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波,1970年生,江西鄱阳人,做过教师、报社记者、青年期刊编辑和企业文化经理等职业。现居南昌,任某文学期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诗歌二百余万字。作品入选《21世纪散文典藏》等100余个文学选本。出版长篇小说和散文集若干。获奖若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夜晚的微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范晓波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范晓波,1970年生,江西鄱阳人,做过教师、报社记者、青年期刊编辑和企业文化经理等职业。现居南昌,任某文学期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刊物发表散文、小说、诗歌二百余万字。作品入选《21世纪散文典藏》等100余个文学选本。出版长篇小说和散文集若干。获奖若干。 目录 自序:我执迷于高能耗低产出的散文写作 第一辑 春天与故乡 描绘上帝 本命季 正版的春天 瓦片下的家 县城附近的春天 一个时代的背影 还乡 旧城市 绿意葱茏 第二辑 夜晚与生长 交给水 南昌的孤独与爱 夜晚的微光 吃水很深的城 白昼的睡眠 向上生长的糖 县城小学飘来的歌 像石头一样飞 夜晚的路 虚构一张床 第三辑 理性与抒情 冷冷的照耀 终结者 进食的尊严 诗心和世俗心 无涯 他们去了比巴黎更好的地方 天上的门 头脑里的现实 木村的月光 运送灵魂的那支乐曲 浅昏迷 隐形埋名 魔幻人生 带你去故乡 第四辑 足迹与田野 田野的深度 野洲 开门见樟 我闻不到苹果的香 边城 星空下 田野从不哀恸 精彩页 我意识到父母即上帝,是因为近些年来,周边一直有人在唠叨“发福”这个词而我充耳不闻,似乎它离我的距离,比月亮离我的距离还远。 有人揭露我晚上吃得比较少,近年还坚持游泳。我咪咪笑着认错,其实我做这些并非要和“发福”这个词过不去,我有时也乱吃乱喝不锻炼,和发福也没扯上任何关系。 有次在饭桌上被朋友夸张的演绎弄得难堪,就辩白了一句:我不多吃肉不是怕长肉,是不爱吃。就是天天吃肉也不会发福的。我爸就这样,活到七十岁还是标准身材。 然雇就从一圈人的眼神里发现了话语里的骄傲。 正是在那瞬间,我第一次明白中年不发福也是一种令人愤恨的天赋。 忽然意识到,我爸我妈在我身上贮藏了不少这样的天赋。 比方说身高。在平均身高不到一米七的南方,我从来没为身高犯过愁。每见一些矮个男生被内增高皮鞋弄出怪异的走姿,就庆幸我妈当初选择了我爸这样的高个子而没嫁给某个矮个子远亲。比如说,我也庆幸我爸当初爱上的是能歌善舞的我妈而不是某个憨厚朴拙的农村姑娘,否则我这个羞于言谈的人怎敢当众放歌? 不不不,不能用这种颂歌体语言与逻辑罗列父母留给我的私货。我必须多运用一点我爸的理性以及我妈的自省,因为不少私货也令我自卑且难堪。 很显然,我身上的自私和粗暴一点不比我爸少。即便在恋爱期间,我也是爱自己胜过爱他人,就算是当了父亲,学会了不时充当“爱”这个动词的主语,但迄今为止,我仍没看见自己在这方面有质的飞跃,还总是试图以中性化的“自我”和“自爱”掩盖自私的本质。 如果有人觉得我貌似谦逊温和,那一定是在公共场所。走进过我的私人空间的人都知道,这厮自负得粗暴,缺少倾听的热情,缺少对不完美的包容和耐心,并因此喜怒无常,常因小小的不悦破罐子破摔毁掉一些大好局面,负面情绪总是比正面情绪多一秒钟。 更多的是无关优劣的气质型遗传。 敏感而文艺,这毫无疑问是我妈给的,我高中刚在报刊发表作品时,她主动认领了这份功劳:这点像我,如果像你爸,你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 我只是略有些困惑,我小学和初中写作文都极像我爸,怎么高中后突然就像我妈了呢? 可见遗传的线路是复杂而多变的,有时还会重叠和融合。 比如非主流择业观,比方说爱体面,这是我爸和我妈最一致的地方,恐怕也是他们吵了一辈子也没分开的症结。我妈做了一辈子教师,我爸兜兜转转许多年还是把职业固定在讲台上,还成为县里当年唯一的物理特级教师。 我虽没坚持当教师,履历表貌似驳杂,谋生法则其实和他们并无二致:以不求人为体面,以不被人求为自在。 我爸的幼稚和我妈的成熟在我这得到互补和融合。我有着很长的浪漫和幼稚期,中年后对人性的幽深与社会的繁复却豁然开悟。因为两种力量的相互掣肘,我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例搭配得不够好的是我爸的简单和我妈的多思。 我爸五六十岁后还会张着嘴看《西游记》《水浒传》之类的电视剧并自得其乐,我妈就撇着嘴说:你爸头脑简单得像个小学生。 