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俄罗斯)斯维亚托斯拉夫·雷巴斯//叶卡捷林娜·雷巴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关于斯大林这么一位在世界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历史人物,后世对于他的功过评论褒贬不一,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褒者把他奉为“社会主义圣徒”、“反法西斯英雄”,而贬者则把他描绘成“暴君”、“刽子手”、“阴谋家”等等,但是,本书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选择一个阵营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而是尽可能从社会、心理、性格、道德等多方面来全面、客观、公正地描绘一个真实的斯大林,有时甚至是把俄罗斯一千多年的传统制度和思想意识作为评判传记主人公的文化背景,这使得《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上下)》体现出一种深厚的的历史底蕴。
目录
中译本序:“斯大林就是苏联”闻一
译者前言吴昊张彬
俄文版序:约瑟夫·斯大林是典型的俄国领导人
第一卷
第一章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家族的崩溃、母亲的个性、教会的影响、初识马克思主
义、维特工业化、第一次被捕
第二章 流放与逃亡
流放与逃亡、斯大林成为党的工作人员、俄日战争开始、斯大林参加武装冲
突和罢工、“流血的星期日”、娶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为妻、儿子出生、妻子去
世、朴次茅斯和约、总罢工、尼古拉二世发布宣言
第三章 斯大林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斯大林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彼得·杜尔诺沃是
革命的镇压者、斯大林与列宁相识、“俄国革命的精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
次代表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彼得·斯托雷平和国家杜马、社革党的恐怖活动
第四章 斯托雷平改革
斯托雷平改革、梯弗利斯的剥夺、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岗位的冲
突、斯大林被流放到维切格达和逃跑、当选党的俄国局成员
第五章 第二届杜马
第二届杜马、斯托雷平压制革命、《路标》——知识分子的忏悔
第六章 斯大林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胜
斯大林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胜、前往克拉科夫见列宁、流放图鲁汉斯克边疆区
第七章 欧洲同盟的形成
欧洲同盟的形成、n.H杜尔诺沃的预言、战争前夕的欧洲
第八章 世界大战开始
世界大战开始、尼古拉二世高尚的情感不合时宜、A.B.萨姆索诺夫将军的
第二军团做出牺牲、齐美尔瓦尔得会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赞成帝国失败、德
国领导层决定从内部瓦解俄国
第九章 将军们建议尼古拉二世实施独裁
将军们建议尼古拉二世实施独裁、英国人的阴谋、拉斯普廷被杀、二月革命
第十章 斯大林在彼得格勒——党的临时领导人
斯大林在彼得格勒——党的临时领导人、临时政府内的冲突、彼得·帕尔钦
斯基和亚历山大·克伦斯基、国家的崩溃:彼得的俄国反对平民的罗斯
第十一章 最后的结论:呼吁“上街
最后的结论:呼吁“上街”、半个起义、逮捕列宁的尝试、工业家们寻求与将军
们结盟
第十二章 斯大林,列宁的复制品
斯大林是列宁的配角、盟国背离克伦斯基、克伦斯基出卖了科尔尼洛夫并转
向布尔什维克
第十三章 布尔什维克掌握武器
布尔什维克获取武器、预备国会、克伦斯基——“俄国的灾难”、斯大林:夺
权、党的政治局委员选举、十月革命
第十四章 军官和农民的情绪
军官和农民的情绪、高尔基试图阻止革命、斯莫尔尼宫的最初冲突、英法在
俄国瓜分势力范围、解散立宪会议、国内战争爆发
第十五章 布尔什维克成为“国际论者
布尔什维克变成了“护国派”、恐怖手段不可避免、斯大林是列宁在劳动与国
防委员会的副手、歼灭战、察里津的独裁者、娶阿利卢耶娃为妻、与托洛茨基的冲
突、斯涅萨廖夫将军
第十六章 苏维埃高层“内战”的萌芽
苏维埃高层“内战”的萌芽、斯大林输给了托洛茨基、英国和德国在高加索地
区的石油之争、德国的革命、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为清查彼尔姆失陷而出差
第十七章 斯维尔德洛夫之死
斯维尔德洛夫之死、斯大林在彼得格勒和南方战线、A.И.邓尼金将军
第十八章 为什么红军能获胜
红军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斯大林解决煤炭问题、波兰战线、转向爱国主义、
兀.H.弗兰格尔将军
第十九章 托洛茨基指责斯大林
托洛茨基指责斯大林、斯大林冒犯列宁、“克里米亚国家”的终结
第二十章 在北高加索
在北高加索、为石油而斗争、东方政策、格鲁吉亚成了苏联的格鲁吉亚
第二十一章 废墟中的国家
废墟中的国家、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党内的反对派、喀琅施塔得叛乱、新经
济政策、托洛茨基的失败
第二十二章 新经济政策——“第二个布列斯特
新经济政策——“第二个布列斯特”、全俄电气化计划、坦波夫起义、儿子瓦
