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百个黎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俨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陈俨,1954年12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政治处主任,讲师,副教授,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海军工程大学副政委,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1977年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1996年考入国防大学研究生院,1999年成为我国国防经济学博士。发表各类著述100余万字。曾在南海岛屿驻守10年,任快艇26支队政治部主任,西沙水警区政委,海军亚丁湾第五批护航编队政委。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优秀党务工作者。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
书评(媒体评论)
陈俨笔下的故事,取材于军旅日常,却结实、鲜
活、阳光,铁骨柔肠动人心魄,一个个能读得心清气
爽血活神旺。自读了他的《大奔袭》,我对他的阅读
兴趣已超过一大堆名家。
——韩少功
陈俨讲述的西沙官兵的故事,语言极生动活泼、
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接地气,文笔轻松洒脱,透着丰厚
的文学底韵,特别是那股带着海风味的鲜活与清新,
许多吃专业饭的作家未必拼得过。我愿与读者们,借
《第一百个黎明》,共同观读西沙、观读守岛军人,
也观读陈俨。
——江宛柳
后记
写给西沙
这本《第一百个黎明》是西沙的赐予。
2003年底,我去西沙赴任。当军舰缓缓驶离三亚榆林
军港时,我给远在南京的母亲拨通了电话。恰在此时,粗
重沉闷的汽笛骤响,声传千里,一向坚强的母亲在电话那
头潸然泪下。从此,她每天要看西沙的天气预报。她惦记
我,也惦记我带的兵们。母亲知道,西沙很远,西沙很苦

西沙距三亚三百多公里。那些分散在小岛上的官兵都
是沧海孤礁上的“现代鲁滨逊”——休假一趟有的要辗转
几个小岛走上两三个月才到家。读者可从这本集子中知晓
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对于我所担负的职责而言,思考最多
的当然是:在海岛上如何带兵?枯守如僧的熬日子是一种
活法。但我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熬出来的兵带着一身黝黑
的皮肤和满口袋人民币重回社会后,会有怎样的无助眼神
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无措。我希望我的战士能在守岛岁月
中成长、进步,能为将来“回归”社会储备知识和积蓄力
量,能在未来“单飞”后有一副坚强的翅膀。本着这样的
想法,我设想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文学写作是便是其中
一项。
让官兵们写作并非易事。除少数爱好者外,大多数根
本摸不着门道。于是,我试着写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短
篇小说《第一百个黎明》,在笔会上读给战士们听。我用
我并不成熟的文字告诉他们,我们的海岛生活有许多人和
事可以写,也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可以描绘。当然,我还多
次请专业老师上岛讲课、辅导、修改作品。每月一次的笔
会交流。也成了非常重要的学习园地。一段时间下来,官
兵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也积累了一大批可以拿得出手的
文字。于是,我们出书了——每年一本《我是西沙人》成
为年度政治工作亮点之一。这是官兵们的文字集萃,也是
倒门成长进步的印记和守岛岁月的勋章。当操枪弄炮的士
兵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心中的快乐与成就感不
言而喻。这之后,文学写作在西沙部队蔚然成风。
于我而言,一篇抛砖的小说也开启了自己文学写作之
门。原先发表和出版过上百万字的军事经济学学术论文和
著作的我,要“改换门庭”操弄小说,还真是全新的课题
,其挑战难度自不待说。好在几十年未曾中断过文学阅读
,好在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西沙
是一片文学创作的沃土,多年流传下来的故事,以及在我
就任期间每天都经历着的生活本身,为写作提供了极其丰
厚的素材。许多情节不必过多加工就是现成的材料,那些
在大城市里根本想象不到的人物和细节,在西沙却可信手
拈来。就这样,我带着战士们写,我自己写,离开西沙以
后写,一直到退休后,我还在写……
是的,我要用这本集子感谢西沙!感谢所有陪伴我度
过海岛生活的弟兄!也感谢依然在那里坚守的官兵们!
我以此书,纪念我在西沙的五年时光。
此刻,我正在海南三亚陪九十岁的老母亲过冬。住所
不远就是大海,海的对面就是西沙。每天傍晚,我会用轮
椅推着母亲到海边转转。海滩上人们尽情嬉戏着波涛,享
受着海风拂面。而我,则常常会极目望去,朝着西沙的方
向。
有一次,母亲指着远处的大海问我:“那里是西沙吗
?”
