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行1+1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晶鑫//贾清霞//李闲驰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法律是有温度的,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李晶
鑫律师一家四口赴新疆参加“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
动,正是践行以法治优化营商环境、致力精准扶贫的
务实之举。本书生动阐释了法治与爱心、幸福与担当
、家国与人文、当下与历史的内在关联。
——刘俊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十
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李晶鑫律师怀着新时代强边富疆、爱国兴业的赤
子之心,以己之力践行“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携
妻儿重走丝绸之路。赴疆参加法律援助的公益行动。
本书记录了他们行走西部的平凡而又高尚的心路历程
,展示了一幅多彩而又让人感动的工作和生活画卷!
——刘红松,著名战略管理专家、心理学家
这是一部少见的由一家人合著的作品。作品回答
了“法律人的成功有什么标准?”这一职业之问。从
某种意义上说,李晶鑫律师带领全家西出阳关奔走丝
绸之路,从事法律援助,推出新时代的“西行漫记”
,就是为了追求实现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立言传世
的人生境界。
——刘桂明,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
编辑
后记
我想,如果这仅是一本以描述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和
古西域为主线的纪游或者史话作品,那无疑还应该增加参
考文献的索引。
的确,为了此番“西行”的体验和本书的写作,我们
读了一些书籍,也参考了不少的资料。但面对广袤的新疆
、面对博大的古西域之地理、历史、风土、人文,不能不
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我又想,本
书毕竟不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只是借着援助工作的机
会漫步、漫笔,兴之所至,笔之所至也。诸方家必能谅我
“业余”而不吝赐教乎?
至于所作援引,大多采取了“直接引语”的方式。所
以,我想按照后记的写作逻辑,在此列明,一并致谢吧。
感谢黄文弼先生和他的《西域史地考古论集》,感谢
被黄先生称为博士的发现了楼兰古国的瑞典人斯文·赫定
及其《亚洲腹地旅行记》,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历尽艰辛,
拨开历史的烟尘,使我领略了西域的博大精深,理解了什
么是真正的文化苦旅。
感谢山东泰安人高洪雷先生,他手捧《史记》《汉书
》,按图索骥,孜孜以求,洋洋洒洒的70万字史话《大写
西域》,把汉代西域的四十八国写得风雷激荡、纵横捭阖
、爱恨情仇、摇曳多姿。
感谢英国的弗兰科潘先生,他以全新的视角书写了《
丝绸之路》的鸿篇巨制,揭示了丝绸之路始终主宰人类文
明的进程,从而成为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他让我以宽广的
视角审视古西域在人类文明中的坐标。
……这些,我在书中不仅有援引,更多的是思想的启
迪。
感谢一路上众多的博物馆,这是文化强国的符号,一
路上我们以参观博物馆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汲取着丝路
文明的给养,在本书的记述中亦有一定的体现。
感谢中国律师的好朋友刘桂明先生,他不仅为本书真
情写序,而且在他总编的《民主与法制》周刊,浓墨报道
、热情讴歌了“1+1”行动及其多位律师的事迹。
感谢著名法学家刘俊海教授、著名战略管理专家与心
理学家刘红松先生,他们从各自的视角给予本书以热情的
点评与肯定。
感谢我的老师、著名篆刻艺术家王进家先生,专门为
本书创作了“古道迟迟”的印章,并为《西行“1+1”丝路
之旅示意图》题鉴。
感谢殷启峰律师、作家肖瑶女士,他们作为我的好朋
友代表,以读后感的方式给我以鼓励。
本书所选摄影作品均为作者拍摄。感谢我的好朋友、
摄影艺术家赵朝亮、刘雪夫妇为本书图片进行的后期制作
、美化。
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责任编辑逯卫光先生与美
编谭波先生等同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智慧和辛苦工作。
感谢所有支持我们将这一年的岁月凝结成文字的人。
感谢西行的370天,36000公里的行程中给我们以温暖
和帮助的所有的人。
路无远近,皆在我心。
目录
刘桂明 序·法律人的成功有什么标准?
