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山作证--全国劳动模范邓经镗的水保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潘毓祥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邓经镗几十年来致力于家乡水土保持工作的事迹描写,反映了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治山造林的艰苦斗争,展示了江南沙漠变绿洲的伟大历程,对今天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全书也反映了全国劳动模范邓经镗个人的奋斗事迹和努力,真实生动,感人至深。 目录 序一 郭廷辅 序二 刘政民 序三 谢鹏燕 引子 第一章 平固江的呐喊 第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苦涩的童年 初生牛犊不怕虎 东河改道露峥嵘 第三章 牛刀初试石角塘 悠悠山歌恸悲声 摸着石子蹚大河 鏖战石角塘 第四章 决战芦溪奏凯歌 请缨治理“小流域” 汗水遍洒芦溪河 烈火熔炉炼真金 第五章 三分种,七分管 种树先育苗 封山不能封灶 第六章 每棵树,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乡规民约的由来 烽火刀尖练精兵 绝地反击战虫灾 第七章 起死回生的水保站 临危受命担重任 梅开二度又一春 一花引来百花鲜 第八章 “江南沙漠”成绿洲 噩梦醒来是早晨 登上荣誉殿堂的幸福时刻 第九章 青山不老松犹劲 老骥伏枥雄心在 履职建言见赤诚 桑榆暮景霞满天 附录一 邓经镗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 邓经镗荣誉录 附录三 见之于媒体的邓经镗业绩 后记 序言 散发着瀚墨清香、洋洋二十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 青山作证》问世了。该书以水保战线全国劳模邓经镗同志 生平事迹为经络,以当年兴国人民尤其是龙口人民战天斗 地、治山造林为纬线,相互交织,全方位展示“江南沙漠 变绿洲”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恕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 ,以水土保持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全国尚不多见。 它的出版,令人欣慰,值得庆贺。 欲保子孙千秋业,先保山河一寸土,是我们水保事业 广大职工的神圣职责。兴国,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故土,是 全国著名的“将军县”“红军县”和“苏区模范县”。由 于种种原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段时期里,曾经是 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江南沙漠”的典型代表。然而,在 几近人类生存极限严酷挑战的现实面前,富有光荣革命传 统的兴国人民以及邓经镗同志等一大批水保事业广大职工 ,并没有退缩,而是以一往无前、壮士断腕的英雄气概, 绝地反击,描山画水,重绘山河,谱写出一曲黄钟大吕般 的雄浑乐章。这是我们水保人永远的骄傲。 在当年龙口人民治山理水、植树种草、绿色富民的艰 苦历程中,我有幸和邓经镗同志相识相知。他对青山绿水 的执著追求,兢兢业业、顽强拼搏的精神,艰苦奋斗、勤 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怀着绿色 的梦想,始终站在战斗第一线,从治山整地、植树种草、 山林管护,到发展果业和绿色经济、带领一方群众脱贫致 富的征程中,可圈可点,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一行行坚 实而闪光的人生足迹,不愧是我们水保事业的杰出代表。 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是,他们当年立下的汗马功劳、创 建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那种对绿水青山矢志 不渝的追求,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 习的榜样。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总体布局,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民族的未来。习 近平同志在会见出席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江西代表时, 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 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 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务必牢固树立 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当人们在翻阅《青山作证》 一书时,当年山光、田瘦、人穷的悲惨景象,仿佛就在面 前;“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的声声呐喊,言犹在耳 。重温当年这段历史,展现老一辈水保人筚路蓝缕、千辛 万苦的奋斗历程,既是告诉人们,现在的青山绿水来之不 易,应当倍加珍惜;又是在深刻地警醒着人们,生态环境 的保护,如同逆水行舟,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同 时,更激励着我们,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为群众的福祉,民族的复兴,祖国的绿色崛起 ,奉献自己的青春汗水。本书就是在全党上下凝心聚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出版的一本充满正能量的 鲜活教材,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邓经镗等老一代水保工 作者战天斗地的壮举,人们将从中受到鼓舞、教育和启迪 ,汲取前进的力量。因而,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 的现实意义。 