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威,男,1980年生,山西襄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副主编。曾任《音乐研究》编辑部主任,兼任《艺术探索》“音乐与舞蹈学”专栏学术主持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致力于音乐史学研究。现已完成著作4部,编修资料与文论集6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15项。曾获第六届中国音乐史论文奖、连续五次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奖。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曲子·文人·乐人 二、曲子·乐人·乐籍 三、乐籍制度:传承与传播 四、乐籍体系:研究视角与方法论 第一章 曲子的本体特征、属性及承载者 第一节 曲子本体特征申论 一、曲子与诗词之区别 二、曲子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制度承载:古歌·乐府·曲子 一、俗乐与礼乐之关系 二、先秦的“歌 三、秦、汉、魏六朝的“乐府 四、隋唐的“曲子 第三节 曲子的承载主体 一、乐人:曲子的“职业”群体 二、乐籍制度下的俗乐群体概览 三、关于唐代“妓女”主体身份的辨析 第二章 音乐机构的国家体系 第一节 地方官属音乐机构及其体系化 一、地方官属音乐机构之称谓与“地方教坊 二、地方教坊之基本功能 三、地方教坊之延续 第二节 音乐机构体系与多种用乐需求 一、关于“用乐需求 二、教坊服务 第三节 音乐机构体系之乐人流动 一、基于教坊人事制度的流动 二、基于音声技艺不同场合(所)、服务对象的流动 三、体系内外的流动 第三章 音声技艺的国家体系 第一节 乐籍体系下音声技艺的一致性与丰富性 一、乐籍体系的创承与传播 二、音声技艺的一致性与丰富性 第二节 区域中心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乐籍体系与文人互动 一、文人参与的主动性 二、文人参与创造的途径与情状 第四章 曲子“母体”意义的多重阐释 第一节 河流·细胞·母体:曲子既有认知再读与重解 一、“河流”:曲子“母体”意义的揭示 二、乐籍体系在曲子“母体”生成中的关键作用 三、“细胞”:曲子“母体”意义的体现 第二节 曲子在创作中的“母体”意义 一、创作的基本音声素材 二、创作的结构方式 三、创作的基本技法 四、创作技法在多种音声技艺中的广泛运用 第三节 曲子·曲艺·戏曲:曲子在音声技艺传承中的“母体”意义(一) 一、繁声淫奏与能动创造 二、曲子与诸宫调 第四节 曲子·曲艺·戏曲:曲子在音声技艺传承中的“母体”意义(二) 一、从“南北曲”到“南北调合腔 二、乐籍体系之多声腔承载 结语 附录 曲子论域研究述评 一、音乐学界的相关研究 二、文学界、戏曲界、曲艺界的相关研究 三、当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乐人、音声技艺的相关统计 表一 唐代部分地区女乐概览表 表二 《青楼集》乐人属地、技艺统计表 表三 诸宫调与部分音声技艺之曲牌对照表 表四 川剧昆腔、川剧高腔、赣剧高腔常用唱腔曲牌表 表五 昆、高、梆子、皮黄诸腔代表剧种器乐曲牌表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本书以曲子的从业群体——乐人作为切入点,这必然涉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由此,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制度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研究成果,都将成为本书立论的重要依据与支撑。自“乐籍制度”被揭示以来,“在制度的层面有关音声形式其实是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在籍乐人们承担着所有与专业音声相关的形式”,他们是多种音声技艺的主体创承者——这作为一种重要理念已为很多研究所吸收和运用,当以此重新审视曲子一类音声技艺形式时,应当思考的是:曲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化系统?曲子、曲艺、戏曲等诸多音声技艺之间依托什么得以承传?乐籍制度下,全国究竟构建了怎样的用乐体系,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三千小令”“又一体”有着怎样的意义?礼乐与俗乐依托什么进行了怎样的转化?经济、政治、交通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有着怎样的具体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尚待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