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蓝军(实战化训练改革纪实)/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江永红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蓝军》是“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看好的一部。应该说江永红同志从接受约稿撰写任务以来,高度负责高度认真,甚至因为劳累患了心脏病,创作期间还做了心脏手术,非常令人感动。本书以十八大以来的军事实战化训练为主题,记录了军队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实战化训练的指示,进行“红”“蓝”实兵对抗的练兵实践。全书笔触上至军委总部决策下至参训部队官兵实践,既概括了全局,又具体描写到基层单兵,从而折射出军队敌情观念、战备思想的变化。全书以陆军、海军、空军、二炮(火箭军)和特种兵等结构篇章,全景式的反映了军队实战化的生态、面貌和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前瞻性和可读性的报告文学作品,对当前的部队改革和实战化训练具有很好的思想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
江永红,男,1947年生,湖北天门人。《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出版有《蓝军司令》《中国师》《名将解甲》《王猛》《谁毁了大明王朝》《灰霾1950:新中国大剿《匪秘密档案》(上下部)等著作14部。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等多令奖项。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序言“蓝军司令”的沉浮
第一章 翻开实战化训练新篇章
朱日和的呼唤
第二章 朱日和基地的魔鬼
第三章 “蓝军”在磨牙
第四章 “蓝军龙”遭遇“红军侯”(上)
第五章 “蓝军龙”遭遇“红军侯”(下)
第六章 厮杀容易点评难
第七章 “是什么让我丢掉了性命”——胜利者的检讨
第八章 第七个出场的对手(上)
第九章 第七个出场的对手(下)
第十章 谁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第十一章 训练基地的呼唤(上)
第十二章 训练基地的呼唤(下)
挺进深蓝
第十三章 实战化训练在太平洋上
第十四章 “ 第八次战斗,下一分钟打响”——从YY舰看实战化训练
第十五章 能打仗的人才在哪里?
第十六章 政治工作的号位
“狼性”的天空
第十七章 “金头盔”之战——一个老王牌师的“狼性”回归
第十二章 训练基地的呼唤(下)
挺进深蓝
第十三章 实战化训练在太平洋上
第十四章 “ 第八次战斗,下一分钟打响”——从YY舰看实战化训练
第十五章 能打仗的人才在哪里?
第十六章 政治工作的号位
“狼性”的天空
第十七章 “金头盔”之战——一个老王牌师的“狼性”回归
第十八章 各领风骚能几年?
第十九章 一顶“金头盔”与一个“铁拳头”
第二十章 天上飞下“金飞镖”
第二十一章 “群狼”的天地交响
“磨刀”千里之外
第二十二章 非接触对抗中的“蓝军”
第二十三章 “教授蓝军”
第二十四章 无处不在的幽灵
第二十五章 一群文质彬彬的“狼”
特种兵的战争
第二十六章 他山之石(上)
第二十七章 他山之石(下)
第二十八章 一个士官撑起一片天
代后记“猎人”有话要说
序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军队改革动作
之大、速度之快,可谓日新月异。报告文学是时代的记录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尽管我一直追求与时代同步,但手
中的笔还是没法跟上改革的步伐。因种种原因,现在出版
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国蓝军:实战化训练改革纪
实》中的许多场景,已经是时过境迁了,书中涉及的军队
名称、部队番号现在已发生极大变化。比如在军队体制改
革之后,书中写到的第二炮兵已经改名为火箭军;在原有
的军区制终止后,书中写到的各大军区已不复存在;在军
委领导体制改革后,书中写到的各总部也已彻底改革。虽
然在严格意义上说,除现场直播以外,任何文字记录,包
括新闻作品都是历史记录,但我们不能这样原谅自己,应
该说,这本书的姗姗来迟不乏遗憾。
但是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其魅力是由实效性、思
想性、文学性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思想性、文学性是不受
时间限制的,而时效性与时间紧密相关。所谓时效性就是
现实意义或曰现实指导性,从内容上说,本书固然来得迟
了些,却依然具有现实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以陆军的
实战化训练为例,本书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描述了我军第一
个专业化的“蓝军旅”,以及在“跨越2014·朱日和”系
列对抗演习中的七场演习。分别来自原七大军区的七个“
红军旅”轮番与“蓝军旅”对抗,结果是红方六负一胜。
这个结果打破了以往演习“红军”必胜的模式,具有极其
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它向世人宣告,那种演习如演戏
、“练为看”的情况已成过去时,一个实战化训练的时代
开启了!它同时警示我们:如果不改革,按照现有体制、
编制、装备和人员素质,我曾经战无不胜的陆军在信息化
战争中将成为“蓝军”的手下败将。这是一个我们很不愿
意承认却又不能不正视的结果。
作者以一个老兵和资深记者的眼光,在书中站在宏观
的高度多角度地分析了“红军”失败的原因,其中最大的
