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笔落惊风雨(下)/发现中国印记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董胤
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汉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与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汉字的发展演变在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张上被记录下来,文字上的一脉相承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的过去。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我们古老文明的漫长历史与沧桑变迁,更逐渐催生出一门崭新的艺术种类——书法艺术。
本书开篇从文字的起源讲起,描绘出文字发展演进与更替变化的过程。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对书法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传世名作、书法名家、王侯将相,通过讲述帝王、名人与书法相关的事件和名作的流传故事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文风亲切流畅,生动自然,有着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董胤,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已发表《“汝钧不分”与“官钧不分”从一件乾隆皇帝弄错的瓷器说起》《汉字之美:从甲骨金石到明清墨迹——记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展》《喀尔巴阡山、多瑙河、黑海——罗马尼亚珍宝演绎璀璨中东欧文明》等,参与编写《认知——国家博物馆课程学习绘本》《复兴之路——国家博物馆课程学习绘本》。
目录
范仲淹与《道服赞》
欧阳修与《灼艾帖》
苏轼与《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与《松风阁诗帖》
北宋大观之“集古”米芾
宋徽宗与瘦金书
天地有正气,忠义书丹心
赵孟烦的一封家书
唐伯虎的“书”“花”人生
勤能补拙终成才
书家神品董其昌
康、雍、乾帝王书法
浓墨宰相的墨彩人生
书法怪杰的难得糊涂
中国文房四宝之妙笔生花
中国文房四宝之古墨生香
中国文房四宝之纸寿千年
中国文房四宝之灵石成器
序言
汉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与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
的根基。汉字的发展演变在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
张上被记录下来,文字上的一脉相承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
的过去。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
记录了我们古老文明的漫长历史与沧桑变迁,更逐渐催生
出一门独特的艺术种类——书法艺术。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所谓书法,“书”即为书写
,“法”即为法则,书法就是用笔书写的法则,这个法则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以实用为前提的书写,
在经历漫长的书体演进与书风流变后,汉字结构的精妙组
合更上升成为一种艺术表现的书写。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
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
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
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国的传统教育非常注重写字,很多人在孩提时代或
多或少都曾有学习书法的经历,不论是真、草、隶、篆,
还是颜、柳、欧、赵,各种字体也都应该临摹过一二。我
们今天在回顾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时,多将人品与书品结
合起来,心正才能笔正是大家的共识,书法的学习不仅仅
是停留在对书写技巧的掌握上,更能在审美、情操、修养
、交友等诸多方面给予学书法者正确的引导。此外,书法
艺术作为很多艺术的源头,学习书法就是深入了解中华文
化与艺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书法修养上的缺位必将导致
传统文化修养上的短板,如果书法艺术不存在,那么传统
文化一定会失去不少光泽。综上所述,就是在手机、电脑
等电子设备普及而手写减少的今天,书法艺术不但未曾消
失、未被遗弃,反而焕发了充沛的活力,不论长幼、身份
、专业或业余,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书法活动中去,成为
书法辅导班、书法比赛、书法组织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本书开篇从文字的起源讲起,描绘出文字发展演进与
更替变化的过程。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历史
上对书法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王侯将相、
书法名家、传世名作,通过讲述帝王、名人与书法相关的
事件和名作的流传故事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文风亲切流畅
、生动自然,有着较强的可读性。此外,还将书法理论与
作品赏析融入其中,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在摆脱娱乐化
叙述的同时又兼具一定的书法理论学习及书法的创作原则
、欣赏方法与角度等基本原理。同时,还将书法理论、篆
刻、玺印等与书法有关的内容做了梳理,通过以点带面的
方式详细勾勒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书中的每个
章节都配有精美的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地表达出了中国书
法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性,力图厘清书法史与中国历史
、文字史、文学史、美术史相互影响、彼此交融的关系与
过程,展现出了承载数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
的独特魅力。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充分体现了中
华民族的艺术发展过程与人文精神境界,然则每章文字区
区千言而不能尽述矣。了解书法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让我们通过书法艺术的线条串联起古今,观古人佳作,
与古人隔空对话,开启一段美好的书法艺术旅途。
导语
“发现中国印记丛书”旨在为广大青少年读者营造一座“纸上博物馆”,生动讲述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世书法名帖既是文物也是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讲述那些传世名帖的传奇故事,穿过岁月,与我们相见于一场视觉的盛宴。
书评(媒体评论)
所有古老文字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是汉字。所有文
字的众多书写方式中,也只有汉字的书法算得一门真
正意义上的艺术。对于这些,很多人大概都仅仅是知
其然而已。读一读这本书,也许会让你在知其所以然
方面有些收获。
——著名演播艺术家 李野墨
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瑰宝,
独具韵味的线条,构建出意态万千的翰墨华彩。如今
,你走进博物馆,或许有机会看到一些经典书法名帖
。而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
国书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和书法作品,娓娓道来
这些传世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生动自然的文风.精
关的文物图片,带你进入书法艺术的博物馆,体会方
寸之问的万象之关和书法名家的精神境界!
