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羲里星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兴茂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杨兴茂,男,汉族,1943年生,祖籍甘肃天水,世居陇西城关,中共党员。历任皋兰县百货公司副经理、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县组织史办主任,甘肃省档案局(馆)编研部主任、保管利用处副处长、副研究馆员,系中国档案学会会员、甘肃档案学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参编和主编地方党史、组织史、档案史料书籍12部,发表文章130余篇。 目录 引言 缘起太古 第一章 民国陇右风雨苦旅七记 一、逼汉留辫,迫女缠足、失学痛史记虐 二、烟毒庶民记害 三、灾年记厄 四、童龄姻缘记涩 五、结缡庖厨、稼穑记艰 六、育雏启蒙记难 七、祸福庆吊记情 第二章 新时光的民生忧乐 一、大团圆 二、催笋成竹 三、重返故乡 第三章 学途三部曲 一、教学相长的师生乐陶 二、只工不学的劳役之苦 三、一代人生的磨砺 精彩页 从伏羲创世的浩渺远古走来,跨越星移百代,世变万年的历史长河,回归风云变幻的近代。 自武昌首义,辛亥风暴席卷全国。当陕西光复,宣布独立,威震陇上。 在陕甘总督长庚派兵攻陕之际,同盟会员黄钺领导秦州新军起义,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经过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封建残余势力妄图拥戴退位清帝,偏安大西北的阴谋。 随着甘肃承认共和,省城与秦州议和。陇上进入你方唱罢我登场,军阀混战无宁日的大激变、大动荡的民国乱世。 民初,陇右军阀进退角逐,政局动乱,“城头变幻大王旗”。社会的失序,贻害一方,民无宁日,生计凋敝。 天水三阳川两河环绕的中滩十八庄,连同滩西的雷王集(又名上集),以及集西数里的川后汪村,民生苦瘠。 小说的故事,始源于此。 汪村大都是汪姓世族苗裔的农耕人家。历代聚居生息在这个陋巷曲径、民屋鳞次、绿树掩映、地势高平而空旷的原野上。 汪世德先生原来住在村中的老宅。苦于住房狭隘,年久失修。后来,家业渐丰,人丁兴旺,决计析产分居,异地另建庐舍。 乃相地利之宜,备栋梁之材,兴土木之工。在村后的西山之麓,自力营造了一院新宅,举家迁居在这里。 汪世德先生聘请传统工匠兴建的这座新宅,呈规整、方正和对称的布局,主次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大宅虽无绚彩檐雕,精巧门饰以及院中花园,却也质朴、厚重、实用。 在这个坐西朝东的夯土高厚地基、石料砌边的平台上,卓立三大间堂屋。房顶素筒灰瓦,高屋建瓴。周边青砖砌角,正前木板镶壁,廊檐石柱高敞,厨房和耳房胁侍左右。二开间厢房,分列南北两侧。东面的空地,因居室宽绰,暂缺未建。东南角茅房,东北角瓦顶高矗的双扇大院门。 在主宅左右两翼,配套一系列辅助建筑物。包括院南打谷场,院北长工土屋、羊圈、马棚,院东北角果菜园。皆与宅院紧相聚拢,连为一体。另有围墙环护,门户出入。 大宅院门外的墙角一隅,移植旺长的高槐,虬枝交柯,独撑碧荫如伞盖。紧贴院墙之外的南北通道东侧,林立数行长杨曲柳,随风婆娑,光影斑驳。