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大义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清泉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清泉教授通过详解《老子》中的精髓,结合详实的国学知识,触类旁通,将国学的博大精深与和谐人生揉合在一起,结合历史人物、具体事例、重要言论和当今社会热点话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详略得当地阐述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关于中华文化的是非与破立、关于中华文化的基本架构与精神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老子其人其事、道家思想的源流与特质、道家是承上启下的智慧学等观点,提出了和谐人生的基本文化内涵,实现和谐人生的三大路径。
作者简介
李清泉,河北盐山人。战略学硕士、工学博士,知名文化学者、诗人、教授(兼)、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项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装甲兵指挥学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安部、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任职,现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目录
前言:一切只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一、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二、关于中华文化的是非与破立
三、关于中华文化的基本架构与精神
四、老子其人其事
五、道家思想的源流与特质
六、道家是承上启下的智慧之学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道"的三种境界
三、贵贱皆在一念之间
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位高者易危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二、绝美的风景都在奇丽的山川
三、无为的境界与科学的忧思
四、身正令自行,人正国风清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一、大贤隐盛世,奸邪满乱朝
二、物贵起盗心,炒作乱国风
三、莫为理想遮望眼,幸福缘在三分田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一、大道尽在无形中,智慧全在有形外
二、黄尘隐大道,明处看愚贤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一、天地不论高与下,大爱无边空作舟
二、有权当思天下事,青史最喜爱民人
三、山头主义害死人,当有五湖四海心
四、人类可能会毁灭于自己的欲望
五、人活着为什么会累
六、大道皆在一念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一、心怀宇宙归一统,大道思来是感恩
二、道家养生的秘诀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一、笑看路边花开落,闲倚危阁向秋风
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一、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二、何处寻道义,高山闻泉音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一、倾覆皆因水满舟,灾祸多为强出头
二、静守底线,不忘初心
三、智慧皆因名利隐,世间谁能真读书
四、世间莫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一、风本无音,皆在一心
二、固守初心,动静等观
三、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少论他人非
四、心怀天下安可至,胸有万民智自来
五、但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六、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七、大爱无心,天地可鉴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一、有无相生,利用相成
二、但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三、万物生来皆有用,长做利剑短做钉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一、身后有余须停手,纵欲无门早回头
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一、辱随湘江水,宠伴衡阳云
二、自古雄才多磨炼,纨绔子弟少伟男
三、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日夷
一、大道隐于无形,祸福藏于心中
二、大道无形何处寻,于细微处见精神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深不可识
一、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二、热情不能取代规律,梦想不能脱离现实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一、静中乾坤大,空中日月长
二、人生白驹隙,万物皆浮云
三、天地本无得失意,只因妄念故扰之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一、自古皆有道,何须重刀兵
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莫言心机巧,更有机巧人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一、心思算尽反自误,却是无招胜有招
二、少思寡欲真君子,道貌岸然是小人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一、是非善恶谁可辨,一声长啸问苍天