我说:“妈,是的。”
陈俨
2019年3月10日于三亚大东海
目录
序/江宛柳
鸟兵
第一百个黎明
遗忘的红腰带
老方,你好
D岛兵事
做燕鸥很拽
漂流瓶
鹦鹉螺
唐骁的爱弥儿
紫色海风
列兵江上眠
附录 心中一曲嘹亮的歌
写给西沙
精彩页
“龙妈是典型的自嗨党,瞧……”仇求把手中那只色彩斑斓的鸟儿介绍给兵舱的弟兄们,“叽叽喳喳像个碎嘴婆子不说,还会来这个……喏,你先别动……”仇求指了指对面正在掏烟的兵,一扬手,龙妈就翻飞着落到那人的左手上,麻溜地从烟盒中叼出一支过滤嘴香烟。仇求打了个口哨,它忽地又返回,顿然若直升机样,急速扇动着翅膀悬停在仇求脸前,又稳又准地将烟塞到仇求唇间。仇求取下烟朝对面弟兄得意一笑,算是示意了,顺手喂了龙妈两粒小米。
十几个看西洋景的兵从未见过这么屌的鸟,鬼喊鬼叫起来,我靠,神鸟啊!在哪儿淘弄到这么个小家伙的呢?叫个啥?龙妈?我靠,为啥叫个妈……这帮当兵的不知道《权力的游戏》,美剧,仇求喜欢戏里的龙妈——一个娇小、性感而又内心强大的女人。
“叫爷爷,爷——爷——”仇求不理会其他人的喧嚣,对着伫立在手中的龙妈认真地教导着。龙妈并不搭理,它左顾右盼地打量周遭的兵们,只从喉咙里滚出几声含混不清的响动。“吱、咿、呀呀……”“是爷——,不是咿也不是呀。爷——爷——,叫,给你吃这个。爷爷——”仇求用一小撮火麻子诱惑着。龙妈眨了眨眼,又发出“咿——”,这使仇求失望。
“这小东西能说话吗?”
“当然,玄凤鹦鹉,一岁小孩的智商……”仇求并不看问话的人。
补给舰底层的兵舱就是个江湖。如一缸沤之已久的杂瓣酱,充满无法理喻的气味。这不仅意味着那里有臭脚丫、烂胶鞋、仨月不洗的尼龙袜、两年不曾打理的野战靴、被汗水浸透八百遍的背心裤衩、让人无法睁眼的各款香烟制造的熏染物,还会在航行的十几小时里,铺陈演绎着浅显而又经久不衰的一些个社会学层面的人际互动——上岛下岛的探亲休假的上学培训的分配报到的看病归队的申领物资的押送器材的,还有一连二连大岛小岛老兵油子新兵蛋子,凡是个兵,都会被安排在这些个水线之下昏暗而闷热的大舱室里。在这临时构组的江湖里,规矩如同空气一样来临——那些大岛的兵、肩头杠杠多的兵、机关的兵、首长身边的兵,甚或曾拿过比武冠军的兵,不仅可以享受到众人的目光景仰或各式物品的贡奉,还握有最实惠的优先权——任意挑选铺位。这些大咖们一般都会找一个相对安静、少受干扰且卧具整洁点儿的下铺,把自己的行李物品堆放到铺位下面,再把拖鞋和牙具取出,仔细安顿好这一趟海上旅程。识趣的菜鸟们则把行李挑放在上铺或紧挨着舱门的位置。聊天的话题、打升级还是打够级、食品的共享、何时熄灯、几时起床,也都由大咖们主导。尽管补给舰作为军队的一个营级单位,是有严格的作息规定并通过舱内广播来实施航行管理的,但,江湖就是江湖,它有自己的一套。
今天的江湖显然被这个带鸟的兵或者干脆说被那鸟占去了风头。往常总是被众星捧月并绝对握有话语权的邱兴彩感到了极大不爽。虽说他的权威并未受到直接挑战,却被严重漠视了。他因此刻意不参与对那只鸟的围观、起哄和赞许,如果那样,就会平自给那个不知深浅的新兵长脸。他只把眼角扫视了仇求半秒种,便掂出了他的斤两——肩上的杠杠只有两道拐,是那种列兵才有的最细的杠杠,脸皮白皙,未经过海岛的日月风霜打磨。这个不知从哪调来也不知去往哪个单位的新兵不可能知道他邱兴彩是整个海岛部队举足轻重的人物,时间长了这鸟兵肯定会知道他的分量的。如果到了他的手下,就更不用说了,他会告诉鸟兵,谁才是王。当下,权且让他耍大刀好了,耍一会儿吧……邱兴彩用降噪耳塞和谭维维的海豚音把自己的听觉与外界屏蔽开来,扭头给了大家一个背,面壁而睡。
