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赵伊君传/国防科技大学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可//熊杏林//李希娟
出版社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士传记丛书》之一,平装版。赵伊君院士,我国著名的激光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国防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中国强激光技术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本书以赵伊君院士科学人生为主线,真实记录了这位科学家不平凡的科学生涯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干出的不平凡事业。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写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第二章写少年求学历程;第三章写北大接受名家大师熏陶;第四章写在“哈军工”的成长进步;第五章写转入强激光技术新领域的新探索;第六章写为重启中国激光工程的努力;第七章写为推动我国强激光技术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所作的重要贡献;第八章写培养人才取得的成就。本书还附录了大事年表、主要论著目录和参考文献,以便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出身冀中平原名门望族
1.祖籍安国素有“千年药都”之称
2.祖辈民国初年声名显赫
3.父亲赵广增留学美国成物理学家
4.开明之家的包办婚姻
第二章 北平沦陷徙转艰难求学
1.北平孔德学校读小学
2.迁往大后方滞留上海插班万竹小学
3.折返北平人读西黄城根小学
4.千里投父半年时光自学
5.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
6.抗战胜利转入北平育英中学
第三章 新中国北京大学的第一批大学生
1.以优异成绩人北京大学物理系
2.曾昭抡、胡宁教授喜爱的学生
3.实验课中得到动手能力的全面训练
4.在图书室博览群书遨游知识海洋
第四章 提前毕业分配到“哈军工
1.进人海军工程系助教队
2.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钻研舰炮光学仪器
3.领悟苏联专家紧贴军事需求做科技的理念
第五章 参与核试验展露才华
1.调入新组建的原子工程系
2.领衔研制中国核爆炸试验光辐射测量仪
3.历经坎坷中年喜获美满姻缘
4.“文革”蒙冤坚持原子分子物理研究
第六章 随原子工程系辗转南迁
1.迁往新组建的重庆工业大学
2.转向强激光技术研究领域
3.参与640—3国家任务
第七章 科学春天开启强激光研究新征程
1.吹散“白专”典型的阴霾
2.落实邓小平加强激光研究力量指示
3.提出重启中国强激光项目新思路
4.用试验数据统一思想
第八章 瞄着战略制高点铸神光利剑
1.规划中国强激光项目路线图
2.出任“845任务”国家团队当家人
3.工作重心放在工程总体技术上
4.跻身世界“强激光俱乐部
5.探索新概念技术发展新路子
第九章 致力培育事业传人桃李芬芳
1.谋划强激光技术人才队伍一
2.精心为事业传承排兵布阵
3.辛勤培育担当大任后来人
附录一 赵伊君年表
附录二 赵伊君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院士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科
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享有极高社会声誉。院士制
度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体制化的产物,在国
家的科技发展与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影响着一个国
家科技体制的运行,反映了国家科学体制化程度,在一定
程度上预示着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
术界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长期以来,
我国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
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
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
民的理想追求,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
的品德风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
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
国综合国力,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防科技大学从“哈军工”一路走来,始终牢记党和
人民的重托,不辱使命,着眼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
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发展,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
,理、工、军、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门类,构建了覆盖
国防科技主要领域的综合学科体系,多门学科排名在国内
外居于前列。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
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重,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协调发展的
高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
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人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
人才,勇攀高峰的科技帅才。大力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
,形成了以武器装备科研为主线,武器装备型号研制、国
防关键技术攻关、基础研究相衔接,自然科学、军事科学
、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研格局,在信息、航天、精密制造
、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一些攸关国家安全
发展战略方向和国防科技尖端领域,创造了许多“第一”
,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刷新了一项又一项记录,取得
了以“银河”“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关键设备、激光技术、磁悬浮技术等为代表的一
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学校已成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
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
名师荟萃方能钟灵毓秀、桃李芬芳,宗匠陶钧方能春
华秋实、穰穰满家,群才缉熙方能砥砺前行、成就一流。
学校在办学治校历程中,坚持以崇高使命、伟大事业、创
新实践,凝聚人才、培育人才、成就人才,造就了一批世
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
创新团队、高水平教学团队。截至2017年12月,在学校工
作过的专家教授和毕业学员,有60人成为两院院士,其中
16人在学校工作。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忠诚于党,
弘毅明德、竭忠尽智,表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操;他们锐意
进取、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矢志攻关,表现出坚韧的意
志品格;他们严谨笃学、孜孜不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表现出高尚的师德风范。他们走过的征程充满豪情,铸
就的辉煌彪炳史册,蕴含的精神催人奋进,始终激励、推
动着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的伟大征程上,披