愿神州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愿水保人气壮山河 、拼搏奋进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刘政民 2017年冬月 (本文作者为:江西省水利厅原厅长) 导语 该书以水保战线全国劳模邓经镗同志生平事迹为经络,以当年兴国人民尤其是龙口人民战天斗地、治山造林为纬线,相互交织。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邓经镗等老一代水保工作者战天斗地的壮举,人们将从中受到鼓舞、教育和启迪,汲取前进的力量。 后记 当我还在年轻的时候,就曾亲眼目睹了“江南沙漠” 的境况,尤其是沙漠腹地的龙口一带,已处于人类生存的 极限,陷入几将“亡国”的窘境,其水土流失之严重,触 目惊心,令人痛心疾首。然而,富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 兴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筚路蓝 缕,战天斗地,重画山河。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 使“江南沙漠”重披绿装。这一光辉历程,在我心中留下 了永远难以忘怀的印记;同时,也对兴国人民尤其是水保 战线广大职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邓经镗同志是我极为钦佩、景仰的一位全国劳模。他 是我国南方水保战线杰出的代表人物,也是一面高扬时代 精神的先锋模范旗帜。说实在话,我对邓经镗的大名虽然 如雷贯耳,但实际接触并不多。只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与 他密切接触,才逐渐加深了认识、了解。他对青山绿水的 执著追求、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深深感染了我;吃苦耐 劳、真诚奉献的崇高品性震撼着我;严谨踏实、一丝不苟 的工作作风折服了我;坦诚、质朴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 于是,我萌发了一种冲动和欲望,下决心要把他那绚丽多 姿、荡气回肠的水保人生呈现出来,同时,也把兴国人民 气壮山河、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讴歌出来。按我的原意, 是冀图以邓经镗为主线,通过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把本 书写成一部全景式的兴国水保史诗。然而,由于年代久远 ,情况不熟,动笔之前,需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人物采访 和资料采集。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加之资料缺失,当事 人或是年事已高,记忆不清,或是调离和分散在省、县、 市各地,仅凭个人微薄的力量,孤军奋战,要完成这一艰 巨任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思虑再三,只得退而求其 次,在与邓经镗商量后,决定改变原有计划,以龙口乡为 切入点,把兴国全县的水保工作作为大的背景嵌入其中, 并采用个人传记的形式,把邓经镗这一有血有肉的生动形 象,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兴 国人民根治水土流失、绿化荒山的英雄壮举。这样做,虽 然作品分量比当初的设想有所差距,但是,从操作层面来 说,更为切合实际。而且,邓经镗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 多彩的水保人生,他经历了从“江南沙漠”到绿水青山的 全过程,把邓经镗写好了,写活了,人们也就能从中窥测 到当年兴国水保工作的全貌,基本上达到了讴歌时代、讴 歌英雄、铭记他们丰功伟业的主旨和目的,也更符合邓经 镗同志本人的意愿和要求。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除了邓经镗本人及其家属的鼎力 支持和配合而外,雷瑞华同志(已故)生前曾收集大量和 邓经镗有关的文稿、资料,初步整理出了“邓经镗生平大 事记”,周钦前同志把多年积累的大量水保工作图片、影 像等原始资料无私地捐献出来。这些,都为本书的写作打 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笔者采访中,还得到了当年与邓 经镗亲密接触、共同奋斗的老领导、老同事高承汉、谢鹏 燕、赖庆伦、赖启华、曾志勤、钟大泮等人的全力支持, 尤其是原龙口公社书记高承汉同志,已是风烛残年,仍带 病为笔者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令人深为感动。此 外,兴国县委、县总工会、市县水保局有关领导,也为本 书的撰写给予了关心支持。尤其是国家水利部水保司原司 长郭廷辅、江西省水利厅原厅长刘政民、兴国县人大常委 会原主任谢鹏燕等领导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借此机会 ,谨向他们一并致以由衷的感谢。 历时四年,数易其稿,一部煌煌30万言的自传体纪实 文学终于问世了。文中所述事件,除少数细微情节的刻画 、描写上略有虚构外,其主要部分,都秉承真实、可靠的 原则,力求接近历史原貌。而书后的附记部分,根据邓经 镗本人的意愿和要求,作为一种原始的历史资料,尽可能 加以保存,也一并附之于后。按作者初衷,它既是一本真 实的人物传记,又是一本文学读物;既注重史实性,又注 意到可读性,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尊 重和体现出文中主人公的强烈意愿,做到多方兼顾,三全 其美。然而,历史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要想完全复原,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加之本人孤闻寡陋,才疏学浅,很 难把邓经镗丰富多彩的人生,生动、感人的形象完整、准 确地表述和塑造出来,尤其是一些史实和生活细节,偏颇 、缺失、遗漏乃至讹误之处在所难免,这不能不说是一大 遗憾。然而,正如俗语所说,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期盼 领导、方家、同仁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献给为“江南沙漠披绿装”作出卓越贡献、 立下丰功伟绩的兴国县、龙口乡水保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 。同时,也期盼人们能从邓经镗同志平凡而伟大的水保人 生中,受到鼓舞、激励、教育,得到感悟和启迪,从而把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兴国青山长 在,绿水长流。 