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1627年,熹宗去世,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 即思宗。思宗即位,魏忠贤及其党羽被铲除,东林党人得 到平反昭雪。但是,从那时起,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陷 北京,然后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明朝的党争从来都没有 停止过。在此期间,思宗也由最初的压制宦官,转为重新 重用宦官。在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辩解时,思宗指责大臣们 只知道结党营私,眼看着军队打败仗,军费无着落,却都 无动于衷。他非常痛心地说:“如果大臣们都全心全意地 为国效力,皇帝我又怎么会重用宦官呢!” 自从清算了张居正,明朝在政治上已彻底失败了。因 为,正是从那时起,党争似乎已成为政治上首要的事情, 除了朋党的利益,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需要改变的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在前面所谈到的明朝的种种积 重难返的问题,都只能眼看着它们继续坏下去。值得引起 注意的是,经过张居正对土地占有状况的大规模清查,以 及对税则的简化,明朝的征税能力空前加强了。那时,国 家一旦有事,经费的措置,马上可以通过按亩加派的方式 解决;等事情一结束,加派也就停止了。显然,当时国家 的财政,虽不免时时要通过加派来维持,但仍能使人放心 ;而只要财政不出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视 而不见。但是,从万历末年开始,加派一般都成为惯例。 先是为了抵御关外的满族军队而加派辽饷,然后是为了剿 灭西北地区造反的流民而加派剿饷,再就是为了训练军队 而加派练的。这些加派,使明朝得以在财政上继续维持其 陈旧的军事制度,并且继续对北部和西北部的经济衰败视 而不见。 不过,仔细想来,明朝问题,即使用我们今天的眼光 看来,很多都是难以解决的。就如明成祖迁都北京这件事 ,既然已经成为现实,就很难再加以改变。而这件事不改 变,明朝在北部所面临的军事压力,甚至连减轻的可能都 没有;由此引起的一切军事的、财政的和经济的问题,也 都会继续存在下去。问题在于面临一大堆积重难返的问题 ,明朝的士大夫们竟然还在热衷于党争,这就有违士大夫 应以天下国家为已任的古训。说党争误国,这也许是当时 以及后人的激愤之辞。当日的国家,居然不能制止这种党 争,足见得它在其他方面也都是无能为力的。 公元1644年3月17日,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进抵北 京城下。3月18日,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迎降,北京外城陷 落。3月19日凌晨,大顺军攻破皇城。其时,思宗皇帝鸣钟 召集百官,竟没有一人闻声而来。在无限的失望之中,皇 帝终于吊死在万寿山的一棵槐树上。稍后,李自成率众进 入北京,入居皇城。明朝至此灭亡。 目录 引言 一 从洪武开国到“仁宣致治” “杀运”下的“严猛”治国方略 开国制度 “仁宣致治”与洪武祖制 “仁宣致治”与江南经济 二 政治的恶化与败坏 绝对皇权与“守成”之势 知有“八股”而不知有“经义” “资格”之弊 官吏的贪浊与猥琐 胥吏政治 三 军备的废弛 “土木之变” 卫所制度的瘫痪 “倭患” 四 财政的失措 财政体制对经济的制约 财政的重“内”轻“外” 赋役制度的紊乱与财政危机 五 南北经济的失衡 北部和西北部经济的衰败 财赋仰于江南 六 迟到的改革与党争 张居正及其改革 清算张居正 明末党争 结束语 精彩页 一 从洪武开国到“仁宣致治” 公元1368年的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此距1345年,元朝为亡宋修成《宋史》,仅仅二十三年。按说中国历代都注意为前朝修史;而修史的目的,是要记取前朝治乱兴衰的教训。但《宋史》修成之后,不过二十三年,借大的一个元朝,竟亡于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个曾经因饥寒交迫而投身于佛门的和尚之手。殷鉴不远,无奈世事难料。对此,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是非常忧虑的。 