荆斩棘、乘风破浪、奋勇前行,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
业绩,不断铸就强军兴国的新辉煌。
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
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
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
人才和科技支持,学校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而光荣,面临
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
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
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
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
到几乎所有领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使
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
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
命、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国力
竞争和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智能无人作战
系统大量走上战场,催生全新的装备体系和颠覆性作战样
式,推动信息化军事革命步入智能作战的高级阶段。伟大
的时代、伟大的事业,呼唤更多优秀人才,呼唤加快科技
创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需要更多的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
人才、尖子人才,更加发挥好领军作用,勇担重任,勇攀
高峰,当好排头兵。我们必须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时
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劲头,加快凝聚优秀人才、
培育顶尖人才、造就高端人才,坚定创新自信志向,紧贴
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面向部队现代化建设,瞄准打
赢未来战争,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
学问题,掌握战略主动、抢占制高点,力争在重要领域实
现跨越发展,为实现我国科技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多作贡献、作
大贡献、再立新功。
为大力弘扬院士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
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
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生动反映院士
的理想情操、师德风范、人格魅力,全面宣传院士的育人
成就、学术造诣、科研贡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决定编撰
院士传记丛书,为学校的每位院士著书立传。2011年,成
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院士传记丛书”编审委员会,编
委会由校长、政委任主任,副校长、副政委任副主任,机
关各部门负责人、院士所在学院院长、政委任委员,负责
组织领导院士传记丛书编撰工作。2017年7月,学校调整组
建为国防科技大学,院士传记丛书编审委员会作了相应调
整,院士所在学院院长、政委和校机关教务处、科研学术
处、政治工作处负责人任委员。
院士传记丛书的每部传记,由前言、导语、插图、主
传、附录、后记等部件组成,采用纪传体体例,以翔实准
确的史料,多侧面、多角度系统记述院士的奋斗历程、光
辉业绩和感人事迹,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全面、生动。
必将为传承“哈军工”传统,弘扬“银河精神”,践行校
训和培育良好校风,发展强军强校创新文化,深入研究科
技领军人才成长规律,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拔尖创新
人才建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奋斗目标,提
供有益借鉴启示和强大精神动力。
国防科技大学
院士传记丛书编审委员会
导语
《赵伊君传》作为院士传记丛书中的一部,主要记录和整理了赵伊君院士不平凡的人生和他所带领的队伍干出的不平凡事业,挖掘和重现了影响这位科学大师成长成才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因素,为历史和后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国防科技研究史料。本书从多侧面、多角度系统记述了赵伊君院士的奋斗历程、光辉事业和感人事迹,这对于探索把握高端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特别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后记
赵伊君院士是我国著名激光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原子
分子物理、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他研制出核爆炸光辐射最小照度到来时问
测试仪,参加中国第一、二次核试验,获得有价值的测量
结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他主要从事强激光技术研究
,被任命为我国激光“845任务”专家组组长,带领来自全
国5大部门、10个研究所、数百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均取
得重大进展,使我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对推动我国该领
域的发展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推
进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院士一生因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多次转换专业
方向,但每次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曾经说过:“因
为穿上军装,我就没有自己的选择。如果有的话,那么,
祖国的需要,永远是我的第一选择。”强烈的家国情怀推
动着赵院士把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永远摆在第一位,瞄准
前沿,拼搏,再拼搏;冲刺,再冲刺;超越,再超越。
作为从事党史军史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深感把赵
伊君院士不平凡的人生和他所带领的队伍干出的不平凡事
业记录、整理下来,为历史和后人保存一份珍贵的国防科
技史料的重要价值,深感把影响这位科学大师成长成才的
关键人物、关键时间、关键因素挖掘、重现出来,探索把
握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国防科技人才培养规律的重大意义。
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高能激光技术创新团队把整理
赵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任务交给了我们。从此,课题组便
有机会与赵伊君院士结缘,一步步了解他的成长、走近他
的事业。当时的我们根本就没想到,研究赵院士学术成长
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
20lO年,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直接启动,中_国科协和
中国科学院等12部委共同组织实施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
资料采集工程”。这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使我们更
加体会到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国家意志,更增添
了做好这项工作的历史责任。2012年,赵伊君院士被列入
采集名单,正式启动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
