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投资界鲜有职业投资者配得上“投资大师”的美誉。 在过去的30年里,有数百项学术研究总结出了许多投资者从自身经历中汲取的教训: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专业基金经理,也很难在长期持续地击败市场。 然而,基金业确实存在长期持续地超越基准指数的出色人才。在英国,有一人是公认的佼佼者,他以其一贯出色的业绩从同行中脱颖而出。他掌管的富达国际基金管理集团的旗舰基金——特殊情况基金于1979年发行,若当时投资1000英镑,20年后其价值会超过12.5万英镑。125倍的增值意味着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0%,比同期的富时综合指数高出了7%,这样的业绩在单位信托基金和开放式投资公司中一直名列榜首。 本书由安东尼·波顿和一位熟识识他且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他职业生涯的投资专家、英国最知名的财经作家合著。本书是经过全面修订的新版,新增了丰富的文字和图表资料,独家深入透露了这位卓越专业投资者的策略和技能,并详细分析了其执掌的基金的杰出表现。安东尼·波顿亲自讲述了基金的发展历史,解释了其逆向选股方法长期奏效的原因,并总结了他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汲取的经验教训。乔纳森·戴维斯则讲述了波顿的职业生涯,详细分析了他取得的成绩并给予了中肯的专业评论。任何对股市和投资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敢于与众不同:30年的逆向投资者生涯(安东尼·波顿) 初入职场 在富达的经历 特殊情况基金 忽略基准 市场如戏 网络泡沫 不断变化的投资环境 股票经纪和研究 选股的秘诀 基金规模及业绩 公司治理前沿 投资表现的好坏 最大持股 新的投资机遇:中国 拆分特殊情况基金 乔玛·克霍恩亮相 未来的计划 第二章 投资“王中王”:安东尼·波顿和他管理的基金(乔纳森·戴维斯) 思维缜密 注重细节 机遇来临 确立投资风格 在富达起步 一个简单的见解 波顿喜欢什么样的股票 广撒网 在欧洲市场的蓬勃发展 寻找英国之外的市场机会 投资想法的来源 运用技术分析 应对挫折 牛市及以后的时期 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独立电视台事件 斗争加剧,波顿的影响力有目共睹 即将功成身退 第三章 评估安东尼·波顿的业绩:他的业绩有多出色,又是如何取得的(乔纳森·戴维斯) 业绩分析及背景介绍 富达特殊情况基金 不同时期的业绩 风险分析 投资风格分析 欧洲基金的业绩 业绩总结 对业绩的解释 其他人对波顿的评价 伟大的投资者需具备的素质 波顿的成就有多大 成为逆向投资者的重要性 第四章 对投资者的启示 我的教训(安东尼·波顿) 寻找下一个波顿(乔纳森·戴维斯) 附录 附录1:富达特殊情况基金的业绩记录 附录2:基金分析师如何评价安东尼·波顿 附录3:安东尼·波顿的年度10大持股名单 附录4:富达与其投资的公司间的关系 附录5:富达内部研究范例:威廉·希尔公司(William Hill)(2003年春) 附录6:富达特殊价值基金的幻灯片演示文稿(2006年7月) 附录7:热爱音乐的一生:安东尼·波顿会带至荒岛的8张音乐唱片 附录8:富达特殊情况基金给基金持有人的首期报告的部分页面(1980年10月)
序言 鲜有职业投资者配得上“投资大师”的美誉。浏览报 纸和专业的投资杂志时,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和广告页面 充斥着出色业绩的承诺,这些很容易使我们对基金业产生 与现实不同的印象。实际上,基金管理仍然是竞争激烈、 以销售为导向的行业。正如传奇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在冷静观察后指出的,基金管理的成 功,“25%靠能力,75%靠市场营销”。 在过去的30年里,有数百项学术研究总结出了许多投 资者从自身经历中吸取的教训: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专业基 金经理,也很难长期持续地击败市场,这也是所谓的“被 动投资”不断增加,并成为现代投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被动投资”指的是,投资者机械地参考主要股票市场 指数的投资。 