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傅光明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河南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著有《萧乾:未带地图,行旅人生》《书生本色》《文坛如江湖》《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老舍之死口述实录》《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等,译有《两刃之剑: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小说》(合)《古韵》《观察中国》《我的童话人生:安徒生自传》《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书评(媒体评论)
傅光明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
者,而且还立志成为中国的莎学专家。他引经据典,
根据溯源,对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原型作了丰富而有
趣的探索,大大拓展了莎剧的学术视野。如果说,莎
士比亚是世界文学的高峰,那么傅光明先生的研究成
果,为我们展示了高峰背后一派气象万千的群峦。
——陈思和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
家傅光明先生经过认真而详实的研究,为他新译莎剧
所撰写的一篇篇导言,无疑都是集文献考析与文本分
析为一体的精彩论文,可以视作译介学近年来罕见的
优秀成果,而且篇篇读起来妙趣横生,又是为新一代
读者打开莎剧这个宝库的一把把金钥匙。
——谢天振 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家、翻译学家经典
重译即重释。它既回应当代读者的期待,也是译者和
阐释者精神生命的灌注,更是经典的延续和拓展。傅
光明以一己之力重新译莎和释莎,都给我们带来了趣
味、慰藉和惊喜。
——宋炳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暨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授傅译莎士比亚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
比亚。傅光明先生用学者的功夫来考释词语典故文化
,用诗人的热情来把莎剧语言翻译得通畅流利。在好
好地读一本傅译莎剧之前,不妨先从这本所谓暗黑莎
剧诠释入手,你会发现,西方经典也可以那样鲜活、
灵动。
——宋明炜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副教授
后记
莎士比亚致中国北京文青的一封信
朋友:您好!
您绝想不到,这是一封453岁英国老头儿的来信。
是呀,我也没想到,老莎我在家乡出生时受洗的斯特
拉福德圣三一教堂,已安睡401年,才过忌日没几天,灵魂
就不消停了,非得给您写这么一封穿越时空的信,闲聊几
句。
不管您属于北京土著,还是“北漂”一族,都算缘分
吧。说实话,想当年我从乡下跟着剧团跑到帝都伦敦,开
始写戏谋生,你们现在叫搞文创,不也属于“北漂”吗?
我成年以后,不时有伦敦的剧团来我家乡巡演,耳濡
目染,我便对演戏、写戏有了兴趣。23岁时,心血来潮,
给一个剧团当临时演员,并随它一起来到帝都。人这辈子
,有许多事匪夷所思。再有,实不相瞒,我老婆比我大八
岁,先后生了三个孩子。您想,若成天窝在家里油盐酱醋
的过日子,多烦!不如出去闯荡一番。
我到帝都第二年(1588年),女王的海军打败了西班
牙无敌舰队。我亲眼见证了整个伦敦的沸腾,国人陷入爱
国的狂热之中,并开始关注自家历史,正好为我写历史剧
提供了契机。
我经历过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国王两个朝代,
两位国王对我都挺好。当然,为能顺顺当当地写戏、挣钱
,吃得香,睡得踏实,我很会讨好国王。
比如,女王观看《亨利四世》,被剧中的福斯塔夫逗
得开心不已,凤颜大悦,演出一结束,便命我三个礼拜之
内写一部福斯塔夫谈情说爱的新戏。这便是五幕喜剧《温
莎的快乐夫人们》。哦,对了,听说您那儿将该剧译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可无论“风流”,还是“娘儿们”
,都不仅不忠于原文,且极易令人产生歧义的联想。
再如,为让詹姆斯一世开心,写《麦克白》时,我特
意把他说成班柯的后人,并将万世为王。不提也罢!
我在喜剧里写了不少阴差阳错的爱情,是觉得真爱之
路永不平坦,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在悲剧里写复仇、
写流血,是希望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别再发生战争、重演
悲剧,祝福世间和平安宁。用心良苦啊!
