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
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
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
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
学翻译奖得主许渊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约翰·克里斯托夫(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 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 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 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 学翻译奖得主许渊冲 后记 美化之翻译 美化之翻译,就是化原文之美为译文之美,而且能使 读者乐之的翻译。 一 六十年前,我读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欣喜 若狂;六十年后,我读许渊冲译《约翰·克里斯托夫》, 喜出望外。克里斯托夫是我的老朋友,克里斯托夫是我的 新朋友。温故知新,心心相印。傅雷生于1908年,比我大 十岁;许渊冲生于1921年,比我小三岁。我和许渊冲是西 南联大同学,他在外文系,我在数学系。当年我们发黑如 漆,风华正茂;如今我们白发苍苍,饱经沧桑。我们都到 了所谓耄耋之年。可喜的是我们都有一颗年轻不老的赤子 之心。我读过他写的《追忆逝水年华》和《诗书人生》, 写得很精彩,我很喜欢。 傅雷的全译本出版于1946年。傅雷时年三十八岁。我 至今还保存着上海骆驼书店出版的1948年的版本。许渊冲 的译本出版于2000年。他已是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了。 傅雷(1908—1966)上海南汇人。早年留学法国,回国 后从事法国文学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十 余部,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托 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等,共翻译三十三部外国文学名 著。他的译笔流畅,有气势,富于文采,自成一格。1958 年被打成右派,1959年摘掉右派帽子,1966年和夫人朱梅 馥自杀身亡,时年仅五十八岁。傅雷曾说过:“译书的标 准应当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 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这是很高的标准。柯灵说:“ 像傅雷这样踏踏实实、刻苦耐劳、卓有成就的文艺家,正 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财富。”(陈引驰、杨扬、傅杰编《文人 画像一柯灵(怀傅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第 397、401页) 许渊冲1921年生,江西南昌人。北京大学教授、文学 翻译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继上清华研究院 。1946年去法国留学,195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学 院、张家口外国语学院、洛阳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任教 。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将中国古诗词和毛泽东诗 词译成英、法韵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楚辞》《诗经》 《唐宋诗》《唐宋词》《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国不朽 诗三百首》《中诗英韵探胜》和《毛泽东诗词》。许渊冲 译的世界文学名著有:《约翰.克里斯托夫》《哥拉·布 勒尼翁》《红与黑》《包法利夫人》《人世之初》(《人间 喜剧》第二卷)等。六十年翻译了四十本书。他写的文章有 :《美化之艺术》《译诗六论》《翻译的哲学》《比较翻 译学》《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等六十多篇。他的 论文集有:《翻译的艺术》。他还写了两本回忆录:《追 忆逝水年华》和《诗书人生》。至今已出版了五十多本书 。他译的《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得 到了国内外的好评。墨尔本大学美国教师Jon Kowallis说 他的《楚辞》英译“非常了不起,当算英美文学里的一座 高峰”。 为什么《约翰·克里斯托夫》有这么大的魅力,成为 全世界热爱和平、热爱真理的人们的朋友?罗曼·罗兰在 此书的后序中说:“友爱是这部作品的源头活水,从绝望 中却流出了英雄主义精神的长江大河。”“我把这本不是 不朽的书献给一切不是不朽的人,书中的呼声要说的是: ‘兄弟们,互相亲近吧,忘记我们的分歧,思考我们不得 不共同对付的苦难吧!我们之间没有敌人,没有坏人,只 有可怜的人;而我们唯一持久的幸福是互相了解,以便达 到互爱的目的:智慧和爱,这是在我们生前与死后的两个 无底深渊之间,能淹没黑夜的唯一光明。’”