二、奠怨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云中行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荣,惟道是从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一、静心忍性任风雨,自有艳阳高照时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三、乐得知足处。祸起贪念间
四、但省灵魂深处,莫要故步自封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一、习习暖风至,悠悠百花开
二、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智者止于至善,愚者亡于速功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一、我本大道生,还归大道去
二、大道无遗处,王者必慎之
三、万物皆有迹,大道归自然
四、悲秋伤春处,自有情万端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二、功名富贵若流水,祸至萧墙始重根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一、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二、聪明常被聪明误,祸到临头空自啼
三、花开无声处,风起叶自飘
四、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荣华散尽方知本,大德才是大精神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得天下难,守天下亦难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一、自古知兵非好战,后来治蜀要深思
二、世间本无双全法,但守初心向春花
第三十一章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
战火起处千家泪,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一、敬畏生道心,朴聚降甘霖
二、法是成文之德,德乃无文之法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得失千层浪,祸福一念间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度人
序言
前言:一切只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一、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近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
一浪高过一浪,这种现象似乎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有所
不符。对于今天这个时代,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
“科技捆绑的文明”。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我们没有什么
都可以,就是不能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没有高度发达的科
学技术,国家就没有竞争力,整个社会的运转和个人生活
都会遇到很大的麻烦,甚至瘫痪。
既然如此,我们学《论语》,学《孟子》,学《易经
》,包括我们这次要讲的《道德经》,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学习它们能让卫星上天,航母下水,潜艇人海吗?能提
升生产力和战斗力吗?从表面上看,它们之间似乎没有直
接的关系。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并且强调要
进教材、进课堂、进社会,其意义何在呢?我认为,这个
看似简单的问题,事关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系到一个民族如何看待传统和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
如果让我们站在广博的宇宙空间中来审视整个人类文
明的长河,便会清晰地发现,人类文明唯一的“遗存”就
是“知识”:知者,探求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规律;识
者,达成共识以促进人类社会之延续与发展。人类对知识
的积累有一个不断加速的趋势,近二百年人类所掌握的知
识,比过去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的总和要多得多,知识对
人类社会形态的影响日益凸显,甚至有人将今天称为“知
识大爆炸”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要被这些复杂的知识体
系迷住双眼。其实,如果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
切分,无非是两大类:第一类,我称之为“外化于物”;
第二类,我称之为“内化于心”。
何谓“外化于物”?简单地讲就是改造世界,不断地
拓宽人类的生存空间,现代科学技术就是这类知识的典型
代表。人类积累并创造这些知识,就是为了强大自我,使
自身从“奴隶”转变为“主人”。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从
疲于奔波到安居乐业,从被禽兽追杀到把它们关进动物园
里供我们观赏,从任自然“蹂躏”到有效地利用并改造自
然的过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不妨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
北京周口店出土了古猿人化石,这类人被称作“山顶
洞人”。他们为什么要住在山顶的洞里?无非基于三个现
实:一是高处可以防洪水,二是不会建造屋舍,三是易于
防备禽兽。当人类的群居规模不断扩大,掌握了用火和制
造工具的方法之后,才开始到平坦的地方居住,从那时到
今天,也不过一万年的时间。其实,在这之前,人类最重
要的行为就是不断地迁徙,寻找温暖、干燥、安全和食物
供应相对丰富的地域,人类的近代考古学已经证明了这一
简单的事实。
再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就再熟悉不过的大禹治水的故
事,我们所学习的重点,当然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敬业精神。但是,我们所忽略的问题是,大禹为什么要