作为中学教师,我妈很少接触深奥的哲学和社会学原著,但她对人间事却有着极深邃灵敏的洞察。这让她的性情不可遏制地一步步走向忧郁和悲剧感。 最初我曾跟着我妈一起嘲笑我爸的简单,在我妈的多思多虑毁掉了她的健康后,我本能地向往起我爸的简单。 我近年最大的快乐,是不断在言行中找到我爸简单而乐观的影子,我要靠这心理暗示帮着自己远离心理的黑洞。 上帝造人的故事是基督徒的信仰,对于非教徒们而言,这上帝其实就是自己的父母。 意识到这点后,也理解了许多事。 比如励志者总爱说:三分靠先天禀赋,七分靠后天努力。可实际呢,成功者永远是十分之三或更少的那些人。 三七分的不妥之处是,把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二元对立起来。其实,凡能做到后天努力的人,也是基因里有了促成这努力的性格与能力基础,能努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天赋。它们实际上是一体的,就像一个药方里的两种不同成分。 懂教育的人都心知肚明,好学生大多不是被老师和家长管出来的,需要管和逼的,很难学到特别优秀的程度。 话说到这份上就太不心灵鸡汤了,甚至有点残酷。 P3-5 导语 这是作者范晓波的散文集。作品有一种特殊的语言质地,幽默机智,妙笔生花,有很多新颖的意象、精彩的比喻、工笔式的描写。尤其是超常惊险的语词组合,特立独行的语义表达,增加了阅读的刺激力度。感情细腻,思维缜密,擅长聚焦某一点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形成有关人生思考的宏大叙事,让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也有不少作品充满生活的情趣,很唯美。 序言 我执迷于高能耗低产出的散文写作 当今的散文写作观念多元面貌驳杂,我个人尊崇的是 那种高能耗的散文写作。 之所以高能耗,与散文这种文体的先天体质有关。各 种类型的散文写作理论都有相应的好作品支撑作者的信心 ,不过在我的阅读和写作体会中,最具肌理质感和精神光 照度的散文还是在一手生活经验里炼金的作品。 那种有体温、有呼吸的起伏感和思想的锐叫声的散文 是离人心最近的文字。 我阅读这样的散文时是幸福的,写作这样的散文时是 痛苦的。因为我愿意且只愿写作这样的散文。二十年前刚 开始写作时是如此,二十年后依然如此。 这样的散文,不仅大量消耗生活积累(如同用粮食酿 酒,基本是一百比一,一千比一的产出率),还会大量消 耗荷尔蒙和思想资源。 也像存硬币买电器,积攒的过程是琐碎和漫长的,挥 霍的过程是奢侈和简短的。 你的现实人生是否能为持续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 源与热能?你的内心是否经得起写作的尖锐拷问与损耗? 二十多年来我只出版过四本散文集(另一本书是长篇 小说),它们却几乎把我掏空。 我从来都不是产量很高的写作者,第二本散文集之后 ,我写得越来越少,发表作品的间隔越来越长,每年能有 一两个特别想写的东西就觉得十分庆幸。 近些年参加创作座谈和研讨,总有善意的评论家指出 :你写得太少了,很容易被淹没。 我早知道,可一点办法都没有。高能耗是散文写作的 瓶颈,却也是散文品质的必要保证。 对于那种可以批量产出不携带内脏的热度的文字,我 一点兴趣也没有。许多二手和三手生活资源,我更愿通过 小说或诗歌来处理。 我觉得好的散文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可以等待、酝 酿、诱导,却很难策划和炮制。那等待的过程,有时如稻 谷的有机生长,需要耗费几个节气,有时如煤和石油的形 成,要耗费的是几个世纪。 我想说的是,尽管我目前写过的文字大部分可以归类 为散文,但我并没有成为职业散文家的想法。就如同我们 有时会遇上爱情,却不想成为恋爱家,我们不时会遇上友 谊,却并不想成为交友专家。 我唯一的奢望是,当日常生活渐趋自律化之后,能让 自己的嗅觉更细腻些,听觉更灵敏些,眼力更锐利些。当 生命的虚无感日趋显现时,能让自己的头颅更高昂些,筋 骨更坚实些,心灵更自由些。 倘若能做到这些,那么,当一个散文家的身影变得模 糊时,一些以散文的名义发表的温热文字,还会偶尔闪烁 在少数朋友们的案头上和记忆里。 它们寥若晨星,也暖若晨星。 我想,作为一个散文写作者,这是很低的定位,其实 也是很高的理想。 2017年于南昌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具有温度、内容颇丰的散文集,写故乡鄱阳,写居住地南昌,写自己,写亲人,写自然界,写经过的地方,写学生时代,写时代变迁。也讨论哲学,谈论生与死、对与错,将自己的灵魂和生活完全裸露地解剖,是一本耗费心力的作品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