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同时,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也得到了世界正义人士的支持与援助。他们通过政府外交、国民外交给予中国大量援助。本书主要研究抗战期间国民外交的一段往事:1938年5月,世界学联代表团辗转来华,收集资料,接着前往美国纽约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呼吁各国政府加大援华力度。通过对刊登在各地报纸杂志上的相关函电、评论、报道等的梳理,本书力图还原历史场景,真实再现中国学生运动与世界学生运动的联系、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的互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学生及对抗日战争尤其是对抗日战争期间学生运动、国民外交等问题感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 目录 前言 序章 50年前的客人再访中国 第一章 访华缘起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青年运动 第二节 世界青年运动与中国 第三节 筹备欢迎 第二章 武汉考察 第一节 民众运动 第二节 在汉活动 第三节 中共欢迎茶会 第三章 华东、西南考察 第一节 华东之行 第二节 长沙考察 第三节 飞越蜀道 第四章 代表团在陕西 第一节 在西安 第二节 访问安吴堡 第三节 抗日模范区 第四节 抗大的洋博士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第一节 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 第六章 影响在各地 第一节 所到之处与未到之区 第二节 总体影响 第七章 弱国战时更需要国民外交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信函、通电选录 附录三 演讲词选录 附录四 社论、时评选录 附录五 各地报道选录 广东二则 江西一则 湖南三则 四川二则 贵州一则 西北二则 河南二则 江苏一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1998年,我为参加一个纪念武汉会战60周年的学术研 讨会,翻阅《大公报》《新华日报》,偶然发现一条1938 年世界学生代表团来华的线索时隐时现。此后,进一步查 阅该时期的相关文献,大致厘清了事件的经过及影响。 本书的特点在于“小题大做”:通过对抗战初期报纸 杂志的梳理,力图还原一段尘封的历史,力图分析国民外 交、政府外交之间的关系,力图总结小人物对大事件的影 响。一度纠结于写作风格:是写成通俗作品还是学术著作 ,因为前者可铺陈敷衍,少受资料不全之束缚。经科学出 版社刘英红女士提醒,最终还是决定写成严谨的学术著作 。只是,因能力有限,未必达成了这一目标。 从选题确立到结构梳理、资料收集,均是笔者一人闭 门而成。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虽有师友、学生,但选题既 不大气时髦,资料又尽是尘蒙虫咬,十足的枯燥乏味。己 所不欲,自然不便强施于人。 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本 书的多数资料均源于此。如果没有这个资料室,本书的写 作将不可能完成。感谢笔者一直工作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这里是笔者除家之外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 本书出版依据1938年世界学生代表团来华相关时期文 献。校勘中,对于实属错讹者,在所当改。别有依据者, 决不妄改。义可两存者,不能遽改。 因附录参考原始文献为繁体字,笔者依据底本做了相 应的点校整理,均径改为规范的简化字。字体,以中国文 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 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不出校记。 不能辨认者或原文脱漏的,用缺字符号“口”标明。 专名不详的,依据原文用“**”标明。 底本中外国地名与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 手册》不一致的,在正文中括注今地名,在附录中出校记 ,并以脚注形式说明。 谢从高 2019年8月6日 导语 本书通过对抗战初期报纸杂志的梳理,力图还原一段尘封的历史,力图分析国民外交、政府外交之间的关系,力图总结小人物对大事件的影响。一度纠结于写作风格:是写成通俗作品还是学术著作,因为前者可铺陈敷衍,少受资料不全之束缚。 后记 这部书稿的选题缘于20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1998年 ,“纪念武汉会战暨中山舰遇难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 汉召开,正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我,为了以文 赴会,临时翻阅《大公报》,时断时续地发现有关于世界 学联代表团的报道。再查阅《新华日报》等,大体弄清了 代表团来华的线索。当年写成一篇论文,参会后被埋人研 讨会论文集。以后多年,心有不甘。曾去过湖北省档案馆 ,可惜全无资料,后大规模查阅民国时期报纸杂志,特别 是收藏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民国短刊断 刊汇编》凡400余册、《抗日战争期刊汇编》等,小小代表 团在华活动及其赴美参会后的相关报道陆续浮出。其间有 大海捞针、偶有所得的欣喜,也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 茫茫皆不见的惆怅。以此为题,开过会、申报过项目、投 过文章,均未如愿。承蒙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 年学者论丛提供出版资助、科学出版社刘英红女士对提交 书稿期限的敦促,才有在周课时超过22节的最忙碌的学期 、十年不遇的特冷冬天里终于熬到能写后记的这一刻。 及至书稿合同签订、需要履行合约按期交稿时,才发 现自己对事件的把握、对材料的理解,以及驾驭文字的能 力都未必能胜任完成书稿。有些问题并未解决:代表团在 江西、湖南考察的情况;加拿大代表单独去河南郑州考察 的情况;世界学联代表团为何未能跟中方派遣赴美参会代 表团同船前往;蒋介石召见世界学联代表团的材料;代表 团参观两所大学的情况……凡此种种,不知道能否有机会 再予改进。 