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维中、张铁宝、王刚等编著的《南京通史(清代卷)(精)》反映了清代的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市民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以及相关的重大事件及人物。《南京通史·清代卷》作为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参与该书撰稿的都是长期从事南京地方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故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都很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京通史(清代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夏维中//张铁宝//王刚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维中、张铁宝、王刚等编著的《南京通史(清代卷)(精)》反映了清代的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市民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以及相关的重大事件及人物。《南京通史·清代卷》作为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参与该书撰稿的都是长期从事南京地方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故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都很高。 内容推荐 《南京通史(清代卷)(精)》对清代南京的政治、经济、城市管理、文化、宗教、教育、科举,以及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晚清城市变迁等都作了翔实的论述,其视野宏、目光深邃、考证严谨、逻辑清晰,堪称了解清代南京的一部“百科全书”。 相信夏维中、张铁宝、王刚等编著的《南京通史(清代卷)(精)》将带领着广大读者揭开一幅深沉的历史画卷,在对城市历史追本溯源的回顾中,更鲜明地提炼出南京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血脉;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南京人”的精、气、神所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初的江宁 第一节 明清鼎革中的南京 一、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与短暂统治 二、清军南下与弘光政权的覆亡 第二节 清廷对江宁的重新定位 一、南京改名和原有中央机构的裁撤 二、清朝江宁军政体制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清初高压统治下的江宁 一、江宁城内外的武装反清斗争 二、明遗民的“南京情结”及清廷对士人的压服 三、清初江宁社会经济的衰退 第四节 郑成功北伐江宁之役 一、郑成功进军江宁 二、清军的增援与防御措施 三、白土山之战与郑成功败退 第二章 作为东南统治中心的江宁 第一节 两江总督与江宁的军事地位 一、清初两江总督的设置与江南分省 二、两江总督的职掌 三、两江总督的军事职权与江宁的军事地位 四、清代两江总督的出身与事功 第二节 布政司与江宁的行政地位 一、江南布政司的设置与官制演变 二、江南布政使的行政地位与职掌 第三节 江宁织造与江宁的特殊地位 一、江宁织造的设置与职掌 二、江宁织造的政治地位与特殊使命 三、江宁织造曹氏家族 第四节 八旗驻防与江宁的旗、民关系 一、江宁八旗驻防的设立与军制 二、江宁满城与旗人社会 三、江宁的旗、民关系 第五节 康乾南巡与江宁 一、康熙帝六次南巡 二、乾隆帝六次南巡 第三章 清代江宁的城市布局与管理 第一节 江宁的交通网络与城市布局 一、城内外主要道路 二、河道与桥梁 三、城内主要街区 第二节 江宁的城市管理 一、机构设置与官署方位 二、城市人口数量 三、城市基层组织 四、城市管理模式 五、水患与水利工程 第四章 清前中期江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 第一节 清前中期江宁的商业 一、清前期商业的逐步恢复 二、清中期江宁商业的繁盛 第二节 清中期江宁的手工业 一、官营织造业 二、民间丝织业 三、制扇业及其他行业 第三节 清中期江宁周边地区农业发展 一、田赋徭役 二、江宁周边各县农业种植 第四节 清代江宁的大众消费 第五章 清代江宁的教育与科举 第一节 府县学 一、江宁府学及各县学 二、学租 三、学额 四、控制与教学 五、学官与生员 第二节 书院 一、江宁府书院概况 二、院长与生徒 三、教学与经费 四、书院的功能 五、书院的流变与改革 第三节 科举 一、童试、岁试与科试 二、上江考棚与下江考棚 三、江南乡试 四、科场舞弊与江南科场案 五、江南贡院 第六章 清代江宁的文化 第一节 人文荟萃之地 第二节 藏书蔚为大观 第三节 刻书名闻天下 第四节 乡邦文献齐备 第五节 书画艺术异彩纷呈 第六节 小说与江宁 第七节 秦淮风月 第七章 清代江宁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佛教 一、高僧 二、佛寺 三、刻经 第二节 道教 一、城内道观 二、茅山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一、清真寺 二、回民 三、译著 第四节 天主教 