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第7版新校本上)/培文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全球通史》首开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的先河。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
上册的主题是1500年以前,诸文明各自发展、间或碰撞的历史。
作者简介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1913—200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加州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他一生学术成果斐然,生前共出版了《1945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等18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享誉世界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可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实践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的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学均将其选为教材或参考教材。
目录
《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刘德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高毅
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第一编 史前人类
第一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二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人性的本质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三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第四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五章 希腊—罗马文明
第六章 印度文明
第七章 中国文明
第八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
第九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第十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一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十二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第十三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第十四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
第四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五章 非洲
第十六章 美洲和澳大利亚
第十七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上的种族
第五编 公元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十八章 西方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第十九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第二十章 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二十章 西方文明的扩张: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
序言
刘德斌(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翻开这本书,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
, 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
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
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
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
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
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
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
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
者引入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这本
书就是享誉世界几十年,已经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
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
诺斯(L.S.Stavrianos)。尽管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讲过
长难记,但它已经随着《全球通史》一起进入了中国人的
知识殿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熟知。
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
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却可以
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
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
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
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
相对论的基础》、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保罗·萨
特的《存在与虚无》、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蕾
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
史》和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
的十本书,可见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作为历史教科书
,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殊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恐怕
也是出乎许多人意料的。

那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如何做到这
一点的?《全球通史》何以有如此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
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
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
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
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
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
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
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
,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
解答的过程。例如,《全球通史》对伊斯兰教势力从中东
不断地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
东南亚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自然地体会到“这一点至今
仍深刻地影响世界事务的进程”,体会到当今世界围绕“
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
何直接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涉及一个历史作品的时代感或现实感问题。“古
往今来”是通史类教科书的必然属性。但如果历史学家只
是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对读者的求索目标
和心态需求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那么历史作品的“受众
”就只能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局限于以获取学分
为目标的“专业读者”之内,而难以拥有历史专业以外的
广大读者,历史作品就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际上,
许多大历史学家的作品都有强烈的时代感或现实感。汤因
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是继斯宾格勒1917年《西方的
没落》发表之后的另一部历史巨著。但与《西方的没落》
不同,《历史研究》并不认为西方的没落在劫难逃,而是
对其存续持乐观态度。很明显,《历史研究》不仅是“历
史研究”,而且也是对当时萦绕西方人心头的现实问题的
正面能视而不见,倘若这是可能的话,那反而荒唐可笑了
”。汤因比在阅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原
稿之后曾撰文指出,尽管此书结束于1500年,但却给他以
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
