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转益集(精)/开卷书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雁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应该有独立于发行之外的”书评(外三篇)
——“中国书评之父”萧乾先生的书评观
立雪虽无缘,程门可窥微(外二篇)
——写在纪念程千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不敢不勉”的书评者
——吴小如先生的书评理念及其书评文章
南开园里一“智叟”(外一篇)
——读邃谷老人随笔,说来新夏先生
“寸晷如三岁,离心在万里”
——海宁文贤陈伯良先生去世一周年祭
凤凰台上曾晤面
——得余光中先生评论集《连环妙计》签题本记
“美的封面,可以辅助美育……”
——《辅助美育:听姜德明说书籍装帧》编集后记
梦里依稀“故园路”
——深切怀念北京大学教授朱天俊老师
嗣响“浙东学派”
——阅《傅璇琮学术评传》诸书后札记
“洞视八极”与“博采众长”
——由《学林漫笔》忆苏州大学教授潘树广先生
劳者自歌的“护花使者”
——从李高信先生的读书随笔集说起
遥念“人间过路书斋”主人
——记湖州文贤徐重庆先生二三事
“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
——以钱文辉学长的随笔集《往事踪影》为中心
“读书,是有无穷乐趣的……”
——从《谢灼华文集》忆至《蓝村读书录》
精彩页
“应该有独立于发行之外的”书评(外三篇)——“中国书评之父”萧乾先生的书评观
有关建立一个“健全的书评制度”问题,对于书评及其学问研究有素的萧乾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早就有过一回生动的实践。他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阵地所进行的书评实践,不仅造就了当时文坛书林中的书评风气,而且为我们讨论一个健全的“书评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成功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
萧乾先生曾自述道:临到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四年级该写毕业论文时,“我就挑了个介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题目:书评研究。”他在《我的出版生涯》中说,当一九三五年春夏之际,完成论文以后,誊抄了两份,“一份交燕大,另一份就随着《篱下集》和散文集《小树叶》一道,由郑振铎先生交给了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三本书就这样同时问世了。一九九〇年,台湾的商务印书馆又把《书评研究》重印了一次。”
当年的萧乾在做《书评研究》时,是很下了一番资料搜集和研究考查的功夫的。他说:“从读书时候起,我一直认为,为了推动、普及和提高文化,书评是必要的。对于广大读者,它既可提供信息,并且可起些指导作用”,“在探讨中,我深感书评对于一个国家的文艺事业——对于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它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是好书的宣传员解说员,是坏书的闸门”,在晚年他还说,“理想的书评当然是既对读者有指导作用,写得又令原作者心服。然而后者往往做不到”。
因此,当一九三五年六月,萧乾二十五岁时在燕大新闻系毕业后,到天津《大公报》编辑《小公园》,并在两个月后接替杨振声、沈从文,负责编辑《文艺》版和《国闻周报》的文艺栏以后,便首先开辟了一个“书报简评”的专栏。他回忆道,当时我约了十几位同好,组织起一个书评队伍,“我费了不少力气。读者或还记得杨刚、刘西渭、宗珏、常风、李影心、刘荣恩等。有的还健在,有的已作古;有的移居海外,有的仍在我们中间……”
一九三五年七月九日,萧乾在天津《大公报》上,公开答复读者“楚君”有关“书报简评”专栏事宜时说:“在目前,我们的‘简评’预备先由‘介绍’入手:即是只举荐好书。除非是流行极广,毒害大众极深的,一般庸作我们将以沉默对付……把健全的读物多在大众面前晃晃,不是更能积极地吸引读者层的注意吗?”他还说:“很少好的批评是抱了批评的心情去接触原书的。你得多读书。当你读到一本极好的书时,你会情不自禁把它介绍给别人。这是一种热忱。惟有在这样的心情下,书评才写得好。缺乏了作者激情,很少小说中的人物能写得生动。缺乏了评者的激情,一篇书评也不易促使别人阅读。一切艺术工作莫不需要共鸣。”至于具体做法,他指出,应该“简短地说明作品的背景,书的本身。话虽不宜武断,可也不能模棱两可。不要把功过平均一下,不知所云地结束了全文,使读者茫无头绪。长度虽只一千字,可还得把书的梗概轮廓道出。这真是难为你了。但如果对这方面你真有兴趣,这本领是该逼出的”。 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前往英国前,萧乾移交香港《大公报》的《文艺》版编务,给了接任主编的杨刚(一九〇五—一九五七)。他自己则于十月抵达伦敦,同时兼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开始了一段新生涯。
关于这个包括刘西渭、常风、杨刚、宗珏、李影心、陈蓝等书评骨干在内的“书评网”,萧先生表示,当初正是通过这些评论笔杆,“曾尽力不放过一本好书,也尽力不由出版家那里接受一本赠书”。显然,这个“书评网”是萧乾《大公报》时代的得意之笔,他在《萧乾选集》的“代序”《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自》中说:
