于一室
圣诞节的“最大赠礼”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圣诞之夜都未合一眼
毛、蒋对西安事变作了“书面对话”
第四章 再度合作
蒋介石又在演戏
审张、赦张、幽张
密使又活跃起来
周恩来、顾祝同西安会谈
曲里拐弯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蒋介石和毛泽东讨价还价起来
西子湖畔蒋、周会谈
毛泽东笑谈“换帽子”
枪林弹雨突然朝周恩来袭来
蒋介石居然要毛泽东“出洋”
蒋介石、周恩来庐山会谈
蒋介石密邀毛泽东赴南京
中共首脑聚集洛川私塾窑洞
国共终于第二次合作
第五章 并肩抗日
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抗日中分工合作
蒋介石在上海血战日军
毛泽东再度成为“游击专家”
南京陷落于一片血海之中
毛泽东以“齿病”婉拒蒋介石之邀
毛泽东致信蒋介石盛赞其抗日精神
毛泽东战胜了分庭抗礼的王明
汪精卫突然出走河内
第六章 皖南突变
蒋介石着手“溶共”
毛泽东坚决拒绝“溶共”
“摩擦”成了最流行的政治术语,
毛泽东以“有理、有利、有节”为反“摩擦”方针
周恩来摸透了蒋介石的脾气
蒋介石“三喜临门”
你发《皓电》,我来《佳电》
毛泽东和蒋介石眼中的叶挺
叶挺、项英先后掼“纱帽”
蒋介石下令解决“N4A”
蒋介石在圣诞节演了一幕轻喜剧
鲜血染红了皖南山林
叶挺军长身陷囹圄
项英之死迷雾重重
皖南事变引起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论战
第七章 风云多变
国共关系陷入僵局
蒋介石想找台阶下台
毛泽东在参政会得了大面子
蒋介石夫妇笑宴周恩来夫妇
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
毛泽东以“感冒”为由第四次拒晤蒋介石
蒋介石、林彪重庆谈判
共产国际的解散如同“新闻原子弹”爆炸
毛泽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共最高领袖
毛泽东抓住张涤非来了个“质问国民党”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引起一番风波
蒋介石出席开罗“三巨头”会议
赫尔利邀毛泽东去重庆会晤蒋介石
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
对台戏: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全”大会
第八章 重庆谈判
毛泽东说“蒋介石在磨刀”
妙棋乎?刁棋乎?
各方关注延安枣园的动向
毛泽东决策亲赴重庆
毛泽东的八角帽换成了巴拿马盔式帽
枣园·桂园·林园
国共两巨头历史性的握手
初次会谈风波骤起
国共谈判在山城艰难地进行着
各方关注桂园“何先生”的行踪
“毛诗”引起的“《沁园春》热”
毛泽东临别前山城突然响起枪声
周恩来冷静平息“谋杀”风波
毛泽东握别蒋介石
第九章 国共决战
《双十协定》只是“纸上的东西”
迷航的飞机泄露了蒋介石的“天机”
大规模内战正“不宣而战”
马歇尔充当“调解人”的角色
紧张时刻发生紧张事件
毛泽东笑称蒋介石是“纸老虎”
毛泽东用林冲
序言
从千里之外飞回上海,坐进书房“沉思斋”,我的身
上似乎还散发着重庆的雾气。我写作的纪实长篇《毛泽东
与蒋介石》,重庆谈判是全书的高潮。我实地踏勘了当年
毛泽东下榻的红岩村、国共谈判所在地张治中公馆“桂园
”以及蒋介石的官邸,采访了许多当事人,使我下笔之际
,充满了现场感。
蒋介石与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20世纪20年代
至70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
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前总
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
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
有一个是蒋介石。”
我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
领袖蒋介石与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
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
于本书之中。
《红色的起点》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断代史:
《红色的起点》写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虽说也
写及中共一大代表们后来的命运;《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写的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虽说也写及遵义会议前后的一
些事件。然而,《毛泽东与蒋介石》却囊括了半个多世纪
的中国现当代历史。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时间跨度那么大,给写作带来
的困难,比前两部长篇要大得多。我不能不做更为广泛的
采访,包括国共双方的人物——而前两部书的采访,主要
是在中共人物的一方。我在写作时,绘制了毛泽东和蒋介
石的“历史曲线”,描出他们之间关系的“波峰”和“波
谷”。这起伏的曲线,既是中国现当代史的艰难发展历程
,也是全书情节起伏的波澜。
由于内容实在太丰富,我不能不详略结合。西安事变
、皖南事变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关系史上一起一伏的重大事
件,而重庆谈判则是两人关系史上的高潮,我均予以详写
。尤其是重庆谈判,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面对面交往的43天
,写了5万字。而1949年10月后至他俩去世,漫长的二十六
七年,也只写了两章而已。
关于毛泽东和蒋介石在20世纪20年代的交往,是历史
研究的一个空白点。我徜徉于历史的文献之中,从雪泥鸿
爪中加以细细考证,终于写成本书的第一章“最初岁月”

世上有“比较文学”“比较政治学”,我不知道有没
有“比较领袖学”。本书着眼于比较,即处处、时时把毛
泽东和蒋介石加以比较,比较他们的策略,比较他们的品
格,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毛泽东与蒋介石
一辈子都是政治对手,无处、无时不在思索着如何战胜对
方。正因为这样,我认为只有用比较的目光、比较的手法
,才能写好他们,才能写好这本《毛泽东与蒋介石》。也