西里出生
第二十三章 俄国流亡者对苏维埃政权未来的预测
俄国流亡者对苏维埃政权未来的预测、饥荒、没收教会财产、“伊里奇的看门
狗”、当选党的总书记、列宁第一次中风
第二十四章 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成立苏联的争论
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成立苏联的争论、奥尔忠尼启则与格鲁吉亚领导人的冲
突、列宁第二次中风
第二十五章 政权的两个中心——列宁和斯大林
两个权力中心——列宁与斯大林、“家族”与总书记的冲突、反对斯大林的
《给代表大会的信》、托洛茨基一一继承候选人
第二十六章 党的十二大:斯大林强化了自己的地位
党的十二大:斯大林巩固地位、季诺维也夫想抵制“斯大林独裁”、红色将领
们、德国的革命
第二十七章 反对图哈切夫斯基的第一案
反对图哈切夫斯基的第一案、希特勒的慕尼黑暴动、德国革
序言
“斯大林就是苏联”
在当今的俄罗斯,有关斯大林的著作多如牛毛。有把
斯大林称之为“社会主义圣徒”、“社会主义教父”、“
社会主义伟大天才”的著作,也有把斯大林描绘成是“暴
君”、“刽子手”、“阴谋家”等等的书籍。因此,在俄
罗斯的语言中“□”这个词就具有了新的包罗万象的意义
,其主要含义就是“斯大林研究的功过评说”。而当代“
斯大林研究”中语气铿锵的政治对垒和刀光剑影的杀伐之
气却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无论是赞颂说者,还是谴责论
者,几乎都是从社会主义这个角度看问题的,都是从社会
主义的领袖这个立场来评价斯大林的。
雷巴斯父女的这部《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却显然
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并没有完全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评述
斯大林的一生,也没有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来书
写斯大林的功过。他们借用了斯大林对儿子瓦西里说的一
句话作为评价斯大林的最主要线索,这句话就是“斯大林
不是我个人,斯大林就是苏联”。在雷巴斯笔下,斯大林
和苏联是同义语,是一个等同的不可分离的事物。
从传记中的描述来看,“斯大林就是苏联”的含义大
概有三个层面:首先,斯大林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
;其次,斯大林是千年俄罗斯传统的继承和东正教文化的
符号;最后,评价斯大林就是评价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
—苏联。因此,“斯大林就是苏联”成了这部传记的大背
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整个苏联的历史进程都在这一大背
景下展现,斯大林个人及其妻儿的生活与变迁也是在这一
大背景之下的悲欢离合。采用这种大背景,雷巴斯要告诉
读者的是:斯大林传记不仅是他个人的传记,而且是全苏
联的“传记”。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评传实际上
就是雷巴斯笔下的斯大林时
这部苏联史中的主角是斯大林,但是这个苏联不是人
们通常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苏联,这个斯大林也不是在漫
长岁月中被歌颂或遭谴责的斯大林。在雷巴斯的笔下,斯
大林变成了一个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和超越特定时期
特定政治和人文符号的英雄,是千年俄罗斯的承继者,而
斯大林对国家的治理也就是自伊万雷帝、彼得大帝伊始的
俄罗斯国家管理方式的延续。因此,雷巴斯对斯大林的总
体评价是:“要知道斯大林可不是横空出世的,他是欧洲
的自由主义传统与俄罗斯历史环境的产物。俄罗斯立宪民
主党人与当局作斗争时曾请求过‘地狱之河’的帮助,他
们当时并未料到这将带来什么后果。这个意志坚定、清心
寡欲、理智且残酷的领袖的出现,是对那些毁掉了俄罗斯
国家的帝国精英所犯的错误和罪行的革命报复。斯大林站
在与维特和斯托雷平未完成的改革相反的那一面。他重建
了国家,并依靠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将其变成了一个超级大
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雷巴斯总的评价是,俄国特
有的环境和氛围决定了斯大林的事业。他讲述了三点理由
。第一,是俄国这个国家自古以来的、居民生活远远逊于
西方国家的贫穷处境。他说:“国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
特点,是决定国家千年历程的主要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
及其所产生的后果——低下的农业生产率,决定了俄罗斯
居民的贫穷和执政当局物质资源的有限……形象地说,自
古以来,俄罗斯居民就生活在潮湿黑暗的地下室里,而西
欧人则住在阳光明媚的高楼大厦里。”第二,“罗斯和俄
国最主要的资源,就是许多代人悲剧式、超限度的承受力
,这种承受力使国家对生存的需求和大自然所能赐予的之
间的鸿沟得以弥补。所以俄罗斯实际上始终是一个军事实
体,其体制是动员式的,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精英利益所
需要的民主协商。几百年来,政权的主要任务就是动员人
民来达到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企及的目标”。第三,西
方国家的社会基础是精英之间的协约关系,而在俄国则是
