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甫评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莫砺锋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把杜甫的思想活动放在其人生轨迹和时代背景中予以论述,使得杜甫一生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更加清晰,同时可以凸显杜甫相对于其时代的先进意义。对杜甫思想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人生观、政治思想等,也即一般意义上属于“思想史”范畴的内容;二是杜甫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尤其是他在诗学方面的真知灼见。 目录 第一章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二、家庭传统之一:“奉儒守官”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五、时代背景之二:从盛唐到中唐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第二章 广阔的时代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 一、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四、蜀道悲歌: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 五、成都草堂:平凡事物的美学升华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 第三章 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 一、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意象:“意匠惨淡经营中” 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四、诗律:“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五、境界:“凌云健笔意纵横” 六、风格:“沉郁顿挫” 第四章 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二、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 三、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 四、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六、沉重深广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 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 一、文学史观之一:“别裁伪体亲风雅”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 三、文学史观之三:“历代各清规” 四、创作论之一:“颇学阴何苦用心” 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神” 六、审美理想:“掣鲸碧海” 第六章 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 一、主题走向:“子美集开诗世界 二、艺术启迪之一:“天下几人学杜甫” 三、艺术启迪之二:“诗家初祖杜少陵”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五、千家注杜:“少陵自有连城璧” 六、文化意义:“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附录杜甫简谱 后 记 我与杜甫的六次结缘 导语 研究杜甫的论著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既把杜甫当作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又把杜甫当作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其次,本书评、传结合而侧重于评,并试图把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中予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义作了较深刻的阐述。 书前附有杜甫行踪示意图,可使读者对诗人一生行踪一目了解。书后附有杜甫简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 后记 杜甫的传记已经有很多种了,其中冯至先生的《杜甫 传》、朱东润先生的《杜甫叙论》和陈贻焮先生的《杜甫 评传》等几种,我都曾认真阅读且甚感钦佩。但是去年8月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约我撰写《杜甫评传》时, 我还是很爽快地应承下来了。这当然不是因为我自信可以 写出一部超过上述著作的书来,而是另有原因:作为《中 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这本《杜甫评传》在写法上 必须与一般的杜甫传记有所区别。《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主编匡亚明先生在丛书总序中指出,这套丛书的任务是 “通过对每位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 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 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 ,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 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所以本书在把杜甫当作一位文学家进行评述的同时,必须 着重阐明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树,而且必须对杜甫与传统思 想文化的关系予以特别的关注,而这正是其他的杜甫传记 注意得不够的地方。不言而喻的是,本书作为丛书的一种 ,只能以《杜甫评传》为书名,尽管至少有三种同名著作 早已问世了。 本书从去年8月下旬开始动笔,到今年6月中旬完成初 稿,其间除了教学之外,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本书的 写作上了。如今书已写完,对于它自身的长短得失,只能 留给读者去评判,我觉得意犹未尽而想再说几句的是一些 题外话。我热爱杜甫,我很乐意借写评传的机会向这位伟 大诗人献上一瓣心香。也许是由于我命途多舛,又缺乏浪 漫气质,虽然我对李杜之优劣从不敢妄置一词,但总觉得 飘逸的李白离我较远,而沉郁的杜甫离我很近。特别是当 我尝到生活的艰难时(比如躺在被大风刮去茅草的茅屋里仰 望着满天寒星),更深切地体会到杜甫是一位最可亲近的诗 人,他的伟大即在于他的平凡之中,他的大部分诗都是为 我们普通人写的。当我听说一位身居高位的学者肆意贬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作品且声称要追问凭什么称 杜甫为“人民诗人”时,不禁哑然失笑:究竟是谁在这个 问题上更有发言权,是养尊处优的他呢还是千千万万正住 在茅屋里的普通人?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了一种习惯: 在评价古代文学家时,要不厌其烦地指出其“局限”—— 阶级的、时代的,等等。似乎不这样做便不具备现代意识 、不体现理论深度。于是,杜甫便常常因“忠君意识”而 受到种种责备,更其甚者,有人竟指责他没有为解决封建 社会固有的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等等。