——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 李修平
作者好像说书人,为大家娓娓道来一件件书法作
品背后的乾坤,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彼时情景、历史
渊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都能了然于胸,于是初看
、细看、再看书法作品,方能突破笔法之局限,领略
方寸之问的美,不知不觉经历祥宗所说的三个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
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 梁艳
精彩页
范仲淹与《道服赞》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因为体恤民情,且力主改革又刚正不阿,所以屡遭奸佞陷害,几经官场沉浮,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名篇《岳阳楼记》不仅流传广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成为仁人志士千古传诵的立身格言。范仲淹的书法作品虽然存世稀少,但是从传世墨迹中不难看出,他的书法造诣可与当时的书法名家比肩,确实文采与书艺俱佳,不负文豪之名。妙笔生花著华章
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的显德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宋朝。北宋在1127年“靖康之变”时,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被攻破,次年宋徽宗与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北宋就此灭亡。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继承了皇位,把都城南迁到了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的建立使宋朝又得以延续了153年。后人将北宋与南宋并称为“两宋”。
在宋以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藩镇割据,那时候掌握军权也就等于掌握了乱世中的话语权。在藩镇横行天下的局面中,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文章礼乐”在那个时代并不能影响时局的发展,也不足以在乱世中安身立命,所以就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避免重蹈五代时期王朝更迭频繁的覆辙,积极采纳了宰相赵普提出的“偃武修文”的策略,意思就是停止武备,振兴文教,通过“杯酒释兵权”,推行更戍法和用文官取代武官治理国家等措施,从而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在这样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连续实施下,重文轻武就成了宋代的基本国策。这样的基本国策为文人士大夫创造了新的生存环境,也为后来北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文化风气的转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新的文化风气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当时,为了消除文人对朝廷的顾虑,吸引他们放下戒备之心入朝做官,宋太祖曾立下誓碑,不许杀士大夫和上书进谏者,所以北宋没有诛杀大臣的事情发生。到了宋仁宗时期,文化风气的转变过程才大致完成。宋代帝王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也就是与士大夫一起管理国家的意思。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北宋历代帝王大力提拔文人做官,文人在这时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期间我们耳熟能详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欧阳修等人,他们善于写诗填词,并达到极高水平,宋词成为与唐诗并重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这些著名文人中,和我们即将要讲的书法作品有关的文人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与另外一位人们熟知的名臣包拯同朝为官。范仲淹除了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外,也是一名军事家。历史上曾经被调任镇守边关,亲自指挥与西夏的作战。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将他提升为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作为文学家,他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流传千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也激励着后世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在范仲淹众多成就和后人对他的评价里,书法并不在其中,他也并不是因为书法闻名于世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我们从评价书法家的角度去欣赏他的传世墨迹。由于年代久远,范仲淹的墨迹相当罕见,目前能确定的仅有3件行书手札和我们要讲的这件楷书作品《道服赞》。
《道服赞》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纵34.8厘米,横47.9厘米,小楷书写7行97字。文章的内容是范仲淹为当时任平海(今福建莆田)书记的好友许兄制道服而撰写的序和赞,这个人和范仲淹为同年进士。道教和佛教不同,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开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东汉,对中国的传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
道服,也就是道教服饰,也称“道衣”“道装”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服饰。在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的并不多,到了五代时期就比较普遍并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北宋的时候这种风气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当时,官员们在不办理公务的私人时间里会穿着道服,另外被贬官员或者没有入朝做官的文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穿着道服。这种穿着道服的风气能传播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的动荡,文人士大夫在变化无常的世俗生活中往往选择纵情山水、归隐田园、修仙学道,希望通过道服来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攀附权贵的高尚情操,以及传播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4: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