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
;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进入《全球通史》的意境之后就会
发现:你不仅在阅读历史,而且也在了解现实;你不仅在
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可以肯定,当你阅读了《
全球通史》之后,会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
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
判定。所以我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成功之
处,首先就在于它强烈而深刻的现实感。

《全球通史》不同凡响,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
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西方
,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但后
来“由于好战的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国家历史的编纂
获得强有力的推动,而先前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则消失了。
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说法,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D一次世
界大战之前,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前。“一战”或“二战”后,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又在
西方学术界重新燃起,代表性作品包括斯宾格勒的《西方
的没落》、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汤因比的多卷本《历
史研究》、W.H.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
历史》和《世界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等。
人们一般都把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看成当代“全
球史观”的理论上的先行者,认为他在1955年的论文集《
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最先提出了全球史观问题,以
后又在1967年的《当代史导论》、1978年的《当代史学主
要趋势》和同年的《泰晤士历史地图集》中,对这个问题
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
史》(1970和1971年)和麦克尼尔的《世界史》(1967年
),则被巴勒克拉夫视为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代表作。
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指出:“近年来在用全球观
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
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
中恐怕要以L.S.斯塔夫里阿诺斯和W.H.麦克尼尔的著作最
为著名。”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也把1960年代“世界历史
学会”(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的成立、《世界
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的出版和1970
与1971年他的《全球通史》第1版的出版,看成是西方学术
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
巴勒克拉夫等人所倡导的“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
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
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
主张历史研究者“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
立“C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
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在
当前世界性事件的影响下,历史学家所要达到的理想是建
立一种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每个地区的
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
对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
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在《当代
史导论》中,他明确反对以西欧为中心的“古代—中古—
近代”和“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
阐释体系。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构建全球史学已经成
为史学界多数人共识的今天,我们重读半个世纪以来巴勒
克拉夫等人的作品,不能不被他们的先见之明所折服。
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
史》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
一点,是《全球通史》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
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
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
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
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
,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
历史的思维定式。但这样一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
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
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
识中去。众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
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从苏联移
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界“
三分法”的变种。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西欧独
有的历史经历这样一种事实,而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镶
嵌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同时也把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
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
比世界历史上的“近代”晚几百年。中国人由此不得不按
照中国与世界两个不同的时间表来理解中国的过去与世界
的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无意这样为难我们。
它也使用“中世纪”这样的概念,但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
历史进程及其与欧洲以外地区历史进程的比较,而不是要
把各地区的历史整齐划一。换言之,它没有设定一个统一
的标准来评价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进度。实际上,当代多数
西方学者都已抛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历史在这
个星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三分法”存在着
清晰的欧洲中心论偏见。正如美国学者威廉·麦克高希在
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不
是基督徒,并且只有亚欧大陆的最西端属于罗马帝国。一
个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是一个影响全体的但无帝国疆界的
宗教,在后来是它的分裂及由一个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
这种经历是西方社会所独有的。其他社会的历史则表现出
不同的模式。” 但是,对于“三分法”的否定并没有阻碍
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分期上进行的不懈努力。实际上,多
少年来,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
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求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
间的契合点。如沃尔夫从“家族秩序的生产方式—纳贡(
封建)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世界历
史进行的分期,麦金德从“开放体系—封闭体系—开放体
系—封闭体系”角度进行的分期,沃勒斯坦从“微型体系
—世界帝国—世界经济”角度进行的分期,霍奇森从“农
业时代—技术时代”角度进行的分期,麦克尼尔从“前文
明—文明—相互联系的文明—全球文明”角度进行的分期
, 格尔纳从“狩猎—农业—技术”角度进行的分期,麦克
高希从“文化技术”(原始或表意文字、字母文字、印刷
术、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角度进行的分期和布
赞与利特尔从“前国际体系—相互联系的国际体系—全球
国际体系”角度进行的分期,等等。
仔细研读这些分期后我们会发现,尽管它们的切入点