然而,基金业确实存在长期持续地超越基准指数的优 秀人才,他们靠卓越的服务获得巨额溢价,引起了猎头的 关注和同行的赞誉。近来,一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加入 了对冲基金这一当前的投资新宠(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 ;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建立自己的专业投资公司,这样他们 就不必承受在大公司里面临的压力,从而可自如地发挥自 己的才能。 单位信托基金公司和开放式投资公司(OEICs)是数百 万私人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目标,在这些领域,优秀的基金 经理鲜有能抵挡住诱惑、一直坚守一家企业的。而在坚守 的人中,有一人是公认的佼佼者,他以其一贯出色的业绩 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在针对专业投资者的调查中,这个人 经常被同行视为最受尊敬的基金经理。在过去的27年里, 他掌管着富达国际基金管理集团的旗舰基金,而且该基金 的业绩在单位信托基金中名列榜首。 此人就是本书的主角安东尼·波顿。倘若在1979年富 达特殊情况基金(Fidelity Special Situations Fund) 刚发行时,你明智地投资了1000英镑,那么你现在拥有的 投资基金已经是原来的120多倍了。如果你当初把这笔资金 投入了英国股市,那么你现在拥有的基金价值仅为初始价 值的4倍(别忘了,这段时期是英国历史上股市最繁荣的时 期之一)。当时有25万多人投资了该基金。到了2006年, 即波顿宣布其退休计划前不久,该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 60亿英镑,是最初规模的2000倍。 在超过25年的时间里,该基金的年均复合收益率均略 高于20%,这样的卓越业绩可与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 (Peter Lynch)和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等 美国基金管理业的佼佼者相媲美。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尽 管该基金的规模急剧扩大,但其业绩表现一直很亮眼。 1985年至2002年的这17年里,波顿还执掌了第二只基金。 这只基金专门投资于欧洲债券,其收益也一直高于同行,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其他专业人士能同时在英国和欧洲市场上取得像 波顿这样如此持久而出色的业绩。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 问题出现了:他是如何做到的?本书初版于2004年12月, 正值特殊情况基金成立25周年之际,它深入探讨了助力波 顿取得成功的方方面面,畅销十多年不衰。目前的版本已 经过彻底的修订和更新,增加了波顿最新的职业生涯故事 。 最新版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在第一章里,波顿讲述了自己执掌富达特殊情况基 金的经历,包括他如何开始管理、为实现理想的结果采用 了什么方法、从多年的职业投资经历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 训等。尽管记述波顿经历的作品有很多,但这是他首次深 入讲述他管理的基金和投资哲学。当前的版本还增加了一 部分新内容。在这部分,波顿介绍了他对中国的兴趣,在 中国寻找投资机会的计划,并简单介绍了他未来的投资规 划以及他最终在2007年底移交英国基金管理权时的计划。 ·第二章更为详尽地介绍了让安东尼·波顿声名鹊起 、成为杰出股市投资者所使用的方法。这些内容是在我之 前出版的《赚钱大师》(1998)一书基础上的拓展。在过 去的10年里,因为要撰写报纸专栏、时事通讯和书籍,我 有幸与波顿进行了多次交流。本章内容以这些交流为基础 ,详细介绍了这位最专注的专业投资者运用的投资方法。 ·第三章深入探讨了富达特殊情况基金创立27年来的 业绩表现,并提出了这一问题:其业绩到底有多出色、有 多稳定?