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种抵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俊玲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作为保山施甸人,书稿中更多的是对施甸的书写,如《故土之上》《家园》《诸神之地》《大杂院》《故乡的梦影》等等,同时也是对亲人、朋友、恩师的书写、怀念,如《姑妈》《悼李老师》《致吾师》《大地的子民》《相濡以沫》等等,也有对故乡的历史、风物的书写,如《古井》《火塘》《东岳庙》《蒋氏宗祠》等等,有对云南风物的书写,如《怒江,原来我属于你》《另一种抵达》《红河记》《大理三味》《高黎贡》等等,有对人生回忆、生命感悟的书写,如《流年到处》《嗜好之外》《那些开在我生命中的花儿》《十一月》《过年记忆》《秋天的记忆羽片》等等。
作者简介
李俊玲,女,布朗族,70后,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10班学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保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施甸县作家协会主席。现就职于施甸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自2005年开始发表汉语文学作品,先后有诗歌、散文发表于《民族文学》、《北京青年报》、《边疆文学》、《滇池》《、百家》、《云南日报》、《今朝》、《凉山文艺》、《高黎贡》等媒体。
目录
山河文章
自序
第一辑
故土之上
家园
诸神之地
我心中的哈寨
大杂院
故乡的梦影
遗失
第二辑
滇戏人生
猎走春天的人
姑妈
无情何必生斯世
生命之光——致一位抗战老兵
悼李老师
马蹄莲与野菊花
相濡以沫
致吾师
大地的子民
第三辑
古井
素描大亮山
火塘
感受勒平
风雨老邓桥
夜访关帝庙
东岳庙
蒋氏宗祠
第四辑
怒江,原来我属于你
另一种抵达
大理三味
红河记
蛮旦的生活
昌宁走笔
在人间
高黎贡
第五辑
流年到处
嗜好之外
那些开在生命中的花儿
十一月
住院记
陪审手记
过年记忆
秋天的记忆羽片
序言
山河文章
甫跃辉
中国几千年来,文学大家灿若繁星,哪几位是云南人
?恐怕很多人都没法立马说出来。云南尚且如此,保山更
不用说。保山地处云南西南,在中国历代版图上,都显得
异常僻远。然而,保山很早便有先民繁衍:以九隆为首领
的哀牢夷至迟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中后期,便在这片土地
上建立起奴隶制部落联盟哀牢国,王都勐掌即位于保山盆
地。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于保山金鸡村设“不韦
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
内附东汉,“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
,为它人”。(《兰沧歌》)东汉政权将益州郡不韦等六
县及哀牢国故地新设的哀牢、博南二县,合并设立永昌郡
。自此,保山融入汉文化版图。
据《三国志·蜀书》载,蜀汉昭烈帝刘备薨,益州郡
豪强雍闿叛归东吴,兵临永昌郡东北,永昌郡功曹吕凯率
众坚守十年之久,写下著名的《答雍阎书》:“天降丧乱
,奸雄乘衅,天下切齿,万国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
筋力,肝脑涂地,以除国难。伏惟将军世受汉恩,以为当
躬聚党众,率先启行,以上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
帛,遗名千载。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吕凯此文
,情感深挚,辞采斐然,是保山文学第一文。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征伐南中四郡。雍闻
被同样叛变的高定部下杀死,孟获“代闿为主”。诸葛亮
斩高定,擒孟获,四郡皆平。诸葛亮给后主的荐表中说,
“永昌郡吏吕凯,府臣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
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
风俗,敦直乃尔”。(《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这之后,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掌故在保山流传,
保山更深地为汉文化浸润。千年以后,时间来到明中。正
德六年(1511年)状元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年),因
“大礼仪”受廷杖,贬戍永昌卫。此后,杨慎偶尔也往返
于老家四川和云南他处,但最终终老于永昌。嘉靖三十八
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享年七十二岁。
杨慎有一半的人生是在保山和云南各地度过的,按现