不同,时间上有很大差异,但它们都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
史的一个转折点。换言之,1500年是多数世界历史分期在
时间上的共同契合点。这可以证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
通史》以1500年为界的基本划分的合理性和权W性,同时也
给中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以诸
多参考和启迪。

《全球通史》不想在阐释体系上束缚住读者的想象力
,作者的阐释手法更是让读者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
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
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例如,《全球
通史》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
来阐释历史,不仅让读者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框架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真正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且
可以从中产生许多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尤其对我
们深入考察20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之下的真实
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没有声言自己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但实际上他对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多种方法,如文
明模式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明交流理论、长时段和宏
观历史理论等,都了如指掌,应用娴熟,从而为读者构建
起一幕幕雄伟的历史画卷。不同领域的读者可以从《全球
通史》的不同侧面,汲取不同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这就
是一本历史学的巨著应该做到的。当然,《全球通史》也
阐释了许多人们共同关心的观点和话题。如作者在考察欧
亚大陆文明兴衰时指出:如果其他地理条件相同,那么人
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间的“易接近
性”(accessibility);因为易接近性既为各民族提供
了发展的机会,也制造了淘汰的压力;欧亚大陆的历史在
很大程度上是欧亚大陆内部的游牧部落和周围的各大河流
域文明区之间的历史;农业文明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
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
黑人的优势;在古代文明的数千年里,中东一直是创始力
的中心,但到了古典时代,中东的优势渐渐消失,除了宗
教领域外,中东不再是创造发明的重要发源地;古典时代
形成的、并在许多情况下一直存续至今的新思想和新制度
,都是原先从欧亚大陆诸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物
,如希腊和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正是欧亚大
陆的西方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遭受了更彻底的破坏,无法
复原,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代替,才使西方走在了世界的
前面;西方衰落了,但西方开启的现代革命却蔓延到全世
界,因而西方也是成功的,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
者对中国的历史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中国读者理解中国
的历史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如他认为中国在种族和文
化上的统一性是由于中国文明—这个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
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因而存在
于欧亚其他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之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
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
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
结构的大革命,这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
立。当然,《全球通史》充满富有哲理的睿见,笔者常读
常新,这里只是简单地举要而已。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中译本是这本享誉世界的历史教科书的第7版。该书第1
版上卷问世于1970年,下卷问世于1971年。北京大学出版
社的这个中译本是根据作者1999年推出的最新版本译出的
。同第1版相比,第7版有很大的不同。D一,覆盖的时间跨
度增加了。作者把他所阐释的内容延展到1990年代末。新
版本加入了冷战终结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的内容
,最后以苏丹的饥荒和印巴核试爆结尾,更加凸显了他一
直强调和忧虑的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即社会变革滞后于技
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第二,原来上下两卷
的副标题分别是“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
世界”,第7版上下两卷只有一个副标题:“从史前到21世
纪”,突出全书是一个整体。第三,许多章节的内容都做
了调整和简化,更加适应历史学专业以外读者的需求;同
时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原始文献资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
要。如新版本开辟一章专门介绍波利尼西亚即太平洋地区
的历史发展,从而更加显示了“全球通史”的完整性。更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照片和脉络
清晰的地图,使这部经典之作更加图文并茂。最后,作者
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最新参考书目,进一步丰富了《全球通
史》的信息含量。
关于这个新版本,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
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
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
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
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
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为什么本书第1版问世才30个年头,现在又要出版面向
21世纪的新版本呢?斯塔夫里阿诺斯回答说:“答案与出
第1版时的理由是相同的,还是那句话: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
需。今天,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新世界同样要求我们
有新的史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
殖民地革命的产物,而20世纪90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
保罗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

最后,我们该来谈谈《全球通史》的作者本人了。
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
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
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
史》闻名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
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
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
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
进程》和《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全
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英文版出版于1981年,
1993年我国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译本,2016年由北京大
学出版社再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全球通史》的延续
和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没有采用冷战期间对“第三世界
”的意识形态界定,而是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中进行整体的
历史考察,认为第三世界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也与
地理位置没有绝对的关系;最早的第三世界发端于东欧,
之后才将世界上一些其他地区纳入进来;第三世界不是与
西方偶有联系的遥远异域,而是西方自己的历史的一个组
成部分。显然,这也是一本非常值得研读的历史著作。在
1997年发表的《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新世界史》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通过把人类历史定义为三个类型,即家族
社会、纳贡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对世界历史提出了一种