最后啰嗦一句,我写戏只是为让剧团尽快上演,并不
是写给读者的。从没想过我的戏日后会成为文学经典,更
没想过不朽。我没留下一份手稿,我活着时出版的一些剧
本没一部经我过目,有的版本十分糟糕,这给后世研究我
的人添了麻烦。
感谢19世纪的德国人将我的戏奉为经典,感谢我的同
胞把我定为“国家诗人”。自我感觉超好!话一多就累,
就此打住,接着安睡。
上帝保佑,祝福一切!
您诚挚的莎士比亚
2017年4月29日
于斯特拉福德圣三一教堂地下
目录
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代序)熊辉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
永恒之爱从何而来?
二《威尼斯商人》:
“一磅肉的故事”和“择匣选婿”
三《仲夏夜之梦》:
一部“原创”的梦幻剧?
四《皆大欢喜》:
“加米林的故事”和洛奇的《罗莎琳德》
五《第十二夜》:
《欺骗》与里奇“西拉的故事”
六《哈姆雷特》:
“阿姆雷特”如何变成“哈姆雷特”?
七《奥赛罗》:
从“摩尔上尉”到“摩尔将军”
八《李尔王》:
新旧“李尔”孰优孰劣?
九《麦克白》:
“麦克白故事”与“三女巫”
参考文献
莎士比亚致中国北京文青的一封信(代后记)
精彩页
1.一座历史古城与一段永恒爱情
莎士比亚让剧情说明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剧开场之前说的全剧第一句话是:“故事发生在如诗如画的维罗纳。”
维罗纳(Verona)被誉为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和最荣耀的城市之一,其拉丁语的意思是“高雅的城市”,200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与意大利遍布全国的众多古城一样,维罗纳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已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地,城中现存的古罗马建筑大多建于此时。今天维罗纳城中心交通干道的格局,依然保持着古罗马时代的网状结构,而罗马时代的三条主要大道:奥古斯都大道、高卢大道以及波斯图米亚大道都要经过维罗纳。维罗纳也因此被视为意大利第二大的古罗马城市,素有“小罗马”之称。城内至今依然保存着许多从古代、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如著名的阿莱纳(Arena)圆形竞技场、罗马剧场、一座完好的斗兽场、三座哥特式大钟楼、五十多座风格不同的教堂、数十座城堡,等等。在往昔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古城遭逢过许许多多战乱和数不尽的爱恨情仇。
然而,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抵不过一部戏剧的神奇魔力和永恒魅力,那就是莎士比亚在16世纪末创作的经典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莎士比亚还有一部以维罗纳为故事背景的戏剧《维罗纳二绅士》,但使维罗纳成为风靡全球的“爱情圣地”、“浪漫之城”,仅仅因为这里是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学故乡”。戏中罗密欧对朱丽叶的“阳台求爱”一场戏,尤其令无数渴望爱情恒久的青年男女刻骨铭心,也因此,现在维罗纳城内的朱丽叶故居及阳台,每年都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膜拜。
虽然总有维罗纳人不厌其烦地向蜂拥而至的爱情朝圣者解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为爱殉死的情侣的悲剧故事,其源头的最早版本是发生在锡耶纳,不是维罗纳,实际上也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朱丽叶阳台”。可有什么能阻挡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仰慕和向往?无论是否出于旅游目的,维罗纳人还是把位于市中心“芳草广场”(Piazzadelle Erbe,也叫“埃尔贝广场”)不远的卡佩罗路(Via Cappello)23号一座典型中世纪院落里的一幢13世纪罗马式两层小楼,按图索骥成“文学”的朱丽叶故居(Casa di Giulietta),并在后院建起一座“文学阳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倾吐爱慕、立下婚誓的地方,阳台右下前方树立着一尊真人大小的朱丽叶青铜雕像,深情款款略带哀怨忧伤地凝望远方,似乎仍在期待爱人罗密欧的翩然降临。