既映带着新宅庭院,也映带着南邻人家。 这户南邻,就是与汪世德先生毗邻而居,以此南北小道一径勾连,相互唇齿相依,续建新宅的近房堂弟汪世平家。 世平建成徙居的这座庭院及其附属园地,与汪世德先生的新宅设置,大致相仿。并在彼此的打谷场,墙连地接,合拢为一体,互通声息。 堂弟汪世平与汪世德先生一样,皆生独子,都是一脉单传。俩人虽说是同祖堂兄弟,多年亲善友爱,甘苦与共。是一对不是同父,胜似同父的爷爷亲的伯仲胞谊。 汪世德先生新宅的周围,赖以生息开发的地理大背景是不错的。 宅后空旷的沃壤,是平衍开阔的大片农田。不远处,挺拔陡坡长岭的西山。这座黄土古岭山体,浑厚高峻,屏藩方圆广大原野。 居于西山半坡的村落,稀疏分布白门柴屋,以及一些冬暖夏凉的窑洞。羊肠曲径迂回于山庄内外,鸡犬声闻,绿树笼宅。汪世德先生与半山村民大都熟识,有的时相往来,后来还结为亲家。 在这座巍巍大山的西北角,与略呈弧状的陡峭而又窄长的山梁相衔接。从远处纵目眺望,其宏观的整体天然形态,恰似金线吊葫芦,给人一种雄奇天成之感。 P1-2 导语 《羲里星霜》通过“民国陇右风雨苦旅七记”“新时光的民生忧乐”“学途三部曲”三个章节的描写,全面而详实地阐述了1949年以前甘肃陇右大地翻天覆地的巨变。小说内容以史志记载和考古印证为依据,通过描写人的灵魂从而揭示人的精神世界,还原了社会的真实,启迪了人们的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书稿内容饱满,特色鲜明,文字表述充分,有其独特的内涵特色。 序言 此书的起始,说的是,淡出兰台,息影林泉,已逾古 稀的作者,在“赖有遗经堪做伴,喜无车马过相邀”的恬 逸生活中,诗书自娱,身心康泰,安度天年。 唯有难得的一次例外,是在近年的一个暮春,“思乡 情在无时已”的他,又怀着魂牵梦萦的秦州乡愁,独自远 足。重游天水城西伏羲庙和三阳川卦台山,首途观光秦安 大地湾博物馆与陇城女娲祠,得酬谒圣愿景。 在这次旅途中,触景品读梓行的《伏羲文化》一书, 获益良多。有感而生的诗兴,泛起笔底文澜。怀着虔敬的 挚情,恭撰《羲皇颂》小诗,以抒景仰中华始祖之悃忱: 悠悠华国源远长,创世鸿蒙话羲皇。 大地湾留遗址在,八千岁月著荣光。 农耕陇右始禾黍,渔猎渭滨教庖厨。 盘古开天第一画,太极成象八卦图。 龙瑞图腾耀大千,彩陶海宇着先鞭。 建都中土兴骏业,华夏肇启史无前。 就在此行的乡土游历中,顺道访旧,重睹阔别多年的 故园。面对“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的即景 ,感慨万千,着实唏嘘不已。既倍增与孑遗故旧晤面的亲 切,又对当年赖以朝夕依偎的祖辈,曾经呵护我侪成长的 父兄,幼时伴生欢波的同龄少小,以及世代情谊深厚的戚 友邻里,如今多已离我逝去而怅然许久许久,心心念念不 已。 自幼在故土草木春秋的怀抱里长大,尔后奔波于物竞 天择之异地。对于谋食半生的游子来说,多么想把当年故 园那些感情上的水乳交融,骨子里的稔熟眷顾,这多感人 至深的人和事,义与利,爱及憎,书而志之。以抒乡情, 了我夙愿。 从怀圣之旅归来,浮想的乡心思绪联翩,久久难以平 静。这次探源始祖文化感受的人文润滋和抚慰,历久弥新 。在我的心中,孕育祖国文明的羲皇圣迹宛在,超越时代 和民族,走向寰宇的中华文化吸引力回味无穷。 “文心花引动,诗思鸟啼来”。在一个园林意境满怀 ,娱目赏心的良辰,倏然触发那份蓄芳已久,写实羲乡人 生往事的炽热而又迫切的情感。 乃舒展记忆的纸张,拈来如烟往事。深居简出于陋室 ,在清淡如僧的案头生涯中,镇日笔耕不辍。