偏是那叫龙妈的鸟儿不省心。在使足了十八般武艺之后,它得意忘形地落在了邱兴彩侧躺的肩膀上。见这人并未反应,它利索地叼住了那只塞在右耳的白色耳机,吱吱叫着振翅而起。就在邱兴彩一巴掌扇过来的时候,它已经灵快地脱飞而去,继而是邱兴彩用自己的脑袋与上铺板制造了一声巨响,“咚——”,痛苦的表情扭曲了他整个面部,在观者们哄然大笑中,一股从上船开始就聚集起来的火气如核裂变一般炸开了。他并不冲那兵去,而是光着脚去捉拿那只凶犯鸟。“你知道我会让它怎么死吗?会很惨,非常惨!”他边说,边紧握右拳,做出一个掐死对手的动作,眼睛盯住那只该死的鸟儿扑了上去。但,拳头打跳蚤的结果往往是徒劳的。邱兴彩当着众人三番五次被那小鸟儿的腾挪闪躲戏弄着,大汗淋漓不说,还把膝盖磕出了血。而那鸟儿终能利用自己的灵巧一次次化险为夷。它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瞻之在左忽焉在右的风格让兵们又一次领略到了它的本领,一阵阵掌声显然为它而起。
P1-3
导语
本书讲述了西沙官兵的故事。故事取材于军旅日常,却结实、鲜活、阳光,铁骨柔肠动人心魄。语言极生动活泼、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接地气,文笔轻松洒脱,透着丰厚的文学底韵,特别是那股带着海风味的鲜活与清新,许多吃专业饭的作家未必拼得过。
序言
从《大奔袭》到《第一百个黎明》,我都是第一读者

十多年前我读到陈俨的短篇处女作,写西沙官兵的故
事,语言极生动活泼、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接地气,文笔轻
松洒脱,透着丰厚的文学底蕴,特别是那股带着海风味的
鲜活与清新,许多吃专业饭的作家未必拼得过。印象很深
的是那篇《紫色海风》,守岛十余年的三级士官海波和富
家女代爽的爱情故事。我几十年里走遍全军,太懂得青年
军人婚恋的不易,但还是被海波与代爽彼此读不懂的爱、
因爱最终分手的凄美故事感动得看一遍掉一遍泪。后来的
作品,题材扩展到40多年前陈俨从军伊始的生活,还是写
基层,还是写士兵,素材全部来自他独特的军旅体验。关
键是,不论哪个年代的故事,生活都是他自己的,每个人
物都个性鲜明得活蹦乱跳,呼之欲出,情节细节随心驾驭
,小故事大背景,能以今天的感受反观历史,把几十年历
史长河中我军基层的文化演变表现得真实透彻。
料想陌生人只读其书,很难想象这文字出自一位退休
将军、花甲老翁之笔。将军,当下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
成就斐然的优秀军人,指挥千军万马威风八面,令人敬佩
;再一种解读,是高级领导干部。很多人文风容易变得官
话、套话、材料话,自知不妥,但多年的官场语言环境将
思维固化,想改都难。老翁,基本就是保守、僵化、衰退
的代名词了。两者相加,这文字该是什么风?
