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叶广芩,北京市人,满族。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授予“北京人艺荣誉编剧”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曾任陕西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委员,西安市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状元媒》等;长篇纪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老县城》等;中短篇小说集多部;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柳青文学奖、萧红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国环保文学奖等奖项。 书评(媒体评论) 叶广芩是中国文坛的名家,才华横溢,又特别心 静,在娱乐化消费化的年代,她坚守着对文学的神圣 感,忠诚地以笔写心。 ——贾平凹 就我的印象,无论是叶广芩的家族小说,还是她 写陕西民间乡土的小说,都有一种独特、深刻、个性 化的体验。她在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中,完成了 一个较为完美的创造。 ——陈忠实 叶广芩的京味,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 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叙事写人如 数家珍,起承转合不愠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 风、文化底蕴。 ——邓友梅 后记 北京是我的故乡,从1968年离开她到陕西,已经四十 多年了。有了一把年纪,便常常地怀念儿时的北京,那些 个困苦、简陋,那些个热闹、温情,让人留恋,也让人一 言难以道清。京畿之地文学素材丰富,随手拾来不用修整 便是一篇不错的故事,内中饱含了北京人的苦辣酸甜,也 饱含了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母亲的娘家是朝外南营房住户,怹要活着已经百岁 了。从母亲那里,我认识了南营房,认识了北京市民生活 的另一面。那里给了我善良和温情,给了我谦恭平和与善 解人意。儿时铸就的性格即便是走南闯北,即便是鬓间白 发丛生,也是无法改变的。这是生活的馈赠,命运的烙印 。 这部长篇,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跳跃地抒写了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 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对于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这类 话题似乎总是说不完,只要生命演绎着,便不会枯竭。 小说以父母的结合为契机,以家族成员和亲戚朋友的 故事为背景,以我的视觉为轴线,冠以京剧的戏名而写成 。其内容,本可以不出京城,陕北的“插队”、华阴的“ 农场”似是多余。但是我不能收笔,因为命运将我甩出了 京城,将我安置在了黄土高坡,所以才有了《盗御马》、 《玉堂春》。这是我这一代人的经历,是绕不过去的岁月 ,是京味题材的别样记忆。它们与《三岔口》的江西景德 镇一样,是京城日月的延伸。 近些年写了一些“京味小说”,有人说这是老了的象 征。我的确也是到了该老的年龄,我还是想在自己还没有 到“老糊涂”、“老痴呆”的时候将一些事情写出来。人 们可以不看,但我不能不写。因为它们和北海的白塔,和 隆福寺的小吃,和通达的地铁,和街上往来的车流一样, 是北京的一部分。它们使历史与今天糅合,将昨天与今天 衔接,填充起北京构架的细部,使这座城市的内涵活跃而 生动,使我的故乡充盈得满满当当。 年轻时,常常以为自己的体验是独特的,对生命的理 解是深刻的;有意无意地给自己的写作加了载道的严肃与 使命的庄重,人便变得有些别扭。现在想想总是浅薄。 最近到朝阳门外办事,面对着依旧辉煌的东岳庙琉璃 牌坊,我体会到了以往生活细节逝去的无奈和文化失落的 不安。这种感觉,也是我在故乡停留,面对拆迁的四合院 ,一次又一次从心底翻涌出来的难以言说的对生命、对人 生的别一番滋味。 二十一世纪,一切向着标准化、概念化、规范化、统 一化看齐,似曾相识的社区,多胞胎般的连锁店,无特色 的车水马龙,匆匆而过的陌生路人。置身于都市的喧哗与 躁动中,对京城往事更加怀念,那些个细节,那些个欢乐 ,那些个拾掇不起来的零碎,如同一瓶陈放多年的佳酿, 夜静时慢慢品来悠远绵长,回味无穷。