李晶鑫 序·路无远近,皆在我心
20170715 一加一终将感动中国
李晶鑫 心连心致力精准扶贫
20170716 辞行信辞别家乡父老
李晶鑫 宿营地品味浪漫温馨
20170719 霓虹里仰望大雁塔雄姿
李晶鑫 烈日下敬瞻大明宫遗址
20170720 出长安寻成阳古道
李闲驰 援丝路探沙河遗迹
20170721 咸阳城通关费周折
李闲驰 邮政局窄巷遭狗欺
20170723 出张掖行车梦幻晚霞
李晶鑫 入仙境唏嘘飘渺人生
20170724 登雄关追寻万里长城
李晶鑫 立苍茫凭吊天下一墩
20170725 枉自揣断柳园遭险境
贾清霞 信马由缰西域挺纵深
20170726 到鄯善初尝火炉味
贾清霞 入民居但说西瓜情
20170728 飞机上俯瞰如醉伊犁
李晶鑫 心坎里品味行者人生
20170831 闻哀号心生游子意
李晶鑫 读文集题和五柳诗
20170927 众成清泰捐石榴书屋
李晶鑫 伊宁送别抒法援情怀
20171020 登铁门凭栏怀古道
李晶鑫 思将军西域彰国魂
20171021 七个星闪烁佛性光芒
李晶鑫 大西域荟萃文明滥觞
20171022 塔里木仰望千年胡杨
李晶鑫 阿拉尔独穿沙漠公路
20171026 古西域从来群雄逐鹿
李晶鑫 最凄美莫若巾帼英雄
20171028 三地州散布一加一
李晶鑫 风沙中聚合情与爱
20171030 漫步古街叹手工世界
李晶鑫 登临高台品喀什噶尔
20171125 琴螺一枚奉伊犁之客
李晶鑫 关山万里续丝路之情
20171128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李晶鑫 维吾尔实乃节葬人
20171203 阿汝娜异国遭磨难
李晶鑫 弱女子同样作强人
20171207 作挽歌三祭亲与友
李晶鑫 拊我心还劝一加一
20171209 小侠女弱肩担道义
李晶鑫 苦妹妹不知父何人
20171215 姥姥门前儿尽雪趣
贾清霞 父母家里我享天伦
20171228 逢胜萱有缘上合峰会
李晶鑫 风雪夜放眼美丽乡村
20180103 学傅雷教子写家书
李晶鑫 下狠心同作揭疤人(一)
20180208 学傅雷教子写家书
李晶鑫 下狠心同作揭疤人(二)
20180413 学傅雷教子写家书
李晶鑫 下狠心同作揭疤人(三)
20180107 彝族汉不会讲汉语
李晶鑫 维权路孤苦尝艰辛
20180110 地陷屋塌无巧不成书
李晶鑫 法律适用有案方称奇
20180112 引领雪中看天地一统
李晶鑫 独步苍茫悟大荒归心
20180116 雪后伊宁寻画境
李晶鑫 梦里童话倚巷栽
20180119 枯棠傲雪似梅艳
李晶鑫 何须暗香亦芳芬
20180131 凭暮色遥祭王主任
李晶鑫 捧邮包倍觉如菊心
20180308 献点血本是无名小事
李晶鑫 一席话道出此情暖心
20180311 小人物包藏时代缩影
李晶鑫 二舅父平常世道人心
20180317 浩浩白雪拂春意
李闲驰 蒙蒙银雾幻伊河
20180319 二十年终觅高处寒
李晶鑫 不期然竟为同行人
20180325 种树女不肯分荫凉
李晶鑫 李律师护短辩三分
20180328 不上学常遇尴尬事
李闲驰 沉下心去读两样书
20180329 期颐翁执着上访路
李晶鑫 文盲人耳聋心不聋
20180330 郸城儿不养八旬母
李晶鑫 法援笔诛讨负恩人
20180405 清明节怀念外祖父母
李晶鑫 写祭文追溯如水光阴
20180408 恬然客居石油小院
贾清霞 乐乎各族小儿天堂
20180413 假学生蹭课入校园
李闲驰 真情谊挥手别三中
20180423 遇力援老周重现光明
李晶鑫 陷绝境马姐选择吞声
20180429 赛湖三过风光异秀
贾清霞 山花一度灵犀相通
20180430 果子沟老爸忆老路
李闲驰 钢桁桥新景说新风
20180501 巴彦岱探访王蒙书屋
李晶鑫 石河子错失艾青诗馆
20180502 忆往昔父母热泪为谁流
贾清霞 庆金婚儿女寸心报春晖
20180503 石城风光忆峥嵘岁月
贾清霞 天山南北书军垦精神
20180504 去北庭再遭闭门羹
李晶鑫 发醒言当存民本心
20180505 夕发石城叹创业维艰
李晶鑫 暮走荒原品夕阳如酒
20180506 兄弟俩同塌精河城
李晶鑫 动心怀抒写寄儿诗
20180507 调解室唯求风调雨顺
李晶鑫 平常心本是和谐乾坤
20180525 小姑娘两年遭三劫
李晶鑫 大儿子一心捐书屋
20180529 掬清流兮额尔齐斯
贾清霞 揽月湾于喀纳斯湖
20180531 最是塔城迷红楼
贾清霞 相约草原待萍踪
20180618 新疆人最常具家国情怀
李晶鑫 当干部独不缺奉献精神
20180623 农民工维权声声是泪
李晶鑫 法援人编书一一指津
20180624 喀拉峻结亲哈萨克
李闲驰 放羊仔钟情鹰马牛(一)
20180625 喀拉峻结亲哈萨克
李闲驰 放羊仔钟情鹰马牛(二)
20180626 喀拉峻结亲哈萨克
李闲驰 放羊仔钟隋鹰马牛(三)
20180627 喀拉峻结亲哈萨克
李闲驰 放羊仔钟情鹰马牛(四)
20180628 喀拉峻结亲哈萨克
李闲驰 放羊仔钟情鹰马牛(五)
20180629 冤不冤要账反遭恶人欺
李晶鑫 忿也忿挨打却受治安罚
20180630 泼拉拉仗义伸援手
李晶鑫 负心汉全无悲悯心
20180710 博物馆里寻楼兰遗梦
李晶鑫 大太阳下眺米兰故城
20180711 送温情绿洲小镇
贾清霞 暖人心素昧之恩
20180712 瓜果飘香唇齿留芳
李闲驰 牛羊送
精彩页
