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烟五色中国瓷/发现中国印记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彭晓云 |
出版社 |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瓷集科技、文化、历史、艺术为一体,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本书详细介绍了若干件流传至今的精美陶瓷,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承载着美与匠心的陶瓷作品,倾听它们背后隐藏的那些动人故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生产技术和造物智慧。 作者简介 彭晓云,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从事藏品保管一部古代瓷器的日常保管与研究工作。201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古代陶瓷艺术研究与创作专业硕士学位。2014年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编《百年收藏集粹》一书的部分撰写工作。2016年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编《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大英博物馆卷》一书的部分撰写工作。 目录 千年窑火,陶冶成器 土与火的艺术 原始陶器门 瓷器的发展 君家白碗胜霜雪 夺得千峰翠色来 盛唐风华 陶瓷彩绘的先声 素肌净洗铅华 雨过天青说汝窑 随宋南迁的瓷窑 碎片的魅力 夕阳紫翠忽成岚 梅子流酸泛绿时 “黑白两色”的世界 夜空中的金丝银斑 民窑迭出的时代 代表中国的“蓝色符号” 瓷器着“红妆” 青花世界的一枝独秀 名贵的酒杯 五光十色论彩瓷 青花绘画中的墨分五色 姹紫嫣红说五彩(上) 姹紫嫣红说五彩(下) 柔美繁复的瓷器装饰 传承百年的色彩之美 挂在墙上的花瓶 极致的制瓷工艺 真假莫辨的瓷器 序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 就是这一光辉历史的见证。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 个民族独立于世、长存于世的标志。我们通过系统研究祖 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能够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 来。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 无声的文物携带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信息,是我们了解 已经消逝的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大量珍贵文物记录了不 同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科技发展,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卓 越智慧和高超技艺。 有关机构曾对北京市某区域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 的了解只停留在知晓阶段,并不深入。对于包括中国古代 建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的小剧种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种 类,多数学生并不了解。 振兴国家,复兴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雄 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启迪和精神支撑。 鉴于此,我们推出“发现中国印记丛书”,旨在为广大青 少年读者营造一座“纸上博物馆”,生动讲述一件件文物 背后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读者 可以在这座沉淀着美和时光的“纸上博物馆”中,深入了 解中华文化的不同面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 道德精髓,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丛书按主题分为陶瓷、书法(上下册)、建筑、科技 、绘画、兵器、中医8本,这些主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作者说文物,讲故事,化艰深 为平易,带领读者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相信通过阅读, 每一位青少年读者都会大开眼界,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光辉 灿烂,从中汲取优质养分,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完美人格 ,提升精神境界。 开卷有益。我们相信,“发现中国印记丛书”将引领 青少年读者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成长为中华文明的 守护者和传承者。 编者 2019.3 导语 “发现中国印记丛书”旨在为广大青少年读者营造一座“纸上博物馆”,生动讲述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陶瓷”原来指的是陶器和瓷器。古老陶器上的那些纹饰有着怎样的寓意,瓷器一词的英文china为何指中国,中国陶瓷怎样震撼了世界,本书将为你解读。 书评(媒体评论) 正值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 考试之际,“发现中国印记丛书”科学简明、适合家 庭亲子共读,适合辅助文科师生备考,是帮助青少年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准备升学考试的必备宝典。 ——北京五中校长 张斌平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精髓解读给小读者们,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 化之美、自信之美——是为“发现中国印记丛书”策 划的初心。 ——丛书策划人 穆怀黎 精彩页 千年窑火,陶冶成器 陶瓷,具有很多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优点:它不像木头,时间长了会逐渐腐朽;也不像金属器,受到挤压会发生变形;和现代很多化工材料相比,瓷器对身体完全无害,而且低碳环保。也正因为它的这种耐高温、耐磨损、不变形、健康无害的特殊性质,以及美丽、多变的造型,从它一开始出现,便深受人们喜爱。 “陶瓷”的真相 说到“陶瓷”,你也许会立刻联想到家中的那些瓷盘、瓷碗,也会想到墙面上绚烂多彩的瓷砖,橱窗里精致可爱的陶瓷雕塑。没错,以上所列的这些我们身边的日常用具,皆属于陶瓷的范畴。 虽然“陶瓷”二字常被大家挂在嘴边,但若细分起来,“陶”与“瓷”这两个字,其实代表着不甚相同的两种物质。瓷器不就是与中国的英文名称一样也叫“china”的东西吗?那么到底何为陶器?何为瓷器?而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 首先介绍一下陶器。陶器是以黏土或陶土,有时掺和一些沙砾、打碎的贝壳、植物草料等混合物为主要原料,经过捏塑、盘泥条、轮制等方式制作成型,待其完全干燥后,置于火中,经700~1000摄氏度的温度,所烧成的一种坚硬的器物。陶器一般质地较为粗糙,表面大都光素无釉,敲击时会发出“咚咚”的声音,较为沉闷。由于陶器胎质较为疏松,胎中的气孔较大,因此它的吸水性较强,如果储存液体,容易被器壁吸收乃至渗漏。虽然跟瓷器相比,陶器的实用性似乎不甚理想,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陶器的出现,帮助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进入烹饪熟食的更加文明的状态,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原始文明的发展。 跟陶器相比,瓷器则完美地解决了液体被器壁吸收、往外渗漏的问题。它不仅胎体质地细密,表面还覆盖着一层光滑的、如玻璃一样的“釉层”,它既能完全防止液体流失,也能够更好地保存食物。和陶器的材料不同,瓷器主要采用瓷土或瓷石作为原料,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才能完全烧结。由于胎体致密坚固,如果轻轻叩击,瓷器会发出“当当”的清脆响声。 历史长河中的古代陶瓷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开始出现刀耕火种这一原始农业经营方式,我们的祖先便学会了制作简单的陶器来汲水,储存、烹饪食物。那时候的陶器又称为原始彩陶,表面上往往用红色、赭色、褐色、黑色等颜料绘制美丽的图案或符号,并且每个地域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质朴、古拙的原始彩陶,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原始社会的生活、生产状况,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到了商代,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原始青瓷,虽然瓷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始青瓷的出现,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丰富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则出现在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中国疆域板块的不断分割整合,一方面给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多元民族文化、艺术逐渐融为一体,对瓷器的生产技术、造型、装饰等方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隋唐两代,中国又迎来一个盛世,万国来朝,国力雄厚。这个时期的瓷器主要分为“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所谓“南青”,是指以产于浙江地区的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而“北白”,则是指以产于河北邢台的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唐朝饮茶成风,著名的“茶圣”——陆羽,就在其《茶经》中提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说法,这不仅是陆羽对当时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的一个简要概括。除了“南青北白”两大瓷窑系统以外,唐代还有世界闻名的陶瓷——唐三彩。总体来说,唐代陶瓷的造型大多饱满圆润,充满力量感,很多器物都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格,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