一、传入 二、禁教 三、还堂 第五节 大众宗教 第八章 外患内乱中的江宁 第一节 鸦片战争中长江下游的战事 第二节 中英谈判与《江宁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太平军攻占江宁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 一、太平天国的官制与首都防务 二、太平天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 三、太平天国的外交 第五节 击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 第六节 天京事变 第七节 天京保卫战 第九章 晚清江宁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稳定政局 一、裁军 二、安民、垦荒与招商 三、征收厘金 四、重开乡试 五、重建府学、开设书局 六、建立保甲 第二节 战后的市政建设和公共事业 一、恢复重要建筑 二、修缮城墙 三、整修街道 四、治理秦淮河 五、晚清江宁的慈善事业 六、消防事业 七、秦淮青楼业 第三节 官办洋务主导的近代工业起步 一、军工先行——金陵机器制造局 二、发展缓慢的民用工业企业 第四节 新式文化教育机构 一、教会学校 二、江南水师学堂 三、江南陆师学堂 四、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 五、推广新式教育 六、江南图书馆 第五节 江宁开埠后的新局面 一、江宁开埠设关 二、开埠之重大影响 三、“东南互保” 四、“政治改良” 第六节 清末江宁城市的变化 一、城市管理的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发展 三、市政建设新貌 四、社会风俗变迁 五、南洋劝业会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节清初高压统治下的江宁 一、江宁城内外的武装反清斗争 顺治二年(1645)五月,因南明文武官员的主动迎降,清军未遇抵抗即轻松占领南京。但顺治年间,江宁地区的武装反清活动仍时有发生,清朝在江宁的统治并未彻底巩固。 在相继消灭弘光政权和李自成后,清廷误以为天下已定,开始肆无忌惮地强制推行一些民族征服政策,强迫汉人剃发即为其中之一。顺治二年六月初五日,清廷指示驻军南京的多铎,江南“各处文武官员,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六月十五日,多尔衮又以清帝敕谕的名义传令各地:“自此布告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迟疑不剃者,同逆命之寇,予以正法。”剃发令颁布后,清朝占领区内最激烈的反抗斗争在江南爆发,江阴、常熟、嘉定、松江等城陆续被反清义军控制。为镇压江南各地的反剃发起事,原本坐镇江宁的多铎也一度亲赴常州指挥作战。 江宁作为清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中心,有清军重兵屯驻。因此,江宁民众的反剃发斗争远不及江阴、嘉定等地激烈。但是据清朝档案记载,当时江宁城外仍有以组织“乡兵”为形式的小规模反抗活动,最后都遭到了清军的镇压:“江宁城外九十余村,有王墙、孙壒、金牛、六塘、聂村、陶村、邓村、龙都八村,借练乡兵为名,敢犯天兵。遂经剿洗,自后安堵。” 顺治二年七月,又发生了明朝旧军人聚众攻城的事件。当时,清廷在江宁裁汰明朝旧军队的做法引起了广泛不满,于是,大批被裁的军人成为反清的有生力量。据洪承畴给清廷的报告,江宁城外居住着大批原明朝卫所官兵,“旧有孝陵等七十二卫,合计卫官数百员、军丁数千名,每名月支米一石”,他们居住在城东的朝阳、太平门外,原本以月粮军饷为生。弘光政权覆灭后,这些明军被清当局裁革,顿时“衣食无出”,对清廷的愤恨不满情绪可想而知,他们“不肯安分守法,每生事好乱”。七月二十九日,孝陵卫军人集合队伍,进攻江宁城,他们“乘夜每人束柴一把,突烧城门”。清军出兵镇压,孝陵卫军人拼死抵抗。激战中,以寡敌众的明军只剩下18人,而击毙300余名清军,最终全部战死。 到顺治二年九月初,江南各地大规模的反清活动相继被镇压,各府县的局势渐趋平静,多铎也率八旗军主力北返。尽管因反剃发而引起的江南各地反清起事大多宣告失败,但一些抗清武装仍在坚持活动。顺治三年(1646)正月,明朝宗室瑞昌王就曾率义军对江宁城展开攻击。 瑞昌王名朱议沩(亦作朱议泐),系明宗室石城王的后裔,明朝灭亡后流落到江南.从事抗清活动.被南明隆武政权封为瑞昌王。顺治二年闰六月,瑞昌王与原明朝副总兵钱国华在溧阳南山一带聚众千余人,起兵抗清。瑞昌王义军首先攻占了临近溧阳的广德州建平县(今安徽郎溪),此后,他们兵分两路,瑞昌王向南进攻广德州城,钱国华则率军围攻溧阳。不过,两路攻势都再无进展,瑞昌王围困广德一月有余,却始终不能破城。钱国华数次进攻溧阳城均告失败,于七月间战死城下。此后,瑞昌王率部继续活动于广德、孝丰(今属浙江安吉)等地。 进军江宁,恢复明朝的南都,是瑞昌王的重要目标。当时,江宁城外数千名被裁革的明朝孝陵卫军人大多已加入瑞昌王武装。此外,江南各地在战乱之后,“多废闲武弁、裁汰兵丁,亦有西北辽人无处归者”。在清朝官员看来,这些人全是潜在的危险分子,他们积极响应瑞昌王这样的反清领导者,“但有召集,遂多蚁附”。 …… P28-30 序言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人关、定都北京,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南明政权。次年五月二十四日,清军进逼南京,明臣赵之龙、钱谦益献城投降。自此,这座享有“六朝古都”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告别了明代先为京师、后为留都的突出地位,迈进了历经二百六十余年的清代。 