在莎士比亚写《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关于这对情人为爱殉情的悲剧故事已流传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是否真实变得不再重要,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它的确真实存在过。不过,更重要的也许是,人们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早已因莎士比亚的这一部戏剧,把维罗纳这座“如诗如画”的古城视为具有浓郁宗教感的爱情圣地,或者说,人们渴望着有朝一日去维罗纳,觉得只有到了那里,才可以真正体会像宗教一样神圣的爱情。因此,每年都有无数的情人来到这里举行婚礼,使维罗纳位列“世界十大婚礼城市”。
长久以来,来这里的人们,主要是年轻人,比起城中诸多的罗马古迹,对他们更具吸引力的是朱丽叶故居。他们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做这样三件事:
第一,独自或与情人一起站到大理石的“朱丽叶阳台”上,凭想象或用亲吻感受、体验爱情的神奇、美妙、忠贞、伟大。因为,莎士比亚让罗密欧攀上阳台这一行为本身,一是要以此体现浪漫气质与征服意志的骑士精神,二是要以此表现朱丽叶在罗密欧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对于罗密欧,只有攀上这座阳台,才能与理想的情人共享纯真、圣洁的爱情;对于朱丽叶,也只有这个窥探到她心底秘密、攀上阳台的男人,才是命中注定的爱人。一座小小的古旧阳台,无形中承载起爱情的命运,直到世界上不再有爱情。
第二,触摸亭亭玉立的朱丽叶铜像的右侧乳房,以祈祷、保佑爱情的美好、长久。朱丽叶身着轻盈的长裙,左手轻握,自然弯曲,搭在左胸的上方,右手下垂,微微提起裙边,姿态端庄。不知从何时,开始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触摸“情圣”朱丽叶铜像的右手臂和右乳房,会给热恋中的情侣带来美好、长久的爱情。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访客,会络绎不绝地满怀虔敬,一手轻挽朱丽叶的右臂,一手轻触朱丽叶的右乳,留下美好记忆的同时,也期待自己的爱情生活幸福、圆满。现在,朱丽叶铜像的右手小臂、右侧乳房已被无数痴情的“粉丝们”触摸得铜光闪闪。
第三,把写满祝福美好爱情话语和誓言的纸条(据说情侣们喜欢用糖纸),粘贴在朱丽叶故居的墙壁上(据说青年男女喜欢用口香糖来粘贴)。于是,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爱情纸片为朱丽叶故居院落的四面墙壁增添了无数的爱情“补丁”,再加上许多游客在墙上信笔涂鸦的各种语言的签名,或绘制的心形图案,或言简意赅的爱情祝福、山盟海誓,陈旧灰暗的墙壁被“爱情”装点得色彩斑斓。(P2-4)
导语
一本书,了解风靡世界的莎剧创作原型。著名学者傅光明经过认真、详实的研究,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素材来源作了丰富而有趣的探索。为我们展示了莎学研究高峰背后一派气象万千的群峦。
语言鲜活、灵动,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作者傅光明诠释的莎士比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语言鲜活、灵动,为新一代读者打开了不同阅读体验。
序言
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
熊辉
2017年10月,傅光明先生新著《天地一莎翁:莎士比
亚的戏剧世界》(天津人民出版社)问世,我因从事相关教
学和研究的缘故,遂仔细阅读此书,并作了详尽记录,整
理成一篇书评《莎剧的版本考证、故事溯源及文本新读》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将文稿发送给傅先生,不想他很认
同这篇“阅读笔记”。我自知不是文章写得好,而是傅先
生包容的个性使然。因为在我印象中,他从不直接否定别
人的观点,尤喜鼓励和褒扬年轻人。
所写书评涉及对莎剧故事资源的论述,估计比较符合
傅先生的写作初衷,所以,当他要出版《莎剧的黑历史—
—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一书时,竟然让