陈俨属于非常幸运者,岁月与官场生态都绕着他走。
一直到站好最后一班岗,他从思维到行为,从心态到语言
,好像还停留在青葱岁月,一路百毒不侵。这种岁月无痕
便从文风体现出来。读他的小说,就像听年轻人聊天,视
角切入、语言风格、讲故事方式、节奏感、精气神……都
与上述官员加老翁形态相去甚远。
读《第一百个黎明》我最有“亲切感”。
16年前,陈俨任海军西沙水警区政委,其间,我奉报
社领导之命,赴西沙采访,一宣传他这个创新型政工干部
典型。采访起来才发现,陈俨工作创新之新,内含信息量
太大,我把采访的素材压缩了再压缩,拧得干干的,写了
长篇通讯《一个博士政委的创新实践》。同一天《解放军
报》发了一个整版,《人民海军报》发了两个整版,实在
还是言犹未尽。
和陈俨打交道,感受最强烈的还不是工作如何,而是
他这个人,他特有的热情,准确说是激情。所有去过西沙
的人都忘不了陈俨招牌式的笑声、欢乐的歌声,和他对事
业、对生活、对战友、对朋友火一般的情怀。当然,也忘
不了他在西沙带领官兵走开了“文学之旅”。
陈俨要用文学来带兵。他说不能让官兵带着黝黑的皮
肤和满口袋钱(西沙的补助很高)下岛,要让他们成长—
—文学便是他们的“助长剂”(还有摄影、音乐、绘画、
英语和其他种种)。于是,他亲自写了第一篇小说,然后
在“西沙笔会”上念给官兵们听,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
这样写。于是,官兵们就有样学样地开始写,每年一本《
我是西沙人》便是官兵们集体写作的结晶。陈俨有一肚子
海岛官兵的真实故事,他任西沙政委5年,全部队数百干部
、所有士官和绝大多数义务兵,他们的年龄、兵龄、籍贯
、家庭、婚姻、性格、爱好,甚至哪个战士有关节炎、胆
囊结石……陈俨都了如指掌。当年我在西沙采访时,读过
陈俨一部10万字的工作日记,写在他的电脑里,起名叫《
兵事兵情兵心》,是他日积月累为官兵做的“素描”,里
面有官兵们的音容笑貌,更多是家庭困难、工作中遇到的
问题和要求。这不是材料,是一个政委对自己部队的官兵
情况最真实透彻的调研记录,是有血有肉有体温的工作文
本。有了如此对官兵的至深至细的了解,才有了陈俨政委
工作的扎实与创新,才有了官兵们对他的厚爱,才有了他
离开西沙时与官兵们的相拥而泣,也自然的,就有了他笔
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文学人物。相信离开西沙不论多么久远
,这些“兵事兵情兵心”都是他最富足的拥有。
与厚重的情感相比,陈俨的思维方式其实很简单,是
直线的、率真的、科学的、尊重规律的。因为真诚,所以
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简单,并不容易。有人打起交道着实深不可测,九曲
十八弯,或者举止之谨慎,如隔一堵厚墙,这不失为一种
自我保护。你简单,你就另类。陈俨交往起来全说大实话
,工作走心走情,敢于依照科学规律独辟蹊径,只要效果
好,就把创新进行到底。不问有无先例,也不把“领导怎
么看”顶在头上。如果预设这么多前提,那还干什么呢?
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是军人天职,但不会对上级曲意逢迎
。也的确就有过他的思路与某上级的爱好不一致的时候,
领导自然不高兴。陈俨也不在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西沙5年中,他把自己所懂所会的,倾囊相授教给年轻
官兵,恨不能让他们一夜长出翅膀。除了独到的思想政治
教育,陈俨还用他多才多艺的才华,丰富着官兵们的精神
世界。文学、摄影、读书、音乐、英语、打球……加上阳
光型的人格魅力,使士兵们的心都充满了进取的能量,果
然一大批士兵陆续考上大学,飞出海岛,最强的考上了北
大。在西沙采访,特别羡慕这些年轻人实在是真幸运、真
奢侈,他们一边呼吸着全中国最新鲜的空气,一边享有如
此全方位的文化教育,何尝又不在上最好的大学?
陈俨的文学创作与他的现实足迹是互相印证的。小说
的人物和故事有虚构,但情感绝无虚构。这些小说读来好
看又轻松,那是因为内容都是作者的身边人身边事,甚至
是正在进行时。比起专业作家要特意下部队“体验生活”
,陈俨对生活的拥有真是上天恩赐。他笔下的仇求、阿宏
、海波、叶根子、方菲菲、江上眠,还有老椰树、鲣鸟、
鹦鹉鱼、虎斑贝、砗磲……信手拈来,无不盛满故事,不
是在海岛军营生活5年以上的人绝对不可能想得出来。
现实中的陈俨政委,照样有一大群基层官兵朋友,可
以无话不谈的忘年朋友,他们多是士兵,这些兵退伍离开
西沙多年还联系他。我上岛采访之前,就看到他手机里存
的许多短信息——那时还没有微信,“心中珍藏您的笑容
,伴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再见,我心中永远的政委!
