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序 第一章 由海而生的州城 海岸变迁 城市临海而建 港口随海而迁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 东夷文明的丝路密码 徐福东渡与东亚丝路 海上丝路“第一程” 第三章 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路“第一程” 海中大洲 徐福东渡与海陆丝路 第四章 海陆丝路发展的鼎盛时期 陶瓷之路 茶叶丝路 文化之路 鼎盛时期的海州 第五章 海陆佛教之路 海上佛教之路 陆上传经之路 道、佛教并存 第六章 盐业发展与城市崛起 天下淮盐 淮盐与古海州水运 盐业发展与城市崛起 第七章 军事重镇与城池建设 国家战略重镇 烽火鸣镝 战争的历史凝固 古代军事城池的建设 北城 第八章 明清禁海与海陆丝路 明朝海禁 清朝“海禁” 开海展界 明清文学名著中的海陆丝路 清代的海州 第九章 陇海铁路奠定丝路复兴基础 陇海铁路 陇海铁路与东方大港 陇海铁路与连云市 第十章 海陆丝路交汇点 新亚欧大陆桥演绎现代丝路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与运营 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海陆丝路的巅峰时代 第十一章 国际性海港城市 城市格局的变迁 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自然景观与城市建设相得益彰 发展新蓝图 参考文献 精彩页 海岸变迁 地质的运动带来海岸的变迁,使连云港地区成为研究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的典型区域。悠久的历史中蕴含的“特例”而非“通识”已经超越了那些王朝更迭的遗迹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成为研究中国沿海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依据,从而具有了文化人类学的意义。 岸线变迁 锦屏山的前世来生 海州的锦屏山隐藏了众多可供研究者挖掘的关于海陆丝路的历史,而沧海桑田在连云港市最典型的变化也莫过于此山。 以海州锦屏磷矿为例。锦屏磷矿位于锦屏山,始建于1919年,1956年重建,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磷矿,对其地质研究发现,这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磷矿床,这种磷矿具有上下两个含磷层位,所含的磷是10多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形成于10多亿年前元古代浅海环境。若时光退回十几亿年前,我们看到的锦屏山地区是沧海浩淼,鱼、虾等富含磷物质的生物躯体在广阔的浅海处沉积,这些海底沉积物经过前震旦纪变质岩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磷灰石矿。 连云港市是一座与锦屏山沧海桑田变化紧密联系的历史悠久的城市,最早的先民来自泰沂山系独立发展和孕育的“山东大岛”上的“沂源人”。“沂源人”是东夷也是连云港地区最早的人类始祖,是“沂源”诞育了最早的东夷族团。而锦屏山浅海环境经过多次海陆变迁,距今16000—15000年前的维尔姆冰期极盛期,由于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中国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成为一片广袤的“黄海盆地”,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海平面最低的时期。到了旧石器时代,锦屏山周围已形成优良的海滨环境,依山面海,气候适宜人类在此渔猎繁衍。“沂源人”从沂蒙山麓的洞穴中走出来,沿着沂、沭河来到今日的郯城马陵山、东海县大贤庄、海州区锦屏山的桃花涧等地,打制石器、狩猎采集,开始他们新的生活。再到后来有了社祭、岩画和太阳刻石,由原始的太阳与星座、白天和夜间的对比观察而形成的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岩画,为中国考古界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 维尔姆冰期结束,天气开始回暖,冰川融化,海平面迅速上升,海侵开始。苏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也同遭海侵,其时由北向南的海岸线,约在今燕尾港、陈家港、建湖、海安、如皋和南通一线。连云港地区的古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需要,在近海山麓台地从事原始的狩猎经济。发达的细石器小石叶工业、氏族集体洞穴聚居生活、人类“群”的社会组织出现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天人互动,产生了天体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海州锦屏山将军崖岩画中“基岩凹穴”凿刻,被当代最新的科技手段——微腐蚀法测定为距今11000年左右,是细石器时代原始宗教意识在岩画上的反映。