在的话说,算是“新保山人”。这个新保山人,是保山迄
今为止的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为耀眼的文学之星。他以一
己之力,让永昌文学,进入了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
翻检《永昌府文征》,诗录部分收录的诗词,多有杨
慎和保山本地文人张含等相互唱酬之作。张含,字愈光,
号禺山外史、禺同山人等,当时被永昌百姓誉为“小杜甫
”。杨慎有很多首诗是写给张含的,譬如《重寄张愈光》
:海裔江湄独倚楼,瑟居匏系又惊秋。菊花黄处回青眼,
枫叶红时对白头。少日声名追杜甫,暮途羁绊脱庄周。九
龙尚有临池兴,一雁能忘远札投。又如《招张愈光》:容
易年光斗柄东,萧条客舍酒樽空。雪消已减乘舟兴,寒重
翻添闭户功。古道尘埃多去马,故人书信少来鸿。新丰逆
旅知无伴,何惜西斋一笑同。相应地,张含也有多首诗是
写给杨慎的,譬如这首“字字句句工致沉郁”的《对雪怀
升庵》:孔明庙前松柏苍,相伴放臣凌雪霜。龙蛇白昼远
山泽,鹅鸭黑夜惊池塘。寒欺貂裘积趸毒,冻缩马毛含蝟
芒。老夫肺病拥炉坐,乘兴舟航非所忘。
永昌文人在与杨慎的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升了
自己的文学素养,他们对杨慎的厚待,则让杨慎在人生的
大悲剧里,找到一个足以安身的温暖角落。无论是杨慎,
还是张含们,用文字为自己的生命留下印迹的同时,也用
文字为这片僻远的土地发出声音。怒江、澜沧江、高黎贡
、兰津渡……这些高山大河,千百年来,在汉文化的文字
世界里是沉默的。而今,他们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
不仅止于诗词歌咏,杨慎还编撰《南诏野史》《云南
通志》等著作,系统梳理云南的历史地理。杨慎没让自己
的人生走向昏暗的死地,反倒用一支笔点亮了一片陌生的
土地。
数十年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缅军侵犯云
南,万历皇帝派邓子龙驰援永昌。邓子龙击退缅军后,在
施甸姚关驻扎六年。这期间,他留下不少吟咏施甸风光的
诗作。譬如,在姚关清平洞内所刻的两首诗,一首是《清
平洞》:洞里神仙洞外村,清平不问旧将军。静观杨柳依
依绿,满笑桃花灼灼春。醉向几杯销白日,闲拖一帚看浮
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还有一首《别清
平洞》:开尔清平记六年,许多盘错破中坚。梅根挂壁全
无土,石乳为门别有天。释子好看池上树,莽生休据洞前
田。我去莫教棋石烂,看山亭上月常圆。可惜这两首诗于
1967年因破“四旧”,被石工铲除。于1978年,才在原处
复刻。
2018年10月,我往韩国参加第四届东亚文学论坛,刚
到首尔,走出下榻的宾馆没多远,眼前一座雕像,是朝鲜
名将李舜臣,瞬间让我想到邓子龙。邓子龙离开施甸后,
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釜山海面上迎战日军,年
过七十,勇猛无比,力战而亡。李舜臣正是在救援邓子龙
时战死的。这便是著名的露梁海战。
千百年以来,保山文人辈出,他们可能不再有杨慎、
张含、邓子龙那样的名声和成就,但他们并未让保山的文
脉中断,尤其腾冲,文化更是灿烂夺目。前面提到的《永
昌府文征》,其编撰者,正是腾冲人李根源。李根源是辛
亥革命元老,曾任国民政府代总理。抗日战争时期,李根
源请任云贵监察使赴滇西协助抗战。为了弘扬乡邦文化和
保存文献,在当时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
,他凭借自己的威望,集周钟岳、秦光玉、由云龙等学者
,对散落各处的与保山有关的文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本
着“不接客、不待客、不访客”的态度潜心学术,耗时两
年编撰出这部五百万字的皇皇巨制。
现在,这部大书就在我的桌上。依靠它,我才有可能
深入了解故乡的文明,才有可能重新认识那些自以为熟悉
的山河。不说别的,单说我的老家施甸吧——
《永昌府文征》里收录了施甸团树人徐崇岳诗二百五
十首、文三篇、词二阙。“徐崇岳,字石公,保山施甸人
。康熙癸卯举人,赴公车未第,以所业一编投尚书龚鼎孳
拂袖而归,龚遣人追赆之,且致书有‘吾子未易才也’之
语。归后决意林泉,平生孝友温恭,文词博雅。吴三桂钦
其名,欲强之仕,逃匿腾越教读三年。吴败回里,家居乐
道,足迹不至公门。所著有《造适轩诗集》,原刻版已毁
,民国廿四年林景清序而重刻之。”
徐崇岳这名字,在此之前我从没听说过,但他确实诞
生在了老家那片土地上,活在那儿,也死在那儿。徐崇岳
写就的诗篇里,有好几首是吟咏摩苍山的。比如《摩苍山
次韵答施静文先生》,“石能生月寒如雪,松欲孥空韵在
风”。还有一首《摩苍山歌寄施陈二公》,“即今摩苍松
子熟,顺风五里稻花香”。摩苍山是我熟悉的,读这些诗
句,自然让我想起摩苍来了。就是读那些并未点名具体地
名的诗句,也容易让我想起故乡的风景。譬如这首《看雨
》:清晨栉沐余,端坐唯看雨。畅哉十日霖,既酣犹新怒
。云颓树已失,密影纷群缕。久玩机豁如,迷潆亦娟妩。
白借窗纸生,暖依炉火拄。是中有冥搜,耳目寂如睹。蚁
垤感沧桑,春秋不自数。在施甸,在许多个久雨的日子里
,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看雨的?
