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青边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光中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诗人,散文家,文学家。祖籍福建永春,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
著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太阳点名》等;散文集《逍遥游》《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青铜一梦》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秋之颂》等,合计七十种以上。
后记
离台千日——《青青边愁》纯文学版后记
离开台湾,那永恒而多雨的家岛,一回头竟已是千日
悠悠了。自从二十七年前在基隆登陆,踏上那芬芳的沃土
以来,我曾多次告别她的海岸,但没有一次这么长久。另
一方面,香港三年虽为新居,亦属重游。我正是大二的学
生时,从厦门迁来香港,在铜锣湾道住了将近一年。港大
进不去,失学更失业,那一年的流亡生活是十分苦闷的。
后随母亲东航台湾,载我们进基隆港的海船,便是从香港
启锚的。
二十七年弹指间,再来香港,伴我的却是妻子和四个
女儿。哀哀母亲,生我劬劳,早已火化,人土于俯瞰碧潭
的山上了。昔日的失学青年,变成了今日的大学教授,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在过海的渡轮上,凝望着波上千矗的
蜃楼水市,这些,常是我反刍的感想。设若二十七年前不
曾东渡,留在香港,则中环簇簇的摩天楼上,哪一层写字
楼哪一扇临海的窗里,该已消磨了我的半生?设若,设若
……彼岸此岸的渡船。
可幸我的选择是向东,向郑成功的故垒、吴凤的旧乡
,向不周山外长青的蓬莱。一路通千路,再回头我已是另
一个人,缘结成网,纵此身东飘西荡,此心固长在网里,
牵一丝而全网都撼动。亚热带,唉,蓝得无奈的海波为它
滚一条美丽的白花边,那东南的半壁洞天,托过我最忙碌
、最激昂、最快乐的半生,长街短巷,一草一木,万般皆
有情。那一片沃土,下面,埋葬我母亲的慈骨;上面,肩
相摩踵的行列奔赴着我所有的朋友,识与不识,一千六百
万自由的意志是一个意志,筑成海上的长城,弦歌不绝。
那一片土地上,我曾经为人子弟与弟子,做过朋友、情人
、新郎、丈夫、父亲、老师、尉官和作家。四个女儿生下
来,头朝下,脚跟握在护士的手里,倒吸的第一口气,便
是那上面的空气。
台湾对我,是鼓励,是安慰。香港,却是陌生的挑战
。往难处走,三年前,我的选择是挑战。这挑战是四重的
。第一重是粤语的世界,普通话反成了少数,对自己的同
胞说英文,又不伦不类。来此三年,四个女孩子早已“粤
化”,只有我和我存的本地方言,仍然“水皮”得很。好
在听的时候,我可以懂到八成或更多。上课或演讲,我说
我的普通话,学生说他们的粤语,双方把耳朵竖直一点,
南腔北调,也就依稀可通了。
第二重挑战是对立而分歧的政治环境。来港前夕,夏
志清在信里早已预言,说我定然受不了左报左刊的攻击,
情绪不会愉快。我回信说,没有关系,我对被骂一事不无
训练,耳皮早磨厚了。果然来后不久,我的直言不悦左耳
,一阵排炮自左轰来,作者站在暗处,多用笔名,显得人
多势众的样子。老实说,那样的炮声并不震耳,我笑一笑
,且当欢迎的礼炮听吧。
第三重挑战是不利文艺的重商社会。香港本身生产极
少,端赖工商立埠,本质上不是一个人文社会,加以对中
文不够重视,中学教育又偏重英文,因此一般中文程度难
以提高。纯正的文学期刊不多,报纸的副刊又方块割裂,
自由投稿的机会很少,新人的出现率十分低。投稿如此,
出书更难。林以亮、刘以鬯、徐讦、思果、也斯等作家反
而在台北出书。至于本地写作多年颇有文名的诗人,如戴
天、西西、钟玲玲等,至今竟未结集出版。这样的环境实
在是很难自成一个文学传统的。今年从美国回港在中大英
文系任教的郑臻,就说过当日他忍受不了这种环境,才去
台湾读书的。但他又表示,十年后的香港文坛,比起他当
日所知,已较有活力了。
郑臻说得不错。香港文艺运动的活力,首赖热情而勇
敢的广东青年。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两校的学生会,联合
举办了好几届的“青年文学奖”,应征的稿件分为诗、散
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文学批评六类,优胜的作品
更印行专辑。对香港大专和中学的文学创作风气鼓励很大
。两校的“文社”也经常举办演讲会和文艺营之类的活动
,以补正规文艺教育之不足。一九七六年夏天,“全港学
界征文比赛”和“突破杂志社征文比赛”,规模也颇大。
另外一个大规模的文艺活动,是每年十一月举办的“香港
校际朗诵节”,参加的中、小学生在千人以上,语言分为
普通话、粤语、英语,朗诵的选材则分为古典诗词、古文
、新诗、现代散文等。这种种活动我不免都要参加,不是
担任主讲,就是担任评判。
黄国彬、陆健鸿等主编的《诗风》月刊,已经有五年
多的历史,对香港现代诗的运动颇有贡献。何福仁、江游
等主编的《罗盘》诗双月刊才出版了两期,创作和评论亦
见气象。这两份诗刊,加上综合性的《大拇指》和《香港
时报》的副刊,成为支持现代诗最力的几份刊物。我除了
在稿件上或精神上支持他们之外,有些作品也发表在《明
报月刊》和《星岛副刊》上。近两年来,更为《今日世界
》每月写一篇专栏。
第四个挑战是转系改行。在台湾教了十几年的外文系
,来中文大学后,不但改在中文系教书,更担任了中文系
的行政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不大不小的“职业震撼”,
颇需一番适应的。我开的课先后包括“中国新诗”“中国
现代文学…‘比
目录
第一辑
不朽,是一堆顽石?