另一种制度,“一种其贫乏的资源不可能分配给私有者,
而只能由最高统治者掌控的制度。为祖国忘我服务的思想
成为俄罗斯国家意识的主流就不是偶然的了,而在东正教
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主的爱和仁慈。这与天主教不同,对
天主教而言,是信徒与上帝的契约关系。因此俄罗斯一直
是带有独特文化符号的或多或少有点神秘的国家。”
因此,雷巴斯认为斯大林的出现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
联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对此,他说了句富含哲
理的话:“历史上常有各种各样的偶然性,但延续千年的
偶然就是不可能的了。”非偶然性决定了斯大林一定要为
争夺资源而斗争,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在斯大林的“上
帝的爱和仁慈”中生存。在这三者之中,动员式的制度是
苏联体制的核心,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是统治意识,而
为争夺资源、赶超西方而斗争则是目的。在雷巴斯看来,
俄国的精英只要是违反了这一机制,他就要垮台,国家也
将遭殃。雷巴斯说:“20世纪初,在俄罗斯历史上,执政
当局首次开始尝试由动员到民主的发展机制的转变,然而
却导致了灾难。此时俄罗斯居民中不同群体文化和观念的
矛盾就成了燃起内战和混乱之火。”
雷巴斯就是这样评述十月革命的,描绘了十月革命前
后历史进程中存在的两个集团。雷巴斯说:“布尔什维克
出现在了事件的中心,因为他们是最坚定的力量。在这个
力量的中心有两个集团:列宁集团和斯大林集团。前者依
靠的是侨民,后者依靠的是国家的组织工作者。”换句话
说,在雷巴斯的描述中,列宁是一个脱离俄国国内实际情
况、紧紧依靠侨民的思想家,而斯大林才是真正了解国情
并拥有真正革命者支持的实践家。雷巴斯的这种划分实际
上要说明的是,斯大林才是十月革命的真正领导人,斯大
林的作用不仅凌驾于列宁之上,而且是其他布尔什维克无
法超越的。雷巴斯认为,十月革命前后唯一没有失算,没
有犯错误的人就是斯大林。
正是这个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成了“党的‘将军’”
,“俄罗斯在苏联的旗帜下再生了。斯大林成为再生的领
导入。他重建了类似古希腊模式的国家(政权和所有制紧密
联系在一起并实行独裁统治)”。在这个国家里,斯大林必
须采用动员的办法来进行专制管理并发展经济。
由于俄国是个农村人口占85%的农业国家,因此斯大林
的动员制度首先就是针对农民的。从“战时共产主义”时
期的余粮征集制到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国的“农业全盘集
体化”,就是对农民进行动员的全进程。雷巴斯认为,这
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占全国人口85%的农民群
体,“在国内战争时期,他们既与红军,也与白军作战,
只要他们能让他们安静生活就行。至于说什么工业化,他
们连听都不愿意听”。所以,雷巴斯认为,斯大林的农业
全盘集体化和工业化是进行的“第三次革命”,是要“按
照美国大的谷物工厂的模式将农业转到工业的基础上来”
。此外,新经济政策并未能提供发展的资金,党的中下层
领导的办事作风和贪污腐败令农民不满意,这是决定实行
集体化的原因。“斯大林集团的决定重创了俄国生活的传
统结构,但是不执行集体化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计划上都
绝对是不行的。”
……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4年前我才向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这部斯大林传记,也才会在今天同意写这篇中译本序
,因为这部传记所陈述的不仅是有关斯大林个人的生平,
而且(尤其是当今俄罗斯人渴望再度成为大国、强国的愿望
)是俄罗斯人要使斯大林成为千年俄国传统的继承人和俄国
历代统治精英的又一代伟大领袖的愿望的表达。了解这一
点,我们就能较为清晰地了解现在一些俄罗斯人再次为斯
大林树碑立传的关键动因。这种愿望虽不能说与社会主义
毫无关系,但更多地却是与俄国的强国意志与渴求联系在
一起的,斯大林是作为大国统治者、强国领袖而再次出现
在俄罗斯的政治舞台上的。
事实上,我在学术观点上与这部传记所述的有不少不
同之处,有些甚至有很大的分歧,但我认为并不影响我去
读这部书,并不影响我去仔细地推敲书中的观点与结论。
我觉得,我从通读这部传记中获得了不少的启迪,对于俄
罗斯当今的重述斯大林之风有了一个更为明确和深入的认
识,为我今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俄罗斯国家的历史以及诸
如斯大林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我想有必要说一下传记的两位作者。老雷巴斯,斯维
亚托斯拉夫·雷巴斯长期在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和《文学俄
罗斯》等媒体工作,是俄罗斯很有名气的传记作家,传记
作品有:《斯托雷平的生与死》、《维特传》、《库波捷
夫将军》、《萨姆松诺夫将军》等。他还写有中篇小说《
英雄之镜》并被拍成电影。在这部传记出版后的第三年,
他又出版了《斯大林》一书。他还是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担任过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修复观察委员会”
主席。作为虔诚的东正教信仰者和斯拉夫文化的赞颂者,
他获得过“圣谢尔基·拉多涅日斯基勋章”和“神圣莫斯
