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寅评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邓晓东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唐寅的一生,演绎了明代中叶商人子弟欲跻身上流社会而最终失败的过程,诠释了科场失意却在绘画领域另辟天地、大放异彩的别样人生。“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关于这位风流才子的故事至今仍在传唱。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唐寅的生平事迹,下编是他的思想、创作及影响。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唐寅生活的时代
第一节 明代中叶的时局
第二节 明代中叶的苏州
第二章 喧阒市区闻书声——幼年的唐寅(1岁至15岁)
第一节 呱呱坠地
第二节 入塾读书
第三节 崭露头角
第三章 壮心未肯逐渔樵——青年的唐寅(16岁至29岁)
第一节 初入士林
第二节 学古尚古
第三节 入补生员
第四节 狂奴故态
第五节 哀乱相寻
第六节 九鲤祈梦
第七节 埋首举业
第八节 风流解元
第四章 前程两袖黄金泪——中年的唐寅(30岁至44岁)
第一节 入京会试
第二节 科场风波
第三节 卧病休整
第四节 放浪形骸
第五节 治圃营舍
第六节 书画谋生
第五章 笔砚生涯苦食艰——晚年的唐寅(45岁至54岁)
第一节 宁王来聘
第二节 江西之行
第三节 兴败而返
第四节 再结连理
第五节 潦倒以终
下编
第六章 唐寅的思想
第一节 儒侠一体——唐寅的性格及早年思想
第二节 心口合——唐寅科场案后的思想
第三节 唐寅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七章 唐寅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唐寅文集的编刊
第二节 唐寅的诗歌
第三节 唐寅的散曲
第四节 唐寅的其他创作
第八章 唐寅的书画创作
第一节 唐寅的绘画
第二节 唐寅的书法
第九章 唐寅的影响
第一节 从诗文流传看其响
第二节 从表墓活动看其影响
第三节 从通俗文学看其影响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唐寅《阊门即事》)
看到晓东从东京寄来的《唐寅评传》书稿,自然联想
到唐寅的《阊门即事》一诗,又联想到晚明公安派诗人袁
宏道以“实录”二字评价这首诗。所谓“实录”,一是情
景真实,诗中写翠袖歌女三千,笙歌鼎沸;水运“黄金百
万”,川流不息;还有商贾云集,买卖兴隆,真实地再现
了苏州阊门一带市井风俗和繁荣的商品经济的场面。二是
诗人的情感真实。阊门是当时苏州的商业中心,也是唐寅
土生土长的地方,诗人对此有真切的感受。因此,唐寅以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等诗句真切地表达
了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商人子弟的快乐而自信的心情。
当然,唐寅的一生,仕进无门而又不甘消沉,流连酒
色而又不忘现实,其心态处在重重矛盾之中。然而,唐寅
诗歌的主旋律是追求缘情尚趣,追求白适与狂放:“笑舞
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
间缺酒钱?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许做得
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五十自寿》其二)这既
是唐寅一生的真实写照,又集中体现了明代中期吴中派诗
文创作的独特风貌。唐寅的诗歌,愤世嫉俗之中有忧怨之
美,超尘脱俗中有飘逸之美,市井风俗中有世隋之美,纪
游、题画诗中有天趣之美。
毋庸讳言,唐寅诗歌中尚有一些消极因素。但从整体
上来看,唐寅是一位敢于敞开心扉、性格外向的诗人。在
他的诗歌中,毫不掩饰颇为庸俗的一面:“为乐须当少壮
日”,“劝君一饮尽百斗”(《进酒歌》),被富贵、利
禄、享乐乃至酒色所吸引;又有蔑视权贵、傲岸不群的颇
为崇高的一面:“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把酒对月歌》)这就是唐寅诗歌内涵的丰富性和独特
性。显然,以唐寅为代表的明中叶吴中派的诗歌体现了山
林文学与市井文学尚俗尚趣的倾向,与明代永乐以来正宗
文坛上占主导地位的雍容典雅的台阁诗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明代诗文纵向发展的历史来看,以唐寅为代表的吴中
派是元末明初以杨维桢为代表的尊情抑理的思潮向晚明以
李贽、袁宏道等人独抒『生灵、尚今尚俗思潮过渡的一座
桥梁。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晓东较长的时间有志于研究唐寅,《唐寅评传》是他
