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留佩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咨询与监督(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博士候选人,美国国家认证咨询师(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主要咨询对象为儿童、青少年、大学生以及组建家庭的成年人。 研究兴趣包括神经心理咨询学、大脑神经科学、创伤管理、儿童虐待防治、儿童创伤治疗、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亲子教养、儿童游戏治疗,以及其他心理健康议题。 目前在《人本教育札记》《健康远见》《亲子天下》开设固定专栏,用温暖的语调,提供广博的教养、心理健康知识,帮助许多僵化的家庭找到缓和关系的办法。 后记 父母的称号不是应得的,而是赢得的 你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伤害都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从 你才开始的,这些创伤通常会在家族里代代相传,祖父母 传给父母,而父母再把这些伤害带给你。但是,你可以停 止将创伤遗传给下一代,给孩子提供更健康的原生家庭。 你不需要当个完美父母,只要当个“有意识”的父母 就可以——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孩子 造成的影响。在发现自己被下层脑掌控时赶快踩刹车,重 新启动掌管思考的上层脑,转为使用更正向的教养方式, 为孩子提供充满爱、安全与信任的环境,避免使自己成为 孩子恶性压力的来源。 父母都是平凡人,总会有犯错或不小心失控的时候。 犯错很正常,当你不小心被情绪掌控,进而冲动做出伤害 孩子的行为时,最简单的补救方法就是“道歉”——向孩 子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让孩子知道,父母失控并不 是他的错,不是他造成的。 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提供给孩子的童年会影 响他一辈子,所以,请你好好照顾自己,当个值得孩子信 赖的大人。 给孩子健康的原生家庭,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做个有意识的父母。
目录 推荐序 童年的秘密:孩子的成长有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 自序 为人父母无需持证上岗,但却需要不断地学习 第一部分 童年创伤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第一章 被过度消费的童年 1.你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2.没有人在完美的家庭中长大 3.每个父母都曾是个孩子 4.童年创伤的印记,会伴随孩子一生 第二章 那些伤害孩子最深的事 1.为何家会伤人? 2.孩子,我不是故意要伤害你 3.尚未觉醒的父母,充满着虚荣心、控制欲、自负感 第三章 当爱成为伤害:吓唬、控制、骄纵、威胁、利诱 1.从大脑结构,了解教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2.打骂、吓唬、威胁,只会不断启动孩子的下层脑(情绪) 3.再“适当”的体罚,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4.看不见的伤口:语言暴力反而伤害孩子更深 5.控制型父母让孩子过度自责、焦虑与抑郁 6.成绩不好,爸妈还会爱我吗? 第四章 不敢说的秘密:家暴、离婚、性侵 1.我才是家里唯一的大人 2.目睹家暴:另一种隐形的伤痕 3.为了孩子,我们不能离婚? 4.难以启齿的秘密——有人性侵我! 第二部分 从现在起, 做有意识的父母 第五章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改变的开始 1.不需要当个完美的父母,只要尽力当个“父母”就好 2.你有办法改变,而且永远都不晚 3.优秀的父母,都懂得管理情绪 4.以大脑科学为基础的管教法 第六章 为人父母的底线,是不伤害孩子的童年 1.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相信 2.接纳孩子的情绪,做他们的情绪教练 3.不要让孩子产生被孤立和隔离的感觉 4.父母们应该有信心,我们的孩子将来错不了 结语 父母的称号不是应得的,而是赢得的
精彩页 第一章 被过度消费的童年 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是由童年经验塑造而成。父母、照顾者对待你的方式。童年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并且在长大之后,影响你的身心健康、亲密关系,与下一代的相处模式和教养模式。 本章借由检测自己的童年负面经验开始,探索童年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让我们清楚看见童年时期的阴霾,察觉自己深埋在皮肤底下、尚未痊愈的童年伤口。当你开始为伤口清创,就是伤口愈合的开始。 1.你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可能是由童年形塑而来。童年累积的所有经验,会在成年时展现出来,影响你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家人、朋友,甚至是另一半或者是下一代。 你现在过得自在吗? 你喜欢自己的生活吗? 你满意自己的现况吗? 让我们先从检视童年经验开始,看看童年对你有什么影响。 那些记忆犹深的负面童年经验 阅读本篇前,先做个测验。 请回答第6页的10个问题,若答案为“是”就得1分,“否”则得0分,你可以利用表格计算分数。 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触发你的负面情绪或记忆,不用一口气做完这个测验,必要时可以休息一下再回答,也可以适时做几次深呼吸,运用腹式呼吸法——把手放在腹部,吸气时慢慢感受腹部膨胀,吐气时再慢慢缩回去,来缓解你的情绪,让身体放松。 测验共有10题,主要询问成长过程中,照顾者对待你的方式,以及家中状况。这些测验想探究你的主观感受,也就是“你是不是有某种感觉”,不需要询问父母有没有做过这些事情,或是发生的频率。此测验全由你自己决定回答“是”还是“否”。 上表中列出的项目都属于负面童年经验。做测验的过程中,出现负面情绪很正常。就像我在测验前提到的:需要时,你可以用深呼吸调整自己的情绪,或者暂时放下本书,做一些可以让你心情愉快的事情,像听音乐、喝杯茶,休息好再继续阅读。如果你勾选了其中一项,请不用担心,因为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些负面童年经验。 但是,完成测验后请想一想,这些经历对现在的你造成了哪些影响? 