7月13日上午,2017年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标志着我这一年的志愿者生活正式开启了!
几天来,从青岛到省城济南再到北京,开了几次类似的会议,我感觉自己就像参加战前动员的士兵,内心酿出了舍我其谁的豪情。的确,分享了以前年度的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让我沉浸在久久的感动中。我愿意简单列举出他们中间的几位,以此来写照这个团体所折射出来的平凡而伟大的光芒。
陈贤、曹旭夫妇共同开办了安徽开仁律师事务所。2014年,陈贤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到西藏昌都市进行法律援助。2015年,曹旭在妻子的感召下也报名参加“1+1”行动,到内蒙古乌海市进行援助,夫妻俩同在内蒙,却相隔数百里。从此,这对夫妻志愿者四年来辗转于西藏、内蒙古、新疆等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让法治阳光照进少数民族同胞心中。
青岛的郭永军律师,2016年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从事“1+1”志愿者工作,郭永军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病倒在床,媳妇产女又无人照顾,让他内心备受煎熬,夜不能寐,最终一声“实在是回不去”,把自己义无反顾地留在了陵水,用双脚丈量着普法、维权之路。今年他又将与青岛的五位律师一起再一次出发!
蔡婧是我的同事,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的青年律师,到贵州黄平县参加了2016年的“1+1”法律援助行动。出发的时候儿子刚过三岁生日,蔡婧原本的想法是在黄平安顿好之后,让母亲带着孩子到黄平一起生活,但母亲带着儿子赶到黄平之后,儿子水土不服,高烧不退。最后,蔡婧的选择是让母亲带着儿子回济南,自己留了下来。母亲和儿子走后,蔡婧被问得最多的,就是“孩子那么小,能舍得吗?”同样舍不得的是黄平县的人们,当蔡婧完成任务准备返回山东时,当地司法局全体班子成员一大早冒雨赶到了机场为她送行。
2009年“1+1”行动开始以来,发生了多少耐人追寻的故事?有的志愿者连续援助数年,回去后发现自己创办的律师事务所已人去楼空;有的志愿者援助结束后,不忍辜负受援地人民的期盼,干脆把执业关系转了过来。在法律援助的路上,志愿者们有的夫妻同往,有的母女相伴,有的与父母成了永别,有的与幼子万里相牵,还有的将生命留在了受援地的那片热土……
我所在的青岛,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公益传统的地方,曾发生过一个家喻户晓的“微尘”故事:2004年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5万元,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一直不愿露面。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微尘”的敬意和祝福,也表达了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品牌的愿望。于是,青岛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在青岛,“微尘”越来越多,很多市民在做了公益后,留下了“微尘”的名字。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许许多多个“微尘”默默地奉献着爱心,从而汇聚成爱的磅礴的力量。2006年年度,“微尘”最终“感动中国”,颁奖词道:“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微尘’有心,‘微尘’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
我所在的山东,有着“仁义山东”的美誉。山东人的名声有多好,出了山东才知道。在今天的启动大会上,山东省司法厅的领导作了唯一的经验发言。全国120人的志愿者团队中,山东人21位,其中青岛人5位。
我想,精准扶贫蕴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乐章中,蕴藏在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里。目前,在这个团队的成员中涌现出中国十大法治人物、中国最美律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华慈善奖”获得者……而这背后是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或被人知,或被雪藏。
精准扶贫一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在行动。
我凭直觉,甚至可以妄下断语,同青岛“微尘”一样,“1+1”终将感动中国!