朱元璋,这个穷苦人出身的开国皇帝,当他于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时,元朝的天下已开始大乱,地方上不时有造反的事情发生。入皇觉寺后不久,因为寺内没有饭吃,他只好托钵外出“化缘”。数年之间,他游历过好多个州县,对元朝的腐败和天下的乱象,有着切肤的感受。后来,他返回皇觉寺。到了1352年,当他感到天下大乱再难挽回,就又从皇觉寺里跑出来,投奔了当时正占据着他家乡豪州(凤阳)的郭子兴的造反队伍。 在郭子兴的队伍里,朱元璋战功卓著,逐渐被提拔为这支队伍的副帅。后来郭子兴病故,他的儿子郭天叙和另一员大将张天,也被叛将杀死。于是,朱元璋当然地成为这支队伍的首领。 从1356年到1368年,朱元璋最先是率军攻陷集庆(今南京),在江南站住脚跟;然后就是与西面的陈友谅和南面的张士诚较量,并最终将他们消灭;接着就是北伐,驱除元朝的势力。如果要回忆这一段历史,那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然而,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根本没有功夫享受胜利的喜悦。马上得天下不易,而马下治天下更不易。胜利一经实现,他真正关心的,就是如何使他的大明江山长治久安。 “杀运”下的“严猛”治国方略 究竟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元末明初,人们普遍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会亡,就是因为国家对社会和官吏都过于“宽纵”了,所以明朝一定要有“三十年杀运”。宋朝的“宽纵”,史书上已记得很明白。宽,纠之以猛,宽猛相济,这是圣人古训。可是,这样的道理,要让元朝的统治者懂得,却并不容易。这些来自大草原的马背上的统治者,骄悍而能征善战,习于用武却疏于文治,“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似乎与他们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尽管他们仿造了汉人的制度,并且有所创建,但由于他们对中国一贯的“文治”精神不甚了了,在他们的治下,政治只能依旧“宽纵”。而现在,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鉴于宋、元的“宽纵”,坚信明朝的“杀运”,遂决意用最“严猛”的手段,来奠定明朝的治国基础。 洪武皇帝的“严猛”,至今想来仍令人发指。朱元璋在位期间,有四个大案,都弄得极其惨烈。其一为“空印案”,发生于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按照当时的制度,每年各地布政司、府、州、县,都有专人到朝廷户部,将这一年地方财政军需的各项收支“上计”。而户部对地方上计的考核,是根据地方上一年的上计数据,与地方当年的上计数字往往会出入较大。为此,地方上计的官员,通常都预备了盖有地方印章的空白账簿,以便根据户部的要求重新造册。这套办法,是元朝遗留下来的,行之已久,也的确容易产生弊端。但是,从地方到京城,毕竟路途遥远,地方上的情况又复杂多变,若往返核查,既费时,又费力,只能是得不偿失。然而,这样的事情,被朱元璋在无意中注意到了,遂断定其中一定隐藏着重大奸弊,马上立案侦察,把地方上数百名主管上计的官员都杀了,把辅佐他们的官员也杀了,而受到牵连、被用刑和流放的官员,总也有几千人。 P5-8 导语 本书的宗旨,在于强调明朝在仁、宣以后持续衰颓的原因。至于明朝在各方面的成就,并不适合在这样的一本小册子中讨论。 本书内容包括:一从洪武开国到“仁宣致治”、二政治的恶化与败坏、三军备的废弛、四财政的失措、五南北经济的失衡、六迟到的改革与党争。 序言 明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个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他建立 了明朝,并一改宋、元的“宽纵”,一意实行“严猛”的 治国方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严刑峻法,使所有做官的 人不敢心存歹念,勤勤恳恳地为朝廷效忠。此外,他还建 立了一整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希望能一劳永逸地 奠定明朝的万世基业。