把构思于文 林史野的点点滴滴心语,草拟于书稿。试遣寸忱,以安此 生卑微的灵魂。 一方故土一世情。这一长篇故事,是在始祖文化气息 浓郁的家乡产生的。小说的起承转合,尤与传统人文情怀 的熏习息息相关。总是离不开自我心扉中,一抹厚重的乡 土本色。 故在篇首,情不自禁地打开尘封已久的岁月,在“思 接千载”的史话与“视通万里”的考古纵览中,把我侪私 淑羲皇遗踪的情结,留驻于时光深处,清供于心灵源头。 将近现代陇右鲜活民生的鸿爪雪泥,耳治目营于楮墨片花 ,笔耕舌织于卷帙丝絮。 从坦露心声的民俗生活里,品味始祖文化弥足珍贵的 现实精神价值。以此发端,将这一敝文自珍的乡情篇什, 人话于小说,此即是引言的由来。 小说缘起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八千年前,在东方大陆腹地的陇山渭水,发生过一位 伟人开天辟地的故事。以民族永恒的根,载于史册;是华 人难忘的情,揄扬世代。 这个故事,与西方传说中的上帝耶和华创造人类的神 话,各有千秋。在世界多元文明的悠久交流互鉴中,魅力 尤胜。 八千年后的今天,这个曼妙动人的古老故事,又锦上 添华。集神话传说、史志记载和考古印证之大成,相涵互 摄为一个完美的传奇。以无与伦比的华彩,展现给世人。 从而,撩开缥缈的面纱,走出神话世界。以真实无妄 ,独特奇异,邈远深邃的文明之源,高步万古,举世瞩目 。平心而论,这一高古、独特、惊妍的东方传奇,比西方 文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故事中的先贤,就是中华民族始祖伏羲。 这位先贤的家乡,就是包括天水三阳川卦台山、秦安 大地湾和陇城女娲祠等,方广百里之遥的羲皇故里、娲皇 故里。 自古以来,天水三阳川是一个内涵奇崛的地方。 这里群山环抱,一马平川的沃野广袤,夙以形胜著称 于世。 放眼远眺,大禹治水的导流山,迤逦长岭于川东北。 这与《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的远古导河 疏流中之朱圉,相距五六十里,同是一脉相承的浚渭要隘 。伏羲草创八卦的卦台山,以“太极无双地”的高耸层峦 ,巍秀于川西南。两峰在列屏对峙中,遥遥相望。在此其 间,扬波北流的葫芦河,在大川中央,汇入奔腾南来,沿 川画出大美的S形之汤汤渭河,潆回出川,滔滔东去。 近处,滨渭流动的一条条修长渠系,纷呈眼底。溥润 硕大川原的万千物华,满目是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山与 河的襟带联袂,以“两条黄龙颠倒卧,两条青龙沿川过” 的雄浑气概,蔚为大观。 跻身天水八景中的“伏羲卦台”和“渭水秋声”闻达 遐迩。特别是在四山聚首,一水环流的卦台山下,河中的 分心石与流水激荡律动的天籁之音,发出“渭水秋声万古 琴”的悠扬韵味,不同凡响。 尤为稀奇的是,方圆数十里的三阳川盆地,在其绿野 周围环列的牛乳山、老虎岭、马嘴山、羊角岘、青龙山等 十二生肖群峰,曾被来此考证的台湾易学家张渊量誉为自 然造化之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圣贤扬一方名。在 这方百里热土上,尤以先天八卦和伏羲创世两大震古烁今 的骏业,历来为亿万华人津津乐道。 清代秦州进士吴西川,他的家乡就在卦台山麓的世族 大姓历代聚居的吴家庄。这位钟毓卦台山灵秀之气的翰林 学士,不时登山,凭吊胜地。在其《宿卦台禅院》五言诗 中,所写灵山圣迹的乡土气息,尤为清新隽永: 采药僧归晚,挑灯静话禅。 