前日,在济南参加省司法厅、省律协的欢送会时,我写了一首诗送给送行的朋友们,以诗述怀,我亦将不虚此行:
七月十二日客居济南华兴大厦
旭日临窗满泉城,万里征程伴热风。
黄海怀远送细浪,西域纳客迎雪峰。
半生苦被红尘阻,一日竞作蜀僧行!
多少圣贤陇西道,丝路飞天梦复兴。
P11-13
导语
本书是一部真实记录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行动心路历程的法治随笔,生动再现了李晶鑫律师一家人作为志愿者,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这一年在新疆进行法律援助的“行者”生活。
全书文笔隽永,叙述主线分明,以当地纪行为基础,以案件办理为主线,结合章回小说的对仗式标题高度凝练了其丝路历程。作者对其一年来三万多公里的丝路行程作了生动感怀,结合法律与生活,所叙述的故事真实感人:写受援当事人的内心期待,写丝绸之路的流连复兴,写大美西域的风土人情,写一年来心灵的启迪感动……
一年来,通过法律援助公益行动中大密度地接待、倾听、咨询、讲课、调解、取证、开庭、募捐,引发了作者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的深刻思考,以及李晶鑫律师近二十年的律师生涯的回顾和自省,由此激发了为法治中国建设做一位好的讲述者的写作情怀。
序言
法律人的成功有什么标准?
一个人写一部书,我们应该都见到过;几个人写一部
书,我们自然也都读到过。但是,一家人合写一部书,我
们却未必都看到过。对我来说,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
样一部由一家三口共同完成的书。所以,当李晶鑫律师代
表他们全家邀请我为本书写序时,我当即愉快地答应了。
当然,我之所以愉快地答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李晶鑫律师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法援经
历与我33年前参加中央讲师团的支教工作,还有异曲同工
之妙。所以,当我读到李晶鑫律师一家三口集体合作的《
西行1+1》这部新作时,我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33年前我参
加中央讲师团赴河南濮阳支教的美好时光。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
发了关于成立中央讲师团的通知。根据教育体制改革方案
,中央决定从党政机关抽调3万名具备条件的干部,组成中
央讲师团,奔赴各地参加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为此,
法律出版社按照司法部的要求,指派了一名干部参加了当
年的中央讲师团。
两个月之后的1985年8月,我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分
配从上海来到了北京,走进了司法部法律出版社。我虽然
没有赶上1985年的首届中央讲师团,但我争取到了参加第
二届中央讲师团的机会。
说起这个费尽口舌争取到的机会,其实还有一段故事
……
1986年6月,司法部又要组成新一届讲师团了,法律
出版社准备安排谁去参加呢?