“《约翰’ 克里斯托夫》永远是新生一代的战友。《克里斯托夫》一 直是‘全世界英勇斗争、受苦受难取得胜利的自由男女’ 的兄弟。” 罗大冈在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1980年版的 译本序言中指出:“《约翰·克利斯朵夫》最根本的、总 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无 可怀疑的现实主义价值,主要就在于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手 段表现了这种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人道主义,是 罗曼·罗兰全部作品的灵魂,也是小说《约翰·克利斯朵 夫》的灵魂。”他又说:“译者傅雷的谨严的工作态度和 流畅的文笔,对于这部世界名著在我国的流传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罗大冈是北京大学教授、文学翻译家。罗曼· 罗兰的另一部巨著《母与子》就是他译的。罗大冈在序言 中说:“罗曼·罗兰(1866-1944)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和《母与子》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法国资产阶级进 步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罗曼·罗兰用十年时间(1903 —1912)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获得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许渊冲要重译《约翰·克里斯托夫》呢?他在 译者序言中说:“我认为重译是提高翻译水平的一个好方 法。我曾说过: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而重译则是 两个译者之间、有时甚至是译者和作者之间的竞赛。”“ 二十一世纪的翻译家应该和作家不分高下,所以我要和傅 雷展开竞赛。”“重译《约翰·克里斯托 目录 原序 第一卷 黎明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清晨 第一部 约翰·米歇尔之死 第二部 奥托 第三部 蜜娜 第三卷 青春 第一部 于莱之家 第二部 莎冰 第三部 阿达 第四卷 反抗 第一部 流沙 第二部 失落 第三部 解脱 作者和影子的对话 第五卷 市场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六卷 安东妮蒂 第七卷 楼中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八卷 女友 第九卷 燃荆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十卷 新生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别了约翰·克里斯托夫 我译《约翰·克里斯托夫》 美化之翻译 精彩页 第一部 当潮湿的浓雾开始消散, 太阳软绵绵地显露…… 《炼狱》第十七歌 江流滚滚,声震屋后。从天亮的时候起,雨水就不停地打在玻璃窗上。漾漾的雾气凝成了水珠,涓涓不息地顺着玻璃的裂缝往下流。昏黄的天暗下来了。房子里又闷又热。 新生的婴儿在摇篮里动来动去。虽然老爷爷进门的时候脱了木靴,他的脚步还是踩得地板咯咯作响:婴孩哭起来了。母亲把身子伸到床外,想让他不要哭;老祖父摸摸索索点着了灯,免得孩子怕暗。灯光照亮了约翰·米歇尔通红的老脸,又粗又硬的白胡子,要找岔子的神气,一双灵活的眼睛。他走到摇篮旁边。他的外套闻起来有一股潮味;脚上拖着一双大蓝布鞋。路易莎做了个手势,叫他不要过来。她的淡黄头发几乎白了;她的面目消瘦,绵羊般温顺的脸上有些雀斑;她的嘴唇很厚,但是没有血色,并且老合不拢,即使微微一笑,也显得畏畏缩缩;她怎么样也看不够似的盯着孩子——她的眼睛很蓝,迷迷糊糊,眼珠只是小小的一个圆点,却深藏着无限的脉脉温情。 孩子醒过来又哭了。他模糊不清的眼睛东溜西转。多么可怕!一团漆黑,突然而来的耀眼灯光,头脑里乱七八糟的错觉,周围的熙熙攘攘,压得他透不出气的黑夜,高深莫测的阴影,影子里恍惚射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线一般,蹦出了尖锐的感觉、痛苦、梦幻;这些大得吓人的面孔俯下身子来看他,这些眼睛穿透了他的身子,深入到他的心窝,而他却感到莫名其妙!……他没有气力叫喊;恐惧把他钉在摇篮里,一动不动,他睁大了眼睛,张开了嘴,喉咙里直喘气。他的大脑袋似乎肿了,皱起了奇形怪状、不堪人目的皱纹;他脸上和手上的皮肤褐里带紫,还有黄斑…… “老天爷!他长得多难看!”祖父用深信不疑的口气说。 他把灯放在桌子上。 路易莎像挨了骂的小姑娘似的噘起了嘴。约翰·米歇尔瞟了她一眼,笑了。 “你总不会要我说他长得好看吧?我就是说了你也不会相信。得了,这也不能怪你。娃娃都是这副长相。” 灯光和老爷爷的眼光把孩子吓呆了,好不容易才脱离了一动不动的状态。他又哭了起来。说不定是他从母亲的目光中,感到了对他的疼爱,怂恿得他吐苦水了。路易莎伸出手臂对爷爷说: “让我抱抱。” 爷爷照例先发一通议论: “孩子一哭,可不应该迁就。叫就让他叫去。” 但他还是走了过来,抱起孩子,唠唠叨叨地说: “从没见过这么难看的。” 路易莎用发烧的双手接过孩子,抱在怀里。她不知所措地笑了一笑,却心醉神迷地瞅着他。 “哦!我的小宝宝,”她不好意思地说,“你多么难看,你多么难看,我多么爱你啊!” 约翰·米歇尔转过身来,走到壁炉旁边;他板着脸拨了拨火;但他一本正经、闷闷不乐的面孔掩盖不住内心的微笑。 “好媳妇,”他说,“得了,不要难过,他的日子还长着呢,会变好的。再说,难看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他做个好人,我们也就别无所求了。” 孩子一接触到母亲温暖的身体,立刻安静下来。听得见他扑哧扑哧、咕咕噜噜地吃奶。约翰·米歇尔在椅子上稍微把头往后一仰,又郑重其事地说了一遍: “做个正派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 他沉默了一会儿,考虑要不要把这个意思说得更清楚一点;但他再也找不到什么词儿好说,于是,又沉默了片刻,才不自在地问道: “你的丈夫怎么还不回来?” “我想他是在戏院里,”路易莎畏畏缩缩地回答,“他要排演。” “戏院已经关了门。我刚从门口走过。他又在说谎了。” “不,不要老是怪他!也许怪我没听清楚。他说不定是讲课耽误了。” “那也该回来了。”爷爷对解释并不满意地说。 他犹豫了一阵子,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低声问道: “他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 “不是,父亲,不是。”路易莎赶快回答。 爷爷瞧住她,她不敢看他的眼睛。 “你没有说实话,你在骗我。” 她悄悄地哭了。 “老天爷!”祖父叫了起来,踢了壁炉一脚。拨火棒嘁哩哐啷掉到地上。母亲和儿子都吓了一跳。 “父亲,我求求你,”路易莎说,“不要把孩子吓哭了。” 孩子有几秒钟不知道如何是好,到底是哭呢还是吃奶;既然不能同时又哭又吃,他就照常吃奶不误。 P3-5 导语 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里斯托夫(上下名家全译本)》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 本书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夫的历险记,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 序言 20世纪的世界文学名著中,最能引起一代人共鸣的, 可能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早在五十年 代,这本书就是北京大学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到了六十年 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批判了 这部小说中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说也奇怪,“文革”十 年浩劫之后,在北京大学,这部作品又成了三十几部世界 文学名著中的必读书之一。由此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之 大。为什么呢?罗曼·罗兰创造约翰·克里斯托夫的时候 ,是以音乐家贝多芬为蓝本的。贝多芬通过超越痛苦,争 取欢乐的一生,对后来人具有典型的意义。贝多芬的名言 “为了更美,没有一条清规戒律是不可以打破的”,更鼓 舞了年轻一代人争取完美幸福的斗志。更兼罗兰写这本书 ,还加进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者阅读时,再用自己的切 身体会来印证,于是,本书就如浩荡的江声传遍全球了。 1932年,罗曼·罗兰对一个德国的采访记者说过:“ 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法国人,但是我从来就对本国人和外 国人一视同仁。从小时候起,我吸收的营养来自法国的高 乃依和莫里哀、德国的席勒和贝多芬、英国的莎士比亚和 狄更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俄国的托尔斯泰。我没有停 留在表面的矛盾上(不管是时代的还是国家的冲突),而 是深入内心,发现无论在哪里,人心都是一样的。” 罗兰接着说:“当我开始写我的人物时,我发现这个 人物立刻唤起了世界各地人的共鸣。多少俄国青年、印度 青年、中国或日本青年、南北美洲的青年,还有欧洲邻国 的青年,都给我写信说:‘我是约翰.克里斯托夫!’当 然,他们给克里斯托夫穿上了本国的服装,俄国的、日本 的、印度的,不管是哪国的,那有什么关系!在不同的服 装之下,流着相同的友爱的血液。” 1886年,罗曼·罗兰二十岁时,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 学校。1887年5月8日的日记中记下了他的学习成绩:顾弥 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中等”,文法知识“薄弱”,历史和 法文成绩“优秀”。所以他在5月15日的日记中说:“我要 学习历史。”但在课余,他从世界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 从小他就是个国际主义者,喜欢读莎士比亚的作品, 甚至超过了法国的戏剧。他在1884年报考高师,读莎士比 亚的时间比温书的时间还多,结果没有考取,“就是因为 我把最好的时光都给了莎士比亚。我把他整个儿吞下去了 ,或者不如说,我被他整个儿吞下去了”。考入高师之后 ,他在日记中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令人倾倒,但是只能 阅读,不能上演。”他还比较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和拜伦的《曼弗雷特》,说:“哈姆雷特是绝对的怀疑; 曼弗雷特却完全是虚无主义。