再次对邓经镗同志的充分信任、厚爱、无私帮助和全 力支持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作者 2017年3月 精彩页 梦,并不总是五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的梦,最初始的梦,却是一家人能够填饱肚子。 兴国这方神奇的土地上,从何时起有了袅袅炊烟,有了鸡鸣狗吠,有了竹篱农舍,有了田畴禾稼,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已无从考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国文物工作者在永丰乡马良村的阳岗岭上,发掘出一片约七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采集到石制的矢、斧、锛以及夹沙红陶、灰陶、素面鼎足,据说,那是新石器晚期和商、周时期人类生存的历史见证。那些精致、古朴的上古遗存,像一位历史老人,在默默地诉说着几千年来春秋代序中的风雨沧桑,也见证着平川大地璀璨的远古文明。 据史书记载,兴国县属“吴头楚尾”之地,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初称“平阳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为“平固县”;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间,朝廷以年号为名,置兴国县;一直沿用至今,算来已有千余年历史。 位于罗霄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雩山山区的兴国,雩山支脉绵延全境,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丘陵横亘。得天独厚的潋江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在大自然亚热带湿润气候的滋润下,到处苍山滴翠,郁郁葱葱,堪称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据清同治四年(公元1874年)兴国县志记载:平江两岸青山,航运畅通。其上左右支流,滩多流急,潋水向上可至江口达52.5公里,顺减水而上可达崇贤,航程32公里。在这片苍翠丰腴的土地上,相传,早在先秦时期,秦始皇为建造阿房宫,曾征调大批民夫到南方采伐珍稀木材。这些民夫乘木船溯赣江而上,穿越波涛骇浪,驶过“赣江十八滩”,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中,于万安的武术、良口登岸,来到兴国西部秦娥山、皇封山之间的上洛山区一带。秦亡后,这批“木客”有家难归,只得遥望故土,流落他乡,在上洛山一带开基立业,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据清同治四年兴国县志卷四十六杂记篇载:“上洛山,有木客。形似人,语亦似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即野果)得不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游历虔州时,曾几度尝试与之接触,可惜未能如愿,只得怏怏而返,写下了“山中木客解吟诗”的传世佳句,遂使这批“太上隐者”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为世人知晓。由此可以断定,上洛山“木客”,便是由中原南迁而定居的第一代兴国客家先民。而按理推论,“木客”靠山果野味存活而得以千年繁衍,其居住地绝不可能只是一个小小“山寨”式的不毛之地,很可能是一片莽莽苍苍广袤无边的原始山林。由此,也足以推断出,紧邻上洛山区的龙口中岭、文院、都田、芦溪、来溪等地,古时是一片苍翠、幽秘的绿色世界。 感谢上苍恩赐,兴国地方不仅林木茂密,而且山川秀美,风光旖旎。从覆笥山到冰心洞,从宝石寨到丹霞湖,从朱华塔到普惠寺……它将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雄奇,而又柔美;巍峨,而又开阔;玄妙,却又亲切。无论你是诗人,抑或画家,倘若想淋漓尽致地勾勒出它的妩媚风韵,都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人们常说,山为魂,水为魄。从万山丛中逶迤而出的潋、减二水,宛如两条律动的碧玉飘带,娉娉婷婷,曼妙多姿,穿流兴国全境,在县城的犁头咀风云际会,汇聚成波浪滔滔、奔流不息的平固江。至晚唐时期,兴国因“东北梁杰,西南伏泻”,堪舆界一代宗师杨救贫及其嫡传弟子曾文迪,“乃请于西山横石竖塔,补缺障空”。从风水地理的角度来说,以形似笔锋的宝塔,把守兴国的“水口”,既改变了兴国县城的风水地理格局,更使潋江古城平添了几分灵秀之气。从此,兴国便可“文峰永镇,云路高登;祯祥骈集,福寿康宁;儿孙荣显,家室和平;八方照耀,百世其兴……”(见朱华塔塔碑铭文)其后千百年的历史,也足以说明,兴国地方确实是“人文蔚起、祯祥骈集”,俊彦人杰,层出不穷。且不说“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号称“一门七进士”的江南才子李朴,北上“和番”的清礼部侍郎王思轼,威震南关的广西提督邹复胜;也不说道教宗师葛洪在治平观开炉炼丹,堪舆鼻祖杨筠松在三僚结草为庐传经布道;宋代理学大师程垧及其子程颢、程颐以礼仪教化兴国,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兴国开府抗元,清正廉明的海瑞在兴国治县等等,历代客家先贤书写出厚重的兴国古代文明史。单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当年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9万多名热血男儿参军参战,其中有姓名可考的革命烈士就有23179名,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多达12038人,可谓是“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不仅如此,兴国这方红色故土,还孕育出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锻铸和淬炼出“苏区干部好作风”,毛泽东同志曾亲笔写下“模范兴国”的光辉题词;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千古佳话;“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红色经典山歌传扬四方;兴国,也因之成为了名震中外的“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