去治水呢?当时地广人稀,居住在哪里也不用确认产权,
找个高一点的地方居住不就可以了吗?事实上,在大禹生
活的时代,我们的中华文明刚刚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最基
本的生产资料便是士地。在原始状态下,几乎所有的土地
都覆盖着绿树和杂草,今天的人类如果见到那种场景,可
能会欣喜若狂,大呼“美景!”,但是,这种状态在大禹
那个时代不可能发生,人们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情绪,因为
没有有效的工具,不要说树,即便是草都难以清除干净。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到了黄河岸边那片温
润的冲击平原,那是黄河裹挟着黄土高坡的泥土飞流而下
,在中下游沉积而成的。由于土地新鲜,尚没有太多的杂
草,基本上没有大的灌木,易于清理和耕种,黄河由此成
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土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亲土,而
中国人的肤色慢慢地渗入了黄色基因,成为黄皮肤的黄种
人。但是,问题在于,由于离主河道太近,水患是最大的
威胁,治水也就成了那个年代的“第一民生工程”,这也
充分说明,在那个时候,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何等的狭窄、
险恶而脆弱。
人类同生存环境和疾病的斗争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条主
线,从而创生了这些“外化于物”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
学技术的诞生,几乎让人类喜不自禁,人类终于成为这个
星球“真正的王者”。当然,在今天看来,可能人类过于
“顽皮”,做得有些过分,对自然的过度利用伤及了自身
。但是,如果在五千年前和我们的祖先谈环保问题,他们
一定会笑掉大牙。生存和享乐毕竟是人类的必需,也是人
性的弱点的体现。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另外一个事实是,人类改
造自然,奋然前行的过程也催生了另外一类“内化于心”
的知识,以文化和宗教为代表,包括我们马上要讲的《道
德经》。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类
群属都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人类为什么要创生
这类知识呢?简单地讲就是为了改造我们人类自身,让人
类的精神更加坚强、高大,思想更加端正、纯洁,没有这
样的一种人文精神作支撑,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延续,任何
人群都必然会瓦解。
产生这类知识的原因在于,在前行的过程中,人类发
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人类其实是一个“易共患难
,难共富贵”的动物种群。当人类的族群越来越大,社会
分工越来越细,生存不再成为第一压力的时候,人性的恶
也随之体现出来。人们都喜生恶死,喜欢不劳而获,喜欢
在管理、压迫、征服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喜欢金钱、
美色、华室、权力、荣誉……而这些欲望不是存在于某一
个人心中,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心中,除非他
没有机会和可能。孔子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老
子讲“祸莫大于可欲”。从那一刻起,人类意识到,改造
自身与改造自然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社会成员的
高尚与精神的昂扬,比获取更多的食物更重要。所以,在
没有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圣贤,他们是奔波于整个
人群中的布道者,他们通过自身的表现和社会优秀分子的
表现,以及在对大自然进行参悟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灵感来
教育自己的社群,让他们懂得奉献,懂得谦让,懂得祸福
,懂得活着的意义和死的价值,而这些知识便是人类文化
的起点,也构成了人类文明最基础的道德基因,一直伴随
着人类走到今天。
……
六、道家是承上启下的智慧之学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哪里人手,如何学,自古以
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我
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世间的学问,若真是
能够进得去,出得来,无论从哪里人手,学到最后都是一
个道理,简单地讲就是吉凶祸福,或叫进退得失,从人的
角度看,也可以称作趋利避害。但是,如果非得要讲一个
普遍一点的路径或者逻辑,似乎可以归纳如下:
一是少宜学儒。人之初,要更加重视对《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经典的学习,要打好人生
的品德基础,把人生的根基打牢。不管怎样,人还是要在
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要吃饭穿衣,要食人间烟火,要能
够坚强地面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挺得起腰
杆,走得正,行得端,才能够避免更多的灾祸。当然,其
他各家,也可适当参习,多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是中宜修道。人到中年,经历了一些是是非非,有
得有失。得势者易失掉根本,忘乎所以;失势者易悲观绝
望,消极懈怠。其实,世界既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好,也没
有我们想得那么糟,应该淡然处之,回归生命之根本,把
握处世之要则,追求自然之境界。这个时候,道家会给我
们带来很多温暖,使我们在进退和成败之间避免一些极端
的选择。
三是老宜参禅。人到晚年,血气渐衰,越来越接近人
生的边缘。这个时候人往往会明白,毕生所追求的所谓的
财富、功名、地位其实不过是过眼云烟,带不来什么,也
带不走什么,世界还是曾经的世界,我们却不再是当初的
我们,因而会不自觉地黯然神伤。到这个时候,捧起佛经
老卷,细思三世轮回,不觉间也会心生安慰,此生无愧于
心,无愧于父母兄弟,无愧于天下苍生,亦可心有所安,
