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升级版对照原版对译文进行了精校,修正了前一版中的瑕疵,让这本经典呈现出更完美的面貌。 《全球通史》论述了自人类起源至本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同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是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强烈的现实感。该著作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被认为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 下册的内容主要为1500年以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世界。 作者简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1913—200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州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他一生学术成果斐然,生前共出版了《1945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等18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享誉世界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可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实践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的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学均将其选为教材或参考教材。 目录 第六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一、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三、葡萄牙在亚洲 四、世界的瓜分 五、征服者和新西班牙 六、伊比利亚的衰落 第二十三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一、西北欧早期的扩张 二、荷兰的黄金世纪 三、英、法竞争 四、英国的胜利 第二十四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一、俄国扩张的地理环境 二、俄国的早期扩张 三、征服西伯利亚 四、西伯利亚的行政管理和发展 五、征服乌克兰 第二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一、新的全球性视野 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 三、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四、全球性的政治关系 五、全球性的文化关系 六、历史展望中的近代初期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 第七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二十六章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一、科学革命的根源 二、科学革命的进程 三、科学革命的意义 四、工业革命的根源 五、工业革命的进程 六、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七、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欧洲的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六、民族主义 七、自由主义 八、社会主义 九、政治革命中的女性 第二十八章 俄国 一、1856年以前的俄国和欧洲 二、俄国和欧洲,1856—1905年 三、1905年以前的俄国和亚洲 四、第一次俄国革命和结果,1905—1914年 第二十九章 中东 一、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徒 二、土耳其人 三、阿拉伯人 第三十章 印度 一、印度的传统社会 二、英国的征服 三、英国的统治 四、英国的影响 五、印度的民族主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和日本 一、中国的开放 二、中国的改革与革命 三、日本的现代化 四、日本的扩张 第三十二章 非洲 一、奴隶贸易 二、探险时代 三、非洲的瓜分 四、欧洲的影响 第三十三章 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一、种族欧化 二、政治欧化 三、经济和文化欧化 第三十四章 波利尼西亚 一、岛屿和航海者 二、商贸与殖民地 三、欧洲的影响 第三十五章 全球统一性的巩固 一、欧洲的政治优势 二、欧洲的经济优势 三、欧洲的文化优势 四、白人的负担 五、对欧洲优势的最初挑战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三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一、战争的根源 二、萨拉热窝 三、战争的欧洲阶段:1914—1917年 四、战争的全球阶段:1917年的俄国革命 五、战争的全球阶段:美国的介入 六、和平解决 七、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十七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一、土耳其 二、阿拉伯中东 三、印度 四、中国 第三十八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一、共产主义在俄国的胜利 二、共产主义在中欧的失败 三、意大利成为法西斯国家 四、西欧的民主主义问题 五、欧洲的稳定与和解 第三十九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一、五年计划 二、大萧条 第四十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一、日本入侵中国东北 二、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 三、西班牙内战 四、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 五、战争的到来 第四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后果 一、战争的欧洲阶段 二、战争的全球阶段 三、世界历史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十二章 诸帝国的终止 一、殖民地革命的根源 二、印度和巴基斯坦 三、东南亚 四、热带非洲 五、南非 六、中东 第四十三章 大同盟、冷战及后果 一、战时的团结 二、欧洲的冷战 三、远东的冷战 四、冷战的结束 第四十四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源和性质 二、对发达的第一世界的影响 三、对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 四、对不发达的第三世界的影响 五、对全球的影响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索引 新校本编后记 导语 精校译文对照英文原著纠正了原译文中的偏误,力求信达雅; 精修图片逐一修调配图,置换不清晰的图片,全面提升插图质量; 重排版式版式设计更加疏密有致,上下册布局均衡合理; 规范文字依照现行版本标准辞书,规范文字用法; 更新封面新的封面方案大气时尚,与主题紧密呼应; 提升品相选择高品质纸张,印制考究,做工精良。 