课题组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对国家高度负责、对国
防科技事业高度负责、对赵院士本人高度负责的精神,追
随赵院士学术成长的足迹,先后去了河北安国西伯章村村
委会、安国地方志办公室、河北定州翟城村、北平孑L德小
学(现北京第27中学)、北京西黄城根小学、北平育英中学(
现北京第25中学)、北京大学档案馆、哈尔滨工程大学“哈
军工”纪念馆、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
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干部部档案室、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国家图书馆等地进行资料采集工
作。对赵伊君院士本人和他的夫人杨慧民女士,也进行了
持久的口述访谈。对不同时期与他一起共事的重要成员进
行了深入采访,如:同事龚知本、姜文汉、马佳光、唐荣
奇、邱占武、刘春阳、吴传铭、史秉能等,学生兼同事陆
启生、刘泽金、陈金宝、华卫红、程湘爱等,学生刘同江
、袁建民、胡庆丰、周益春等,以及出访翻译马建光、同
事之子姜冀湘等,他们对赵院士都心存敬意,为我们提供
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此外,我们还获准进入了赵
院士在北京、长沙两地的住所和办公室进行“翻箱倒柜”
的“地毯式”搜寻,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手稿、照片、证书
等第一手鲜活史料,赵院士戏称这是“文革”之后他遭遇
的又一次“抄家”。
经过长达7年的挖掘和研究,课题组整理出了《赵伊君
年表》《赵伊君主要论著目录》,并以《赵伊君院士学术
成长研究报告》为底本,于2016年出版了《星剑光芒射斗
牛——赵伊君传》。该书作为限制发行范围的内部本,获
得了与赵院士同行业的科技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
2015年,国防科技大学院士传记丛书编审委员会决定
把《赵伊君传》纳入丛书选题计划,公开出版发行。于是
,课题组根据学校院士传记丛书的新体例新要求,对原书
稿的纲目进行了调整,并根据发现的新史料,对书稿内容
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一些章节近乎重写,遂成此书。
感谢赵院士和高能激光技术创新团队的信任,把撰写
这部传记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课题组。书稿完成后,赵院士
本人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反复的史料核实,高能激光技术创
新团队的刘泽金、陈金宝、华卫红、陆启生教授等也对书
稿进行了多次审读把关,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补充和修改建
议。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编审徐飞老师在审读全书后,指
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核实的问题,提高了书稿的质
量,杨波社长和邹思思老师作为责任编辑,以专业水准和
敬业精神为书稿增色。没有他们的真诚付出,我们是不可
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此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的樊洪业、张藜、罗兴波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张
善涛老师,国防科技大学政研室的孔诤、何玉诚老师为本
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17年11月20日
精彩页
1.祖籍安国素有“千年药都"之称
赵伊君的祖籍在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县。安国地处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腹地,位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角中心地带。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安国之名也寓意深远。据《汉书》记载,秦末楚汉相争时,王陵率军归顺刘邦,屡立战功,从定天下,成为开国功臣。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其功勋,取“安邦定国”之意,封王陵为“安国武侯”,封地即在现在的安国一带。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取其封号,设置安国县。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祁州治所迁至安国,故安国古称“祁州”。直至民’国初年复名安国县,隶属保定。
安国闻名,源于“药”。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也是中药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千年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之称。据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宿将”之一邳彤,生前酷爱医学,精通药理,行走于军中将士、平民百姓之间治病救人,深得敬仰。邳彤死后,葬于安国南关。人们感念邳彤济世爱民之恩情,在此修建药王庙,世代祭祀,香火相传。北宋年问,药王庙拓址新建,并集会瞻仰纪念。南宋皇帝又加封邳彤为“明灵昭惠显王”。随着帝王对邳彤的不断封赐,设祀后的药王庙影响越来越大,香火极盛。民众有病,常来进香拜谒,求助于药王,经营中药材的商号也趁机聚集此地进行营销。久而久之,安国以药王庙为中心逐渐由香火会形成声望日隆的药材庙会。安国药材庙会在明清两代达于极盛,有所谓“春五秋七”之说,即春季药材庙会持续五个月,秋季药材庙会持续七个月,药材交易经年不断,规模日益扩大。纷至沓来的全国各地药商组成“十三帮”及“五大会”,轮流操办药材庙会,同时还建立起了招待商客、管理市场的“安客堂”。每逢药材庙会,整个安国县城商客云集、百货交流、药香弥漫,热闹非凡,真可谓“天下药产广聚祁州”,“举步可得天下药”。“药州”“药都”的名号也就名扬中外,以至华北地区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安国县的药鬼子。”
药材交流的繁荣,带动了药材种植和药材加工业的发展。安国十成人口中,七成药农,三成药商,“家家种药材,户户飘药香”。祁薏米、祁薄荷、祁菊花、祁紫苑、祁白芷、祁大黄、祁木香、祁艾等“八大祁药”,因品质优良、药效纯正,被冠以“祁”字品牌载入药典,成为历代皇家宫廷贡药。数百年来,安国在切药炮制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安国加工生产的“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是我国中药材加工史上广受赞誉的独门绝技,被冠以“祁州四绝”。精湛的药材加工技艺和悠久的加工传统,使之赢得了“草过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时光流转,文明传承。如今,安国药市作为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风俗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国药市的起源地药王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纪念古代医圣的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规模最大的以中药文化遗存收藏和展览为主要内容的药文化博物馆也在安国落成。
两千多年来,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其特有的风物灵光孕育了无数英才。世界级文化名人、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诞生于此。东汉大司农刘佑,唐朝宰相张行成、诗人齐瀚,元代名将贾文备,清初理学家刁包,以及近代数学家魏元信等名流,都是安国的骄傲。
民国时期,赵伊君的家族就是繁衍生息在这块药香飘飞、人杰地灵的土地上。
2.祖辈民国初年声名显赫
赵伊君的家乡位于安国县西伏落乡西伯章村。该村现有居民5000余人,是安国县第二大村落。历史上,西伯章村就是交通重镇,安国到保定的官道从村口经过,是北京到南京的必经之路。赵姓和王姓是村中的两个大姓,有关他们的来源,当地有“三王、两赵”的说法,即王姓是从三个地方迁来的,而赵姓是从两个地方迁、来的。据上了年纪的村民说,赵伊君家族是从山西忻州小兴州迁徙而来,与靠土地出租的王姓不同,属于官宦门第,是西伯章村的第一大户。P8-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