独特诠释。在每一个类型的内部,斯塔夫里阿诺斯又研究
了生态、两性关系、社会关系和战争四个生命线问题,并
就与这四个生命线有关的21世纪可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信斯塔夫里阿诺斯这本书也会给中国读者诸多启示。
当然,同其他学术作品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
球通史》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在研读和欣赏这部优秀
作品时也应该有一种批判精神。尽管他一直在努力突破西
方中心论的窠臼,但由于他特殊强调西方是1500年以来世
界的动力之源,所以人们就对他是否真正地突破了西方中
心论产生了怀疑。另外,人们普遍认为西欧文化并没有在
中世纪荡然无存,因此他关于西方何以从落后变为先进的
立论就不够坚实,他对整个欧亚大陆诸古典文明历史命运
的整体解读因而也就不能说完全站得住脚了。
不过,这些问题都可以见仁见智,重要的是我们在学
习别人优秀作品的时候应该具有一种批判精神,这样才能
够为我所用,充实自己。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是一个文明
古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的链条W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大国
,是一个历史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我们迄今还没有奉
献给世界一本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样为不
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所熟知和欣赏的史学力作,我们甚至
依然在用别人的模式理解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历史。这
是与我们中国的历史地位和现实身份不相符的。中国的强
大有赖于中国文化力量的发展和强大,其中包括中国人对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解读能力和阐释能力。从这个意义
上说,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全球通史》是一面镜子,它
映照着无数的你和我。
导语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本书不断再版,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收录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
想武器,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
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
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阿诺德·J.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作者)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
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极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
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
斯的《全球通史》尤为著名。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在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认识我们自
己民族的历史,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社会的现实,应该
有一个“全球意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这就让
我们可以从一个他者的观点反观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
实。
——汤一介(中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精彩页
第一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对过去的研究和描述,是现代人所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古人对在他们之前发生的事了解甚少。希腊历史学家中最无偏见的修昔底德在开始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曾说过,在他所处的时代之前,没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对历史的不了解,使他对雅典的无与伦比的光荣和贡献不能有所认识。相比之下,我们这一时代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注重历史。对埃及人、希腊人和中国人的早期历史,我们比他们自己知道得还多。而且,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诸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每年都在丰富着有关我们早期祖先的知识。这一学科名单上还应该添上能被用来从卫星、航天飞机和飞机上探测地面和地下情形的空间技术。卫星、航天飞机和飞机都配备了能够测量地面温度微弱差别的传感器。由于沙地、耕地、植被和不同类型的岩石均有不同的温度,并以不同的速度释放热量,所以传感器能够分辨出地面的松土是史前时代的耕地,还是古代的商路,抑或是古建筑的遗迹。因此,雷达成像技术除了已被用来绘制危地马拉丛林中的玛雅人的道路和哥斯达黎加阿热内湖畔的小径外,还被用来绘制横穿中亚的古代洲际丝绸之路。
空间技术能使我们找回人类历史失佚篇章的一个最近的精彩例证,就是发现了中国长城的断失部分。长城的某些部分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已被湮没在数层移动的沙丘之下。1994年4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利用雷达成像技术发现了这部分长城——这些图像显示,在距中国首都北京以西430英里的边远地区,有一段长达47英里的长城。几个世纪以来,北京近郊的长城一直都受到了很好的维护,从而获得了许多上镜的机会,比如说尼克松总统和毛主席就都在长城上漫步过;但是偏远地区的长城却是年久失修,无人照料。再加上这些地方的长城也并不是用石头砌成的,泥土和树枝是常见的替代品,所以时间一长,很长的长城也就逐渐损毁,终至湮灭,直到近来魔术般的现代技术重新发现它们。
类似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考证已将我们的认识拓展到了人类文明开始之前,即便那时候还没有文字记录。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人类只是在大约5000年前才刚刚学会书写,而人类的祖先即原人的起源却可以追溯到400多万年前。我们应当考察史前时期这漫长的几百万年,因为人类正是在这段时期内形成的。在此期间,人类的远祖居住在能够发现食物的地方,和其他动物一样靠采集食物为生,而不是像他们擅长农耕的后代那样通过种养来获得食物。
一、从类人猿到人类
我们所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太阳只不过是我们银河系中上百亿颗恒星中的一颗,而银河系又只是整个宇宙几百万个星系中的一个。当本书在以后的章节中回溯人类的经历和人类的切身之事时,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如此悬殊的对比。比较好记的一个类比就是,地球在宇宙当中小得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
地球形成于约50亿年以前,而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才出现最早的生命,即原生的单细胞生物。尽管人们历来都认为这种原始的生命与非生物有着质的区别,但现在的科学家们已不再接受这种将生物与非生物截然分开的观点,而是把生物看作由非生物自然进化而来。他们按照组织的分类等级标准将所有的物质加以分类;无机物就是在这一组织的某一等级转变为有机物的。说得具体些,电子、质子和中子相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再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某一类构成了生物。
生物又从低等级不断地向高等级进化:由微生物进化到原始植物,如海藻;继而进化到无脊椎动物,如水母、蠕虫;最终进化到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和其旁系中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及植物一起,约于3亿年前开始成功地适应陆地生活。最早适应陆地生活的是两栖动物,随后是史前时期的大批爬行动物,接着是鸟类,最后则是哺乳类动物。哺乳类动物在生物界占据统治地位已达6000万年。
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这种说法:人类属于动物王国——更明确地说,属于灵长类这一目;和人类一起同属于灵长类的,还有树鼩、狐猴、眼镜猴、猴子及类人猿。若干研究领域都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大量证据。解剖学家发现,从总体来看,人类与其他高级动物在骨骼、肌肉和器官构造方面有不少基本相似处。胚胎学家注意到,人类的胚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显示出某些低等生物的特征,如一个月时有半圆形的鳃,两个月时出现发育不全的尾巴。人类学家指出,对人类化石的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普通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其他科学家也发现了许多可表明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联系的类似迹象,如:猿类血液的化学成分和人类的极其相似,猿类和人类身上有共同的寄生物,猿类和人类学习的方式也很相似。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6到7次大冰期和5到6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当时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所有的动物必须能不断地适应和再适应新的环境。能否适应5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