众所周知,解释基金业绩统计数据是危险之举, 对于粗心大意之人而言,可谓陷阱重重。本章内容旨在引 导读者理清这些数据,分析其获得出色业绩的原因。除了 我自己的观察之外,本章还借鉴了许多了解安东尼的专业 人士的观点。 ·最后一章内容虽然简短,却汇集了贯穿全书的各种 主题。首先,安东尼介绍了自己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汲取 的经验教训;其次,我为基金投资者们寻找下一个波顿这 一艰巨的任务提供了一些明智的方法。尽管金融市场与季 节一样变幻无常,但还是存在一些永恒的原则可使投资者 从中受益。投资领域鲜有新思想问世,即使有,也不意味 着旧思想会失效。 ·在附录中,读者可找到有关富达特殊情况基金业绩 的更多数据;专业基金分析师对基金风格和风险状况的详 尽评估;早期基金报告的摘录;对波顿有关富达公司治理 问题的专访;富达研究团队完成的典型企业分析案例报告 。一些读者对波顿的工作细节颇感兴趣,这些材料能够满 足他们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波顿的形象更加立 体,附录中首次披露了他喜欢的音乐作品。 美国最受尊敬的投资顾问查理·埃利斯 (CharlieEllis)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专业的投资者并与他 们开展合作。几年前,我询问他,他从研究和合作中得到 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人们花了太多的时 间查看业绩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具有误导性。谈到自己 的投资决策时,他说:“我不找与众不同的人,而是找正 直、有个性和有头脑的人。智力固然重要,但远不及正直 诚信重要。”自那以后,我逐渐领悟到他的看法是何等明 智了。 如果一位基金经理正直诚信,从未遭受过人品方面的 质疑,而且几乎不会让资金委托人失望,那么,分析这位 基金经理取得的成就就是一项令人愉悦的任务。安东尼· 波顿可能是你见过的最亲切、最友善的人,但这与他的成 功并无什么关联。在伦敦金融城,冷酷无情、令人厌恶之 人与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之人一样,只要业绩突出,就会 得到褒奖。但安东尼·波顿的人品和性格确实让人觉得与 他合作是惬意和有益的美事! 乔纳森·戴维斯 半月出版社董事长 出版人、作者、专栏作家 www.independent-investor.com
导语 在《选股》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安东尼·波顿就是这样一个正直诚信,从未遭受过人品方面质疑的人,在他近30年的职业生涯里,资金委托人几乎没有过失望的经历。乔纳森·戴维斯也在书中对波顿取得的成绩给予了中肯的专业评论。相信你在阅读此书时有深刻的体会。 本书新增丰富的文字和图表资料,包括罕见的基金评级报告和富达内部的研究报告、给基金持有人的报告等的完整翻译稿,独家深入透露了这位卓越专业投资者的策略和技能。 书评(媒体评论) 安东尼·波顿是杰出的投资者。他一直致力于为 投资者创造卓越的长期业绩,从未受到风潮或市场压 力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维持了投资的完整性 。这些是合格的基金经理应展现出的素养。 ——尼尔·伍德福德,景顺基金投资负责人 安东尼·波顿虽专业成就斐然,为人却低调谦逊 。他具备成功者的所有特质,且无任何不良品行。许 多人都低估了他取得成功所具备的条件。 ——约翰·阿米塔奇,埃格顿资本董事 在基金经理普遍缺乏忠诚度的行业里,安东尼· 波顿是忠诚能为雇主带来丰厚回报的活生生的例子。 他的经历证明,忠诚度不仅对雇主重要,而且对投资 者更为重要。在过去的27年里,他像主人一样运营着 特殊情况这支出色的基金。他的投资记录生动地证明 了长期的股票投资确实能带来回报。 ——杰夫·普瑞斯奇,《星期日邮报》个人理财 编辑 安东尼·波顿智慧过人,思维敏捷,是我们行业 中的翘楚。他高瞻远瞩地管理大规模基金的能力在英 国股票市场上无人能出其右。 ——奈杰尔·托马斯,富林顿英国股票型基金经 理