阶段性的成果。这部《唐寅评传》的特色之一,是将文献
的考证与阐释相结合,力求在辨明真伪的前提下对唐寅的
生平事迹予以叙述。首先是对涉及唐寅生平行实的文献作
史源的考察。鉴于唐寅曾经是一个被戏说的历史人物,关
于他的生平事迹等材料每多歧义、扦格之处,所以这项工
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以最贴近唐寅生活或者距离其生活时
代最近之人的记载为第一手资料,才能比较客观地还原唐
寅生活的部分实况。比如,黄鲁曾《续吴中往哲记》记载
,朱希周中弘治九年(1496)状元后返里,“立竿有旗带
飘飘之影,往来于君(唐寅)屋角”,于是唐寅遂发奋读
书,“不判年,学成”。这种细节,容易被当作道听途说
。但是通过考察,晓东在《唐寅评传》中采用了此说。首
先,三人都生活在同一时空。唐寅最长,朱希周小唐寅四
岁,黄鲁曾小唐寅十八岁。据(崇祯)《吴县志》记载,
朱希周的家就在吴趋坊内,而黄鲁曾宅亦在吴趋坊,(崇
祯)《吴县志》卷三十六说“经魁坊,王枢密巷东口,此
为黄鲁曾、黄省曾立”,则进一步说明黄氏故居就在王枢
密巷内,王枢密巷位于吴趋坊南端。可见,唐寅、朱希周
、黄鲁曾实为街坊。此事发生时,黄鲁曾十岁,所以不管
是他亲历还是听闻,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其次,唐寅曾为
朱希周作扇面画并题诗一首,可证两人相识。据此两点,
将黄鲁曾之说与唐寅此阶段所作《上吴天官书》《谒故福
建佥宪永锡陈公祠》等作品对读,则知唐寅此时为展抱负
而用心举业并非全然来自祝允明规劝的外因。当然,并不
是说与唐寅同时代人的记载都可以不加判断的全然接受,
比如对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铭》中关于其科场案后“翩
翩远游”的记载,晓东就没有采信。尽管这一问题,台湾
江兆申先生早有论考,但晓东曾在《唐寅研究》(人民出
版社2012年版)中结合昆山黄云的《送唐子畏游庐山》一
诗,进一步考证了唐寅游“匡庐”“彭蠡”只能在四十五
岁之时,从而给江兆申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本书
中,晓东则据唐寅《致姜龙》信札,指出了祝允明所谓“
迈祝融”“浮洞庭”的说法或来自于唐寅未成行的想法。
虽无更多材料,但也可备一说。又如,袁裹《唐伯虎集序
》中所引唐寅自白置于他赴南昌之前,而晓东在《唐寅评
传》中认为这是袁褒“用了史家剪裁穿插的笔法”,“目
的是为了和前面科场案之后‘乃益自放废,纵酒落魄’的
文意相接续”,此论也较为可信。
其次,是对唐寅文字作品收集整理的认真考察。唐寅
的文集系后人不断辑集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因辑录者审
美趣味的不同而出现了删、补等情况。晓东通过考证,指
出了其中混入的他人之作;考察了唐寅散曲的署名问题;
认为世传《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先生汇集》是书坊根据
何大成《唐伯虎先生外编》中所收四条袁宏道的评语,“
借袁的名义评点唐寅诗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凡此种种
,均体现了作者正本清源的努力。
如果说,以上两点体现了晓东对文献审慎的态度的话
,那么对常见文献的合理阐释,便成了晓东在《唐寅评传
》中推陈出新的又一种方法。比如,对于弘治己未科场案
的论述,晓东所据材料主要是《孝宗实录》,但由于《孝
宗实录》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故而一般认为科场案系政治
斗争的结果。但晓东却并不这样认为,他通过对实录所载
细节的仔细揣摩,并结合对当事人如华□(特殊字体)、
林廷玉等人生平的考察,认为在科场案中弘治出于维护师
儒尊严的考虑有意袒护程敏政,科道官员则为了维护谏臣
的权益而与皇权博弈,这才是导致科场案事态发展的主要
因素。而徐经、唐寅夤缘求进是事实,程敏政临财苟得也
是实情。在此基础上,对华□(特殊字体)、徐经、唐寅
各自在科场案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分析也合情合理,从而使
原本疑窦较多的科场案得到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唐寅评传》的特色之二是把唐寅的书画作品与文学
作品的研究相结合。这不仅仅是指把唐寅的文学创作与书
画创作都纳入到评传的写作中予以介绍,更重要的是体现
了晓东通过将书画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的交互考察,试图
揭示唐寅书画和诗作的共同旨意,从而把握唐寅思想心态
的时实动向的努力。比如,关于唐寅《漫兴》“平康巷陌
倦游人”一首的解读,晓东根据唐寅多幅行书字句的比较
,认为这首诗的差异实是唐寅前后不同心态的典型反映。
