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足迹江河(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基尧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足迹江河(上下)》是张基尧的回忆录。作者忆那曾经风雨同舟的同事和艰苦奋争的岁月,追忆那深沉的江河足迹和不朽的世纪工程。以此献给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无私奉献、奋斗牺牲的同志们!
作者简介
张基尧,1945年生,山东济南人。1967年河海大学毕业后40年来始终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第一线。1986年任水电十四局副局长。1992年任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1993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5月任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任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1997年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广蓄电站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被中组部、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专家”。2003年8月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同年被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合作联盟授予“项目管理杰出领导者”。2011年10月,当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2013年3月,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他紧随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先后组织了黄河小浪底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参与并指挥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施工,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小浪底、广蓄、布鲁革工程均被评为“共和国百项经典及精品工程”。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无意中走上水利水电路
一、童年记忆
1.与水有缘
2.文庙中的朗朗书声
3.最初的向往
二、初中岁月
1.校园中的大炼钢铁
2.篮球与乒乓球
3.通往学校的胡同
三、大学梦
1.难忘济南一中
2.路灯下的瘦弱身影
四、动荡的大学生活
1.宁静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
2.去句容搞“社教
3.“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
4.步行上井冈
第二章 炼狱荒草圩
一、新型农垦战士
1.荒草圩农场来了学生兵
2.抗洪抢险与下河摸鱼
3.排队等待“探亲房
二、劳动最伟大
1.整田插秧与割黄豆
2.我们的“小生产
3.农场女兵连
三、禁而不止的小道消息
1.“左”倾做法在层层加码
2.自由的行程
3.再分配的期待
第三章 再教育在这里延续
一、金沙江畔朝霞晚
1.云南大山中的贫困
2.喷浆队中的轮换工
3.工伤感悟
4.“卡管”号角
二、洱海之滨岁月稠
1.苍山洱海卫风城
2.两任队长
3.火烧连营
4.者摩山中的神秘
5.小木匠
三、麻风院中我的家
1.阿五
2.小菜地
3.“飞车”能手
4.昏暗灯光下的坚守
第四章 山里的太阳升起得晚
一、深山中的大学生群体
1.无愧人生
2.艰难探亲路
3.集中考研为户口
4.“大合江”风波
二、执着追求
1.水压试验
2.土法“外力口剂
3.新生
4.向往
三、剑指何方
1.天生桥的风在哭泣
2.转战
3.山中“布达拉宫
第五章 改革春雷从这里响起
一、春潮涌动
1.刚性计划
2.趴窝的设备
3.特殊的群体
二、一石击起千重浪
1.尝试向世界银行贷款
2.冲击与煎熬
3.在游泳中学游泳
三、三角较量
1.奇迹如何创造
2.一场传统的战役
3.地下宫殿里的拼杀
4.理念、机制、方式的碰撞
四、深山中的春雷
1.鲁布革冲击
2.鲁布革人的向往
3.春天的雷鸣
4.工程外的插曲
第六章 改革前沿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
一、走出大山的开拓者
1.拴心留人
2.“组合楼”的变迁
3.最早的农民工
4.经历社会动乱的考验
二、人生有缘才相聚
1.同志、兄弟、战友
2.小溪边不熄的灯光
3.“天池”路难行
4.纯朴的山里人
三、南粤激战酣
1.广蓄第一仗
2.生命在这里闪光
3.小坝大做
4.再回广蓄
四、广蓄花开烂漫
1.改革奋进中的广蓄
2.广蓄效应
3.幸福的接见