那是与窗外的喧嚣 浮躁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却又是一脉相承,无缝无隙的 两个世界。民间有很多我们在热闹与喧嚣中感悟不到的真 谛,保持正常的生活态度,保持性情的平和、文章的平淡 ,那才是将人做到了极致,将文做到了极致。 借文字将老辈的信念传达给今人,让大家从片段中追 溯历史、品味人情、琢磨生活、感念今天。如能产生共鸣 ,那将使我欣慰。 现在,我站在高高的楼上眺望京城,灯火辉煌得灿若 云霞,身置其间,如在空中,陌生又遥远。这里是哪儿? 西安?上海?东京?纽约?糊涂了。离家太久了,过了春 天,过了秋天,过了一年又一年,时间将一切都带走了, 只留下了我和这一片繁华。 物非人非,对此茫茫,写出前面文字。 叶广芩 2011年5月6日 目录 跳加官(代序) 第一章 状元媒 第二章 大登殿 第三章 三岔口 第四章 逍遥津 第五章 三击掌 第六章 拾玉镯 第七章 豆汁记 第八章 小放牛 第九章 盗御马 第十章 玉堂春 第十一章 凤还巢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状元媒 好一位吕状元颇有预见,论计谋称得起诸葛一般。 ——京剧《状元媒》八贤王唱段 一 天下夫妻轮得上状元做媒的不多,且不说状元本就稀少,难得的是这稀少的人群还与人说媒,这当然就更微乎其微了。京剧《状元媒》是状元给人做媒的一例,说的是宋朝柴郡主跟随宋王去狩猎,被番邦掠走,多亏杨六郎奋战群敌,救郡主得以生还。柴郡主以珍珠衫赠杨六郎,以示爱意。回銮后,救郡主的功劳被叫作傅丁奎的小将窃取,皇上主婚,将郡主许与傅丁奎。柴郡主不得已托新科状元吕蒙正从中周旋做媒,说服皇上,最终如愿以偿。 《状元媒》是戏,是杜撰的故事,而现实生活中,我父母的婚姻却真正是由状元做的媒,在北京的南营房曾传为一段佳话。“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本不相知的父母,由状元做媒,走到了一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相携着经历了金家的日月,走向了平常,走向了衰败,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淡出了后辈人的视线,化做了清风,了无痕迹。 在北京城内留下了“状元媒”的故事。 提及母亲,我不能不说说北京朝阳门外的南营房。南营房四甲57号,是母亲的娘家,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居民小区,与北京众多小区如出一辙的相似,如出一辙的陌生。那些低矮的灰瓦房没了,成为了记忆;那些熟识的老街坊们也散了,无处查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回过那里,去看望头脑已不甚清晰的舅舅。尽管那时母亲已经故去十几年,南营房的街坊们见了我还在盛赞母亲的婚姻,怀念从这里走出去的母亲,谈论着状元媒人刘春霖。 记得我最后到南营房的时候是个温暖的冬日,舅舅陈锡元和他的朋友老纪正坐在小炕桌前喝酒,下酒的是老纪带来的一包“怪味胡豆”,胡豆来自老纪儿子从四川出差回来的奉献,在北京是一种新兴食品。俩老头儿喝得都有些高了,情绪有些不稳定,被某些悲壮的气氛包围着,引得炕上的黄猫也张牙舞爪的有些亢奋。我进门的时候,两人都是眼泪汪汪的。 舅舅一见面就告诉我,南营房被划入了拆迁范围,开春这儿就将变成一片平地,陈列在朝阳门外几百年的南营房将不复存在,将变成一片大楼。舅舅在说话的时候声音低沉,喉咙里压着痰,很简单的事半天才说清楚。屋内的生铁炉子泛出煤烟的气息,有点儿呛人,南窗污浊的玻璃闪烁着历史的辰光,不是没有擦拭,是压根儿就擦不出模样来了。推溯玻璃的历史,年龄肯定比我要大,母亲在做姑娘的时候曾经将它们擦拭得晶亮,一尘不染。现在两个苍老的人,在脏污的玻璃跟前,抿着缺牙的嘴在吃豆,伴随着胡豆的还有一包用黄糙纸包着的豆制品——素鸡。低劣的白薯干酒,从钉了铜锔子的小酒壶里源源倒出,两个质地、样式不同的酒盅,老旧的图案,在酒的洇润下显得有些生动。红漆的炕桌积满了油腻,难寻本来面目;墙上挂着两年前的盆景挂历,页面停留在夏日的八月。空气中飘浮着尘埃,铁壶里冒着热气……这就是南营房,我母亲的娘家。 我安慰舅舅说,拆了旧的可以住新的,新楼房有暖气,有卫生间,清新亮堂。 舅舅喃喃地说,新缸哪有旧缸腌菜香…… 舅舅念叨的是清末街头小戏《锔大缸》里的戏词,说的是走街串巷的锔大缸的匠人跟胡同大姐调情,唱“砸了你的旧缸换新缸”,大姐接下来唱“新缸哪有旧缸腌菜香”。 老纪将一颗怪味胡豆搁在嘴里,眨了半天眼睛,嘴捌了又捌,说不出一句话。炸了一辈子开花豆的他,很难将怪味胡豆一语说清,说不清怪味胡豆就如同说不清他眼前的日子,说不清他那些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儿女们。他的儿女们先后都从各自的单位出来了,老纪到底也没搞清他们扔了铁饭碗,究竟要从事什么职业。 我跟舅舅谈了安置父母骨灰的事情,老北京的风俗,这样的事情必须舅舅来做主,没有舅舅的首肯一切都不算数。