徐崇岳之后几百年,我在施甸人李俊玲的散文集里,
又看到关于摩苍的文字。俊玲姐说,她去探访摩苍山上的
摩苍寺后,心有所感,这才开启写作生涯:“在一个深秋
的傍晚我特意跑去了摩苍寺,永远忘不了那天的夕阳,将
最后一抹余晖镀在残垣断壁上的情景。高耸的石阶边荒草
齐膝,四周叶子飘落,满目萧然。这里曾经是滇西香火最
为鼎盛的寺院,曾经是永昌读书人云集讲学论道的书院,
如今,晨钟暮鼓与琅琅书声都化为簌簌的风声。而佛教与
儒家的文脉,依稀在那些雕梁画栋中固执地呈现出微弱的
呼吸,古道不见僧挑水,荒刹无闻响磬钟,世事沧桑,唯
江山依然,独立石阶,我内心被一种莫名的东西击了一下
。”
面对同样的山河景物,不同时间里的人们,内心有着
同样的柔软。
想起十多年前,我到蒋家寨水库边做客,见一位老人
在画“财门布”,和他攀谈起来,得知他搜集了很多本地
民歌,遂走了不少路去他家看。路上遇到一棵酸木瓜树,
果实累累,枝沉欲坠。在他家里,我看到老人清秀的字填
满了好几本笔记本。一首首民歌,不用唱,只用读,便觉
新鲜,俏皮,爽直。可惜那时候手机还没拍照功能,我没
能记下什么。这些年,我时常想起这个阳光灿烂的上午。
老人叫什么名字呢?竟然忘了问。前年,和县里写作的朋
友说起这事,他们说,哦,老人叫蒋在凡,几年前过世了
。我忍不住叹息。平凡的名字、平凡的人生,和一个平凡
的地方血脉相连。可是,再平凡的人生,也值得活过;再
平凡的地方,也值得歌吟。他的那些笔记本,不知道还在
不在?那里,有一个地方独特的山河秘密。
2019年2月15日
导语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四十多篇散文。记录了作者的点滴悲欢离合,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作者从抒发一己小情绪的书写开始面向了对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之上人群的思考。这一粒粒有温度的文字,是对于生命的挚爱与热恋,对生活的感动和摄取的另一种呈现
精彩页
故土之上

散失故土的人是一具游魂,居无定所,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的根须生长在怎样的酸碱成分下,包括土壤的颜色。他们的记忆是断片的连续剧,无法完整播放,突兀而陌生。他们有着灵魂深处无法消遁的乡愁,刻骨而荒凉。所以,我常常庆幸自己是个有归属感的人,虽然我的故土仅仅是儿时的浮光掠影,但那些如老底片的记忆已是汇入血液里的强大的因子,始终不断循环在体内,对于那个叫作老家的地方,依旧保持着鲜活的念想。然而当我阔别多年重回故土时,这些记忆会随着世事的改变分崩离析,内心徒生故乡已然成他乡的凄凉。

父亲12岁就背井离乡,从摆榔到仁和求学。60多年,弹指一挥,他说得最多的依旧是老家楂子树的事情,童年的点滴时光。他的反复讲述使得我对那片土地有了不尽的向往。于是,每个假期,我总会回到老家。于是,我的记忆里有了和父亲一样的场景,老家的确有一种能让过往镶嵌进你脑海的神秘力量。时隔多年,只要让你稍有触及便画面涌动,飞回那里。岁月的长河无法洗去那些记忆,反而历久弥新。
前几天,老叔打电话来说要重新修葺阿公的坟墓,让父亲回去商议。父亲接到电话后就一直心事满腹,第二天一大早就说想让我陪他回家一趟,让我给故去的先人撰写碑文。我知道,他是想让我这个布朗族李氏后代中唯一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来完成这个看似慎重的活计。父亲说,你阿公要是知道你发表了那么多文章,他一定会笑出声的。我心里泛酸,想到了当年阿公是怎样不顾阻拦让父亲外出到汉地的学堂念书的,这就是一个落后民族对于知识的渴盼,对于文明的向往。