将军崖岩画是从凿刻最原始的“基岩凹穴”符号开始的,作为细石器时代的文化形态作品,带有原始的巫术性质,并且与狩猎经济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是古人类没有发明文字符号之前最早的文化创造之一。“基岩凹穴”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不仅出现在将军崖岩画,在新疆、内蒙古、宁夏、河南等地也都有发现,如河南具茨山中发现有远古奇异的岩画、壮观的城堡、神秘的石棺墓葬。在澳大利亚、印度、法国和南美地区也有类似发现。 全新世从11700年前开始,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也是人类进化的野蛮时期。此时的连云港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较高,海水到达海州湾两侧前缘马陵山前。“沂源人”的活动以及细石器的遗存,在连云港马陵山、锦屏一带有所发现,向东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海侵、海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初期,连云港地区有几次海侵和海退。 第一次海退,发生在距今6800—5900年时期,是一个低海平面,锦屏山周围短暂成为陆地,海岸线维持在郑园东一南云台东一大伊山东,锦屏山和南云台山之间的黑风口古海峡曾短暂成陆。徐军等专家研究认为,这一次海退是在北辛文化时期,连云港地区的土著郁夷,由山麓台地向海岸移动,更贴近海滨。可以证明的是考古发现有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村、陶湾、二涧、将军崖、朝阳、灌云大伊山、东海荥湖和赣榆苏青墩,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海拔5一10米的丘陵山地边缘的洪积阶地和未遭受海侵影响的丘陵岗地上。 第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5600年前,海岸线在郑园一洪门一锦屏山东一大伊山西线,岸线以东的广大地区为滨海浅海环境。这一时期的海侵与连云港大汶口文化遗址数量突然减少、古遗址退缩到山麓洪积阶地(二涧)和西北部的丘陵岗地(荥湖)相吻合,只发现东海县荥湖和连云港锦屏山二涧村二处大汶口时期文化遗址,出现较大面积的空白区,文化层多有缺失现象。 P9-11 导语 作者对连云港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有序梳理,在千头万绪中探寻一条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代表连云港城市特质的主线,寻找一种浓缩连云港发展历史的载体。全书史料翔实丰富,以丝路为线,以文化为质,政经人文,军事宗教……呈现出底蕴厚重、历史连贯且海陆交汇因而具备开放性、国际性的城市特质,在中国的开放布局中具备特有的价值。 全书结构均衡,行文雅致简洁,索古述今,较为完整地勾勒出连云港市的前生今世。 序言 一般而言,传记多是给人物写的,可能是给一个人写 ,也可能是给若干个人写,或者给一个群体写。给一个城 市写传记,到目前还不多见。 但是,每一座城市都应当有一部属于自己的传记,连 云港市也是这样。 一 写人的传记,应该触及人的灵魂。写城市的传记,应 该体现城市的特有价值,体现城市吸引世人的独特文化。 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有价值和独特文化,每座城市 凝固的历史都受孕于这座城市的价值取向。《连云港传》 的任务应该是对连云港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有序梳 理,在千头万绪中探寻一条贯穿城市发展始终的、能代表 连云港城市特质的主线,能浓缩连云港发展历史的载体。 连云港的特有价值、特有文化是什么呢?一言以概之 ,这是一座与丝路结缘两千年的城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交汇点,她赋予连云港开放性、 国际性的特质,使这座城市具有厚重的历史责任感,这就 是维系这座城市精神的灵魂。这个灵魂所依附的载体:海 陆丝路——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赋予连云港双 向开放、通向世界的区域特色,展现了连云港在中国开放 布局中的特有价值。 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丝路沿线的许多城镇,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都对丝绸之路的维护、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 贡献,如西域丝路南道的于阗、楼兰,北道的龟兹、焉耆 、高昌,河西的敦煌、武威,以及中原地区的固原、长安 、洛阳,甚至有些今天看来比较偏远的城镇,在丝绸之路 漫长历史的某个时段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天 位于陕西最北端靖边县的统万城,能有多少人关注?但在 439年北魏灭河西的北凉政权,打通了从河西经过薄骨律( 灵州)、夏州(统万城),沿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到达北魏首 都平城的捷径之后,却是西方世界与平城交往线上的关节 点。