又如论唐寅画作的立意,分为“绘意”“绘事”“绘志”
三种,并通过《秋风纨扇图》《陶谷赠词图》《观杏图》
等画作详细分析了“绘志”之作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一些
比较新的见解。
《唐寅评传》的特色之三是从雅俗两个方面考察了唐
寅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只重视唐寅在通俗文学中所产生
的影响,这方面固然很重要,也是唐寅影响的主要方面之
一。晓东在梳理现有通俗文学作品对唐寅演绎的基础上,
总结了唐寅故事的酝酿期、定型期和延展期这三个发展阶
段,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唐寅故事发展演变的脉络。同时,
还在明清两代文人的诗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寻绎唐寅影
响的蛛丝马迹,并通过考察明末清代文人修缮唐寅故居坟
茔等活动,不仅将唐寅对后世的影响落到了实处,而且弥
补了从雅文学角度研究唐寅影响的不足。当然,唐寅作为
绘画大家,他在画学领域中的影响也较为重要,本书却没
有涉及此方面内容,殊为遗憾。
晓东年轻有为,包括唐寅在内的明清文学研究任重道
远,勉之勉之!
陈书录
于戊戌“梅谢雪中枝”之时
导语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首部全面翔实的专记!
唐寅是明朝后期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作为一个在今天依然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吸引着众多眼球。一方面,各种书画拍卖会上唐寅真迹的价格日高一日,催生了人们对这位才高运蹇的历史人物的好奇。另一方面,诸多影视节目对其风流放诞行迹的演绎,又令人对其才华与品行表示怀疑。放眼图书市场,各种关于这位风流才子的传记不下十余种,然而较为严肃可以称得上是评传的专著,却几乎没有。鉴于此,本书在对明代以来各种关于唐寅的资料详加考辨的基础上,以贴近历史真相的视角,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唐寅,并对唐寅作品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后记
写完了和弘治帝同年出生、与王阳明同时参加进士考
试的唐寅的评传,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本书的酝酿在北
京,动笔在南京,结尾时我却在东京。2015年8月18日至21
日,在北京参加第十届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有幸
结识了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王静先生。那次会议的报到地是
首都师大附近的裕隆大酒店,而正式的研讨却在风景宜人
、甚少尘嚣的稻香湖景酒店,巧的是,两个地方我都与王
先生同住。晚间闲谈时,王先生问及我的研究兴趣,于是
我便以《唐寅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相赠。不料
,会后不久便接到王先生的电话,他说看了我的书,认为
我对唐寅的情况比较了解,文字也尚可,于是想让我写一
本《唐寅评传》。对于来自之前素昧平生、但却愿意提携
后进的前辈的热情,我既深受感动,又无法拒绝。虽然,
我已经离开唐寅研究领域有十年之久了,但最终还是决定
接下这个任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终于可以向王先
生和各位关注唐寅的朋友们交上一份答卷了。
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我和唐寅还算有些缘分。这种
缘分是由地缘进而转变成为学缘,并最终成就了这本评传
。我的童年是在吴趋坊内一条叫周五郎巷中度过的。周五
郎巷,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王鏊的《姑苏志》就记
载了它,只是对巷名未作解释。周五郎巷在吴趋坊偏南靠
近黄鹂坊桥,而唐寅的老宅则在吴趋坊北靠近皋桥。我的
外祖家就在阊门内下塘街靠近皋桥(皋桥头)的那头,所
以从吴趋坊南到北,便成为我经常往来的路线。苏州的小
巷很有意思,纵横交错、宽窄不一,但不管怎么走,似乎
都能到达目的地。于是,在吴趋坊内诸巷中的穿梭、嬉戏
便成了住在附近儿童的日常生活。我的小学在周王庙弄北
端,从家到学校,由周五郎巷向西转到周王庙弄走一个直
角便可以到达,大概也就五六分钟的路程。可是,我却很
少这样走。我们住在周五郎巷的同学,大多喜欢从巷子中
间一座老宅的备弄穿过,走到北面的五爱巷,然后经过一
条小路到宝林寺前,再折向西入周王庙弄从而到达学校。
几经周折,沿途自然要多出一些时间。之所以喜欢走这条
“远路”,其中的奥秘,一来沿路可以约上许多同学,路
