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间已无陈金芳/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石一枫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世间已无陈金芳》是“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收录了石一枫的两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和《地球之眼》。其中《世间已无陈金芳》描写了一个乡下女孩在城市跌宕起伏的人生,塑造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作者戏谑地讲述陈金芳的暴富 ,却并没有因此糟践这个人物;相反,他指出了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陈金芳“只是想活得有点儿人样”,这是一个很浅显却也是最大众化的生存哲学。但这个社会不断变着花样提供“人样”的标准,陈金芳就是被社会的标准不断地推搡着止不住步,最终失去了自我。 作者简介 石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我妹》等,小说集《世间已无陈金芳》等,《世间已无陈金芳》获第16届百花文学奖,《地球之眼》 获第12届“十月文学奖”和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奖。 目录 世间已无陈金芳 地球之眼 面对当下中国的精神难题——石一枫的中篇小说 孟繁华 序言 一种文体与 一百年的民族记忆 何向阳(丛书总主编) 自20世纪初,确切地说,自1918年4月以鲁迅《狂人 日记》为标志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的诞生伊始,新文学迄今 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历史相对于古老的中国而言 算不上悠久,但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个一百年的文化思 想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而记载这翻天覆地之巨变的, 文学功莫大焉。作为一个民族的情感、思想、心灵的记录 ,从小处说起的小说,可能比之任何别的文体,或者其他 样式的主观叙述与历史追忆,都更真切真实。将这一百年 的经典小说挑选出来,放在一起,或可看到一个民族的心 性的发展,而那可能被时间与事件遮盖的深层的民族心灵 的密码,在这样一种系统的阅读中,也会清晰地得到揭示 。 所需的仍是那份耐心。如鲁迅在近百年前对阿Q的抽丝 剥茧,萧红对生死场的深观内视,这样的作家的耐心,成 就了我们今天的回顾与判断,使我们——作为这一古老民 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那个线头,并警觉于我们的某 种性格缺陷,同时也不忘我们的辉煌的来路和伟大的祖先 。 来路是如此重要,以至小说除了是个人技艺的展示之 外,更大一部分是它对社会人众的灵魂的素描,如果没有 鲁迅,仍在阿Q精神中生活也不同程度带有阿Q相的我们, 可能会失去或推迟认识自己的另一面的机会,当然,如果 没有鲁迅之后的一代代作家对人的观察和省思,我们生活 其中而不自知的日子也许更少苦恼但终是离麻木更近,是 这些作家把先知的写下来给我们看,提示我们这是一种人 生,但也还有另一种人生,不一样的,可以去尝试,可以 去追寻,这是小说更重要的功能,是文学家个人通过文字 传达、建构并最终必然参与到的民族思想再造的部分。 我们从这优秀者中先选取百位。他们的目光是不同的 ,但都是独特的。一百年,一百位作家,每位作家出版一 部代表作品。百人百部百年,是今天的我们对于百年前开 始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份特别的纪念。 而之所以选取中篇小说这样一种文体。也是出于这个 原因。 中篇小说,只是一种称谓,其篇幅介于长篇小说和短 篇小说之间,长篇的体积更大,短篇好似又不足以支撑,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篇小说兼具长篇的社会学容量与短篇 的技艺表达,虽然这种文体的命名只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 年代才明确出现,但三四十年间发展迅速,其中的优秀作 品在不同时期或年份涵盖长、短篇而代表了小说甚至文学 的高峰,比如路遥的《人生》、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 的《小鲍庄》、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等等,不胜枚举。 我曾在一篇言及年度小说的序文中讲到一个观点,小说是 留给后来者的“考古学”,它面对的不是土层和古物,但 发掘的工作更加艰巨,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最 深层的奥秘,作家这个田野考察者,交给我们的他的个人 的报告,不啻是一份份关于民族心灵潜行的记录,而有一 天,把这些“报告”收集起来的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份长 长的报告,在报告的封面上应写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考古 ”。 一百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白驹过隙,何况是刚刚挣得 名分的中篇小说文体——国际通用的是小说只有长、短篇 之分,并无中篇的命名,而新文化运动伊始直至70年代早 期,中篇小说的概念一直未得到强化,需要说明的是,这 给我们今天的编选带来了困难,所以在新文学的现代部分 以及当代部分的前半段,我们选取了篇幅较短篇稍长又不 足长篇的小说,譬如鲁迅的《祝福》《孤独者》,它的篇 幅长度虽不及《阿Q正传》,但较之鲁迅自己的其他小说已 是长的了。其他的现代时期作家的小说选取同理。