三十年代编《大公报·文艺》时,我曾利用编辑职权,花了好大力气,想提倡一下书评。那是我在没出大学门之前就热衷过的一项文化服务工作,《书评研究》是我那时的毕业论文。编《文艺》时,我曾努力组织起一个“书评网”……为了“独立”,我不接受出版商的赠书。那时每个星期人都跑两趟四马路,每次总抱回一大叠书,然后,按书的性质和评者的癖好,分寄出去。“书评”成为那个刊物的一个固定栏目。此外,我又连编过几个整版的“书评特辑”,一心想把这服务性质的文化工作开展下去。记得“八一三”那天,我还在出着这种“特辑”。
努力保持书评人立场和媒体园地立场的“独立性”,显然是一个“健全的书评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尽力不放过一本好书”,也“不接受出版商的赠书”,正是保障这一制度既着眼于品位自觉,又可有效排除人情的基本途径。然而,对于编者来说,这样的坚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此其一。
萧乾先生后来表示,“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坚持的一条原则是:持论客观,不捧不骂”,因此对于那些在“书评”栏目中即将发表的评论作品,“遇到文字过于尖刻或迹近挖苦时,我总在保持评者的观点及评价的前提下,尽量把带刺的字眼删去。倘如双方心平气和地进行辩论,我是绝不去干预的。象卞之琳为了《鱼目集》的书评同评
导语
《转益集(精)/开卷书坊》收录了《遥念“人间过路书斋”主人——记湖州文贤徐重庆先生二三事》《梦里依稀“故园路”——深切怀念北京大学教授朱天俊老师》《“不敢不勉”的书评者——吴小如先生的书评理念及其书评文章》等文章。
本集文字命名为《转益集》,取自杜甫七绝:“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序言
“转益多师”是吾师
编集一本有关怀师念友主题文集,是久萦于我脑海之
中的一个愿景。因而在我的电脑里,多年来就积存着一个
名为“思云怀师录”的文件夹。承宁文君美意,愿将此集
文字纳入其组编的品牌产品——“开卷书坊”第八辑中,
于是汇辑旧作,修订定稿,既追昔,又抚今,也便成为了
己亥阳春的一件有益身心之事。
本集文字命名为《转益集》,取自杜甫七绝:“未及
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
师是汝师”,其中含义,似最切合我撰写诸文并编集本书
的心意。
话说我于一九八四年夏天,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本
科毕业并同时获得文学士学位以来,并未随逐后来的经院
派价值取向,与时俱进地继续攻读硕士、博士这种“含金
量”似乎更高级的学位,而是先后工作于国家教育行政机
关、南京大学编辑出版单位及图书文献学教育岗位,后来
还曾在江苏省民主党派和统一战线的社会活动平台上兼职

这也就是说,三十余年来,先是短暂的“北京站”,
然后是较长时期的“南京站”,我在“中国特色社会”这
个“大研究生院”的不同“学科”里自学,而且还曾转学
多次,认认真真且自勉自励地走过来了……一方面所遵循
的,无非是兴趣的初心与爱好的衷怀;另一方面,自然是
在此人生之道上的种种机缘巧合。如今,年过半百,毛白
两鬓,虽仍心头有惑,但毕竟天命渐知,乃于“惜时”“
惜缘”及“惜福”之古训,感之日益深切。
大抵在此人生道上的种种机缘乃至巧合之中,最为莫
测的,当数茫茫人海之中的人缘了。而人缘之中,则在先
天的亲缘之外,该数师友弟子之缘,最为神奇莫测啦。
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曾经尊严师道
、敬畏师父、崇尚师德的中国传统社会,流传过“一言师
”及“一字师”之类的美谈,而“谊在师友之间”一语,
更是对“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良师和“友直,友谅,友
多闻”的益友至高评价。
也因此,年岁渐长而感怀愈切,编集一部怀念师友文
集的想法,也就愈益迫切了。日来归拢散篇,裒为一集,
名之曰《转益集》。
余生也晚,回忆有缘面谒并亲炙的文坛学界师长,其
出生最早者,仅有被誉为“中国书评之父”,后任中央文
史研究馆馆长的萧乾先生,及中国古典文学家、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程千帆先生。其中萧乾先生出生于一九一〇年
,千帆先生出生于一九一三年,于是写两老之文,顺理而
成本书的开卷之作。
由此便也决定了本书的体例。全集即按所写人物的出
生年排列,在萧乾、程千帆两位先生之后,依次为吴小如
、来新夏、陈伯良、余光中、姜德明、朱天俊、傅璇琮、
钱文辉、谢灼华、潘树广、李高信、徐重庆先生,共计十
四人。
我自度拙笔不足以传诸位先辈、前辈之才学及德行于
万一,但按记主出生年代的次序排列先后,读者顺序读来
,多少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文教中人的某些精神风貌。因
为即使本集中排列在最末三位的潘树广、李高信、徐重庆
先生,也都分别长我二十岁左右,其间正是差不多一代人
的时段。
辛稼轩词云:“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古人有抱负者,素有“得友天下士
,旦夕相过从”之类的鸿鹄之志。余虽性偏不及于此,但
在人脉之中,如本集中的人物都是忘年之交,“曾得过从
乐,相看不烦厌”,师长缘分,非谓不厚也。是为自叙。
己亥仲春夜于金陵雁斋山居。时庭院之中海棠方羞涩
,樱花已烂漫矣。
内容推荐
本书是“开卷书坊”第八辑之一,书名出典于杜甫“转学多师是汝师”的传世名句。本书作者挖掘记忆深处的深刻往事一一写作成文,内容涉及其曾登门拜访过的萧乾、程千帆、来新夏、马嘶、陈梦熊、陈伯良、徐重庆、朱天俊、钱文辉等当代文坛、学界的知名人士的成长轨迹、学术心路和书房生活,作者关注人物细节,尤其是他们的著述轶事和评介。文风朴实流畅,知识可读性较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3: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