上有伴。时间长了,大家出门的时间都有规律,所以到了
门口,只要喊一声,便背起书包一同上学。二来,宝林寺
前有两家烟纸店,比邻而开,所买的无非是些烟酒盐糖之
类和最受小学生欢迎的糖果零食及冷饮。当时几分钱至一
毛钱,就能买上一样东西在学校里慢慢“消遣”。印象最
深的便是夏天卖冰棍,两家相互竞争,总有一家比对方卖
得便宜一分钱,所以,那家的生意相对好些。这自然也是
大家最爱走“远路”的原因之一。学校的后面是十间廊屋
,里头有个私家园林叫艺圃,如果不买零食,便可以用省
下来的钱,进园游玩(当时,艺圃的大门是开在十间廊屋
的,现在已经改在文衙弄了)。对于小学生而言,那里的
假山、亭台、厅堂可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有时中午放学去
外祖家吃饭,便从天库前转向德馨里,德馨里北面便是西
中市。西中市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路,西面即是阊门,出阊
门便是南浩街(南濠),东面便是皋桥。有时中午会去平
四路铁路新村祖母家吃饭,那就要从皋桥走阊门西街转向
桃花坞,然后从唐寅坟经双荷花池到西大营门,再从小路
转到铁路新村。其实,从阊门西街北面的桃花桥路便可直
通平四路,但不知为何,祖母经常走刚才那条“弯弯绕”
的路,于是我也就习惯了这么走,仿佛沿途有很多风景可
以欣赏似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便周而复始地来回于
这些弄堂小路里,只到五年级搬家为止。谁能想到,当时
这样一条上下学之路,竟然能够串联起本传中诸多人物的
故居呢!五爱巷原来叫王枢密巷,黄鲁曾、黄省曾兄弟的
故居就在其中,袁褒的家在宝林寺东。而艺圃则是文震孟
的故居,原名醉颖堂,为袁祖庚初建。后为文震孟买下,
遂改为药圃,到了明遗民姜蜾接手时又改称敬亭山房,至
其子姜实节易今名。艺圃可算是苏州城里隐藏得最深的园
林之一。它占地不大,然而亭台楼阁假山池藻一应俱全,
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清雅之处。皋桥南畔吴趋坊口是唐寅的
旧宅,而朱希周的府邸也在吴趋坊内。唐寅坟则通向唐寅
的故居桃花庵,也即双荷花池。原来,自己曾在这么多名
人的故居周围走来走去,尽管这些旧宅除了艺圃外,其他
均已没了踪影,然而用精神胜利法一想,这难道不是一件
令人骄傲的事情吗?只是,如果不是研究唐寅,大概是不
会发现这种巧合的,这也可以勉强算作一点缘分吧。
从学术的角度接触并关注唐寅,则要从2003年随书录
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时算起。书录师强调要把读
书、思考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结合起来,于是对学术仅有朦
胧感觉的我便开始寻找研究对象,并最终决定研究风流才
子唐伯虎。其实,一开始是打算研究唐寅故事的,只是当
看到已经有相关博士论文问世时,便转向了唐寅史实等方
面的研究。硕士阶段写完了《唐寅研究》后,由于博士阶
段转向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学研究,就很少去关
精彩页
第一章 唐寅生活的时代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人(今属江苏省苏州市)。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一,翌年因与徐经预作会试题,事泄入狱,罚充吏役,耻而不就。归家后,筑室桃花坞,卖画度日。宁王朱宸濠慕其名,以重金聘请入幕。后察宁王有谋逆意,佯狂逃归,潦倒以终。
第一节 明代中叶的时局
一般说来,史学界以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为明代中期的开端,以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为明代中期的下限。唐寅生活的时代,正好处于明代中期的中期。他一生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在明代中期最有作为(弘治)和最为荒淫(正德)的皇帝统治下度过了人生最为宝贵的三十四年。