我对此 一向感到困惑:这样做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人类的文明史 是一个不断地积累、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各个分支上,都 必然体现出后来居上的总趋势,所以任何杰出的历史人物 总是要被后人超越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而现代的科学 家已能用卫星遥感技术来预测地震了;祖冲之最早把圆周 率推算到小数点后面七位,而现代的数学家借助电子计算 机已把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万位以上了。如果我们说张 衡“受到时代的局限”而没有发明更好的地震观测及预测 方法,或者说祖冲之“受到时代的局限”而没有把圆周率 推算得更加精确,这样的话当然不会有什么错,可是那不 是等于什么也没说吗?据我所知,关于科技史的著作中很 少见到此类“论述”。但是在文学史、哲学史的研究领域 内,这样的“论述”却是大量的、经常的,有时甚至是喋 喋不休的。仿佛越是把古人的“局限性”说得痛快淋漓, 便越能显示论者自身的高明。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主体诠 释和现代意识的极大误解,伽达默尔说:“真正的历史对 象不是客体,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物,是一种关系,在 此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 真理与方法》)文学史研究当然是应该体现现代意识的主体 诠释,但在具体的诠释过程中必须时时牢记着对象的“历 史”性质。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现代意识去理解 、诠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地位,而不应该用现代 意识去指责历史人物与现代的差距,因为后者事实上是没 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在本书中力图做到的是:以现代意 识为指导,把杜甫置于他所属的那个时代予以审视,且诠 释杜甫的文学业绩及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意义。 程千帆老师始终关心着本书的写作,在我动笔之前, 他听取了我关于全书框架的构想。在全书完稿之后,他在 病榻上审阅了第六章,指点我许多修改意见。更需要指出 的是,我曾聆听千帆师讲授“杜诗”课,又曾在他指导下 撰写过一些关于杜甫的论文(这些文章都收进了《被开拓的 诗世界》一书),这对我撰写本书有极大的帮助。周勋初老 师也始终关心本书的写作,并在百忙之中仔细审阅了全稿 ,提出了很具体的修改意见。愿两位老师接受我由衷的感 谢。此外,我妻子陶友红女士利用休息时间帮我誊写了大 部分初稿,使原来被我涂改得难以辨认的草稿变得整齐清 晰了,我也对 精彩页 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名动一时,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耶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与日俱增。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 杜甫在晚年所作的《壮游》一诗中回忆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崔”指崔尚,武后久视元年(700)进士及第,官至祠部郎中。“魏”指魏启心,中宗神龙三年(707)举“才膺管乐科”。当玄宗开元十三、十四年(725--726)杜甫十四五岁时,崔、魏二人都已是闲居洛阳的文坛前辈了。他们称誉少年杜甫好像班固和扬雄,可见诗人的才华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没有及第,此时他的诗才却受到了当时在文坛享有盛名的李邕和王翰的赏识。①可是杜甫漫游齐赵与困居长安时,虽曾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高适、王维、岑参、储光羲等人交游唱酬,然而在上述诸人的作品中,却找不到一句对杜诗的称扬之语。直到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五十一岁时,才有任华作《杂言寄杜拾遗》,对杜诗予以高度的赞扬:“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②代宗大历四年(769),即杜甫去世的前一年,又有郭受作《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说杜甫“新诗海内流传遍”,韦迢作《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说杜甫“大名诗独步”。(郭、韦二诗并见《唐诗纪事校笺》卷二四)任华等三人虽然对杜诗称颂备至,但他们本人在诗坛上并无名声,他们的称颂在当时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总的说来,杜甫生前虽然不算是默默无闻,但他在诗坛上的名声不但远逊于李白、王维,而且也不如岑参、储光羲。大历四年(769),五十八岁的杜甫在《南征》诗中感慨万分地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第二年,诗人就在湘江上的一叶扁舟中寂寞地去世了。 杜甫去世后不久,樊晃搜集杜诗编成《杜工部小集》,他在《杜工部小集序》中痛心地说: 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 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当时有几种重要的诗歌选本,如殷瑶编选的《河岳英灵集》,收诗年代起于开元二年(714),终于天宝十二载(753),又有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收诗年代起于肃宗至德元载(756),终于代宗大历末年(779),这两种著名的选本所涵括的年代几乎与杜甫的一生正好重合,然而二书都没有入选杜诗。此外还有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主要选盛唐诗人之作,且以五律等近体为主,但竟然也不及杜诗。由此可见杜诗在当时确实没有得到诗坛的重视。 到了中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唐诗坛上主要的两个流派——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尽管在诗学观点和创作倾向上都大异其趣,但是他们对杜甫都一致推崇,所不同的有两点:第一,元、白诗派推崇杜诗主要着眼于杜诗多写民生疾苦和国政时事,例如元稹《乐府古题序》(《元氏长庆集》卷二三)中赞扬道:“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四五)中则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①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觎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而韩、孟诗派推崇杜诗则主要着眼于其才力之雄强,例如韩愈《荐士》(《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六)诗云:“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又《石鼓歌》(同上卷七)云:“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第二,元、白有时颇有扬杜抑李的倾向,如上引自居易《与元九书》就认为杜“过于李”,而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氏长庆集》卷五六)中甚至说:“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胜,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