一个原因是“和平”的心魔,打仗这根弦被腐蚀掉了,想
绷也绷不起来。比武意识逐渐替代了作战意识,把争名次
等同于捍卫部队荣誉,为了名次不惜违规甚至弄虚作假。
实事求是地说.参演部队虽然无不喊着实战化训练的口号
,但大多仍是带着比武意识来的。个别部队带着庞大的记
者团,带着电视转播车,纸媒、电视、广播、网络齐上阵
,准备全方位地报道本部队战胜“蓝军旅”的新闻,不是
来上战场,倒像是来进行一次盛大演出。参演的“红军旅
”与朱日和基地、导演部以及“蓝军旅”的大多数矛盾,
实质都是比武意识与作战意识的矛盾。与专业化“蓝军旅
”的实战化对抗演习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部队建设方方面
面的问题,特别是某些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东西,却发现
是一种毁掉部队的自杀行为。比如:野外宿营也讲究整齐
划一,帐篷要横看成排,竖看成行,看着清爽漂亮,殊不
知正给敌人集中消灭你创造了条件;平时指挥机关住大楼
,野战条件下指挥机关也住大帐篷,看着威风,殊不知这
等于给敌人指示了目标,七个“红军旅”的指挥所无一例
外被“蓝军”端掉了。再如部队配发的野战炊事车.确实
给部队带来极大方便,然而一拉到实战化的环境中,却发
现这个宝贝简直就像是敌人设置的目标指示器。为啥?在
红外侦察下,它暴露得一清二楚。一支部队即使其他都隐
蔽得很好,而一台炊事车就露馅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
枚举。作战意识只有在实战化训练中尤其是在吃败仗中才
能树立起来,但是一两次对抗是不能冲掉长期养成的“和
平陋习”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时效性并没有减少

“跨越2014·朱日和”,“红军”七战六负;“跨越
2015”、“跨越2016”,红军也连战连负。所谓外行看热
闹、内行看门道,打仗和演习所追求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打仗的目标是获胜;演习是为了在未来战争中获胜,但
胜负不是评判演习成功与否的标准,演习追求的目标是弄
一个明白,而最怕不明不白。具体一点说,就是通过在近
似实战的环境中与“蓝军”对抗,暴露自身的问题特别是
平时不易暴露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
法。而要真正暴露问题,前提是有一个强硬的对手,即我
们所说的“蓝军”(美军称“红队”)。世界上越是强大的
军队,在演习中越是把假想敌设置得很强,越是大多以失
败为结局,因为在失败中问题才暴露得彻底,得到的教训
才刻骨铭心,才有可能在未来战争中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
。这充分说明,作为磨刀石的“蓝军”是合格的,同时也
说明,“跨越2014”系列演习中所暴露的问题,特别是影
响胜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至少是还没有从根本上克服。
因此也说明本书的指导意义没有过时。
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训练局领导在审读本书初稿时认
为,这本书对部队的实战化训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应
该尽快出版。他是抓训练的,是从训练的角度来审读的。
其实,写作本书的目的除了想促进实战化训练外,还想为
军队改革提供一点现实的参考资料。比如,我军的原有体
制编制,是很不适应打信息化战争
导语
“强军进行时报告文学”丛书第一批出版《中国“蓝军”:实战化训练纪实》《大国重舰: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训练纪实》《筑梦九天:中国航天发展改革纪实》《风洞中国:空气动力实验发展纪实》等,旨在鲜活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新风貌,生动展示广大官兵坚定维护核心、勠力强军兴军的时代形象,以激励全军将士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不懈奋斗。
本书是其中一册之《中国蓝军(实战化训练改革纪实)》。
后记
“猎人”有话要说
仗怎么打,军队就该怎么建,兵就该怎么练,进而达
到设计战争,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
实战化训练是军队做到能打仗、打胜仗的必由之路,
也是军队改革的发动机。尽管我军的实战化训练起步不久
,但已经给军队改革提出许多现实的课题。
军队改革要考虑到战争的三个层级:战略、战役、战
斗。特战旅一些在国外留过学或参加过中外联训的基层官
兵,从战斗层级提出了不少对改革的看法。笔者整理出来
,作为本书的代后记。
现代战争是专家团队的战争
“现代战争是专家团队的战争,特种作战如此,其他
无不如此。在今天,这个不应该有什么疑问。”曾经留学
土耳其的中士徐建国说。
笔者反问道:“战争年代,我军有的战士今天人伍,
明天就打仗,不是也打胜仗吗?”他想了想,说:“过去
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今天的战争
。即使在过去,那个新兵也肯定是跟在老兵后面的,老兵
既要打敌人又要保护他,实际影响作战效率。如果都是训
练有素的老兵,就不会付出那么巨大的牺牲。现代战争是
信息化条件下的立体战争,联合作战,武器装备比过去复
杂多了,不经过严格训练根本就没法掌握,就掌握不熟练
,不成为专家,就是人家的‘菜鸟’。”
听他的分析,我想起美国人马丁·范·克雷威尔德在
《战争的转型》一文中写的一段话:“正如亚历山大的伟
业到了中世纪已变成一个遥远的神奇童话一样,到了未来
,当人们回过头来再看20世纪时,强大的帝国、庞大的军
队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机器均已化为了历史尘埃。”