科大公达尼尔勋章”。老雷巴斯现年64岁,当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叶卡捷琳娜·雷巴斯是他的女儿,是当代俄
罗斯作家,以小说为主。小雷巴斯是第一次参与老雷巴斯
的传记写作工作。
最后,我要说一下本书的译者吴昊先生。也许是一种
机缘巧合吧,吴昊先生和老雷巴斯一样,他的博士学位也
是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攻读的,只不过吴昊要晚许多年
。吴昊的俄文功底深厚,在文学院的学习使他对文学的俄
罗斯、文化的俄罗斯、精神的俄罗斯有了与他人不同的深
刻感受。文学院毕业后,他一直留在莫斯科做中俄文化交
往和中俄友好工作,与莫斯科、俄罗斯的各阶层人士有了
广泛的接触,他的俄语口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广
泛的接触和交往中,吴昊先生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我向上海人民出版社推荐他翻译
这部传记的动因。
吴昊先生在莫斯科的华人中享有盛誉,因此当选为俄
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和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
会的秘书长。此书的翻译工作始于三年之前,三年多来,
吴昊先生坚持这项翻译工作,在工作之余,起早贪黑地努
力。最后,为了完成全书的翻译工作,不得不躲起来,集
中精力于本书翻译的合龙工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
埋头只闻笔下事。此书的翻译完成,也使吴昊先生对历史
的俄罗斯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和认识,这定会为他所从事的
中俄文化交流事业增添新的活力,而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的
其夫人张彬的加盟,使这部翻译作品成了他俩爱情的又一
结晶。
导语
《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上下)》是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部关于斯大林的传记,原书2007年在俄罗斯出版,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最近解密的苏联时期的历史档案,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大林。
这是一部由俄罗斯著名传记作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雷巴斯操刀主笔的力作,作者对于俄罗斯以及苏联的历史研究有着很高的造诣,曾经的作品有《斯托雷平的生与死》、《维特传》等。
这是一部出版以后在俄罗斯境内得到普遍好评的佳作,其对斯大林的评价被公认为是客观、真实、公允的。
正如一位读者所言:“斯大林的一生,他的事业、斗争、上升和坠落,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是没有一点办法的事,不必对此诋毁和亵渎,而需要从中吸取教益。”
这是一部渐渐引起我国读者以及专家关注的重要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家闻一先生为本书做了序言,为本书做了精彩的导读。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生活于其中的我
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
——丘吉尔
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会发展
成这样,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应当始终记住:
是谁建立了俄罗斯,是谁捍卫了俄罗斯的尊严,并使
俄罗斯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大的国家。我们应当保持
这些记忆和保持时代的连续性,并把我们历史中最好
、最优秀的传统移交给我们的后辈。
——普京
精彩页
第一章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每天都有千百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关注着他的名字和经历,也就是说,他的生命延续在神秘莫测的思维里。清晨的太阳一次又一次在高加索群山上升起,恰似母亲温暖的手臂,这是一个名叫约瑟夫的小家伙学步的地方。此时他还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基督耶稣人世的父亲、木匠约瑟夫而起的。这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哥里城、格鲁吉亚、俄罗斯帝国。
让我们来细看这里的景色。景色很美,美得如在平静的没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几十年前的历史纵深处,在那里,这个孩子的祖祖辈辈重复着自古以来所有人都从事的事情:生儿育女、保障家庭的吃住、防御外族侵入、夭折与老死,再到孙子和曾孙子的出生。
但背景有点模糊。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不出他们的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约瑟夫·斯大林的祖先们是谁?