卡莱尔故居
高速的联想
思台北,念台北
花鸟
沙田山居
尺素寸心
从西岸到东岸——第四度旅美追记
第二辑
云门大开
诺贝尔文学奖
独木桥与双行道
龙年迎龙
哀中文之式微
鸡犬牛羊
茱萸之谜
无物隔纤尘——韦应物小品浅尝
诗魂在南方
骆驼与虎
唱出一个新时代——写在“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之前
《中国现代民歌集》出版前言
民歌的常与变
山中十日,世上千年
第三辑
从天真到自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
谁来晚餐?
想象之真
评戴望舒的诗
闻一多的三首诗
新诗的评价——抽样评郭沫若的诗
论朱自清的散文
第四辑
庐山面目纵横看——评丛树版英译《中国文学选集》
山河岁月话渔樵——评胡兰成新出的旧书
天机欲觑话棋王——张系国小说的新世界
山名不周——写在夏菁新诗集《山》出版前夕
离台千日——《青青边愁》纯文学版后记
精彩页
不朽,是一堆顽石?
那天在悠悠的西敏古寺里,众鬼寂寂,所有的石像什么也没说。游客自纽约来,游客自欧陆来,左顾右盼,争先恐后,一批批的游客,也吓得什么都不敢妄说。岑寂中,只听得那该死的向导,无礼加上无知,在空厅堂上指东点西,制造合法的噪声。十个向导,有九个进不了天国。但最后,那卑微断续的噪声,亦如历史上大小事件的骚响一样,终于寂灭在西敏古寺深沉的肃穆之中。游客散后,他兀自坐在大理石精之间,低回久不能去。那些石精铜怪,百魄千魂的噤默之中,自有一种冥冥的雄辩,再响的噪声也辩它不赢,一层深似一层的阴影里,有一种音乐,灰扑扑地安抚他敏感的神经。当晚回到旅舍,他告诉自己的日记:“那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徘徊在幽光中,被那样的鬼所祟,却是无比安慰。大过瘾。大感动。那样的被祟等于被祝福。很久没有流那样的泪了。”
说它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一点也没错。在那座嵯峨的中世纪古寺里,幢幢作祟的鬼魂,可分三类。掘墓埋骨的,是实鬼。立碑留名的,是虚鬼。勒石供像的一类,有虚有实,无以名之,只好叫它作石精了。而无论是据墓为鬼也好,附石成精也好,这座古寺里的鬼籍是十分杂乱的。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鼾息相闻。高高低低,那些嶙峋的雕像,或立或坐,或倚或卧,或镀金,或敷彩,异代的血肉都化为同穴的冷魂、一矿的顽块。李白所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此地并不适用。在西敏寺中,诗人一隅独拥,固然受百代的推崇,而帝王的墓穴、将相的遗容,也遍受四方的游客瞻仰。一九六六年,西敏寺庆祝立寺九百年,宣扬的精神正是“万民一体”。
西敏寺的位置,居伦敦的中心而稍稍偏南,诗人斯宾塞笔下的“风流的泰晤士河”在其东缓缓流过,华兹华斯驻足流连的西敏寺大桥凌乎波上,在寺之东北。早在公元七世纪初,这块地面已建过教堂。一。六五年,敕建西敏寺的英王,号称“忏悔的爱德华”。次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北渡海峡,征服了大不列颠,那年的圣诞节就在西敏寺举行加冕大典,成为法裔的第一任英王。从此,在西敏寺加冕,成了英国宫廷的传统,而历代的帝王卿相、高僧名将、皇后王子等,也纷纷葬在寺中。不葬在此地的,也往往立碑勒铭,以志不忘。西敏寺,是一座大理石砌的教堂,七色的玻璃窗开向天国,至今仍是英国人每日祈祷的圣殿。但同时它也是一座石气阴森、阳光罕见的博物巨馆。石椁铜棺,拱门回廊,无一不通向死亡,无一不通向幽暗的过去。
