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尽管医生和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延长人类的寿命,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人通过各种方式,让别人或自己意外受伤甚至死亡。实际上在近些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受伤增多,死亡率开始上升。这并不让人意外,想想如今各种车祸、家装意外、医疗事故、家庭火灾的发生——更别提那些熊孩子搞出的各种把戏了。 作者史蒂夫·卡斯纳是安全领域的专家。他一直从事安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深知再醒目的安全警告也可能被人忽略,再可靠的安全装置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这本书中,卡斯纳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向我们讲述了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安全陷阱。之后,他列举了一系列真实生动、扣人心弦的案例,告诉我们意外伤害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该如何防范。 这本书提供了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认知缺陷,武装好天生不够谨慎的大脑,让我们更加安全。它针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给出了许多实用建议,让我们知道坏事是如何发生的,人人都会犯错,关键是如何发现、减少和补救错误。这本书将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作者简介 史蒂夫·卡斯纳,就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一位专门从事安全和事故研究的心理学专家。他还是一名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驾驶员,并且是摩托车和滑板爱好者。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未为此受过伤。 目录 第一章 不安全的世界 第二章 一心多用的妄想 第三章 人人都会犯错 第四章 被低估的风险 第五章 未雨绸缪 第六章 彼此关心 第七章 提供建议,接受建议 第八章 看似安全的家庭环境 第九章 热衷冒险的孩子 第十章 出行安全 第十一章 工作安全 第十二章 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第十三章 医疗风险 第十四章 老年生活的挑战 第十五章 我们真的能更安全吗? 致谢 注释 导语 卡斯纳不但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名富有天赋的讲故事者。在这本书中,他非常有说服力地告诉人们。我们都需要养成更加小心谨慎的习惯。他整合了一系列研究、数据和经常被人忽略的安全建议,讲述了许多扣人心弦的真实案例,意味深长。在如今这个危机四伏、乱象丛生的世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关于如何躲避陷阱、安身保命的思考角度。 史蒂夫使用了一种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因大意失职而造成的各种伤害。该书包含许多会使人大吃一惊的真实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也讲述了不少让你读后忍俊不禁的真人真事。请不要怀疑,这本既有趣又有用的书能救命。 书评(媒体评论) 卡斯纳不但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名富有天赋的 讲故事者。在这本书中,他非常有说服力地告诉人们 。我们都需要养成更加小心谨慎的习惯。他整合了一 系列研究、数据和经常被人忽略的安全建议,讲述了 许多扣人心弦的真实案例,意味深长。在如今这个危 机四伏、乱象丛生的世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全新的关于如何躲避陷阱、安身保命的思考角度。 ——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分每秒都潜藏着数不清 的安全风险。我们不该让上班、上学或购物变成一场 冒险之旅。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诸多专业、幽默又 生动的案例,告诉人们如何做到小心谨慎,让我们无 论身处何地都能安全地度过每一天。 ——马克·R.罗斯金德(Mark R.Rosekind) 博士 “注意安全!”这是我们常对孩子、朋友、合作 伙伴甚至自己说的话。这句提醒很正确。却毫无价值 。正如史蒂夫·卡斯纳在该书中给出的直观而科学的 解释,我们的大脑是自然智慧的结晶,却并非为适应 这个现代社会而生。对此,该书将为你提供可靠且实 用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法正是基于长期的科学研究和 多年的实践经验所得。 ——唐·诺曼(Don Norman),大学教授 史蒂夫使用了一种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向我们 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因大意失职而造成的各种伤害 。该书包含许多会使人大吃一惊的真实数据和科学研 究成果,也讲述了不少让你读后忍俊不禁的真人真事 。请不要怀疑,这本既有趣又有用的书能救命。 ——德博拉·赫斯曼(Deborah Hersman) 精彩页 第一章 不安全的世界 20世纪60年代酷夏最暑热难耐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坐在祖父雪佛兰皮卡的露天车厢里,待车子发动后,探出身子,让微风拂过脸颊。我不记得那时卡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是否装配有安全带,但即便有,也从未见大人系过。每次从干洗店取回衣服,我们总是用带回来的塑料袋缠着脑袋跑来跑去。我们通过摆弄化学实验玩具盒当中的原料了解烟花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我看着建筑工人在我头顶上方的工字梁上信步而行,他们都不想让别人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一丝一毫的恐惧。那时,很少有设施会配备防护设备。壁炉没有像样的玻璃外壳。大家都身穿易燃材质的冬衣坐在燃气暖炉前,连贴邮票都是直接用舌头舔一舔来润湿背胶。 以当年的眼光看,我的所作所为并不存在什么安全隐患。若问问我1918年出生的祖父,作为目睹了汽车普及的一代人,他也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那是一个胆子有多大,车速就有多快的年代,酒后驾车司空见惯,行人横穿马路,小孩子也在车流中打闹嬉戏。一位交通史学家解释,当时的行人过马路“仅需向四周草草一瞥,便直接迈步进入车道”,虽然我们不太确定那时这类新奇玩意儿是不是被叫作机动车。更别提那些日日走在百英尺①高工字梁上的建筑IAT,煤矿工人可是年年岁岁轮流到1000英尺之下的矿井里劳作。那个年代,如果你偏头痛发作,医生可能会对你施以水疗。所谓水疗,在我看来不过就是把电热丝扔进浴缸再起个高级的名字。别担心,他们不会把这一套用在孩子身上的。不过当时海洛因可能会出现在儿童处方里。如果你长了头虱,医生会把汽油浇在你头顶上——那会儿距离第一个挂在墙上的禁烟标识诞生还有好几十年呢。这样说来,20世纪60年代还是孩子的我在雪佛兰皮卡上的所作所为似乎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60年代真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啊!当然了,我祖父估计也会对20年代发出相同的感慨。 如今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而且我的工作内容就是操心人们的安全。大家对昔日时光的记忆似乎都还不错,但当时的安全统计数据实在有些惨不忍睹。倘若我们穿越回1918年,大约20人中就有一个人要准备接受“意外死亡”,这是一种通俗说法,形容意料之外但往往可预防的伤害。鉴于1918年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我们可能在意外伤害降临之前就因其他原因而死了。即便如此,20个人也足够坐满晚宴上的一张桌子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琢磨着如果不是我赴黄泉,那下一个倒霉蛋会是谁,想想都毛骨悚然。 针对安全议题的改进并没有拖太久。整个20世纪,我们都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多加小心,这个认识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文化甚至法律中。“过马路前观察双向交通状况”很快成为人们踏出人行步道前的条件反射。美国印第安纳州于1939年第一个颁布有关醉酒驾驶的法律。1970年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案》旨在保护雇员免于已知的职业伤害。数年之后,宾夕法尼亚州政府禁止小货车的敞开式后车厢载客。“请置于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的警示语大大减少了孩子与塑料袋、毒性化学品以及尖锐物品的接触机会。那些曾出现在化学实验玩具盒里面的火药,也噗的一声,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安全提示和建议随着各种安全设备的发明而问世,与产品的安全性能相辅相成。安全带已成为载客机动车的标配,乘车系安全带的做法也广为接纳和执行。今天仍在使用的“下压再旋转”(palm-and—turn)儿童安全药盒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卡车上的备用无线电寻呼器、泳池边的护栏、烟雾报警器及自动喷淋消防系统、高精度无死角的安全开关、操场上的缓冲地面——好点子一个接一个地诞生。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