按照要求,中央讲师团实行“自愿报名、组织审批、
领导批准”的方式。但由于讲师团对入选成员有一定的要
求,所以很多时候实际上是组织上先有指向性人选,再征
求有关指向性人选的意见。很快,社党委就确定了作为法
律出版社代表参加司法部第二届中央讲师团的人选。很快
,我也得知已经被确定的人选对此有一些犹豫和畏难。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也作为被确定人选的同部门同事
,我自告奋勇找到了社党委书记惠德明同志,主动要求替
换原定参加讲师团的人选。
或许因为我是头一年毕业分配到社里大学生中唯一的
党员,也或许因为我来自农村而适应能力强,更或许因为
我积极主动恳切请求的心情与愿望,最后社党委再次开会
,决定改派我代表法律出版社参加司法部的中央讲师团赴
河南支教。
1986年8月,作为中央讲师团河南分团濮阳支队的成
员,我们一行七人来到了濮阳市郊区教师进修学校,分别
担任了该校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讲授老师。按照安排及
我个人的专业兴趣,我担任了该校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与
写作两门课的讲授老师,专门培训当地的中小学教师。
为期一年的讲师团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可以说,这
一年我收获颇丰,感慨良多。为此,按照上级要求,1987
年6月我撰写了一篇题为《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的总
结报告。在将报告报送给讲师团团部领导的同时,我也呈
送给了我们的社领导。也许确实是感受深刻,也许确实是
很有参考价值,社领导竟然将我的总结报告批转全社干部
群众传阅学习……
33年过去了,我在李晶鑫律师这部新作中,竟然也读
到了类似的经历和感受。相比之下,他的经历和感受更具
时代精神。
2015年11月,作为青岛律师协会的代表,李晶鑫律师
与其他几位律师同行前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看望在
那里参加“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青岛律师潘延鹏。
当时,潘延鹏在青海做“1+1”律师已经4年了。从潘
律师的眼神里,他感觉到了一种藏民般的澄澈与明净。于
是,他们俩有了一次彻夜长谈。从交谈中,他知道了潘律
师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孤独,没有高压锅,连
饭都很难煮熟,高原反应也把他折磨得面容憔悴、头发稀
疏。但是,当潘律师说起那些传奇故事般的案例,说到潘
律师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那些处于绝境般的当事人,脸上却
洋溢起一种幸福与自豪的笑容……
此情此景,让李晶鑫律师浮想联翩:一个年轻律师能
做的事,自己为什么不能也去尝试一下呢?于是,从那一
刻起,他就暗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也要成为一名志愿
者律师。
不过,连李晶鑫律师自己也没有想到,仅仅隔了一年
这个想法竟然实现了!当2017年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
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时,李晶鑫律师第一个报了名。为此
,在等待通知的过程中,他开始学习援助地区的地理、历
史、人文,还特别阅读了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
、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高洪雷的《大写西
域》等大量书籍。
全家同往法援地新疆——原以为很艰苦的思想工作,
不料却非常容易地完成了。当然,最大的难题是大儿子需
要休学一年。为此,好多亲朋好友提出质疑,耽误功课怎
么办?玩野了怎么办?但是,在一家三口已经筑起的必胜
信念面前,这一切困难自然而然就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至
于业务损失、客户流失、收入锐减等之类的障碍,那是意
料之中必须克服的难题。
李晶鑫律师说,千金散尽还复来,比起丰富的阅历、
深刻的体验、助人的快乐,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开玩笑
说,《西行1+1》可是百万的对价,但假以百万,自己断然
不会去换的。
就这样,不仅仅只是李晶鑫律师一个人,而是李晶鑫
律师全家人都成了“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志愿者。
10年前,我国还有400多个县没有律师或律师资源严
重缺乏;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大部分县(区),律师
实际上是“零存在”。如今,青海省消除了无律师县,西
藏则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全覆盖。
这一切变化,都源于“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开
展,这是一项让中西部地区390多个律师资源短缺的老、少
、边、穷县实现法律服务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和壮举。
所谓“1+1”,就是1名执业律师加1名大学生或基层
法律服务工作者,结成对子,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为
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1+1”行劫是2009年开始,由司法部、共青团中央
发起,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与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
、法律援助工作司、法律援助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