走笔至此,忽然诌成两句,录于此,以纪念不再回头 的青春,以及依稀残存的梦想: 为学不易,头上青丝变白发; 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 谢从高 2019年3月 精彩页 序章 50年前的客人再访中国 1987年6月,应中国人民邀请,美国莫莉·雅德女士及美国友好人士访华团访问中国。6月2日,中国一美国人民友好协会、对外友好协会举行招待会欢迎雅德一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一美国人民友好协会会长黄镇等出席了招待会。 报纸报道:雅德在1938年夏曾作为世界学联代表团成员来中国访问,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会见。在招待会上,雅德把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赠送给了中国人民。这批文物包括:世界学联代表团1938年访华时拍摄的反映延安军民战斗和生活的电影;几百张照片;毛泽东和代表团正式谈话的记录全文;雅德的一本完整的访华日记;她所收集的陕甘宁边区的报纸杂志;她回美国后所做的演讲、报告及美国报纸的报道等。 雅德,原名玛丽·阿利克山大,1912年7月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其父是一名卫理公会教派传教士。1933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1938年与西尔维斯特·加雷特(Sylvester Garrett)结婚。她是罗斯福总统夫人的助手、美国全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NOW)第八任主席(1 987~l 99 1年),被视为美国女权运动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的连接者,于2005年9月去世。 1938年和1987年,雅德的两次访华跨越半个世纪。当年意气风发的学生领袖,如今已是白发老妪。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曾经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让我们穿越万里关山、穿越历史长河,看看雅德和她的同伴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 第一章 访华缘起 1937年8月,第二次世界青年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举行。世界青年保卫和平大会又称为世界学生联合会(简称世界学联)代表大会,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派出的会议代表陈柱天请求大会派代表到中国。大会通过了《派遣代表团来华》《给抗日的中国人民以物资帮助》的决议案。1938年4月13日,世界学联常务委员安德烈·维克多(Andre Victor)、勃拉霍·赫尔培(Blaho Hrnby)从巴黎总部寄出函件,通知中国朋友:世界学联所组织的国际学生代表团,已经启程来中国了。 代表团由四人组成,詹姆斯·克鲁格曼(James Klugmann),又译作柯乐满,26岁,剑桥大学文学士,任世界学联秘书。白乃德·弗洛特(Bernard Floud),又译作傅路德,23岁,牛津大学文学士,代表英国三大团体即基督教青年会、国际青年和平会、英国学生会。当时,中国报纸还报道他为英国驻加拿大总督的儿子。莫莱·亚特(Molly Yard),又译作雅德,女,26岁,美国学生联合会组织部干事,代表美国15个学生团体、90%的美国青年。聂尔·莫利逊(Neil Morrison),又译作雷克难,美国康奈尔大学学生,代表加拿大学生基督教协会及加拿大学生大会。 当时的计划中还有一位南美洲的学生代表,但他最终未能赶上参加这个代表团。 代表团计划在中国逗留两个月,要走访许多省市如广西、武汉、长沙、两安、重庆、广州等。代表团来华的具体任务有四项:①把世界各国青年与学生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联合一致的精神带给中国青年;②了解日本侵略的种种事实;③考察在抗战背景下中国青年组织的种种活动;④把日军暴行和中国抗战及中国青年在艰难中苦斗的消息带回世界各国,号召各国青年学生给予中国更多援助。 第一节 民族危机与青年运动 一、“北方青年”:分裂的学生运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东北,中国人民艰苦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由于日军蓄意进攻,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大批学生流亡关内。1935年,日军又策划了华北事变,相继通过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等系列事件,扶植汉奸势力、蚕食中国华北领土。南京国民政府则继续推行对日妥协政策,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日军的步步侵略与国民政府的步步退让,激起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清华大学蒋南翔的这句名言表达了广大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及对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关于学生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一直有不同主张。五四运动由学生发起,进而扩展为全国性爱国运动。这些运动,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对日和约上签字并释放被捕学生。学生们备受鼓舞,此后,学生们频繁参与政治,各地学潮不断。 台湾吕芳上先生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学生运动的兴起、特点等有过精彩分析。他认为,1919~1929年的学生运动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2年,五四式学生运动时期。 第二阶段,1923~1924年,学界与北洋政府对抗加剧时期。 第三阶段,1924~1927年,政党运动学生时期。 第四阶段,1927~1929年,学生运动消沉与受挫时期。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