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方的魅力--黄煌谈中医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黄煌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就经方医学的特色与学习研究方法、经方家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学术经验、中医学的特色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学术见解。全书文笔流畅,视角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用价值。本书适合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人员、中医院校学生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作者是长期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的我国知名学者,在经方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颇多研究。本书汇编了他的部分讲稿、论文及谈话实录。全书就经方医学的特色与学习研究方法、经方家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学术经验、中医学的特色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全书文笔流畅,视角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用价值。本书适合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人员、中医院校学生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目录

经方的魅力/1

 什么是经方/1 《伤寒杂病论》是经方之祖/1 经方与时方有何差

 异/2为什么要提倡经方/4 古方能治今病吗/6 经方有毒副反应

 吗/7 如何判定经方的疗效/8 经方不流行的原因/9 学习经方的

 三大关键/9 学经方还应注意的问题/13

虽古犹新的经方——师生关于经方的讨论实录/16

 经方与中医现代化/16 方证相应/zo 经方的加减/26 经方的重投

 与轻取/27 经方与时方/29 经方的用量/31 经方的剂型/33 经

 方疗效的评价/36 经方与中医理论/38 中医教育与经方/40 日本

 汉方/44

经方研究问答/50  

 研究的理想模式与突破口/50 研究成果预测/51 误区及原因/52

 思想基础/53 欣赏的医家及期望的学生/54 困惑与困难/55

论方证相应说/57

 方证相应说的源流/57 方证相应说的基本内容/59 倡导方证相应

 的意义/61

经方的学习与应用/64

 经方是中医的根本/64 方证是规范/65药证是基础/67 用经方要

 辨“人”/68 重视加减法及煎服法/70医案及验方要研究/71 实

 验结果不是临证指南/71 用经方,留住根/72

谈经典与用经方/74

 类方类药法/74 最简方/75 量效关系/75 加减方/76 经方剂

 量/76煎服法/77 方证术语/78 症状量化与方证/79 方药关

 系/80经方家医案/80 经方应用/81

论《伤寒论》类方研究/84

 类方研究的回顾/84 类方研究的理论依据/85 类方研究的意义/87

关于药证的思考/90

 关于药证/90 关于药证相应/93 关于张仲景药证/95 关于《张仲

 景50味药证》的宗旨/98

经方杂谈/100

 桂枝汤/1OO 麻黄汤/100 小青龙汤/lOl 小柴胡汤/102 大柴胡

 汤/107炙甘草汤/109五苓散/111 猪苓汤/113 苓桂术甘

 汤/114半夏厚朴汤/115栀子厚朴汤/117 栀子柏皮汤/118 泻

 心汤/118 麻黄附子细辛汤/120 芍药甘草汤/121 葛根芩连

 汤/122防己黄芪汤/123 葛根汤/124 当归芍药散/125 泽泻

 汤/125越婢汤/126 麦门冬汤/127枳术汤/128 白虎汤/130

 黄连解毒汤/131 黄连阿胶汤/133 黄芩汤/134 甘草泻心汤/134

 大青龙汤/135 麻杏石甘汤/136 小陷胸汤/137 小建中汤/138

 大建中汤/139 四逆散/140 柴胡桂枝汤/141 柴胡桂枝干姜

 汤/14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4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44 桂枝茯

 苓丸/145 桃核承气汤/146 大黄牡丹汤/147 理中汤/148 真武

 汤/149 温经汤/150 半夏泻心汤/150 当归四逆汤/151

经方家的魅力/183

 人格/153 医德/154 著述/155 医案/156 用药/156

传承经方的名医群——中国著名经方家简介/158

 喻嘉言/158 舒驰远/158 柯韵伯/159 徐灵胎/159 尤在泾/160

 陈修园/160 郑钦安/162 余听鸿/162 汪莲石/163 莫枚士/164

 曹颖甫/164 范文虎/165 包识生/165 祝味菊/167 徐小圃/167

 陆渊雷/167 陈鼎三/168 吴佩衡/169 叶橘泉/169 陈慎吾/170

 胡希恕/170 岳美中/170 赵锡武/171 陈达夫/171 范中林/171

徐灵胎与吉益东洞——其学术思想的异同点及其原因探讨/173

 《伤寒论类方》与《类聚方》/173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与《药

 徵》/176 《医学源流论》与《医断》——关于对医学的总体认

 识/180两人异同点的原因分析/185

曹颖甫推崇经方的启示/192

 他为什么推崇经方/192 推广应用经方的现实意义/195

章次公医学思想的现实意义/197

 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中医学研究的灵魂/197 融会新知的创新精

 神,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98 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是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200

中医学的魅力/202

 “一个萝卜一个坑”——从药证相应谈中医学的严密性/202 1+

 1=?——从药物配伍谈中医学的技术性/204  “人的病”与“病的

 人”——从张仲景的辨体用药谈中医学整体性/205 “大黄还是那个

 大黄”——从中药谈中医学的自然性/206 孟河名医冠吴中——从师

 承授受谈中医学的经验性/207 “随俗为变”——从扁鹊行医谈中医

 学的社会性及文化性/208

从远古走来的中医学/209

 中医学是汉民族的传统医学/209 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209 中

 医学是中华民族经亲身尝试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医学/209 中医学具

 有自然的气息/210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211 中医是一门临床

 技艺/212 中医学是经济安全有效的医学/212 中医学是随俗为变

 的医学/213

谈中医学的继承与超越/214

 继承的内涵/214 继承的态度/215 当代的继承与超越/219

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理论述评/222

 中西医汇通论/222 中医科学化论/223 中医改进论/224 中西医

 结合论/224 特色论/226 多学科研究论/227 继承创新论/228

 结语/229

关于中医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231

 中医教师临床素质的培养/231 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232 西医基

 础课程教学/233 提倡学术个性/234 流派/235 医案教学/236

 临床教育/237 人文素质教育/238

当前中医研究思路的几个转变/239

 从研究“人的病”向研究“病的人”转变/239 从研究“理法证”向

 研究“方药证”转变/240 从研究“实质”向研究“实效”转变/241

 从“中西医结合”向“中西并重”转变/242

谈谈名中医现象/244

 名中医的职业特征/244 古代名中医的成长历程/245 名中医与中

 医学的发展/245 我国当代名中医的群体临床特征/247 社会的呼

 唤与中医界的反省/248

中医与烹饪/250

 医食同源/250 医食同理/251 医食同技/253

我所期待的中医——与《扬子晚报》记者谈中医/255

 中医现代化要给百姓以实惠/255 中西医要互补 中医药要规范/260

 名中医为何越来越少/264 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269 中医理论有

 用吗/270 从医生的角度看病人/273

后记/27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