作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型法律服务公
益行动,后来被简称为“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
据了解,10年来,1100多名“1+1”法律志愿者,不
计个人得失,不畏条件艰苦,在中西部,390多个老、少、
边、穷的律师资源严重短缺的县,办理了6万多件法律援助
案件,化解了上万起社会矛盾纠纷,开展了2万多场次普法
宣传和法治讲座,1600多万人直接受益,为受援群众挽回
经济损失39.8亿元。同时,还培养了本地法律服务工作者
200余人,为120多个市、县人民政府提供了法律顾问服务
,为此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李晶鑫律师就是这1100多名志愿者律师之中的普通一
员。
为了更直观地回放和展示法律志愿者的职业风采,借
李晶鑫律师约我写序这个机会,我们《民主与法制》周刊
特别策划了一个题为《在“1+1”法援的路上》封面专题报
道。为此,我们邀请了李晶鑫律师等志愿者律师撰写回顾
文章,总结经验得失。在李晶鑫、郝佩佩、吴善宽等律师
的配合支持下,这个选题顺利完成,主要约稿文章最终都
见刊于2019年第3期《民主与法制》周刊。
由于版面有限,《民主与法制》周刊本期封面专题报
道只撷取了李晶鑫、郝佩佩、吴善宽、郑穗军、王莹、潘
鸿宇、黄勇等几位法援志愿者的故事。其实,还有王科、
罗金亮、葛殿茵、孙宏业、蔡红庆、刘金莹、陈健、楚啸
等其他志愿者律师,同样也讲述了他们独特而真实的经历
。我们认为,无论是否入选约稿文章,这些奔赴西部援助
地的律师都值得尊敬和爱戴。他们放弃舒适的生活圈,放
弃优厚的经济收入,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只身投入到
自己“被需要”的地方,去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去面对
陌生的人文环境,去开拓、去带动、去引领……这些志愿
者律师以高尚的情怀与敬业的精神,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作为法治媒体,我们关注并传播李晶鑫律师等法律志
愿者的辉煌业绩。同样,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
和付出。他们加入“1+1”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并回到原先
工作岗位后,或者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律师”,或者被表
彰为“全国自强模范”,或者被奖励为“全国道德模范”
,或者被誉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或者被当作“全国
三八红旗手标兵”,或者被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
模范”,或者被推为“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95%以上的“1+1”志愿者都受到了各级政
府和部门的表彰,或被荣记三等功、二等功。
李晶鑫律师同样也受到了党和政府乃至行业协会等各
个方面的表彰和奖励。但是,对李晶鑫律师来说,这一切
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他将参加“1+1”志愿者行动这一年的特
殊经历,形成了一部洋洋十几万字的公益之行经典作品。
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一是得益于李晶
鑫律师有多年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二是得益于李晶鑫律师
全家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风格。这本书说是一家三口集体
合作,其实是一家四口共同完成的。这本不同一般的书之
所以能够出版,当然首先是因为李晶鑫律师积极参与
的“1+1”志愿者行动,其次是因为贾清霞老师任劳任怨默
默无闻对丈夫的配合与支持,再次是因为李晶鑫律师15岁
的儿子李闲驰休学借读并善解人意的牺牲与奉献,最后也
是最重要的是因为李晶鑫律师刚刚3岁的小儿子李闲则的随
家搬迁与随军出征。难能可贵的是,小儿子除外,一家三
口各自以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描述了一年来重走丝绸之路、
客居边疆小城、共致公益事业的所看、所感和所思。
于是,我们读到了这部不同一般的新书。
其一,这是一部法律人专业表现的展示之作。在这部
新书中,我们看到了李晶鑫律师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
这一年的“放逐”生活,我们也感到了受援当事人的悲苦
和人性,我们还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和人文,我们又
观赏了大美西域的风光与人情。其实,最主要的是,我们
更领略了一位执业律师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所展现的专业风
采与智慧付出。在西部地区的法律服务中,基本上是农民
工欠薪和工伤、人身损害和消费者权益及婚姻家庭和财产
继承等普通民事家事案件,所以,对来自青岛沿海地区的
李晶鑫律师来说,此时需要考虑的不是业务如何复杂,而
是事务如何烦琐。在这部新书中有关办案手记的部分,李
晶鑫律师对许多案件都作了客观描述,甚至还给自己的法
援工作制定了“三条戒律”。可以说,在一年的法援经历
中,李晶鑫律师都充分发挥了一位资深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的专业经验,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专业律师运用调解方
式体现“东方经验”的法律温度。
其二,这是一部法律人职业生涯的昭示之作。通过本
书章回小说一般的文学描述和专业导游一样的文字介绍,
我们听到了李晶鑫律师一年来专业服务的业绩与成就,更
重要的是,听到了李晶鑫律师一年来心灵深处的启迪与感