在哈姆雷特身上,意志已经 死亡;在曼弗雷特身上,却连欲望本身也死亡了。”又说 :“《哈姆雷特》有三场戏写得特别好:一是老王显灵; 二是假戏演真事;三是生死决斗。”由此可以看出罗兰批 评精神的发展。 罗兰崇拜的英雄不是用思想或武力取得胜利的人,而 是有伟大心灵、伟大性格的人物。伟大的性格往往是在和 命运做斗争中形成的,一方面和外在世界,另一方面也和 内心世界。罗兰在高师毕业后,开始创作革命戏剧和《名 人传》,歌颂英雄人物和伟大的心灵。他的戏剧多数没有 上演,《名人传》却为他取得了声誉。他在《贝多芬传》 中写到《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时说: 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 。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大军,男高音那热烈 而急促的歌唱,以及所有那些令人震颤的乐章,我们在其 中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呼吸的节奏和受启迪而发出 的呼喊,使人看到他正穿过田野,一边还在作曲,如痴如 醉,激动狂放,犹如李尔王在雷雨中。 比较一下《约翰·克里斯托夫》第四卷第一部《流沙 》中对欢乐的描写: 欢乐,欢乐的狂热,照耀今天和明天的太阳,开天辟 地、创造的欢乐!没有创造就没有欢乐。不会创造就没有 生命。其他一切都是浮光掠影,在大地上漂流,与生命并 没有关系。人生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斗 争——都是这独一无二的熔炉里流出来的光辉力量。甚至 那些在伟大的熔炉中没有立足之地的野心勃勃、自私自利 、花天酒地、无所作为的人,也千方百计,要从炉火的回 光返照中,沾光取暖。 创造,肉体也好,精神也好,都要冲出躯壳的牢笼, 在生命的狂风暴雨中冲锋陷阵,成为开天辟地的神灵。创 造就是消灭死亡。 在《贝多芬传》中,欢乐征服了痛苦;在《约翰·克 里斯托夫》中,创造的欢乐消灭了死亡。这就是克里斯托 夫和贝多芬在精神上的血缘关系。 …… 1892年10月,罗兰和犹太教授的女儿克洛蒂结婚,八 年之后,他们离婚了。在《约翰·克里斯托夫》第四卷第 一部《流沙》中,也有犹太才女于蒂思的故事。 克里斯托夫就见到了于蒂思……从正面看来,喜怒哀 乐的表情并不分明,叫人捉摸不定,显得内心复杂……她 喜欢深入到人的内心,来衡量人的价值……看到人的缺点 和弱点(那是打开人心的钥匙),看出人心的秘密,这是 她掌握别人的办法。但她对胜利并不流连忘返;也不利用 她的战利品。 两个人——女的感情细腻,男的本能强烈,天生的聪 明……眼看自己只能够对他的理智施加影响,(而女人的 影响要使男人失去理智才更有价值!)她感到有点丢脸… …她习惯于随心所欲地践踏那些软骨头的思想。但她认为 她认识的那些年轻人都太平庸,控制他们并没有什么乐趣 。 1912年,罗兰和一个年轻的美国女演员达丽同居,两 年之后,欧战爆发,达丽回美国去了。《约翰·克里斯托 夫》第四卷第二部《失落》中写到一个莎剧女演员柯琳娜 ,其中可能有达丽的影子。 她并不像莎士比亚剧中的奥菲利娅。这是个漂亮的女 郎,高大,结实,苗条,像一尊希腊女神的塑像:艾勒克 特儿或卡桑德拉。她浑身洋溢着生命力。虽然她努力不演 得出轨,但她的肉体,一举一动,一笑一眨眼,都流露出 青春和欢乐的魅力。美丽的肉体有多大的能量!克里斯托 夫刚刚还毫不留情地批评哈姆雷特的表演,现在看到奥菲 利娅并不像他想象中的人物,却并不感到遗憾,反倒毫不 惋惜地为了台上的女角而牺牲心中的形象。 柯琳娜问他弹的是谁的作品;一听说是他自己的,不 禁大叫起来……一个德国人居然碰到了一个法国知音,真 是惊喜交集……柯琳娜却要求他再弹一次,而且站了起来 ,把调子从头到尾唱了一遍,几乎一个音符也没有背错。 这时克里斯托夫简直惊喜若狂了! 在《约翰·克里斯托夫》中,我们看到了一片心灵的 海洋。 《约翰·克里斯托夫》第一句,傅雷译成:“江声浩 荡,自屋后上升。”有人说是译文胜过了原文,有人却说 声音不能浩荡。我看如果说“江流滚滚,声震屋后”,也 就可以算是译笔生花了。贝多芬说过:“为了更美,没有 一条清规戒律是不可以打破的。”原文也并不是不可超越 的文本。英国19世纪作家王尔德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父 母,不是思想的产儿。”新世纪语言学革新派更认为语言 不但表达意义,而且创造意义。我译的《约翰·克里斯托 夫》就合理地表现了语言的创造意义。 2002年8月22日 内容推荐 《约翰·克里斯托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最杰出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托夫的德国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斗争的一生,刻画了一位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满怀生命热情却屡遭敌对世界误解的艺术家形象,反映了一代具有人文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知识分子艰难的成长历程。 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对为人类正义事业而奋斗的普通人民作了热情洋溢的歌颂。其别开生面地将音乐渗透到作品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之中,赋予小说交响般的乐思、情绪和节奏,开创了文学史上音乐小说的先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