所以在 编选中我也曾想,命名“中篇小说名家经典”是否足以囊 括,或者不如叫作“百年百人百部小说”,但如此称谓又 是对短篇小说的掩埋和对长篇小说的漠视,还是点出“中 篇”为好。命名之事,本是予实之名,世间之事,也是先 有实后有名,文学亦然。较之它所提供的人性含量而言, 对之命名得是否妥帖则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值此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之际,向这一百年来通过文学 的表达探索民族深层精神的中国作家们致敬。因有你们的 记述,这一百年留下的痕迹会有所不同。 感谢河南文艺出版社,感动我的还有他们的敬业和坚 持。在出版业不免利益驱动的今天,他们的眼光和气魄有 所不同。 2017年5月29日 郑州 导语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这套书是对20世纪中篇小说创作的全面梳理,以作家分册,精选作家最经典、读者认知度最高的作品,使读者充分领略现当代文学史经典和作家名篇的魅力。篇目的选取兼具文学性和经典性。除作品外,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对文本进行精彩点评,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及在当时所引起的社会反响进行介绍;同时附有文学化的作家小传,作家生活照片多幅。 本书是其中一本,是石一枫的中篇小说集。 精彩页 1 那年夏天,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第三次来华演出,我的“买办”朋友b哥囤积了一批贵宾票,打算用以贿赂附庸风雅的官员。没想到演出前两天,中央突然办了个学习班,官儿们都去受训了。他的票砸在手里,便随意甩给我一张: “都是民膏民脂,不听也可惜。” 演出当天,我穿着一身体面衣服,独自乘地铁来到大会堂西路。正是一个夕阳艳丽的傍晚,一圈水系的中央,那个著名的蛋形建筑物熠熠闪光。苍穹之上,飘动着鸟形或虫形的风筝。穿过遛弯儿的闲人拾级而上时,我身边涌动着清一色的高雅人士,个个后脖颈子雪白,女士镶金戴银,一些老人家甚至打上了领结。检票进入大厅的过程中,我忽然有点儿不自在,感到有道目光一直跟着自己,若即若离,不时像蚊子似的叮一下就跑。 这让我稍感心神不宁,频频四下张望,却没在周围发现熟面孔。走到室内咖啡厅的时候,忽然有人扬手叫我,是媒体圈儿的几个朋友。他们凭借采访证先进来,正凑在一起喝茶、讲八卦。我坐过去喝了杯苏打水,和他们敷衍了一会儿,但目光仍在鱼贯而入的观众中徘徊。 “瞎寻摸什么呢?这儿没你熟人。”一个言语刻薄的秃子调笑道,“你那些‘情儿’都在城乡接合部的小发廊里创汇呢。” 这帮人哈哈大笑,我也笑了。片刻,演出开始,我来到前排坐下,专心聆听。琴声一起,我就心无旁骛了。 大师与一位斯里兰卡钢琴家合作,演奏了贝多芬和圣一桑的奏鸣曲,然后又独奏了几段使他真正享誉全球、获得过格莱美奖的电影音乐。压轴曲目当然是如泣如诉的《辛德勒的名单》。一曲终了,掌声雷动,连那些装模作样的外行也被感染了。 前排的观众纷纷起立,后排的像人浪一样跟进,当帕尔曼坐着电动轮椅绕台一周,举起琴弓致意时,许多人干脆喊了起来。 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一个声音格外凸显。那是个颤抖的女声,比别人高了起码一个八度,连哭腔都拖出来了。她用纯正的“欧式装X范儿”尖叫着: “Bravo(好极了)!Bravo!” 那声音就来自我的正后方,引得旁边的几个人回头张望。我也不由得扭过身去,便看见了一张因为激动而扭曲的睑。那是个三十上下的年轻女人,妆化得相当浓艳,耳朵上挂着亮闪闪的耳坠,围着一条色泽斑斓的卡地亚丝巾。再加上她的下巴和两腮棱角分明,乍一看让人想起凯迪拉克汽车那奢华的商标。 初看之下,我并没有反应过来她是谁,直到她目光炯炯地盯着我时,我才蓦然回过神来。这不是陈金芳吗? 音乐会散场的时候,陈金芳已经在出口处等着我了。此时的她神色平复了下来,两手交叉在浅色西服套装的前襟,胳膊肘上挂着一只小号古驰坤包,显得端庄极了。 虽然时隔多年不见,但她并未露出久别重逢的惊喜,只是浅笑着打量了我两眼。 “你也在这儿?” “够巧的……” 说话间,她已经做了个“请”的手势,往大剧院正门外走去。我也只好挺胸抬头,尽量以“配得上她”的姿态跟上。出门以后她问我去哪儿,我说过会儿我老婆来接我。她看看表,表示接她的人也还没到,刚好可以找个地方聊聊。聊聊就聊聊吧,尽管我实在不知道能跟她聊点儿什么。 大剧院附近的茶室和咖啡馆都被刚散场的观众挤满了,我们步行了半站地铁的路程,才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对面找到一家云南餐厅。走路的时候,她一直没跟我说话,高跟鞋坚定地踩着地面,回声从长安街一侧的红墙上反射回来。落座之后,她重新看了看我,然后才开口: “你也变样了。” “那肯定。都十来年了,没变的那是妖精。” “不过你还真不显老。”她抿嘴笑了,“一看就挺有福气,没操过什么心。” “还真是,我一直吃着软饭呢。” “别逗了。” “你不信?那就权当我在逗吧。”我略为放松下来,恢复了固有的口气,同时点上支烟。 她又问我:“现在还拉琴吗?” “武功早废了。” “过去那帮熟人昵,还有联系吗?” “也没了。他们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他们。” “这倒像你的风格。”她沉吟着说。 “我什么风格?” “表面赖不叽叽的,其实骨子里傲着呢。” 这话说得我一激灵。类似的评价,只有我老婆茉莉和几个至亲对我说过,没想到陈金芳对我也是这个印象。要知道,我自打上大学以后就再没见过她呀。我不禁认真地观察起这位初中同学来,而她则毫不避讳地与我对视,两条小臂横搭在桌子上,那架势简直像外交部的女发言人。 很明显,陈金芳在等着我向她发问,比如问问她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曾经千过什么事儿,眼下又在忙什么之类的。然而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窘迫的境遇里,如今则彻头彻尾地改头换面的故人,我一贯不想给他们抒情言志的机会……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