有些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国,如古楼兰国,也早已随着 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成为过眼云烟,留下诸多难解 之谜。 但是,连云港不同,在海陆丝路发展史中,具有标志 性、唯一性和延续性。 标志性。海上丝路发展史中,秦代徐福率童男童女和 百工等数千人于古朐港东渡日本,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东亚航线的起点,早于郑和下西洋1000多年,是有文字记 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事件,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海外 交往的成功实践。陆上丝路发展史中,秦始皇立秦东门阙 ,秦代的驰道——山川东海道联系朐县与咸阳,使海州成 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唯一性。在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洛阳,丝 绸之路文化的辉煌在敦煌,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在新疆;海 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在泉州。连云港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 系不如西安、敦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不如泉州 。但是,连云港是同时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有 紧密联系的区域,是西向陆上丝绸之路、东向海上丝绸之 路的双向起点,又是丝绸之路东向、海上丝绸之路西向的 枢纽,用周绍良先生28年前的话说“连云港地区自古以来 就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用现代的词 汇讲,是“交汇点”,这个特殊的角色在国内是唯一的。 连续性。就如连云港是一个几千年历史连贯性的城市 一样,连云港与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也具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连贯性。纵观连云港的历史,海陆丝路贯穿 连云港历史发展的过去、当代乃至未来。可以说.连云港 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一带一路”的发展史,“一带一路” 交汇点的建设史。隋唐以降,海州成为大唐帝国和新罗、 日本交往的重要城市,大量来往于海上贸易的新罗人在宿 城设立新罗所与新罗村,海州是海上对外运输线中不可或 缺的一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州的云台山作 为江海关的所在地,与广州、漳州、宁波一起被指定为对 外通商口岸。在近代,孙中山先生关于连云港建设成为东 方大港的构想和陇海兰新铁路的贯通,连云港成为新亚欧 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的桥头堡。在当代,多重国家战略叠 加,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战略支点,新亚 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节点城市、上合组织出海基地、江苏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战略先导区。“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中国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和哈 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四次共同出席该项目签订协议 、建成运行仪式的“中哈物流基地”在连云港落地,更是 凸显了连云港的特殊区位和时代责任。 回顾连云港历史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轨 迹,秦汉以来曲折多变,唐宋达到鼎盛,明清落入低谷。 但连云港与之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新亚欧大陆桥从太平洋 西岸的连云港穿越10870公里的欧亚大陆到达荷兰的鹿特丹 ,使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板块和最大的海洋有了交通的便利 和联系的节点;“一带一路”倡议又赋予这条亚欧国际大 通道更广阔、更厚重的责任与意义。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海陆丝路畅则连云港兴旺,海陆 丝路断则连云港衰落。现代丝路的兴起,“一带一路”倡 议的践行,连云港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 连云港是一个底蕴厚重、历史连贯的城市。我们说连 云港与海陆丝路结缘两千年,只是以徐福东渡为时点。