精彩页 初入职场 玛格丽特·撒切尔首次当选为英国首相的1979年,是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年。现在回想起来,我才意识到,当年我所做的恰是咨询师们最为反对的事情——在很短的时间内结婚、搬家、换工作。我于1979年2月结婚,几周前刚搬了家,12月又跳槽进了富达。我在投资管理公司施莱辛格(Schlesinger Investment Management)工作时认识了我的妻子莎拉(Sarah)。这家公司为南非人所有,业务涉及银行和房地产业。莎拉是一位投资总监的助理,起初我也是投资助理,后来升任为基金经理。那年夏天,该公司两位总经理中的一位,即理查德·廷伯莱克(Richard Timbedake)跳槽到了富达,为其在英国开拓新的基金管理业务。他发布消息称要寻找两位投资经理加盟他新建立的组织。 要不要联系他,对此我犹豫不决,因为有人告诉我,廷伯莱克自称在一段时间内不会雇用其前同事。此时的我对富达几乎一无所知,但有两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第一件,我与在M&G(在20世纪30年代成立了英国第一只单位信托基金)担任投资经理的私人朋友取得了联系,他告诉我,富达是“业内最出色的美国基金管理机构”。第二件,我的妻子莎拉拥有一双慧眼,能看出这家新公司的潜力和重要性,她说服我给理查德·廷伯莱克打电话。当时我29岁,有些害羞,对打电话的事情踌躇不决。莎拉再三开导我:“你打个电话能有什么损失呢?”最后我打通了电话。事实证明这是我一生中打过的最重要的电话。 与理查德会谈后,他让我去见比尔·伯恩斯(Bill Byrnes)。比尔已经在富达的波士顿总部里工作了很多年,与富达的总裁、公司创始人的儿子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关系密切。如果说奈德·约翰逊为富达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话,那么比尔·伯恩斯就是开创富达国际业务的大功臣,这个时期大多数美国投资企业只关注北美国内市场。作为美国共同基金业市场的领头羊之一,富达具有远见卓识,能看出将其业务拓展至全球市场的潜力。尽管其他报纸未多加报道,但英国的《金融时报》很重视富达开拓国际业务的信息,将其刊发于头版头条。 去见比尔时,我内心有些惶恐。毕竟我只在施莱辛格工作了一两年,并非英国经验最丰富的基金经理。比尔向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安东尼,你认为你能在富达管理好基金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吗?”我记不起我的回答了,但我肯定说了一些令他相信我能做好的话,因为不久之后我就得到了这份工作。比尔是最有魅力的美国人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亲英人士。那些年他不断地鼓励我,即使现在,他每两年也会到我们的伦敦办事处走一走。 我于1979年12月17日正式进入富达。这一天富达为英国的投资者推出了首批4只单位信托基金。除了我负责的富达特殊情况基金外,还有一只美国信托基金(考虑到富达的总部所在地,设立这只基金并不意外)、一只固定利息信托基金及一只成长兼收益信托基金。最后一只基金由詹姆斯·韦林斯管理,他是理查德招募的两位投资经理中的另一位。他之前从事股票经纪工作,管理基金的风格与我的截然不同。他采用高度量化的方法购买低风险、高收益股票,不断从业绩优于整个股市的公司中获利。 富达在金融城的办事处设在皇后街(Queen Street)。在最初的几年里,我和詹姆斯共用一个办公室。他很可爱,具有复古气质,是个传统主义者,我认为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因此我俩相处得很融洽。唯一的例外发生在我们合作共事的最初几周内。最初接受理查德·廷伯莱克面试时,我提出的一个入职条件是担任投资总监,在30岁之前成为总监是我的一大抱负,但詹姆斯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尽管后来他也被任命为了总监,但对我的任命要比他早几个月。他与我一样雄心勃勃,但由于任命时间比我晚,他变得非常沮丧。这件小事的结果就是,在一段时期内我俩共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变得很尴尬,但他很快就忘记了不快,我们的关系又恢复如初了。 P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