此生遗憾之事,若有来世,当可一并补偿。所剩之残年,
当力所能及,献微薄之力,不求回报,不尚虚名,只图一
心安矣。无论是春暖花开,抑或是秋叶满地,当归之时,
倚案而眠,不恋红尘,淡定此生,如烟西去,也落他个心
安理得。
唐代诗人王维在仕途上还算顺利,于安史之乱中被俘
,叛军给他封了官,他称病不就。因为他的行为选择,安
史之乱后虽然受了一些牵连,影响也并不算大,但是,他
由此参悟人生,写下了一首名作《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在这首诗中没有提到“少年学儒”,但是,做官
是不可能不修儒学的。他在诗中明确提到“中年修道”,
晚年南山参禅。通过世事变迁,以及个人境遇的变化无常
,王维终于参透了世间的是是非非,万物终归于一,将功
利之心化于自然之中,心性洞开,情趣满怀,即使是在山
间遇到一个砍柴的老樵夫,也有说不完的话。这个时候,
王维已经彻底放下了红尘中的高低贵贱,生命又一次放大
并升华。正因为如此,他才写下了那么任性、那么简单的
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以,真正的
大作品来自大境界、大顿悟、大思维,而不是在文字堆里
敲平捶仄,无病呻吟。
李清泉
2019年2月24日
导语
《道德经》的著述,标志着道家思想的真正确立,成为百家之学的重要一支,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
这本书便饱含着作者半生的体悟,这里面体现得最多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怀,是精神,是一个平凡生命在“快餐时代”中所保持的执着与坚强。
后记
后记:感恩是一种美德
人的一生总是抱着理想来,带着遗憾去,而这遗憾或
许是源于生命的短暂。正因为如此,在这短暂的生命过程
中,能够为社会做一点什么,或许是每一个生命应该有的
思考与存在的价值。
当把《<老子>大义》的样书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我
悄悄地闭上了眼睛,所有的劳作、纠结与辛酸,都化作一
种暖流徜徉在我的肉体与灵魂之间,许多的遗憾都随风而
去。我可以欣慰地讲,过去的十年无憾矣。有的书,是用
笔写成的;有的书,是用心写成的;而有的书,是用生命
写成的。这本书便饱含着我半生的体悟,这里面体现得最
多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怀,是精神,是一个平凡生命在“
快餐时代”中所保持的执着与坚强。
其实,十几年前,我就产生了用更生活化的方式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经典的想法,并且着手做了一些准
备工作,但是,先从哪里入手,当时还是模糊而不确定的
。《论语》《孟子》《诗经》《易经》《老子》《庄子》
等对于我,基本上是齐头并进的,因为,我总希望能够在
这种相互穿插式的研读中,更准确地找到这些圣贤思想的
相通和相别之处,从而更全面地驾驭这些经典中所蕴含的
人文精神,不至于过于顾此失彼。
但是,一个契机却让《<老子>大义》率先出炉。
2015年,在一次外出做讲座的过程中认识了《中国石油报
》社的社长邱宝林先生,他邀请我到报社开展一个关于《
道德经》的系统的讲座,并且希望能够按照原文逐章讲解
。就《道德经》开展一次讲座,这是常有的事,但是,按
照原文进行系统的讲解,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因为我知道
,有些东西是很难讲精彩的,甚至说,我自身也没有完全
搞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讲给人家听,是有些不负责任的,
所以,我当时婉拒了邱先生的盛情。但是,几个月之后,
大约在2015年年底,邱先生再次致电,希望我能够开展讲
座。面对这种盛情,我无法拒绝,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集中精力准备全本解读《道德经》的课件,梳理解读思
路,丰富解读内容。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总共讲了十四
次课,完成了《道德经》的全本解读工作。在解读之初,
我便提出了一个要求,讲座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够录
音、录像,并且把讲稿整理出来即可。报社办公室主任魏
杰同志和白杨同志承担了这项具体的工作,非常负责任地
将讲座的整理稿交到了我手里,整个讲稿大概有七八十万
字。看着这一摞厚厚的讲稿,我都有些“晕”,心里有点
不好意思。于是,我开始逐字逐句地修改并调整这些稿子
,最终形成了《<老子>大义》的初稿。所以,在这里,
我对《中国石油报》社参与《道德经》讲座的所有同志表
达衷心的感谢,没有你们的鼓励和努力的工作,《<老子
>大义》的写作可能会大大滞后。
对初稿进行了三年多的修改之后,在参加一次活动中
偶然遇到了罗丹阳博士,十多年前她常请我到清华大学上
课,我们早有相识。我提到近期打算出一本书,她凭着自
己的职业敏感性,希望能够看一下这本书的稿子,结果,
她看了稿子之后表示非常满意,并推荐给了出版社的领导
。出乎意料的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对该书给予
了超乎我想象的肯定。社长兼总编辑赵秀琴老师亲自与我
交流,商定出版的相关事宜,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李苏幸副总编审读了全稿,提出了非常专业而中肯的修改
意见;白立元老师虽身患重病,却依然细致地审阅了全稿
,并且提出了准确而深刻的修改意见;责任编辑陈琳老师
三审本稿,极其细致、专业而认真,保证了该书能够以较
高的质量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出版社还有一些我未曾
谋面的同志为该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在此一并
致谢。
当然,在这里我也特别感谢我八十多岁高龄的老父亲
、两位兄长,以及妻子和女儿,他们一直尽心地支持我的
写作工作。本书基本定稿之后,老父亲认真读完了全书,
并题写了书名,他给我的评价是:分析得挺好,是有些学
问的。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鞭策与鼓励。
当然,我需要感谢的亲人和朋友还有很多,这里不一
一列举,他们的期待和鼓励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或许有人讲,中国人最喜欢一些琐碎而无聊的客套。
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相识
、相知,本身就是缘分,而正是这种来来往往的缘分才构
成了生命的色彩。感恩是一种美德,因为有感动,才有幸
福,因为有恩情,才有温暖。