后记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世界史学家。他 1913年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哥华,是希腊人的后裔。他先后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克拉克大学获得史学 学士、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他先在加拿大 金斯顿的皇后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学 院执教,从1946年起,他就任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连续执教27年,直至1973年退休。退休后,他又被聘为美 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系兼职教授,直至1992年他79 岁时才停止大学教学活动。他在第一线从事世界史教学40 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世界史学者,被誉为开创了“美国世 界史教学的两位加拿大人”之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一生学术成果斐然,他生前共出版了 18部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 谱系》(Lifelines from OurPast:A New World. History)、《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1453 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Balkans Since 1453,1956)、《 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一部新的世界史》(Lifeline from Out Past:A New World History,1989)、《1500 年前的人类史诗》(Epic of Man to 1500:A Collection of Readings)、《现代人的史诗》(Epic ofModem Man:A Collection ofReadings)等。他的学术 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分别于1951年获古根海 姆奖、1953年获福特杰出教师奖、1967年获洛克菲勒基金 奖,他还获得过其他多种奖励和学术荣誉。 但真正给斯塔夫里阿诺斯带来世界学术声誉的是《全 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以下简称《全球通史》)。这 本书可以说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实 践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的奠基之作 。《全球通史》出版后,很快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图书,并 被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内外众多著 名大学将它选为教材或参考教材。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也特别重视,在30年 中不断完善本书,并先后于1975年、1982年、1988年、 1991年、1995年、1999年6次修订。特别要指出的是,第6 次修订是在他86岁时做的,也就是1999年的第7版。斯塔夫 里阿诺斯在这一版致读者的前言《为什么需要一部2l世纪 的全球通史?》中认为:“每个时代都要书写它自己的历 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 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 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 历史。”依据“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的理由,作者对《全 球通史》从章节到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突出 了人权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全球醒觉和“科技影响力”对2l 世纪人类历史的影响。第7版出版发行后,继续风靡世界史 学界,被誉为世界史研究中“经典中的经典”。 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后,特 别是1999年版《全球通史》英文版出版后,北京大学出版 社就积极和Prentice Hall联系版权。而Prentice Han也 在寻找一家可靠的出版社出版《全球通史》的中译本。经 过磋商,2002年2月1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与Prentice Hall签署《全球通史》中文版的出版合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新版的《全球通史》中译本由北京 大学出版社出版十分赞同。我们希望斯塔夫里阿诺斯写一 篇新的序言,并希望他对中国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与崛起 的历史意义以及对21世纪世界的影响发表他的真知灼见。 作为一位有深刻思想的历史学大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不但 关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也十分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 。在第7版的前言中,他写道:“处于21世纪前夜的世界正 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和革新,而当今遍布全球 的变革则证明了这种革新的广度和重要性。例如在中国, 坚定的革命者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可见他十分关注中国的变化。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健康问题,我们一直未能收到他的 序言。2004年3月23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加州逝世,享年 91岁。1999年的第7版成了《全球通史》的最终定本。得到 他逝世的消息后,我们为未能在他在世时完成翻译和出版 感到自责,也为未能得到他的序言而深感遗憾。为了缅怀 斯塔夫里阿诺斯,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他的学术成果特别是 他的“全球史观”,更好地学习《全球通史》,2004年5月 14日,北大出版社与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签署了在中国内地 影印英文版的出版合同。