明知道跟糊涂的老舅舅说了也是白搭,可是我不能不说。果然,舅舅愣愣地看着我,半天没言语,大约是没听明白。未了他说,我不搬,他们在墙上防狼一样画满了白圈,只能是吓唬狼,吓不着我。 P3-5 导语 本书系“叶广芩京味小说三部曲”之一。 叶广芩是中国文坛的名家,才华横溢,又特别心静,在娱乐化消费化的年代,她坚守着对文学的神圣感,忠诚地以笔写心。 她的作品中那样一种既投入又清醒、既细致生动又从容舒展的叙述,哀婉深沉、悠远悲凉的情调,总能将人们引入一种特殊的氛围,随之领略人们所不熟悉的那样一个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和生存状态,深入体味那曲折复杂的人生况味。 序言 跳加官 《跳加官》是戏曲开场前加演的戏曲舞蹈,以恭维讨 好观众为目的。加官角色多以生角扮演,着红袍,叼面具 ,手执“天官赐福”“一品当朝”“加官晋爵”一类条幅 ,随着闹台锣鼓《将军令》的曲牌,边舞边跳,展示条幅 ,呈现祥瑞,以博喝彩和赏头。 我这大半辈子真是看了不少戏,从传统戏到“革命样 板”,又到“新编”,又回到传统。但是看《跳加官》却 只有一次,那次对我来说是没有准备的被动接受,虽是“ 被动”,却印象颇深,一直不能忘却。 是六七岁时跟着父亲去东四钱粮胡同一个人家做客, 那家是个坐北朝南的大宅门,很阔绰很气派。我们去的目 的是给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祝寿,那男的是谁我不知道, 只记得那家院里的戏台很精致。台子的高矮与我的胸口平 齐,上头铺着地毯,锣鼓家伙在台下口,有纱帘隔着,比 戏园子讲究。庭院的桌上摆了许多吃食,盘子里的石榴很 大,秃顶男人就是被人称作寿星老儿的,给我掰了一块, 很甜,水分很足,我坐在父亲旁边吃了半天。桌面上还有 红枣、核桃、鸭梨、洋点心什么的,我已经懂事了,时刻 约束着自己,眼睛尽量不朝桌上扫描。 父亲告诉我今天头场演的是《蟠桃会》,又名《安天 会》。我却是不明白,秃顶过生日,干吗让一只猴子出来 闹腾?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正是热闹吧。没等多一会儿, 开场锣鼓一通击打,猴子没出来,出来个穿红袍的老倌, 慈眉善目,端着笏板,纱帽翅一扇一扇的。老倌腰身转得 滑稽,步子也走得另类,有人说,加官出场了! 那时我对戏已经知道不少,《逍遥津》《大登殿》《 盗御马》《三岔口》什么的都看过了好几遍,有些唱词已 经谙熟于心。但是对于《跳加官》却是头回看到,因为这 样的戏很少有演出,那些“升官发财”,那些“马上封侯 ”跟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距离。虽然大家心里都盼着升官 ,盼着得外快,毕竟得表现得矜持一些,含蓄一些,不能 像加官表演那样来得太直接,太露骨。 小孩子总是喜欢热闹欢快的场面,我从座位上一下蹿 到了台根底下,在那独特的乐曲中恨不得也参与其中。白 脸的胖加官在台上舞来舞去,向台下各个方向打着“招呼 ”,在对着坐在八仙桌旁的主家展示出“寿比南山”“福 寿康宁”的条幅之后,也没有忘记关照我这个一直站在台 跟前目不转睛看着他的小人儿。他冲我一弯腰,掏出了一 条“终南捷径”的条幅,在我眼前晃了又晃,后来又变出 一条“连升三级”,我知道这是专门赠送给我的。因为台 底下那些人聊天、吃果子,大声地寒暄,胡乱地走动,对 加官的表演并不在意,只有我,扒在台沿上,脸上满是赞 许和仰慕,看得认真又投入。 加官戴着白面具,面具的一双眼睛笑眯眯地弯成了月 牙儿,在我的眼里,那面具分明是有了生命,有了无限的 亲和力。如果他拉起我带着我去逛隆福寺,去吃炒肝、灌 肠什么的,我一定会去;如果他带着我走进水里火里,我 想,我也一准会铁了心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走。 加官很可爱,只是我对那“终南捷径”和“连升三级 ”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我问父亲,什么是“终南捷径”,父亲说终南是山, 在陕西盩厔、郡县(1964年改为周至、户县)一带,捷径 就是便道,是近路……我说终南山跟我没关系,离得远着 呢,我更不会走什么山上的近道。只是那个“连升三级” 还有点意思,赶明儿我可以从一年级直接跳到四年级。 父亲说我的理解完全正确。 认识加官以后,我常常把他和《钟馗嫁妹》里的钟馗 弄混,觉着他们的举止做派、诙谐气质和浓厚的人情味十 分接近。父亲告诉我,加官就是钟馗,他们俩其实是一个 人。钟馗是终南山的一个落第进士,豹头环眼,相貌狰狞 ,做了鬼以后,依旧效忠皇上,要“誓与陛下除尽妖孽” ,是个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大鬼。 父亲还告诉我,宫廷里给老佛爷、皇上演戏不能演《 跳加官》,都当皇上了,用不着“加官”,再加官该当太 上皇了。大凡皇帝,是没有谁愿意当太上皇的。怎么办呢 ,就用“灵官”替代,所以宫里的开场戏是《跳灵官》。 