最后,祝愿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祝愿天下所有怀有
梦想的人,都能够沐浴在圣贤道德的光辉里,过得快乐、
阳光而幸福。
精彩页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德经》共81章,根据前人一贯的划分,前3'7章被称作“道经”,后44章被称作“德经”。由于每章没有名称,为了便于讲解和记忆,我用每章的开篇之句命名各章。
“道可道”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如果看完了全部的81章,我们就会觉得这一章是最难理解的,古往今来其说不一,各执一词,各家的解读令人头晕目眩,莫衷一是。《道德经》被称作“中国文化三玄’’之一,玄就玄在这一章。但是,老子之所以把这一章放在首篇,自有其用意,如果这一章解释不清楚,弄不清老子其“谱”,后面的内容就无从谈起了。
首先,我们看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关于这句话,世人的普遍理解是:第一个“道”是指“规律”,第二个“道”含有“理解”和“认识”之意。“道可道”的意思是: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非常道”是什么意思呢?“常道”即指“真正的大道”,“非常道”即指我们认识的这个规律并不是事物真正的规律,或许只是一种假象和虚幻。按照这样的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这样解释:老子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问题在于,世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天地大道,掌握了世间的真理,并为此沾沾自喜,甚至高谈阔论,实际上,这些人的认识只是表面的,并没有掌握天地间真正的“大道”,很多时候甚至背离了“大道”,自己却全然不知。
如果说,这种理解还算比较顺畅,容易让人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怎么理解“名可名,非常名”呢?
按照解释上一句的逻辑,第一个“名”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第二个“名”可以作为动词来理解,即给事物“起名字”,或者“下定义”。全句意思为:对于世界上的事物,我们可以为它们命名,或者下定义,但是,我们起的名字并不是事物本来的名字,我们下的定义也不是它们真正的定义。
如果这么去解释,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不知所云。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对这个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称谓都是不对的。比如说,我们叫“人”,其实叫错了,是不是叫“狗”就对了呢?叫“狗”也错了,是不是叫“猫”就对了呢?……如果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世界最终都是不确定、不可知的。假如这种说法成立,“道可道”的说法又怎么能立得住呢?认识规律又何从谈起呢?认识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历代各家在解释这句话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把“道”和“名”人为地分隔开来了。其实,在《道德经》中,“道”和“名”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分,不可解。“道”是内容,“名”是表象;“道”是根本,“名”是外观;“道”是先天之理,“名”是后天表达;“道”是因,“名”是果;“名”因“道”生,“道”因“名”存。
老子这句话是在强调:天地万物的背后运行着“大道”,“大道”是万物之源,但是,“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而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道”所催生出来的可观、可视之物,即“名”。而这些纷繁芜杂的事物往往会迷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甚至陷入一种极端的主观的盲目中去,最终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展开过一场关于“名实之争”的大讨论,这场争论本来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最终却上升到一种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比如说“王”这个词,它的含义是“天下之主”,为君王者当庇护众生。《道德经》中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言外之意,为王者当循“道”而行,心系天下苍生。儒家也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是事实上,春秋乱世,君王无道,荒淫无度,战乱频发,很多君王名不副实,有其位而无其德,辜负了天下苍生,如果这样,他就不配这个“王”的称呼。再比如,父子血脉相连,父慈子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竞存在着父亲“吃”儿子、儿子杀爹的现象,这样,这个长者就配不上这个“父”字,幼者亦配不上这个“子”字,都是空有其名,所以儒家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出于这种对现实的批判,诸子皆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社会和我们生存的世界,只有使世间万物名实相副,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尹喜让老子写一写他对“道”的认识。老子非常自然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很明白:既然你让我讲一讲“道”,我可以讲讲,即“道可道”。但是,老子接着说:讲归讲,不过我所认识的“道”与你们认为的“道”可能出入比较大,请你们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即“非常道”。这六个字实际上是老子谦虚的说法,也算是给尹喜表个态,我们后人似乎发挥得太多了,甚至有点故弄玄虚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