4.北京在召唤
第七章 千帆竞发击中流
一、水电人的严冬来得早
1.严冬来临
2.生存之危
3.基地之困
4.项目之急
二、打铁还靠本身硬
1.观念转变是关键
2.为企业刮骨疗伤
3.向管理要效益
4.富春江水工厂的变迁
三、走出国门
1.取得对外经营权
2.起步巴基斯坦
3.挺进东南亚
4.走进非洲
四、迢迢多种经营路
1.“精兵强将”背后
2.两个服装厂
3.迟开的花朵也鲜艳
4.拼搏正未有穷期
第八章 母亲河畔的丰碑
一、治黄壮举
1.特殊使命
2.关怀与嘱托
3.改革图治
4.凝心聚力
5.信任无价
二、时代脊梁
1.共产党员站出来
2.为了祖国的荣誉
3.人格的力量
4.相约在九七
5.大河起宏图
三、为了母亲的微笑
1.母亲河上的丰碑
2.打造最强的心脏
3.安居才能乐业
4.无声的战场
四、感悟小浪底
1.管理是永恒的课题
2.王屋山下国际村
3.绿色的追求
4.友谊花开时
5.历史的检验
第九章 浓浓江河情
一、经历98’大洪水
1.当洪水袭来的时刻
2.誓与大堤共存亡
3.“八七会议
4.严防死守与择机分洪
二、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
1.字斟句酌“三十二字方针
2.加固干堤中的博弈
3.质量是堤防的生命
4.疏浚河湖知与行
5.协调组长的困惑
6.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三、干旱缺水的记忆
1.三到“塔河
2.恰甫其海与喀腊塑克
3.居延海在呻吟
4.引黄济津在行动
5.编制“十五”水利规划
6.“非典”袭来时
第十章 造福人民的历史壮举
一、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前的紧锣密鼓
1.漫长岁月与提速冲刺
2.深化完善总体规划
3.多方案比选调水方案
4.民主论证与科学决策
二、大工程要有大担当
1.小机构与大工程
2.为了“三个安全
3.面对技术挑战
4.质量是工程的生命
三、新时代大运河的建设者
1.情系丹江口
2.古老黄河下的穿越
3.创新成就辉煌
4.“专家委”的院士专家们
四、国家行动
1.移民新政惠民生
2.蓝图在心中绘就
3.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范例
4.房子、土地与亲情
5.奉献的不仅仅是故土
6.刚刚开始的美好生活
五、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奔流
1.重症必须猛药医
2.保与治的辩证法
3.打造千里清水廊道
第十一章 人生征途无穷期
一、院士与我擦肩而过
1.是理智还是冲动
2.难忘2009之夏
3.回归平静后的安然
二、新环境新作为
1.千岛湖生态补偿
序言
“时光催人老”真是句至理名言。记得小时候,读书
作文经常用一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词形容润色,
其时对时光的珍贵并无深刻体会。以后参加工作了,连年
的野外生活虽然十分充实,却无暇品味这时光的重要,更
没有感受到老之将至的威胁。眼睛一睁又是一天,春节一
过又是一年。直到65岁要退休了,才感到时光的飞逝,好
像还没来得及体会一下做人的滋味,已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了。真正领略了时光对于人的冷酷无情,感
受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万古不变之
理。
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我不但未能免俗,有时还乐此
不疲。尽管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工作生活难上大雅之堂
,但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甚至有时还能形成一片片支
离破碎的梦境,若即若离,思之有趣,触手不及。不少有
成就的人,年老之后多写回忆录,也有不少朋友建议我写
点什么。我想,回忆录,那是贡献巨大、事业有成之人记
载那些战天斗地的壮举、可歌可泣的事迹、引领潮流的精
神。而我一个在水利水电工地、山里走、水边行的平庸工
匠,又有什么可言,写了又有谁来看呢?于是前思后想,仍
无勇气动笔。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在2012年春
夏之交,我和50年前的同学相聚在黄河岸边的小浪底水利
枢纽,身处黄河母亲怀抱、面临小浪底工程的浩大壮美,
激发了这群年近古稀之人的思绪和话题。大家在纵谈时政
、回顾往事、畅叙友情之余,话题不知不觉转移到退休生
活的安排上。不少同学纷纷说起:“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
,与共和国同步成长,身经整风反右、大炼钢铁、‘四清
’社教、‘文化大革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军垦农
场锻炼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运动及社会变革,经历了身体
、灵魂、思想、意志的考验,平凡的生活中处处留下时代
的痕迹或者打上时代的烙印,艰难困苦中体现了中国知识
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强我中华的坚定信念,若能把它们如实