我们的原生家庭塑造着孩子的童年 原生家庭指从小生长的家庭,不一定是亲生父母所处的家庭,因为有些人从小在亲戚家长大,或是被领养,你成长的家庭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阅读下一节之前,请花几分钟思考:童年经验和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了你?你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你拥有的价值观、信念、看待事情的方式从何而来?若你愿意,也可以写下内心想法,让书写帮助你思考与理清。 接着,请再想想:童年经验以及原生家庭,对现在的家庭有哪些影响?你所组成的家庭是否某部分与自己的原生家庭相似呢?这里所说的“现在的家庭”,指的是你与伴侣以及孩子所组成的家庭。也请想想看,童年经验如何影响你教养孩子的方式? 思考过后,请翻到下一页,谈谈刚刚做的测验。 P3-8 导语 从生存式教育,到发展式养育,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过早地教孩子各种生存技能,不如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性格。 生存式教育,是吃饱、穿暖、活下去;发展式养育,是潜能无限、心智健全、生命绚烂。 生存式教育,是家长让孩子“跟我走”;发展式养育,是家长看着孩子“自己走”。 生存式教育,是重考级、考证、升学,学的都是“有用”的;发展式养育,是重创造力、想象力、思考力,“无用”的才是有用的。 生存式教育,教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工业品”;发展式养育,养出来的是万里挑一的“艺术品”。 吓唬、控制、骄纵、威胁……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养模式,很可能只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作者借由多年严谨的心理学研究,让家长看见教养模式中“隐性伤害”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让家长学会用更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原生家庭,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孩子。 序言 童年的秘密:孩子的成长有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 人本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其经典著作 《爱的艺术》里说:“爱包含着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 ……如果缺乏尊重,则责任很容易质变为控制和占有…… 如果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照顾和责任如果不以 了解为导引,就是盲目的。”了解,实在是爱的基础啊!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控制一个人”比“了解一个 人”简单多了,因为大家都是这样长大的,控制的手段从 小耳濡目染,以致习以为常到脑神经已经没有其他联结, 比方说:“你再这样试试看,我就不要你了!”“你如果 现在不吃这个菜,等一下也不能吃蛋糕。”“下次再打破 碗,就不准你吃饭。”“这次考试如果能得一百分,就给 你一百元奖金。”“我为你牺牲这么多,你就是这样报答 我的吗?”……这些威胁、利诱与情感勒索,是我们从小 听惯的话,等当了父母也几乎无缝接轨地用在我们的小孩 等亲密家人身上,等小孩长大,说不定会加倍奉还给我们 !事实上,活在这种负向文化的轮回里,没有人是快乐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改变? 改变是需要信心的!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著名的认知科学实验“习得性 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中,将狗置于地板通电 的环境,让它无处可逃,且对于电击的发生既无法控制也 无法阻止。然后换去半边地板通电、半边没通电环境后, 当电击来时,即使狗可以轻松到没有通电的那一边,但也 不会再去尝试了,而是继续在恐惧中蜷身哀鸣。这个实验 让我们看到“无法靠自己力量终止电击的狗”是如何变得 听天由命,不再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天生没有“无 助感”的狗,竟然因此信心溃散、“习得性无助”,而无 助感的消除,还要历经30至50次的实验协助才能奏效。 人虽然不是狗,但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难道没 有习得性无助的时候吗?当我们面对那些威胁、利诱与情 感勒索的时候,最后不也无助地顺从了吗?长大后的你, 花过多少时间去“消除”它呢?无助感累积越多信心越低 ,即使想要改变,往往也会举步维艰,童年留下的伤害, 莫此为甚! “爱”是需要学习的。爱的对象既然是“人”,那么 我们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人”,而且是从自我了 解起,不是吗?佩萱曾经跟我一起在人本教育基金会工作 ,每年我们都亲眼见证许多决心改变的爸爸妈妈,在知识 与社群的支持下走出困境。如今,佩萱出版了这本书,无 疑将会帮助更多人因为“了解自己”而重新获得改变的力 量。 这真是一本非常适合所有成人阅读的“自疗书”,很 重要的一点是,你可以徜徉在佩萱温暖博学的笔触中,理 解许多跟人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使你对自己或孩 子行为的接纳,是一种了解真相后的接纳,而非只是道德 上认为“应该要接纳”而已。 吴丽芬 人本教育基金会数学想想国总监、父母成长班资深讲 师
内容推荐 养育子女,父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迷思和问题。 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到底要不要报?什么时候开始报?报几个? 电子产品无处不在,到底是早教还是伤害?要不要想办法将其与孩子隔离? 婚姻出现问题,到底要不要为了孩子的幸福勉强维系? …… 父母选择了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科技,正使原本坚固的,变成脆弱的;使原本岿然不动的,成为变动不居的。孩子长大后的世界,也许不会比现在的更好,但一定和现在的截然不同。 最怕我们现在拼命给予孩子的,是他长大以后用尽全力却无法挣脱的枷锁。 为人父母,不要因为自身对生活的万分焦虑,就去过度消费孩子的童年。要知道,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 懂得过快快乐乐的生活 学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