动。在我看来,这种启迪与感动,就是一名法律人对自己
职业生涯的重新思考。事实上确实如此,通过这一年来的
志愿者生活,自然引发了李晶鑫律师对自己20年律师生涯
的回顾和自省。在李晶鑫律师看来,所谓全面依法治国,
所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谓以人民为中心,它的核心价
值和温度到底在哪里呢?他认为,既不在北上广,也不在
高富帅,而在平民百姓。社会底层的人是晴雨表、是一杆
秤。这一年,通过大密度地接待、倾听、咨询、讲课、调
解、取证、开庭、募捐,使他对这晴雨表和一杆秤,使他
对法律服务的对象乃至方式,都有了更加深刻而坚定的认
识。于是,在本书中,李晶鑫律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
了更接地气、更有底气的思考成果。
其三,这是一部法律人事业成功的启示之作。与其说
本书是李晶鑫律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新思考,还不如说
是李晶鑫律师自己对专业知识的重新认识,对行业责任的
重新审视。总之,这是一名经历过“1+1”志愿者行动磨炼
的执业律师对法律人事业成功的重新定义。
我曾经总结过一个人成功的“三层境界”:一个人通
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达到了自己的
目标,这只能算是成功的第一层境界;要走上成功的第二
层境界,那就是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别人取得成功;接下来
,如果你能以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影响、号召、组织、发
动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取得成功,这就是成功的第三层境
界。通过李晶鑫律师一家四口的齐心协力,李晶鑫律师胜
利完成了一年的法援任务,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对法律人事
业成功这个命题的思考探索。一年来的志愿者生活,使李
晶鑫律师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幸福从来都是一种向内追求
的过程,成功向来都是一种外在表现的心态。按照我个人
总结的成功的“三层境界”,我认为,李晶鑫律师已经完
成前两层境界的追求,即将进入第三层境界的提升。而这
正是李晶鑫律师推出本书的理由,这更是李晶鑫律师出版
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让每位法律人都学会分享,分享自
己帮助他人的快乐,分享自己成就他人的幸福,分享自己
影响他人的荣耀。
正如李晶鑫律师自己所言,通过这本册子与读者分享
的是,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生命的平实与朴素是幸福的基
石,当平实与朴素占据了心灵,本我才会回归,步履才会
淡定,岁月才会从容,生命才会更多彩。学会以心灵为中
轴进行必要的置换,我们的时间、物质、精神,才会更加
和谐地守恒。
这种置换就是一种成功的境界,就是启示别人、带动
别人、影响别人去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的境界。
一千多年前,苏东坡曾经提出了君子的“三个境界”
: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再往前两千年
,《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
言”,并称“此之谓不朽”。后来,唐代一位学者对此作
了精辟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
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圣人之言,都是昭示后人、启示今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
,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立言传世,既是成功的阶段,也
是幸福的感觉,更是人生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晶
鑫律师带领全家西出阳关奔走丝绸之路,从事法律援助,
推出新时代的“西行漫记”,都是为了追求实现立德做人
、立功做事、立言传世的人生境界。
本文即将画上句号之时,正好是李晶鑫律师在书中特
别表达仰慕和怀念的王广仁主任与世长辞一周年的日子。
作为山东众成清泰所的律师,李晶鑫律师仰慕和怀念自己
的主任,不仅仅是因为王广仁主任坚决支持他参加“1+1”
行动,也不仅仅是因为王广仁主任曾经带领慰问组不远万
里到伊犁看望他们全家,而是因为王广仁主任执业38年执
着的信念和人生理想,放眼行业、眷顾后学的情怀。
李晶鑫律师的感怀,同样也感动着我们。今年第3期《
民主与法制》封面专题对参加“1+1”行动的志愿者曾经作
了这样的概括与提炼:有一种精神似火种,它能让某种事
物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有一种情怀似灯塔,它能带动他
人遇见更多的可能性:有一种行动似接力,它能传递先进
理念,使正能量无限放大。
言及于此,如果有人问我,法律人事业成功究竟有什
么标准?我相信,只要您打开本书、阅读本书之后,一定
会得到启示、找到答案的。
是以为序。
内容推荐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积极践行西行”1+1”正是以法治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本书结合”1+1”项目援疆公益之行,叙述了作者办案札记和考察生活的心路历程,鲜活再现了丝绸法援路上的流连岁月,对依法治国新时代进程的记录和随想栩栩如生。其文笔隽永,生动感人。本书以纪行为基础,时间为主线,叙述为手法,纪实为导向,以标题代引言、作导读、成架构。充分展示了法律人对于法律扶贫的深刻理解,生动阐释了法治与爱心、幸福与担当、家国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