而我们不少人思维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战争中,设想着
那种排山倒海,铺天盖地的战争场面,嘴里喊着信息化,
脑袋还停留在机械化;嘴里喊着小型化,却不知小型化怎
么化。其实小型化就是要化到专家团队上,质量效能要通
过集成来实现,靠专家团队来实现。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不
足直接带来训练指导思想和训练模式的守旧。一说专家训
练,就以为是拼凑尖子,就与弄虚作假等同起来而加以批
判。
“这是一个误解。”徐建国说,“专家是尖子,但尖
子不一定是专家。”他本人既是尖子,又是专家,全军特
种兵比武获特战综合技能第三名,手雷投掷第一名,特种
射击第一名。在特战小分队中,他可以充当“狙击专家”
或“行动专家”。为什么尖子不一定是专家?他说,且不
说比武比出的优胜者有可能是筷子里面拔旗杆,而且比武
不可能设置过多的情况,有时候的确是“一锤子买卖”,
难以反映选手的整体素质。以特种射击为例,你可以设N个
不同的目标,但仍然远远不能体现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
情况。所以比武得了名次还不能称为特种射击专家,还必
须能在各种情况下能打各种目标才行。另外,比武虽有单
项和综合之分,但重在个人技能,而专家是在团队内发挥
作用的。组成专家团队的人都是尖子,但靠拼凑尖子是拼
不出专家团队的,就像打篮球和踢足球,拼凑的全明星队
往往会败于一支俱乐部强队。专家训练不仅要培训出专家
来,更是要锻造出专家团队来。
“主战岗位需要专家,辅助岗位、保障岗位也需要专
家。”二级军士长宗道辉说,“比如空降训练中的叠伞,
我在智利访问时看到,人家专门有个叠伞班,五个人,都
是专家。我问过空降学校校长,还没出过事故。而我们是
各人叠各人的伞,练两周还不一定让人放心,还得有人一
具一具地检查。据留学回来的战友讲,专门设叠伞班是许
多国家的通例。”
多次参加中泰特种兵联训的旅副参谋长郑钢说:“我
们训练出来的兵看似全能,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成
不了专家。而在现代战争中,一群一般技能的士兵不顶一
个小型专家团队,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的训练指
导思想和训练模式应该改革了。”他举了一个例子,“几
次中泰联训,经常与我打交道的是一位少校营参谋,最后
一次见他时都59岁了。开始我感到十分惊讶,这么老的家
伙还当营参谋,混饭吃的吧!接触多了才发现,他是一个
行动计划专家。接受任务后,他两分半钟就能把计划拿出
来,而且计划得很周密。问他的经历,他参加过多次战斗
,是从士官考上军官的,在营一级当计划参谋20多年了,
所以对营级行动计划非常熟悉。
“我们当然不能全部学他们的,基层战斗员太老了是
不行的。在联训中,他们就暴露了体能上的差距。但是,
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经验(几乎人人都参过战)和名实相
符的专家技能是我们没法比的。我统计了一下,他们的战
斗员年龄在30~45岁之间,平均将近40岁。美军击毙本·
拉登的两个班平均年龄33岁。我们特战连的平均年龄23岁
。专家是需要时间练成的,靠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是培养不
出专家来的。所以,专家基本是士官,反过来说,士官队
伍应该建成专家队伍。”
说起士官的年龄,中士曾庆银说:“我在联训中接触
的泰国特战连,有50岁的兵,有个准尉也快50岁了,都是
老家伙也不好办,这个我们不能学。但是,人家的战术意
识、专
精彩页
第一章
翻开实战化训练新篇章
2014年2月8日,阴历甲午年大年初九,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三天上午。
此时,在原总参谋部军训部的一间会议室里,几位部领导和参谋人员正在讨论修改一份重要文件——中央军委《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草案)》。《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草案,在军委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已来回讨论研究了六七次。加强实战化训练,是关系到军队是否能打仗、打胜仗的大事,必须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不仅要有指导性,而且要有可操作性。原军训部的正副部长直至普通参谋,感到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张过,但心情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舒畅。
紧张,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对军事训练之重视可谓前所未有,把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摆到了头等大事的位置,强调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而且明确指明了加强实战化训练的方向。实战化训练虽然不是新概念,此前也并非没有实践,比如原南京、北京等军区早就已经开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因为受到包括大气候在内的种种制约,这种自发试验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难以全面推广。要全面推行实战化训练,必须解决思想、人才、场地、经费、模拟器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非军委、总部出面不可。现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到了!