清代南京仍然是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在清王朝版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是江南省省城所在地,还是两江总督、布政使、江宁织造、驻防将军等文武要员的治所所在。康熙帝与乾隆帝各自进行六次南巡,都将南京作为巡幸的必经之地,充分体现出清廷对此地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清代南京是中国南方地位最重要、最特殊的城市。 清代南京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商业枢纽和消费城市。“旅舟商舶,络绎奔凑”,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丝织业是清代南京的支柱产业,因量多质优而在全国拥有广阔的市场,有“江绸贡缎甲天下”之美誉。江宁织造局是清代江南三大织造局之一,承担宫廷织造重任。康、雍年间的曹氏家族,先后共有3代4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可谓炬赫一时。文学巨匠曹雪芹的《红楼梦》,更使江宁织造曹家在后世家喻户晓。 清代南京还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文化中心和教育、科举重镇。有清一代,南京书坊林立,“刻书之风,已远过闽、蜀”,无论是官方刻书、坊肆刻书,还是私家刻书,均盛极一时。著名藏书家、藏书楼蔚为大观,丁氏心太平庵、甘氏津逮楼、朱氏开有益斋,皆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宁书院,特盛于他省”,闻名遐迩者如钟山书院、惜阴书院等,众多先贤曾在此讲学。江南贡院承担着江苏、安徽两省的乡试,选拔了大批人才。清代南京亦是人文渊薮,流寓南京的文人群体,可谓群星璀璨,名家辈出,顾炎武、姚鼐、戴震、钱大昕、袁枚……这些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为南京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记。《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一批以南京为主要背景的清代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文人心中难以割舍的“金陵情结”,也为今人了解南京昔日的风俗民情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在原下关区静海寺被迫签订,风雨飘摇的晚清帝国被迫踏上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在这场激荡中国社会的大变迁、大转折中,南京始终身处历史漩涡的中心,成为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路浩荡、定都“天京”,农民阶级波澜壮阔的起义斗争、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在这里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1865年,在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倡导下,以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代表的近代军工业艰难起步,这里激荡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呼声;胜昌机器厂、南洋印刷官厂、金陵电灯官厂、浦镇机厂等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壮大,这里见证了传统工商业、手工业的没落和解体;1899年,金陵关正式开关,洋商、洋轮、洋码头、洋货大量出现,新式学堂、新式图书馆、新式医院纷纷创建,煤油灯普遍使用、大马路开辟通车,传统的城市面貌为之一新、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势不可当,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再次迈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清代之于南京,是一个充满了变数和转折、夹杂着稳定与动荡的时代;南京之于清代,是一个见证了其发展史与繁荣史、屈辱史与抗争史的重要中心城市。而今日之南京,清代的历史遗存渗透在方方面面,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蕴藏在保存至今的建筑与典籍中,也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街巷和记忆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她的文化内涵与气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是南京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形成了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为目标,坚定不移用文化熔铸城市发展之魂,坚定不移推进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城市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显著增强,朝着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为实现“三争一创”的南京追求传播正能量,为谱写好中国梦南京篇章凝聚起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以古鉴今知兴替,兴衰荣辱记心间”。