寺门关夜月,山径锁秋烟。 竹影垂帘重,松声隔牖穿。 羲皇宫阙近,可许叩先天! 由于明代秦州州官以主祭数十里外的北乡卦台山,道 远不便。经奏准朝廷,在州城西关建庙,营造国内最大的 伏羲庙建筑群。 这一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的中心殿堂,由州祀初祭,进 而升格为当代省级主祀的公祭大典,海内外华人谒祖的神 往圣地。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敬祭人文初祖盛典如仪。 清代杨溥《谒太昊庙》诗,讴歌羲皇一画开天,千古 斯文的盖世功业。就是自三国(魏)曹植最早撰写《伏羲赞 》《女娲赞》以来,众多歌颂羲皇诗篇中的一首佳作: 一自乾坤辟混茫,历年四万总荒唐。 不缘八卦开神钥,谁为三才泄密藏? 代有牲渔归祭养,人于书契寄纲常。 极知功德齐穹昊,古庙何孤一瓣香! 综览上述引言,伏羲创世的永恒魅力,超越时空,播 芳海宇。始祖文化的远古灵光,垂史册而辉日月。追远念 祖的后裔怀思,守望始祖文化的精神之根,充满文化自信 和民族自信。引以自豪,自重,自立,自强不息,健行不 已。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羲里娲乡世代民情的曲折历 程中,不论是清末民初陇上革故鼎新的艰难易俗烙印,国 统区那个空前大饥荒年头的灾黎惨状,军阀黩武敛财的这 多烟毒祸害,还是在抗日、内战大背景下的陇民凄苦生活 缩影,抑或是新时光的几多家国忧乐记忆,无不让人回肠 荡气,情系念之,文述作之,久难忘怀。 “时光容易把人抛”。生于斯长于斯的笔者,方不惑 ,又耳顺,已古稀。珍惜来日无多的寸阴,“不与风尘斗 红紫”。坦然潜下心来,沐着夕阳余晖的足印,怀着忆逝 念旧的积愫。在这片陇右热土上,千般觅踪,百度摄珍, 一往深情。 于是,着意写真那些生息于黄土地上,行止于笙歌声 遥,变幻于楼月光转,清寂于“灯火阑珊处”的一个个, 真切切,活生生,烙印难忘的几代风尘形影。作一番缜密 的文稿梳理,世事勾勒,篇章敷彩润色。 以严谨治学的心态秉持文笔,确保在历述的正文中, 扬弃荒诞小说之胡诌、色情、媚俗,远离快餐文学之急就 、浮躁、滥竿。 夯学研与史实根基,抒雅俗共费隋藻。致力于言之有 物,持之有据,质而有文。通篇史实的钩沉大于必要的虚 构创意,写实乡土风格的小说。 三年前,我主编《陇史撷英》一书,将自身平生百余 篇文稿结集付梓后,即悉心结撰《羲里星霜》这部长篇小 说。把近百年新旧时光中,陇上星星点点的离奇往事,荣 辱得失的悲欢世态,形诸笔端,叨列于小说。和盘托出, 忝以芹献原汁原味的“土仪”。 羲里传承的农耕文明风貌,历经秦月汉关,唐风宋雨 ,以及清末民初星霜,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漫长历程中, 不断代谢、消长、守成、出新的行踪,于世不无裨益。聊 博理性惠顾的读者,开卷寓目,凝思回味,荃察笔者衷肠 ,会心地莞尔一粲。 内容推荐 这一长篇故事,是在始相文化气息浓郁的家乡产生的。小说的起承转合,尤与传统人文情怀的票习息息相关。总是离不开自我扉中一厚重的乡土直色。故在篇首,情不自禁地打开尘封已久的岁月,在思接干载的史话与视通万里的考古纵览中,把我私淑益皇遗踪的情结,留驻于时光深处,清供于灵源头。将近现代胧右鲜活民生的鸿[雪泥,耳治目营于桔紫片花,笔耕舌织于卷帧丝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