为了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朱元 璋专门设立了三司,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分管地方的民 政、军政和司法。而为了贯彻绝对皇权,朱元璋甚至还废 除了行之已久的丞(宰)相制度。他为明朝建立了一套完 整的赋税征收体系,希望能使国家财政有一个长期稳定的 税源。对于明朝的军事及其供给制度,朱元璋也有独到的 创设。他建立了卫所,以卫所统辖军队和军户;军户是世 袭的,有人当兵,有人种田纳粮服役。这样的创制,目的 是要使军人和军费有固定来源。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但不久即发生了由 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封燕 王,王府设在北平。他最终夺取王位,并对朱元璋创建的 制度做了一些重要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迁都北京 。它使明朝的首都,先后暴露于蒙古和满族军队的直接打 击之下。以至于迁都以后,两百多年中,北京和北部及西 北部边境的军事防卫,几乎消耗掉明朝的全部财政。明朝 历史上的财政危机,主要就是由此引起的。有明一代,中 国的北部和西北部的经济,始终难以从五代以来战争所造 成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与迁都北京也有极大的关系。而因 为北部和西北部的经济难以恢复,明朝的财政,自始至终 不得不主要仰赖于江南。这就严重地限制了江南地区经济 的发展。但更为严重的是,北部与西北部的经济不能恢复 ,最终导致了明末的流民暴动和明朝的覆灭,并使得满族 的军队可以轻而易举地入关。 朱棣对朱元璋所立制度的另一项重大的改变,就是通 过司礼监和内阁,来控制政府各部。严格地说,朱元璋只 是废除了丞相之名,而没有废除丞相之实。他把原来丞相 做的事情,都拿来自己做,实际上扮演着一个皇帝兼宰相 的角色。而朱棣则是让司礼监宦官和内阁大学士,成为协 助皇帝处理机要的两套相互制约的秘书班子,这才真正从 制度上废除了相权。但是,允许宦官参预机要,为明朝政 治中的宦官专政埋下了伏笔。 成祖死后,继位的是仁宗皇帝,在位仅一年。然后是 宣宗皇帝,在位也不过十年。仁宗、宣宗的统治,明史上 称为“仁宣致治”。但是,仁宗、宣宗之后,明朝就进入 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衰颓过程。这种衰颓,典型地表现为 帝国几乎在其统治的一切方面,都不思振作,听之任之, 以至于积重难返。个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迁都北京对明 朝的军事和财政以及南北经济,自始至终所产生的恶劣影 响;另一方面则是皇权在制度上的彻底强化。毫无疑问, 明朝的皇权,是一种绝对的皇权。在此绝对皇权之下,除 了皇帝本人,其他任何集团或个人,都难以成为改革的发 动者;而皇帝本人,则因为这种绝对皇权所造成的信息传 递上的问题,也难以成为改革的发动者。 始于英宗统治时期的宦官专政,到了世宗朝就结束了 。此后大约百年之间,明朝宦官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但是,这并不能挽回明朝的颓势。在这一相当长的历史 时期中,明朝内阁的权力开始扩大;而内阁之中,为争首 辅之地位,权力之争也随之加剧。在这一过程中,神宗皇 帝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因为某种特殊的机缘,全面地 控制了朝政,终于得以对明朝的积弊,实施某些局部性的 改革。然而,在随之而来的清算张居正的过程中,明朝的 官僚集团内部,又形成了朋党之争。从那时起,一直到明 朝灭亡,朋党的争斗一直没有中断过。正是在这种朋党的 争斗中,明朝的一切,都只好眼看着它继续坏下去。 本书的宗旨,在于强调明朝在仁、宣以后持续衰颓的 原因。至于明朝在各方面的成就,并不适合在这样的一本 小册子中讨论。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详细梳理了相关史料,将笔墨集中于明朝后期的种种政治、经济、制度、对外关系等方面,着重分析、描写了朝廷之中各方势力的关系,通过对史实的分析详细论述了曾经强盛的明朝,怎样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重重矛盾中逐渐走向衰落、直至因农民起义灭亡。作者论述绵密严谨,文笔凝练,行文晓畅,既有学术性、知识性又十分适合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