我们虽然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却无力记载下属于自己的历史,口传身教让布朗族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消磨,不断遗失。而为了百年之后,还能让后代知道先祖们的枝叶末节,父亲决定抛弃布朗族的丧葬习俗(人故后的坟墓极其简单,三块石头搭起,一抔黄土掩埋,这就是对一个人一生的结束和纪念),用汉族的方式来撰碑立墓。父亲说,他只想让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那么一点痕迹以示后人,不然,无数年后,已无人知晓我们这支弱小的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曾把血泪洒满过脚下的土地。父亲的语气在我听来带着无尽的伤感,仿佛他的这个决定像割肉一般生痛,和阿公当年送他上马求学一样,是远离故土、背弃族人的一种表现。

老叔说老家的路通了,可以开车回去。山路狭窄而陡峭,父亲坐在车内,不断地嘱咐我要小心驾驶。这些被洪水冲过的山路留下一条条不浅的沟槽,像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路下就是悬崖陡坡,我需要小心地挑路行驶,手握着方向盘,专注而谨慎。很奇怪沿路竟没有听到有人吼山歌,父亲说,现在的人基本不放牧了,自然也不会用山歌来打发寂寞。山间白云流散,我想起儿时走路,在这弯曲的山路上总有像白云一样的山歌从耳际飘过,悠远,纯净,令人陶醉。如今,眼前的白云那么真实,在我看来毫无灵动和美感。
走到离老家最近的一个寨子,看到在路边闲坐的几个熟知的老人,父亲就下车和他们搭讪。老人们都知道他,父亲是从这个大山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布朗族科级干部,也曾在这个乡里任过四年的党委书记,而那时的我还是十岁的娃娃,只记得他常常为了工作顾不上回家,有一次居然时隔小半年才见到父亲,看着他憔悴的脸,我紧紧抱住他撕心裂肺地哭了一场。母亲说,你父亲为了他的家乡真是家都不顾,儿女不管,身体不要了。一次,听乡里的一个老干部说,当年父亲调回县城时,很多群众知道后都自发地前来送别,这样的场景他还是第一次看见,以后再没有见过。父亲上车时,老人们向他使劲挥手:回来进家里闲坐啊,老书记。这个在我听来极其陌生的称呼,显得遥远而亲切,山里人总是那么怀旧而念情。路的确通到家了,只是第一次让我开车开得手心浸出了汗,如果不是父亲心脏不好,我宁可步行。
父亲和老叔在堂屋喝茶说事,我一个人在寨子里四处走走,寨子变化很大,石板路被水泥封死了,几户人家把木楼拆除了,盖上了崭新的水泥平顶。路边阿公栽种的那棵大青树不知为何被人砍去了大半枝丫,惨烈地矗立着,或许是挡拦了过路车子的缘故。孩子们都到乡镇的集中办学点读书了,年轻人都去外省打工了,只有年迈的老人和老屋一起留守在这块土地上,沉默、低垂、摇摇欲坠。这个有着30多户人家的布朗族寨子此刻静得像一口深邃的枯井,让人恐慌。中午的太阳白花花地照着,屋顶、天井、路面乃至树叶,一切似乎都泛着孤冷的白光,剌得我眼睛酸胀。狗慵懒地蜷缩在自家门口,大概习惯了安静的缘故,已丢弃了戒备之心,忘记了怎样吠叫,抬头看了我一眼,继续埋头睡去。稍有生机的是路边那几只兴致勃勃在刨食的母鸡,互相争抢和追逐。偌大的寨子,遇不到一个人,我像进入到刚被洗劫过的地方,背脊在逐渐发凉。不知不觉走到了龙井边,这里是我儿时最常来的地方,和阿奶来此叩首、烧香、祭拜,和表姐来此漂洗衣裳,拿着竹篮来领取祭龙时分食的火烧肉,和小伙伴看表哥们打水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