记述下来,同样可以看到中国在探索民富国强的道路上所
经历的艰辛跋涉,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时代特色和社会
进步。”于是,我的心有了些许动摇。
我是建国后入学的第一批小学生,小学平安度过后,
到初中开始,运动就一个接一个,有时学习不得不被迫中
断。能够在平静的校园中学习,已成为青年学子的一种希
望。参加工作以后,我期待有了一个献身事业、立志报国
的机会,哪知仍然需要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直到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和我的同学们才有可能接触专业、
从事所学,走上报效国家之路。回首在水利水电战线的不
同工程、不同岗位工作中,我遇到了多种多样的困难,经
受精神、意志、能力及身体的考验,但我对水利水电事业
的热爱、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矢志不移。我深深悼念逝去的
战友,倍感珍惜与朋友、同志间的友谊,满怀喜悦品尝水
利水电事业的成就,无限期待中华复兴早日来临。如果能
把这些记述下来,不仅可以供同辈人回忆,不也可以供青
年人借鉴吗?可知今日的发展、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弥足
珍贵,我们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砥砺前
行。
想法虽有了,但真正动笔又谈何容易?首先是自己的文
字功底薄弱,长期的工地生活,组织群众、指挥施工,身
体力行强似千言万语、真情流淌胜过锦绣文章。时间一长
,本来有的一点文字上的激情,也随之锈蚀、流失了。其
次,由于自己平时不善积累、归纳形成文字以备考查,现
在想要写点什么,就像把自己推回到50多年以前,往往记
忆的多是印象,落到纸上又缺乏具体的描述。一篇下来,
尽管冥思苦想,仍不免缺胳膊少腿,难以连贯。但既然目
标定了,就要下决心去完成。于是,我一方面下定决心,
本着小学生的姿态,每天挤出几百上千字。另一方面,把
一些记忆深刻、自认为有一定记录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
有叙有议,形成一篇篇短文,力求还原事情的真实面貌和
我的真实思想。对经历的一些事情我多承褒奖,但对一些
失误,我也有批评,但历史地去看,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
样,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摔跤、受伤也在所难
免,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祖国、对党的热爱。正因为热爱
,我想总结一些经验教训,避免重走旧路,更加珍惜来之
不易的今朝。
在我追忆往事、评价是非之时,尽量追求真实,但一
则事隔数十年,又多凭记忆,难免有时间、地点的谬误,
事情经过的混乱,人物描写更是难以贴切。二则由于自己
分析能力不足,脑钝笔秃,个人成长经历及环境的局限,
谬误之处实所难免。好在该书只供业内人士参考,敬请读
者原谅,切勿深究是幸。
以此献给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无私奉献、奋斗牺牲
的同志们!
导语
《足迹江河(上下)》是张基尧的回忆录。他组织指挥了新时期共和国水利水电史上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工程建设。从鲁布革电站到广州抽水蓄能,从小浪底到南水北调……通过他的亲历回忆,勾画了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改革的脉络和历程。
后记
自动手写这本跨越世纪的手稿,前前后后大约用了五
年时间。五年间,不管是工作之余还是出差在外,不管是
身处病房还是独坐家中,我的思绪一直在追忆那曾经风雨
同舟的同事和艰苦奋争的岁月,追忆那深沉的江河足迹和
不朽的世纪工程。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水电职工的崇敬,我反复求证
于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残存的资料以及相关单位的大事记
,咨询曾在一起工作、战斗的朋友和同志。我也曾借助自
己的一些习作,从中提炼最值得珍藏和记忆的人和事,经
常一个人坐在一边“发呆”,不时被老伴唤醒,那是我又
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有痛苦和悲伤,也有感叹和喜
悦,更有期盼和希望……
由于工作的原因习作时断时续,时间拖得太长了,堆
积的书稿不仅文字冗长而且多有时段上的交叉和叙述中的
重复,再加上多数文稿是请誊印社输录错谬难免。于是我
把上千页的书稿打印出来,反复进行修改整理。尽管自己
努力使之精准完美,但鉴于写作水平和工地生活的经历,
我对书稿一直难以满意,直到2017年底是否付梓我一直在
犹豫之中。
犹豫的不仅是文字的粗劣和评论的浅薄,我更犹豫在
这网络突飞猛进、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文化多元发展、社
会快速进步的当今,人们崇尚时尚、追求现实,谁还希望
了解过去的艰难困苦、曾经的暴雨严寒、父辈们的理想和
曾经的磨难……
可是我又不甘心。我总感觉到和我一同战斗过的同志