正因为从未有人这样写过,从未有过这样的“比较领袖学
”,我感到艰难,也感到只有用人所未用的观点和手法,
才能创新。
内中,我设计了三场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书面对话”
,即如何看待西安事变,如何看待皖南事变,以及1949年
元旦的“新年对话”。这样的“书面对话”,除了所用手
法是作者虚拟之外,“书面对话”中所采用的毛泽东与蒋
介石的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准确的,都
是出自历史文献,都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原话。这三场“
书面对话”,正值历史的关键时刻。设计这样的“书面对
话”,也正是出自“比较政治学”。
美国《世界日报》曾经这样评论((毛泽东与蒋介石》
一书: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个人传记多如牛毛,但将这两位影
响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以比较政治学
的手法合在一起来写,本书应是第一本。正因为作者选择
了特殊的视角和人所未用的手法,使本书令读者耳目一新

《毛泽东与蒋介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用文学笔
调写党史,属于新品种——“党史文学”。它是文学与史
学的结合,讲究史实的准确性。正因为这样,我做了大量
的采访,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著。我注重“两确”,
即立论正确、史实准确,亦即史观、史实“两确”。
在中国大陆,历来对于毛泽东仰视,对蒋介石俯视;
而在台湾,正好相反,历来俯视毛泽东,仰视蒋介石。我
写这本《毛泽东与蒋介石》,对他们两人都以平视的角度
看待。两人之中,相对而言,写蒋介石难于写毛泽东。我
采访过毛泽东多位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对他的情况比较
了解,对他的评价也有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依据。
对于蒋介石则不然。我只能以自己的分析,来对他做出评
价。我对他的一生进行了仔细查考。在《毛泽东与蒋介石
》的1993年初版本中,我便明确指出:
蒋介石一生,虽始终反共,但也做过三件好事:一是
领导北伐,二是领导抗战,三是退往台湾之后,坚持“一
个中国”,并着力于发展台湾经济(虽然台湾的经济起飞是
在蒋经国时代)。
在中国大陆,蒋介石向来被视为“独夫民贼”。在
1993年这样评价蒋介石,在当时是独特的,不多见的,冒
着政治风险的。果真,《毛泽东与蒋介石》在1993年完成
之后,不像《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那样在
中国大陆列为献礼书,而只在1993年10月由香港利文出版
社出了香港版、1993年11月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出版了
台湾版,却无法在中国大陆出版。其中台湾版《毛泽东与
蒋介石》成为台湾畅销书,一版再版。
13年之后的2005年2月,《毛泽东与蒋介石》终于获
准在中国大陆出版。此书在中国大陆问世,才过了5个月,
一篇题为《纪念抗战胜利要警惕一种倾向》的文章,便把
《毛泽东与蒋介石》一书作为值得“警惕一种倾向”进行
“批判”:
叶永烈出了一本《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书。某报7月12
日转载该书时,使用的标题竞是《蒋介石在上海血战日军
》。叶永烈写道:蒋介石“一生有三件事是受到人们赞赏
的:一是领导北伐,二是领导抗战,三是振兴台湾经济”
。蒋介石“毕竟是中国抗战的领袖。为抗日做出了贡献。
”……叶永烈这样叙述,显然是在突出蒋介石的“积极抗
战”的形象,……除了愚蠢、无知和可笑之外,恐怕还是
别有用心的。
幸亏在一个多月之后,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
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肯定了以国民党军队
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
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
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
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
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由于胡锦涛的这一讲话,使《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再
成为“纪念抗战胜利要警惕一种倾向”。
正是因为作者在1993年写作本书初版本的时候,就能
够给蒋介石以准确的评价,所以《毛泽东与蒋介石》在
2000年再版时,并没有在观点上作大的修改,而只是在史
料上作诸多补充。尤其是作者8次前往美国、7次前往台湾
地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查阅蒋介石日记,在台北进行诸
多采访,包括采访蒋介石侍卫长郝柏村(后来担任台湾“行
政院”院长)等,对《毛泽东与蒋介石》一书做了很多补充

2013年1月,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与
蒋介石》英文版MAOZEDONGAND CHIANGKAI-SHEK。
接着,在2013年,美国全球按需出版公司Demand
Global出版了《毛泽东与蒋介石》法文版
MAOZEDONGETJIANGJIESHI。
导语
本书是一部传记作品,通过记述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与毛泽东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同时,不断将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策略和品格,思想和功过。对于了解20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传记多如牛毛,但将这两位影
响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以比较政
治学的手法合在一起来写,本书应是第一本。正因为