我作序。我当即愕然,以不容商量的语气加以回绝。原因
很简单,根据学术界“行规”,一般是后生晚辈出版专著
时请前辈学人作序,由此增加影响力或抬升“江湖地位”
,几乎没见过一个前辈学人邀请“后来者”写序的先例。
更何况,在平时的交往中,我都称傅先生为“傅老师”(以
下还称老师),替他作品写序的重任岂敢轻易接受。
在邀请与推辞的拉锯战中,傅老师坚持己见,把整理
好的书稿发给我,后记也提前完工,并在来信中说万事俱
备,只欠“熊序”。无奈之下,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动之
余,我接受了这个“任务”。我知道,傅老师让我作序,
一定包含着对我学术上的某种肯定或期望,我当然不能刻
意回避他的良苦用心,正所谓“恭敬不如从命”。接下这
桩“美差”之后,在重庆阴冷又多雾的冬季,面对繁忙而
无序的日常,我内心的行动力却倍增。
倘若不计较年龄、学术实力和学界声望等因素,我倒
是觉得可以给傅老师的大作写序,毕竟我对他的为人为学
颇为了解。
我和傅老师相识于2009年初夏,那时他来西南大学主
持学位论文答辩。梅雨时节,重庆难得的晴朗使空气显得
格外清新怡人,工作之余,我们一起到运动场打篮球,或
坐在小菜馆里聊天,彼此感觉很投缘。我后来到中国社会
科学院跟张中良老师做博士后研究,傅老师作为评审专家
参加了我的出站答辩,他“平视”的眼光让我感到轻松,
有启发性的提问令我获益匪浅。2014年,我被遴选为中国
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去北京的次数增多了,和傅老师
的接触更加频繁。
记得有一年秋天,我去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翻
译与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其间,去拜见傅老师
,他竞骑着单车拉载我去芍药居附近吃饭。清瘦的傅老师
用自行车驮着我这个年轻人,无论从年龄还是体重上看,
那画面均呈现出不协调的颠倒感。但每每回想起这个镜头
,我就觉得北京是座温暖的城市,而这恰好是我定格傅老
师形象的清晰影像:生活简单朴实,性格自然随和,待人
真诚直率。
傅老师是老舍研究专家,出版过小说、散文和传记文
学20多部,主编及编选现代作家作品上百种,此外还翻译
了凌叔华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等7部作品,加上是现代
文学研究权威期刊的执行主编,真正称得上名满学界。我
佩服他在编刊、创作、研究之余,还能静心从事枯燥的翻
译工作,在物质利益和虚妄浮名充斥的滚滚红尘中,还能
坚守文化人的本分,将所有时间和精力灌注到文学事业中

当然,从个人角度讲,我对傅老师的好感来自他首次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了我的论文。作为学
术界无名小卒的“外省人”,我的论文要从海量的稿源中
脱颖而出确实不易。每每提及此事,傅老师总淡淡地说,
要给年轻人机会,而且你的文章写得有价值。我理解傅老
师的想法,他不想我背上人情债,希望我做一个踏实有实
力的研究者,淡化个人付出与鼓励年轻人的用心由此可见
一斑。实际上,傅老师眼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关系稿,他
常跟我说,编辑是在做成人之美的事,只要你的文章写得
足够扎实,编辑部就乐意录用;反之,如果文章质量平平
,再好的私交也枉然。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对我的研究
态度和论文写作起到了莫大的鞭策作用,直到今天,我给
刊物投稿时,总要掂一下自己文章的分量,更不会随意给
熟悉的编辑投稿。
我们见面除了聊学术,也谈各自的生存处境,交流现
实生活的各种体验。身在京城,处“庙堂”之高,傅老师
也有难言的烦忧和苦恼。读他的某些著作,其内心的创痛
和不安虽不溢于言表,却也并非无迹可寻。比如《书信世
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一书,在和美国友人韩秀的通信中
,透露出傅老师生活的些许失意与淡然。他的心态能早早
地平和下来,曾所经受的煎熬和隐忍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年过不惑之后,我终于参透了傅老师当年的心思:那些无
视个体生命的行为,以及漠视个人正常诉求的傲慢姿态,
是对人基本尊严的扼杀;而傅老师是一个有高度人文情怀
的学者,他眼中最忌惮的就是对人之尊严的践踏,如若屡
屡面对此等事件,他怎能不心生失落感呢?这是人之良知
的体现,不关乎个人得失。
……
在考证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相关的七个文本之