、朋友,去世的已经远去,在世的也已进人暮年,他们的
眼睛像一直注视着我、鼓励着我、支持着我,好像总有一
个声音在耳边回响:“应该让现在的年青人了解共和国建
设的历史,应该让大家知道水电人的过去,他们为这个国
家、这个民族做了他们应该也力所能及的一切,为改革开
放的今天呈现了应有的责任担当及无私奉献。”我感谢他
们给予我的信心和力量,我叙述的不仅是我的经历和感悟
,更是对水利水电人曾经生活工作的鲜活人生,是对那些
困难面前不弯腰、生死面前勇向前的水电群体的褒奖,是
对因公因伤去世的战友们的纪念。
于是我下定了决心,战胜自己把这本书编印面世。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很多同志的支持和帮
助。水利部周学文、南水北调办公室卢胜芳、中国水电建
设集团杜鸿礼、水电十四局陈志明等同志给我提供了我在
其工作时段的大事记,汤世杰、李鹏程同志发表的《鲁布
革阵痛之秘》以及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刘凤翔同志写的通讯
都给我历史的启迪和帮助,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吴江同志对
部分书稿进行了整理和修改、提出意见及建议,南水北调
办公室的张俊胜同志做了大量的文字整理和删节工作……
可以说,这本书是大家共同心血的结晶。我对有关单位及
这些同志给予的支持帮助深表谢意。
精彩页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偶然和巧合,我的水利水电路也许就是一例。我学水利水电并非像有些名人专家,从小立志千锤百炼干成一番大事业,更非从小热爱水利,献身祖国江河。小学时代自不必说,像我这如此愚钝之人,那时还没有成熟的思想,读到中学也只是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做一个好学生,别让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学的父母生气。1962年夏,面临高考了,家境贫寒的父母知道只有供孩子读书,这个家才有希望,就是再难,砸锅卖铁也愿供我上大学。父亲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临近报考志愿,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哪知道报考什么学校,于是一切主动权都抓在了我这17岁的大孩子手中。那个时代尚没有互联网、电脑,只是琳琅满目的招生简章贴满学校的走廊,看得人眼花缭乱。当看到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简章上那些宏伟的大桥和高楼大厦时便心有所动,决心当个桥梁工程师,先把济南横跨黄河南北的大桥建好。当我把上海交通大学路桥工程系的志愿交上去后,济南一中高三班主任徐凯先生告诉我,这个学校及专业,班上已有人报了,你们何必互相残杀呢,还是换一个华东水利学院吧,不都在上海吗?徐先生关心他的学生,其实全国十几万考生哪在乎这两个人的竞争,他更不知道,华东水利学院并不在上海而是在南京。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听从了先生的指导,并考上了这个大学,从此走上了一生的水利水电之路。
其实我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毕业分配,当时按照分配计划,要安排一批大学生到军区农场锻炼,也许是“文化大革命”多年各地工厂、企业、机关单位都停工、停产、停业,谁还招收应届毕业生呢?那时我自作聪明地以为,我的年岁小锻炼两年也没关系,说不定在分配的时候还能捡到一个好一点的岗位,学长们不是有很多学了水电分配到别的行业去的吗?能回山东最好,实在不行,江苏河北也行啊!哪知道,农场两年锻炼后,我依然被分配到云南的以礼河水电建设公司,从此踏上了水利水电的建设之路。当时感叹命运无情,但事后细想是我今生与水有缘。
一、童年记忆
1945年夏,我出生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百脉泉等八百余处知名不知名的泉水,像是散落的珍珠银线,把这个城市点缀、浮托起来。泉水出没在济南的大街小巷,流淌在房前屋后,时而涌出地面,时而潜入地下。
大明湖是众泉汇流之所。大明湖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早在北魏年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济水注》中便有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则湖”。那时的大明湖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而今的湖面较古时虽大大萎缩,但仍是烟波浩渺,叠叠水浪。沿湖800余株垂柳环绕,湖中40余亩荷花飘香,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鱼可见,蛙蛇不鸣,漫游湖畔,处处花繁树茂,铁公祠等亭台楼阁掩映绿茵之间,济南八景中“鹊桥烟雨”“江波晚照”“佛山俊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观赏。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