2004年7月和2005年1月,北京大 学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全球通史》的英文影印版和中译本 。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全球通史》中文版自2005年1月出 版以来,吸引了大量读者,迄今已累计印刷近百次。正如 第7版修订版“后记”中所说的:“《全球通史》中译修订 版中,不免还会有翻译不准确,甚至有误的地方。世界在 快速变化,语言也在不断演进,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 语言,即使译者中外文的水平再高,也常会发生大大小小 的错误。就如同钱锺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说的:‘ 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通史》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史代 表性作品,论述自人类起源至21世纪的世界文明。本 书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 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 ——《纽约时报》 无论下一场危机在何处出现,斯塔夫里阿诺斯作 品中的句子和篇章都会提供有价值的背景知识。无处 不在的“现代主义”的观点和阐释赋予了本书鲜明的 个性和特征。 ——威廉·麦克尼尔(美国著名世界史学者) 今年(2017年)暑假,我们(Z国科学院大学)的本 科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也收到了丁仲礼校长送给 大家的《全球通史》这本书。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 清楚地认清现实,才能够更好展望未来,更加热爱我 们的祖国,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对人类历史的敬畏之 心。爱国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将这种爱立之于 国家,放诸于全人类。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 精彩页 第二十二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 (1500—1600年) 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6世纪的欧洲扩张中占据首要地位。乍一看,这似乎有悖常理,原因有几:16世纪以前的数百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一直是穆斯林的一个据点;由于有许多摩尔人和犹太人留居该地区,这里产生了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此外,众所周知,16世纪以后,伊比利亚的国家迅速衰落,并在整个近代中始终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那么,如何解释16世纪时西、葡两国短暂而辉煌的扩张呢?本章首先探讨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起源问题,然后论述东方和美洲大陆的帝国建立的过程,最后阐明16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一、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宗教是促成欧洲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无论哪里都没有像在伊比利亚半岛显得那样重要。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他们长期反穆斯林的宗教战争记忆犹新,并始终为这种记忆所激励着。对欧洲其他民族来说,伊斯兰教是一个遥远的威胁,但在伊比利亚人眼里,则是一个传统的、永远存在的敌人。半岛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即便到15世纪,南部的格拉纳达仍是穆斯林的据点。此外,穆斯林还控制着附近的北非海岸,而土耳其人的海上力量又在不断增长,使整个地中海都感受到它的影响。其他欧洲人参加十字军远征是凭一时高兴,而虔诚、爱国的伊比利亚人则认为,进行反伊斯兰教的斗争兼有宗教的义务和爱国的需要(见地图21)。 航海家亨利王子率先于1415年以他在横跨直布罗陀海峡攻占北非的要塞城市休达时表现出来的勇敢而闻名。同样,伊莎贝拉女王为强烈的宗教信念所鼓动,决心消灭穆斯林的据点格拉纳达,并将战争推人敌人在北非的领地,就像葡萄牙人先前在休达所做的那样。伊莎贝拉于1482年开始对格拉纳达的讨伐,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地向前推进,直到1492年获取最后胜利。获胜后,西班牙人立即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梅利利亚城。1492年,女王还颁布了一道法令,要求西班牙的所有犹太人要么接受天主教,要么离开西班牙;10年后,又对留居卡斯提尔的穆斯林颁布了一道类似的法令。在地理大发现时,伊比利亚人带着他们的讨伐精神渡过大洋,他们发现,在那里有更多的穆斯林有待消灭,有新的异教徒有待从偶像崇拜中被解救出来。 诱使伊比利亚人去海外的还有四个群岛——沿非洲海岸而依次南递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和向西越过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这些群岛之所以很有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它们富饶多产,还因为它们提供了战略基地和泊船港口。经过数次上诉罗马教皇和在当地进行激烈的争斗之后,加那利群岛归西班牙人所有,其他三个群岛归葡萄牙人所有。整个15世纪中,更多富于冒险精神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水手们不断发现位于大洋远处的岛屿。自然,他们会设想有更多的岛屿尚待发现和开发。1492年,哥伦布与伊莎贝拉达成的协议规定,他应率领一支探险队“去发现和获取汪洋大海中的岛屿和大陆”。 不过,在15世纪的海外冒险事业中,起带头作用的是葡萄牙,而非西班牙。西班牙行动迟缓,而且,它投身海外事业通常是出于对葡萄牙首创精神的反应。葡萄牙居于领先地位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疆域不大,且位于大西洋沿岸,陆地部分为西班牙领土所包围。这有效地保护了葡萄牙人不会因受诱惑而将自己的财力浪费到欧洲战争中去。由于亨利王子的领导,他们开始致力于远洋事业。其二是葡萄牙掌握有较多的航海知识,主要是从意大利人那里获得的。里斯本地处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同佛兰德人之间经由直布罗陀海峡的海上交通线上;葡萄牙人通过在皇家海军中雇用意大利船长和领航员,趁机获取了航海知识。亨利王子还进而加以发展,他集合起一群出色的、颇有才能的海员,其中包括意大利人、加泰罗尼亚人,甚至还有一名丹麦人。(P475-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