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视角和人所未用的手法,使本书令
读者耳目一新。
——美国《世界日报》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
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有一
个是蒋介石。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精彩页
世纪棋局
20世纪的中国,一场波澜壮阔、跌宕曲折的棋局,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执蓝子者,光溜溜的脑袋,长袍马褂,讲起话来喜欢拖腔拉调,一口浙江“官话”。平时他不苟言笑,着急时,会骂“娘希匹”。
执红子者,长长的头发朝后梳,一身中山装,讲起话来不紧不慢,一口湖南腔。平日喜欢说说笑笑,富有幽默感,发脾气时会骂“放屁”。
两人都富有男子汉风度,一米八几的个头——光头者似乎比长发者还稍稍高出一厘米。在他们身后,分别插着青天白日旗和镰刀铁锤红旗。
这两位主帅的头衔分别是:
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
中国共产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后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他们手下的军队分别是:中国国民革命军和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论军职,他们一个是陆海空军大元帅、军事委员会主席、总司令,一个是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他们的大名分别是:
蒋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字介石,后仿效孙中山,改名中正。世人常以他的字相称——蒋介石。介,“大”的意思,介石即巨石,是从谱名“泰”字衍义的。
毛泽东,字润之,亦作润芝,笔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繁体共28画),世人以他本名相称——毛泽东。这本名是按“祖恩贻泽远”辈序取“泽”字,“东”则意味着东方,太阳升起之处,蒸蒸向上之意。他曾敬佩梁启超(梁任公),取过别号“子任”。至于他的字润之,那“润”是“泽”的衍义,所谓“雨露滋润”。
他俩是同时代人:蒋介石,长毛泽东5岁,早毛泽东一年去世,活了88岁,毛泽东活了83岁。这样,有82年,他俩同存于世。
论个性、气质,他俩截然不同:
蒋介石军人气质,每日清晨即起,操练一番。他以《俾斯麦传》《曾胡治兵语录》《曾文正公家书》为三件宝,不时诵读。
蒋介石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喜食海鲜、咸菜烧黄鱼和绍兴霉干菜。
毛泽东则诗人气质,擅诗词,喜狂草。他昼夜颠倒,每日晏起。他手不释卷,一部《资治通鉴》不知读了多少遍,从历代治乱兴邦之道中汲取教益。
毛泽东只喝葡萄酒,但嗜烟如命,且喜浓茶、尖椒,常以红烧肉“补脑子”……
他俩有着相近的政治经历:
1924年,蒋介石出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因校址设在广州黄埔,世称“黄埔军校”),日渐在军中发展势力,掌握军权,从军事委员会委员,进而成为国民革命军总监,以至总司令。他一生视军队为命根子。 毛泽东于1927年秋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出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不久他和朱德会师江西井冈山,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以这支“朱毛红军”跟蒋介石对抗。毛泽东的名言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毛泽东曾说,蒋介石“看军队如生命”,“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毛泽东还笑谓,军队对于蒋介石,如同“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毛泽东称,“对于这点,我们应向他学习”,在这一点上,蒋介石是“我们的先生”。…
毛泽东又说:“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他认为,“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朋友。尼克松曾这样比较两人之间的异同:
这也许是巧合,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东方人。毛仅出国两次,1949年一次,另一次在1957年,都是去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晤。蒋也仅仅离开过亚洲两次,1923年去过莫斯科一次,1943年作为四强之一到过埃及参加开罗会议。两人不时摆脱日常政务,长时间深居简出。毛利用这时间作诗,而蒋则在山间散步,吟诵古诗。两人都是革命的。毛反对父亲的专制和整个社会制度,蒋反对清朝的腐败以及对外屈膝。顺便一提,他反叛的象征姿态(剪掉辫子)比毛早七年。
他们的差异既有表面上的,也有深刻的地方。毛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像一大口袋土豆被人漫不经心地扔在那里;蒋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脊骨像是钢造的。毛潇洒自如,谈笑风生;我同蒋见面几次,从来没有见他有任何幽默感。毛的书法龙飞凤舞,字里行间,不拘一格;蒋的书法笔画端正,四四方方,格局分明。讲得深刻一点,他们把中国看成是神圣的,但表现有所不同。两人都爱这国土,但毛要清理掉它的过去,而蒋则要在上面进行建设。取得胜利后,毛简化了中国繁体字,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识字运动,而且是为了扫除每个繁复字体的历史涵义。蒋败走台湾时,在逃亡船上腾出空位,运走达四十万件古董文物,却把差不多数目的对他忠心耿耿的助手和官兵遗弃在大陆。
尼克松对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比较,可谓入木三分。
不过,蒋介石有时也具有幽默感。有一次,当一份洋洋数万言的《抗日胜利后之建军计划》放在蒋介石的办公桌上时,他无暇细看如此冗长的报告,提笔在天头上写下五个字批语:“我非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