对于他,西敏古寺不只是这些。坐在南翼大壁画前的古木排椅上,两侧是历代诗人的雕像,凌空是百尺拱柱高举的屋顶,远眺北翼,历代将相成排的白石立像尽处是所罗门的走廊,其上是直径二十英尺的蔷薇圆窗,七彩斑斓的蔷薇花瓣上,十一使徒的绘像,染花了上界的天光——这么坐着,仰望着,恍恍惚惚,神游于天人之际。西敏寺就是一部立体的英国历史,就是一部——尤其是对于他——石砌的英国文学史。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之隅,他是屏息敛气,放轻了脚步走进来的。忽然他已经立在诗魂蠢动的中间,四周,一尊尊的石像,顶上,一方方的浮雕,脚下,一块接一块的纪念碑平嵌于地板,令人落脚都难。天使步踌躇,妄人踹莫顾,他低吟起颇普的名句来。似曾相识的那许多石像,逼近去端详,退后来打量,或正面瞻仰,或旁行侧望,或碑文喃喃以沉吟,或警句津津而冥想,诗人虽一角,竟低回了两个小时。终于在褐色的老木椅上坐下来,背着哥德史密斯的侧面浮雕,仰望着崇高的空间怔怔出神。六世纪的英诗,巡礼两小时。那么多的形象,联想,感想,疲了眼睛,酸了肩颈,让心灵慢慢去调整。
P2-4
导语
《青青边愁》是余光中散文集中最厚的一部,所收几乎为作者中年时期在香港三年的作品。有抒情,有议论,有长文,有小品。飘零许多年,才像秦俑出土。海峡两岸版本稀缺,几近绝版。
看余光中如何评析戴望舒、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胡兰成等民国初期作家;谈台湾现代舞大师林怀民,台湾民谣教父胡德夫;评诺贝尔文学奖等。
收录《不朽,是一堆顽石?》作为本书开篇,带你重温经典名句:时间,你带的走歌者,带不走歌。
收录《高速的联想》《沙田山居》《尺素寸心》等抒情文章,这些文章常入选散文选集,甚至译成英文或纳入课本。
书中通透分析中文之美,对学生写作颇有助益。豆瓣读者评价“在余先生的文字中,可以学到写作的许多知识,这是我之前所未曾想到的。”
书名《青青边愁》,源自于当时余光中在香港,等于从后门远望故乡,乃有边愁。边愁而云青青,乃是联想到苏轼隔水北望之句:“青山一发是中原”。
序言
《青青边愁》是我中年的散文集,所收几乎全是我香
港时期前三年的作品,有的抒情,有的议论,有的是长文
,有的是小品,体例相当庞杂。当时是由林海音主持的纯
文学出版社印行,销路不恶,可惜该社于一九九五年结束
后,此书就未再重印。飘零这许多年,这本集子才像秦俑
出土,转由九歌“展出”。
这三十多篇作品,按其性质分成四辑,其背景在纯文
学版的后记里已经详述。书出之后,也曾引起一些反应。
例如,《高速的联想》《沙田山居》《尺素寸心》三篇抒
情文,都常入选散文选集,甚至译成英文或纳入课本。评
析戴望舒、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等民初作家的几篇,
传入大陆以后,也曾引起不少的讨论,正反两面都有,反
面的尤为激烈,甚至说我的动机是出于政治意识。其实我
对早期的作家与学者,如沈从文、卞之琳、辛笛、陆蠡、
朱光潜、钱锺书等一向都有好评,甚至自承臧克家的《烙
印》也启发过我。
《想象之真》一篇,是一九七六年笔会年会的议题,
典出济慈致友人的书简。我原来是用英文写的,事后回到
香港,才改写为中文,与原文稍有出入。其实我还有一些
文章,如为第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写的主题演讲词《缪斯
未亡》,也是先有英文稿而后译成中文的。
至于书名《青青边愁》,则是因为当时我在香港,等
于从后门远望故乡,乃有边愁。边愁而云青青,乃是联想
到苏轼隔水北望之句:“青山一发是中原。”
内容推荐
《青青边愁》是余光中的第六本散文集,所收几乎为作者中年时期在香港三年的作品。海峡两岸版本稀缺,几近绝版。
书中内容共分四辑。第一辑为抒情散文,笔风隽美,是学生写作之典范。第二辑为小品杂文,涉猎文学、舞蹈、民谣、诗作等,文艺话题信手拈来。第三辑为文学批评,看余光中如何评价戴望舒、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等民国初期作家。第四辑五篇为书评,被评的五本书或为诗,或为小说,或为翻译,或为英文著作。
余光中青年时期第一次去香港,时局混乱求学不成,一年后母亲将他带回台湾。二十七年后再来香港,伴他的是妻子和四个女儿,哀哀母亲,早已火化。昔日的失学青年,变成了讲台之上的大学教授,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从台湾北望中原,是为乡愁;从香港北望中原,是为边愁。三年易逝,而文字承载的记忆永久地存留下来。余光中用他广博的文笔,写下精妙绝伦的质朴篇章,集成这部为学界和读者深深喜爱的《青青边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