唐寅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朱见深统治时期。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病死,太子朱见深即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1465)。成化时期,最为突出的政治问题,便是宦官势力的迅速膨胀。英宗时期,宦官的权利已经壮大,他们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和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还干涉军政操纵厂卫。成化朝宦官势力的壮大,典型地表现在继东厂之后又增设西厂。成化十二年(1476),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并结识内宦不时到万岁山观望,欲图谋不轨,被锦衣卫校官发现,李子龙伏诛。这个事件引起了宪宗的极大不满,便派宦官汪直等人密出伺察,汪直捕风捉影带回了很多秘密消息,宪宗认为很有价值,便于成化十三(1477)年正月,设立西厂。作为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西厂的势利大大超过东厂和锦衣卫,在汪直的指使下罗织人罪、数兴大狱、迫害忠良,一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三月才最终被罢。这时的唐寅年未满二十,且作为商人子弟,也与政治无缘,成化朝的时局对于他个人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宪宗去世。九月,十八岁的太子朱祐樘即位,是为孝宗,以明年为弘治元年(1488)。弘治帝鉴于前朝任用宦官和奸佞之弊,即位之初便整顿吏治,“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由于弘治任用贤能,所以他统治时期形成了“朝多君子”的盛况。在选贤授能的同时,他还广开言路,提倡直谏。一时间,大臣和太学生等都争相进谏。由于他勤于政事,注意节俭,实施抑制勋戚宦官势力、减轻剥削救济灾民等一系列措施,终于形成中兴的局面,为史家所称赞。
弘治改良政治的努力,对苏州士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吴中吴宽、王鏊等人虽然在成化时期就已出仕,但是他们真正有所作为,则都是到了弘治登基之后。吴宽曾是东宫属官,弘治上台后,迁左庶子,参与修撰《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任吏部右侍郎。弘治十六年(1503)升礼部尚书,仍任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王鏊在孝宗朝,历任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参修《宪宗实录》,并任《大明会典》副总裁。这两人是苏州士子的精神领袖,他们的科举之路激励着苏州士人的奋进。吴宽曾中经魁、会元、状元,王鏊则中解元、会元、探花,从明代恢复科举考试以来,只有商辂一人三元及第,所以,吴宽、王鏊在科举上的成就,令天下士子仰慕。因此,他们在仕途上的一路升迁,也就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士子报效朝廷的意愿。唐寅曾作《上吴天官书》表达了希望吴宽汲引的愿望,而王鏊是唐寅的老师,唐寅对其十分敬爱。可以说,二十到三十岁时的唐寅,之所以能在风流放诞的同时,又表现出建功立业的雄心,是和弘治朝励精图治的时代氛围有一定关系的。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七日,朱祜樘龙驭归天,十八日朱厚照即帝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1506)。随着弘治的去世,明朝中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继之而起的是“耽乐嬉游,昵近群小”的正德帝所酿成的“朝纲紊乱”的局面。武宗先是重用阉竖,正直之士遂被排斥,朝政又被宦官把持。在太监的诱惑下,他大兴土木,构筑豹房,追求声色之娱。为了满足他“好逸乐”的欲望,朝廷加大了对民间的搜刮,导致民怨沸腾。正德七年(1512)起,他又宠幸江彬,在其怂恿下巡游无度,视边事如儿戏。就在他纵游无度的时候,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时任汀、赣巡抚副都御史的王守仁得知消息后,便会同各府州县派兵会剿,历时一个多月便平定了叛乱。武宗却以此为借口,认为此事是突破大臣阻拦他南巡的好机会,于是便积极筹划御驾亲征,还在南京搞了一出滑稽的受俘仪式。南巡回京途经清江浦,因钓鱼落水被救起后便开始生病,至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死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
原本,唐寅在弘治十二年(1499)便已远离了朝廷的是非,过起了虽不富庶但却逍遥自在的生活。然而,他对于时局并非毫不关心,武宗因荒淫而加重的民间摊派也影响了他的家乡。这一点从他送给吴县知县李经的幛词中就有所体现:
天子睿圣,保障必须贤令。赋税今推吴下盛,谁知民已病! 一自公临邑政,照明奸豪如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1: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