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在宁高校和社科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编纂的《南京通史》,正是这样一部纵贯古今、笔力雄浑的鸿篇巨制,本书继《六朝卷》、《民国卷》、《明代卷》陆续问世后,《清代卷》也即将付梓,为我市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又一宝贵精神财富,是值得载入南京文化建设史册的一件大事。本卷对清代南京的政治、经济、城市管理、文化、宗教、教育、科举,以及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晚清城市变迁等都作了翔实的论述,其视野宏大、目光深邃、考证严谨、逻辑清晰,堪称了解清代南京的一部“百科全书”。相信本书将带领着广大读者揭开一幅深沉的历史画卷,在对城市历史追本溯源的回顾中,更鲜明地提炼出南京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血脉;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南京人”的精、气、神所在。在此谨向为此书编纂、出版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谢忱,并乐为之序。 后记 2000年前后,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组织在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着手编撰《南京通史》,全书共分八卷。在茅家琦、蒋赞初、张宪文、梁白泉等先生的推荐下,本人斗胆承担了《南京通史·清代卷》的主编工作。 当时组织了一个编撰小组,成员除本人外,还有马伯伦、韩品峥、韩文宁等几位先生。 编撰小组开展的工作,主要是讨论、拟定《南京通史·清代卷》的大纲。经前后一年多的讨论,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撰小组由本人执笔,撰写了全书的章、节、目三级提纲。不过,该书的撰写工作,很快就进入停顿状态。而撰写工作之所以未能如期进行,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代南京史的资料工作和基础研究严重不足。除南明史、太平天国等少数专题外,其他许多领域的研究概付阙如。平心而论,清代南京史的编撰条件在当时并不成熟。 前些年,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李兰主任,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又重新开始推动《南京通史》的编撰工作。接任的张立新主任、颜一平副主任则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京通史》各卷的编撰工作重新启动,大有起色,并先后出版了《六朝卷》、《民国卷》、《明代卷》。在此情形下,本人也勉为其难,重新组织人马,开始《清代卷》的编撰工作。好在近十余年来清代南京史资料整理和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条件已相对成熟。经过近四年的艰苦努力,本书最终得以完成。 《南京通史·清代卷》全书的章、节、目三级提纲,在原来的基础上由夏维中重新拟定。绪论由夏维中撰写;第一章由王刚撰写;第二章由王刚、夏维中撰写;第三章由王刚、夏维中撰写;第四章由王玉朋撰写;第五章、第六章由孟义昭、夏维中撰写;第七章由张晖撰写;第八章由王刚(第一、二节)、张铁宝撰写;第九章除第一节部分内容和第二节分别由张铁宝、王玉朋撰写外,其余部分由于静撰写。大事记、参考文献由王刚、孟义昭、张晖、王玉朋编写。夏维中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并对第六章、第九章的部分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动。韩文宁、王刚、王玉朋、张晖、孟义昭承担了本书的校对工作。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一直关注和支持本书的撰写工作,并作为本书的特邀审读,审阅了书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撰写了序言,为本书增色不少;杨新华、胡阿祥、张学锋、马俊亚、罗晓翔、韩文宁、丁骏、胡正宁、赵芳、孙敏等老师也从各个方面给予了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承蒙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于百忙中作序。南京市市长缪瑞林担任本书编委会主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项雪龙,副市长陈刚和市政府秘书长林克勤、副秘书长杨晓阳等领导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清代南京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课题,大概还需要几代学者长期的努力和关注,方能大放异彩。本书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初期成果,聊胜于无,舛误难免。抛砖引玉,尚待来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