事 实上,连云港厚重的历史文化中隐藏了许多与同时代相关 的海陆丝路之谜,这些丝路之谜的年代远超两千年,如东 夷文明蕴含着早期海、陆丝绸之路的密码,冰川时代连云 港与日本九州、秘鲁的联系,将军崖岩画中的文化内涵对 日本岛乃至美洲大陆的影响等。这些内容本书已经有了初 步涉足,更多的内容有待于我们今后更深入地研究。 连云港还是一个碎片化严重的城市。 首先是迁徙性导致碎片化。自然地理环境的沧海桑田 ,海陆沉浮,在连云港市境,特别是在古代、近代的海陆 互换过程中尤为活跃。孔望山是4000多年来黄河改道多次 夺淮入海始终没有被吞没的古文化堡垒,但仍有许多文化 遗产遗物失传、消失,至今留下的一些造像、石刻等遗迹 ,仍有许多难以破解的谜让人追思。云台山原是“海上仙 山”,就如苏轼在《次韵孙职方苍梧山》诗中称赞的那样 :“远托鳌头转沧海,来依鹏背负青天。”自清康熙五十 年(1711年)海涨沙淤,人们可以“策马上云台”。 地理环境演变拉动城市变迁,牵动港口变迁。从公元 前221年秦代首设朐县到今天,2000多年的建置史,名称虽 未改,治所却几易其地,城址屡有迁徙。从秦汉之际朐山 岗嘴秦代方士徐福扬帆东渡蓬莱,到元明时期移址于新坝 ,代之而起青口港、大浦港再到老窑建东方大港。 其次是战争导致碎片化。连云港这块古老的土地,由 于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从上 古东西轴线上的夷夏之战到商、周伐夷;从吴越北上到楚 国问鼎中原;从秦始皇立石东门到南北朝时期的烽火鸣镝 ;从隋、唐一统到金人南侵;从宋金交战到大元帝国的统 一;从元末群雄割据,到朱洪武一统天下;从民国军阀混 战到日寇海上登陆。4000多年战争的硝烟此散彼起,金戈 铁马之声中,城市随之或崛起或衰败,文化也随之或绚丽 多彩或蒙难暗淡。刀光剑影中典籍文献流失,难以还原历 史的硝烟与壮烈,只能从有限的史籍记载中、沉淀的历史 文物中,去寻找逝去海州的史影。 三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文化形态赋予连云港这座城 市厚重的历史。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载体与碎片化共一体 ,使《连云港传》的撰写异常艰难。 在《连云港传》的撰写中,我们要像一只编织丝网的 蜘蛛,在散乱而繁杂的史料中有条不紊地转动织梭,站在 前人的肩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整合史料,化 无序为有机,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连云港“一带一路 ”发展的整体脉络。用“一带一路”这条“项链”,串起 连云港历史和当下的粒粒“珍珠”,让连云港在“一带一 路”的运行轨迹中熠熠生辉! 《连云港传》的撰写,是以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为主干,对连云港历史的一次重新回顾,重新探索和解读 。但碎片化使连云港的发展痕迹、文献资料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史书失记的不足,典籍文献的缺失。重要的历史, 或人或事或遗迹,被碎片的尘埃深深掩埋,成为“失落的 文明”。我们要对现有碎片化的历史文献进行重新梳理, 更要对考古发现、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石刻等进行 再研究、再整理,从中挖掘与我们研究主题相呼应的内容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例如,20世纪在连云港考古发掘 过一定数量的作为唐宋时代外销瓷的各类瓷器,正是这些 五彩缤纷的瓷片弥补了史书失记的不足,还原了古海州地 区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外销陶瓷的重要口岸和航路的历史本 来面目。 连云港海陆丝路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具有文化包容性的人类 文明沟通行为与连续活动。这是一条千古不废的发展之路 。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历史深处走来,其生命力之顽强 ,犹如旷野里见证丝路繁荣的胡杨,生千年,长千年,立 千年,不死不倒又千年。”①这是一项新的、有意义的挑 战性研究,我们为之奉献。连云港文化的特殊性也使我们 交出的作品会有与常规作品不一样的特色,希望大家批评 、指正、包容。 内容推荐 《连云港传》是“丝路百城传记”系列丛书之一。连云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交汇点,既具备开放性、国际性的特质,亦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连云港历史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轨迹,秦汉以来曲折多变,唐宋达到鼎盛,明清落入低谷。但连云港与之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新亚欧大陆桥从太平洋西岸的连云港穿越10870公里的欧亚大陆到达荷兰的鹿特丹,使地球上的陆地板块和海洋有了交通的便利和联系的节点;“一带一路”倡议又赋予这条亚欧国际大通道更广阔、更厚重的责任与意义。 作者是研究新亚欧大陆桥的知名学者,对连云港市的过往兴衰有着深透理解,在书写时既有对过去的深刻剖析,亦有对现实的客观呈现,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