父亲:维萨里昂·朱加施维里,季季利洛村人,鞋匠。
母亲:叶卡捷琳娜·格拉泽,加姆巴列乌利村人,做过富家帮工、洗衣工和裁缝工。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时间长河中的沙粒还是历史人物呢?
一方面,因为他们给了伟大的总书记以生命,他们是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他们只不过是撒在历史过道上的沙粒。
已经几乎不可能从遥远的混沌岁月中弄清楚,他的祖父和曾祖父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家族来自何方,他们的坟墓在哪里。
斯大林的曾祖父居住在姆季乌列基山区(现在在南奥塞梯),是牧羊人。他爱自己的羊群,保护着它们,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焦吉施维里”(畜群之子)的绰号。渐渐地这个绰号的发音变了,叫成了“朱加施维里”。(奥斯特洛夫斯基A.,《谁站在斯大林的背后》,莫斯科,2002年,第82页)
我们再往姆季乌列基山区的远处看,去看18世纪。奥塞梯人从北方入侵,进攻格鲁吉亚的村庄,格鲁吉亚人进行了抵抗。但18世纪很快就结束了,19世纪开始了,斗争以奥塞梯人的胜利而结束。他们征服领地并进行移民,此地后来成为哥里县的北部地区(现在这个地方称为南奥塞梯)。斯大林家族的根就在这里。
他的祖先是奥塞梯人还是格鲁吉亚人,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我们知道的,约瑟夫也知道的这一家族的第一个名字是他的曾祖父扎扎。扎扎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原先住在埃里斯塔维公爵的领地阿纳努拉村(杜舍特县),由于某种原因,他发动同乡一起反抗村里的地主,其后不得不逃往哥里县。他在那里也没有住长,再次造反,藏身于利阿赫温峡谷中少有人能够到达的格里山里,后来又被迫逃离此地,最后在离梯弗利斯(第比利斯的旧称——译注)不远的季季利洛定居下来。(奥斯特洛夫斯基A.,《是谁站在斯大林背后》,莫斯科,2002年,第83页)
但是,有格里斯塔维(意为格里之峰)教堂的格里,把相关的记忆残片保留了下来:扎扎的孙子,即斯大林的父亲维萨里昂带着妻子叶卡捷琳娜常去那里做祈祷。
“扎扎”是由“约瑟夫”这个名字变化而来的。在季季利洛村的记载里,就是这样称呼第一位来此居住的“朱加施维里”的。
扎扎有瓦诺(即伊万)和格奥尔吉两个孩子。瓦诺干农活,种植葡萄,然后去城里卖。格奥尔吉也是从普通农民中熬出来的,并且成了曼格利斯村路边一个小饭馆的主人,格鲁吉亚贵族们喜欢在这里休息。
造反者的儿子们走上了资产阶级的道路并成功地迈出了最初几步。
但这条道路是何等的困难,未来繁荣的基础是何等的脆弱。疾病,还不清的债务,歉收,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崩塌。
正是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兄弟俩身上了。瓦诺50岁不到就死了。不久,格奥尔吉又被抢劫者杀害。发财致富的梦想破灭了。(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