后,傅老师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进一步显示出莎翁戏剧
如何高明。傅老师指出。就英国范围内而言,布鲁克的长
诗《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史》是莎剧《罗密欧与朱丽
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两部作品的“精神内核”截然不
同:第一,布鲁克诗歌中的故事持续了九个月,两人至少
有两个月处于蜜月期;而莎士比亚将故事浓缩在五天之内
,两人作为夫妻只有一晚的欢愉时光。这种改变符合戏剧
的舞台演出特点,剧情由此变得紧凑,戏剧冲突和悲剧色
彩倍增;如若持续的时间过长,震撼的悲剧性审美效果就
会降低。第二,莎士比亚在剧中创造了几个具有艺术表现
力的场景,比如二人幽会的阳台、诀别的黎明等。第三,
在对待这对青年男女的态度上,二者有霄壤之别:布鲁克
给长诗所做的前言充满了说教的意味,认为罗密欧与朱丽
叶是一对“坏情人”,他们背弃良言,沦为欲望的囚徒,
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而在莎翁笔下,两人则是真爱的守
护者,用纯真的爱化解了家族世仇。此外,莎士比亚在剧
中给让罗密欧痛苦不已的恋人加上了“罗瑟琳”的名字,
生动地刻画出世故而又卑微的奶妈形象等;在创作体式上
,莎士比亚不像创作《阿德丽安娜》的意大利盲诗人格劳
托(Groto)那样,用素体诗去讲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
剧,而是采用有韵的诗体,从而使浪漫的抒情笔调与唯美
的爱情故事和谐交融,让读者有怦然心动的感觉。
傅老师还指出,莎士比亚在戏剧中采用了四种传统的
抒情模式:第一种是十四行体;第二种是独自吟咏式的“
小夜曲”,比如表现朱丽叶等待新婚之夜的焦急心情时的
文字;第三种是中世纪的“晨歌”。比如表现罗密欧与朱
丽叶新婚之夜后在寝室依依话别的文字;第四种则是“挽
歌”,比如表现帕里斯到墓地哀悼朱丽叶的文字。如此种
种,无不体现出莎士比亚的创作天赋。
限于篇幅,无法逐一述说,总之,若莎剧中根本没有
原创元素,那莎士比亚也就不成其为莎士比亚。简言之,
以《李尔王》为例,剧中的“暴风雨”便是莎士比亚的原
创,因为之前那部旧戏《李尔王及其三个女儿的真实编年
史》中没有这样的场景设置。在傅老师看来,莎剧中的“
暴风雨”既是自然界的暴风雨,也是李尔王内心情感的暴
风雨,它是剧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为此,傅老师举出英
国莎学专家奈特(G.wilson Knight)名著《莎士比亚的暴
风雨》中的观点,认为《李尔王》中的暴风雨就是戏剧全
部冲突的显现,也即是整个戏剧本身;同时,又举出诗人
科德维尔(Christopher Caudwell)在《幻象与现实》一书
中的观点,认为暴风雨只是一个隐喻,即上天并非冷酷无
情,而只是像一个暴怒的人在毫无理智地行事;还列举了
莎学专家布拉德雷(A.C.Bradlev)在《莎士比亚悲剧》
中的观点,认为《李尔王》中的高纳里尔、里根和埃德蒙
的罪恶行径是引发暴风雨的主要根源,它使悲悯和恐惧达
到了极致,李尔王在艺术的演绎中获得永生。
那些在欧洲大陆或海岛上流传的故事,不过是所有作
家的创作材料,只有当它们被莎士比亚的艺术匠心打磨之
后,被他的才华和天赋浸染之后,才会化为人类历史上不
朽的经典名作。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说是这些原型
故事成就了莎剧,毋宁说是莎剧让这些久远的故事获得了
“当下”的生命力,以至于我们今天还能通过莎剧记住它
们。
《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
旅》的出版,让莎剧中的“原型”故事在遥远的东方拓展
了生存空间,延续了艺术生命。倘若莎翁地下有灵,定会
感谢傅老师的辛苦付出;倘若读者有意,定会喜欢这样一
本故事性超强、读来趣味横生的学术著作。
2018年2月5日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傅光明经过认真、详实的研究,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素材来源作了丰富而有趣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莎剧文本的延伸和拓展。书中每篇文章读来妙趣横生、鲜活灵动,为新一代读者提供了解密莎剧的金钥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