灵官是辟邪、净台的,他来自江西的龙虎山,红须红袍, 三只眼,是道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角色。 我自然记住了加官,记住了终南山。 加官的祝福是准确的,十几年后我到了陕西,一待便 是一辈子。其中在终南山脚下挂职当官竟有九年,所在的 镇叫终南镇,在镇东边不远一个叫阿姑泉的山谷,便是钟 馗的故里。现在搞旅游开发,山谷改名叫做了“欢乐谷” ,跟钟馗差了十万八千里。 钟馗的故里有个大牡丹园,我一次次到那里去看牡丹 ,紫的、粉的、白的,仲春一到,灿烂一片。在花丛中游 弋,常常念及那个白脸的加官和他的“终南捷径”,总觉 得有种宿命在里头。人生为名为利,为生存为尊严,细细 思量,终没跳出加官的囊括。尽管我们有无数冠冕堂皇的 理由,有许多巧妙虚伪的遮掩,其实又何必? 这部小说在写到《豆汁记》一章时,我恰巧住在终南 山下的楼观台,这里是老子讲述《道德经》的地方,是道 教祖庭之一。写作之余,漫步上山,首见的便是“灵官殿 ”,殿柱上一副对联是康有为弟子黎遇航所作,“存心邪 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猛然心 内有所感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众生们内心的世界是 五彩斑斓的。 天地万物,六合之内,人心无所不包,求物质、求精 神,追求尽管艰难,尽管曲折,却是人的本意。这其中, 不管是我的由不和谐到和谐的父母亲,还是穷困散淡、乐 观善良的七舅爷;不管是在寿康宫里演牧童哥的小太监, 还是以叛逆对峙传统的五哥哥;不管是怀着坚定信念走进 “贫下中农”的知青们,还是在新时代浪潮冲击下赫兔兔 一类同性恋的年轻晚辈,大家的生活或蹇或舒,命运的网 将我们编织得紧密而严实。这网的博大精深,扑朔迷离, 实在是一言难以说透的。特别是它和社会人情,和生命岁 月融为一体浑然难分的时候,它的价值更远远超出了本身 范畴。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我们的日子融化在《豆汁记》《盗御马》《凤还巢》 之中,我们的观念由《小放牛》《三岔口》《大登殿》而 延伸。生活比戏曲更精彩,戏曲比生活更概括…… 树叶黄了,终南山的风带来了丝丝凉意,我踏着满是 落叶的小径上山,不远处是唐代玉贞公主曾经的修炼之地 延生观。公路上车的喧嚣渐渐远去,一路伴随的山溪也不 见了踪影。在路边石头上坐下来,身后有古栈道的痕迹, 头顶有白云飘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时此 刻应该是一种与加官衔接的透彻和冷静。 终南捷径,说的是唐人卢藏用的故事,本意是指谋官 职、求名利的近便门路,以隐求仕、曲线飞升。当地人对 “终南捷径”有另一种说法,指的是诗人李白借助玉贞公 主的推介,以自己的文学才华进入朝堂的故事。细想我也 竟然依靠文字,在社会立足,这不啻另一种“捷径”。 儿时的天官赐福,应该是那一刻彼此的感动和真情。 是生活的赐予。 也是天官的赐予。 一批人,一代人用他们的信念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尘 土飞扬的路。如今一身重负,一身名誉全部卸去,将戏曲 的铅华洗尽,将面孔还原,两鬓斑白之时,将自己的内心 用文字梳理起来,写成了《状元媒》这部长篇小说。回头 望,尘埃中的路依然清晰如昨,秋风中便有了与历史相对 的会意,有了心的平静与坦然。 我已非我。 感念《跳加官》的人生开场。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状元媒》是京味文学大家叶广芩家族系列作品的代表之作,讲述了清朝ZUI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促成了皇室后裔父亲金瑞祓与平民母亲陈美珍的婚姻,由此引发了金家大宅门里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故事。作品以小格格“我”的视角为轴线,冠以十一部京剧戏名写成。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跳跃性地写出了背景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那些个细节,那些个欢乐,那些个拾掇不起来的零碎,如同一瓶陈放多年的佳酿,夜静时慢慢品来悠远绵长,回味无穷。叶广芩动用了她独特、难忘、熟悉的生活素材,构思精巧、精心创作。她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与研习、对世事交变的敏锐感知,以及自身修养所具有的学识与胸襟,加之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都赋予了这部作品非比寻常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