一遍又一遍地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指示,分管部队训练的一位副部长不禁心潮起伏,往事涌上心头。他是军训部的“老人”了,因为按实战要求检验部队训练,他曾经“害”了一些优秀军官,其中一个本是前途无量的旅长,就因他的一次实战化考核而终结了仕途。
那是20世纪90年代末,他还是军训部参谋,深感传统的逐个单项考核最后计算总成绩的考核方法只能考出部队的基础训练水平,而不能真正考出部队的战斗力水平,于是设想改革,把部队按实战要求拉出来,进行实战化条件下的综合考核。他的建议得到领导支持,为稳妥起见,先在陆军一个师或旅进行试点。试点单位选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打电话到各大单位征求意见,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愿意第一个“吃螃蟹”。此人是某军区的一个机步旅旅长,是个一心想带兵打仗的人。他不是“二杆子”,知道这不是出风头的时候,弄得不好是要“丢脸”的。他这个旅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无不战功赫赫。和平时期,这个旅几乎年年都是训练先进单位,考核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那种考核是常态化的按大纲考核,几乎不带实战背景。突然来个按实战化标准考核,官兵都不适应,考核成绩毫无疑问是要明显降等的。考核成绩的降等不等于部队素质的降低,反而意味着实战能力的提高,这个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但谁也不愿考核成绩降等。出于一个军人的担当,这位旅长愿意第一个站出来。
“是条汉子!”整个军训部的军官都竖起了大拇指。因实战化考核肯定会使成绩降等,军训部领导特地给军区打了招呼,希望不至于影响对这支部队和对这位旅长的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一场由总参军训部组织的实战化考核试点完成了。诚如事前所料,考核成绩从过去的“优秀”变成了“及格”。军训部认为这个成绩很了不起,第一次接受实战化考核就能“及格”,说明这支部队训练有素,应该总结挖掘他们的经验。
“拉倒吧!”有领导发火了,“丢脸!把脸丢到总部面前去了!”有人说,多年的“老优秀”竟然变成了“及格”,怎么对得起这支老部队的光荣传统?怎么向革命先辈交代?于是乎,这位第一个“吃螃蟹”的旅长,被“螃蟹”夹走了。
乍看是咄咄怪事,其实却在“情理”之中。小规模、低强度的南疆作战之后,我军就再没有经历过战争,大多数部队从抗美援朝之后就没有闻到过战争的硝烟味。长期的和平环境,让许多官兵养成了当“和平兵”,练“和平兵”的习惯,形成了一套立足于和平的思维定势。练兵变得与体育竞赛差不多了,目的似乎是为了夺锦标,争名次。该夺的锦标没夺到,该得的名次没得到,你就是“罪人”,更不要说把“老优秀”搞丢了。在一片和平气息下,仅靠抓训练的业务部门想推动实战化训练,无异于蚂蚁推大象,推得动吗?
当然,除了大气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实战化训练用什么来体现?用什么来评判?基础的技术训练相对比较好说,比如步、炮、坦射击,过去往往山头编号、目标画圈、靶子涂白,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如此打靶,不说百发百中,至少是瞬间摧毁。可如果是打仗,敌人会千方百计地隐蔽自己,怎么会愚蠢到把目标都给你标出来呢?这个道理即使是外行也一听就懂。可这最简单的道理一到实际中很多人就犯糊涂了。看到部队对显现目标如秋风扫落叶,观看者包括训练的组织者无不拍手叫好。好!打得准!了不起!可这叫作“练为看”,不是“练为战”。好看的不管用,管用的不好看。至于战术训练,要实战化就更难了。
时间到了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已经开过,军委习主席已经明确提出了战斗力标准。上述那位参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