”这是退伍兵蒋青春告别部队时写给陈俨的。“想你,就
像想念远方温情的爱人,见你,就是见到家中严慈的父亲
。”大学生干部姚超在外学习时给陈俨的短信。退伍兵陆
文峰干脆把陈俨的一段话做成手机铃声,就为经常能听到
政委的声音。陈俨不无骄傲地介绍,这些退伍兵在地方都
发展得很好。
从小说到现实,便能看到一个完整版的真实陈俨。
任职西沙5年后,陈俨这个“另类”还是被提升起来,
除了海军领导算有魄力,上下各级都实在不能忽视陈俨出
众的能力与才华,不能忽视他以创新的工作把这能力与才
华转换为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不能忽视基层官兵的口
碑。
后来晋升将军的陈俨又换过两个岗位,笑声依旧,但
更高的舞台与他的系统越发不兼容,最终还是在他干得激
情四射时被画了句号。如果换了别人,这个切换过程可能
有点费劲,或许还有人系统死机。陈俨就简单多了,从将
军到老百姓,他的程序里有强大的自动识别功能,一个回
车键,角色瞬间切换完毕,解甲归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
云彩。年届六旬,一段新的人生里程起步。读书、摄影、
写小说、讲课、旅游、健身……一如既往的快乐与激情,
一如既往的三头六臂干着许多事。不错,这众多爱好早就
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在岗位上时,是业余的时间,专业的
水平。如今,时间完全还他以自由,大有顿顿饕餮、享用
不尽之快感。
必须提一下,陈俨的摄影作品(本书中的所有摄影作
品均为陈俨在西沙拍摄)与他的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
并且相映成辉。摄影作品中,他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了对士
兵的爱。也许在今天这个全媒体时代,陈俨的小说,必须
配着他的摄影作品,图文并茂地读,才读得更透。早在千
军万马的摄影发烧友拍花打鸟晒糖水之前,陈俨起步就是
用光影记录基层官兵生活。当年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赐予
他得天独厚的摄影情怀,部队基层的青春朝气,又给了他
艺术影像表现发挥的独特空间。他既懂摄影又懂士兵,兼
具技术、理念、美学、天赋与热情于一体。从《西沙人》
《海魂衫》《士兵为王》《海军陆战队训练记实》《军·
人》……开始,我就不断欣赏到他镜头下,一批批有深刻
内涵、独到视角和高水平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他在任职
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时,作为编队政委赴亚丁湾执行护
航任务192天,回来后便是一整套珍贵的影像记录《我护航
的弟兄》(获第十一届《影像中国》摄影大赛金奖;第二
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奖;全军将军摄影展金奖)。退
休几年了,陈俨还在用镜头记录着一组将持续10年、20年
的漫长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士兵,他曾经的部属,这
些士兵早已退伍,星散祖国各地,各行各业,有了各自的
家庭和下一代。他与他的士兵们有一个共同的微信群——
“俨叔来了”。每到一个城市,他就会找他的兵们拍摄、
访谈、聚餐、海聊。逢年过节,兵们会在群里嚷着“俨叔
发红包啦……”我们期盼着欣赏到这组追踪佳作。曾经的
业余爱好让陈俨的退休生活有声有色,不仅有快乐的创作
以飨自己的心灵,还拥有一众摄影界的好友。
每每能感受到陈俨真正的轻松,心归自由。小说《列
兵江上眠》是陈俨去南极时产生的灵感,那里就有他自己
的镜像:“沙漏倒过来再漏一遍,这一遍既不是3.0,也不
是4.0,是0.0,回到本来的我,过一种最为简单最为纯朴
的生活。”“幸福的真谛,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
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离开西沙十多年了,物换星移
,曾经共事、同窗的一些人各生变故,甚至饱尝“早知今
日何必当初”的苦涩。陈俨人生无悔地快乐着,还是一身
西沙灿烂的阳光,并把这阳光洒在他足迹所到之处。
我愿与读者们,借《第一百个黎明》,共同观读西沙
、观读守岛军人,也观读陈俨。
江宛柳
《解放军报》高级记者
内容推荐
作者在西沙担任政委十余年,对西沙的人和事熟悉又充满感情。全书以纪实体文字呈现,书中的故事大都是真人真事。与一般军旅题材文学作品雄浑悲壮的风格不同,本书从小事、小人物入手,讲述十余个守岛士兵的真实生活。作者视角独特,犹如清流,人物刻画鲜明。以最基层、最真实的角度讲述西沙生活对人的锤炼,更能让读者感触到守岛人的奉献和保卫祖国海疆的决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9: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