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格雷戈里·贝特森的经典之作。贝特森从跨学科的路径整合了其对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结模式的探索,力图构建一幅世界是如何在心灵层面上联结在一起的图景。
在此书的理论体系中,贝特森将心灵置于自然历史、生命发展的核心。贝特森鼓励我们放弃封闭的、割裂的、单一的认识方式,邀请我们以更加广阔的、多元的、联结的、创新的视角对“心灵”这一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审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灵与自然(应然的合一)(精)/心理学经典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英)格雷戈里·贝特森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格雷戈里·贝特森的经典之作。贝特森从跨学科的路径整合了其对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结模式的探索,力图构建一幅世界是如何在心灵层面上联结在一起的图景。 在此书的理论体系中,贝特森将心灵置于自然历史、生命发展的核心。贝特森鼓励我们放弃封闭的、割裂的、单一的认识方式,邀请我们以更加广阔的、多元的、联结的、创新的视角对“心灵”这一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审思。 作者简介 格雷戈里·贝特森(1904年5月9日—1980年7月4日),英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被誉为“20世纪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早期接受人类学训练,在新几内亚和巴厘岛从事模式和沟通研究,后转向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研究,以及海豚研究。他对于早期控制论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并将系统论和沟通/传播理论引介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晚年则致力于发展一种认识论的“元科学”。贝特森对于当代认识论、学习、精神病学、文化人类学和生态系统领域都有独特的和先锋性的思想贡献。其代表作包括《心灵与自然》《心灵生态学导论》《天使的恐惧》《纳文》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每个小学生都知道 1.科学从未证明过什么 2.地图非疆域,名称非所名之物 3.没有所谓的客观经验 4.表象形成过程是无意识的 5.将感知到的世界分割为部分和整体是出于便利,也可能是必要的,但并无必要确定分割的具体方式 6.趋异序列是不可预测的 7.趋同序列是可预知的 8.“一无所有只能换来一无所有” 9.数不同于量 10.量决定不了模式 11.生物学中没有单调“值” 12.有时,小才是美 13.逻辑是因果关系的不良模型 14.因果关系不能逆行 15.语言通常只能强调任何交互作用的一个方面 16.“稳定性”与“变化”只描述了我们叙述的一部分 第三章 世界的多重描述 1.差异的案例 2.双目视觉的案例 3.冥王星的案例 4.突触总和的案例 5.幻觉匕首的案例 6.同义语言的案例 7.两种性别的案例 8.节奏与摩尔纹现象的案例 9.“描述”“重言式”“解释”的案例 第四章 心灵过程的标准 标准1:心灵是相互作用的部分或组件的集合 标准2:心灵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差异触发的 标准3:心灵过程需要并行的能量 标准4:心灵过程需要循环性(或更复杂的)决定链 标准5:在心灵过程中,差异的结果应被视为先前差异的转化(即编码的形态) 标准6:对转化过程的描述和分类揭示出内在于现象的逻辑类型之层级结构 第五章 关系的多重描述 1.“认识你自己” 2.图腾崇拜 3.溯因推理 第六章 伟大的随机过程 1.拉马克的错误 2.用进与废退 3.遗传同化 4.躯体改变的遗传控制 5.渐成论中的“无不能生有” 6.同源性 7.适应与成瘾 8.随机、趋异与趋同过程 9.两个随机系统的比较与结合 第七章 从分类到过程 第八章 那又怎样? 附录 与时间脱节的时代 术语解释表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序言 格雷戈里·贝特森在心理学界不甚有名,他的一个心 理学家身份是短程焦点心理疗法(brief therapy)的代 表——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开创者。或许人类学学者对他了 解得更多,他的《纳文》一书很早就作为人类学经典由商 务印书馆引进出版。我留意到贝特森,是在多年前读了一 本叫《变的美学:临床心理学家的控制论手册》的著作, 这本书的作者布拉德福德·P基尼是贝特森的学生,书中 的基本思想大多生根发源于贝特森在《心灵与自然:应然 的合一》一书中的论点和证据,尤其是双重束缚、逻辑类 型、地图非疆域等概念和论述方法,与我们惯常的心理学 体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理论风格,令我印象深刻。当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询问我是否对《心灵与自然:应然的合一 》中译稿进行审校感兴趣时,我既心动又犹豫。一是我了 解到贝特森的思想宏大超前,这本书的翻译和审校难度应 该很大;二是有关“mind”与“nature”的著作已有很多 ,笛卡尔提出二元论后,在此基础上跟进的论文和论著车 载斗量,那么贝特森的这样一本论著,对于二元论的“攻 防战”又会有多少增益呢?但当我翻看原著及其中译初稿 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钱旭鸯老师的最初译稿,它为本书 的中文版本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很快就感觉到一丝清新 、一种快意,用贝特森本人的话说就是感觉到了一种“差 异”。差异就是比较之后的不同,就是在我个人的感觉阈 限之上接收到的增量信息。因此,我便开始认真地做起审 校工作。 首先要澄清一下关于书名中“mind”一词的翻译。我 原本坚持将其译作“心智”而非“心灵”。心智是人们对 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 能力总和。一个人的心智指其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被用 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 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这似乎也正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 取得共识的一种定义。古代人们谈及心智,大约有头脑聪 明、才智、神志等意义。而关于心灵的定义,我们则认为 它是将动物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与植物区分开来的分界线; 古语多指思想感情和心思灵敏。比较上述两词的定义,似 乎心智与贝特森谈及的mind更为接近,因为在该书中, mind不止被用于描述动物,也被用于描述植物及一切有生 命的存在。 但每通读一遍贝特森的原著,就越发感到“心智”一 词在贝特森的思想体系中显得过于狭窄。心智通常只与大 脑、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用还原论的理论讲,心智是可 以用神经科学、遗传学、甚至物理学加以解释的现象。但 在贝特森那里,mind一词与所有复杂的生命系统都发生着 关联,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联结起来的更大系统也具有 某种mind;它不仅与意识相连,还与科学解释范围之外的 “美”和“神圣”领域紧密缠绕。mind是生成于并进化在 非生命系统之外的非实体存在的真实,是无法用现存物理 学原理予以简单解释的。因此,在贝特森的书中,使用“ 心智”的翻译似乎难以完整复现他对mind的思考原意。 贝特森在书中特别提到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也提及了 包括基督教、印度教等的各种原初思想)。“道”的那种 “道可道,非常道”的天下归一却又不可名状的存在,似 乎对于贝特森建构mind与nature的统合逻辑系统具有一定 的启发和影响。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 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 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 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象 、无声、无名的“道”。虽然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 ,但它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它是一种规律,一种原理 ;抑或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没有缺陷的个体,是物质的本初 ,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后来在汉代传入我国的 佛教则明确在哲学与宗教的意义上使用中文规定了心灵的 定义,心灵即人的意识、精神、灵知:“汝之心灵,一切 明了”(《楞严经》卷一),“推极神道,原本心灵”( 《佛记序》)。正是在此层面上,心灵具有了某种“道” 的意味,也与贝特森的终极追求存在着某种不谋而合。 基于上述考虑,我还是使用了“心灵”(而非“心智 ”)一词,以对应原著中的英文单词mind。当然,我知道 ,mind一词可有多种翻译,而“心灵”一词反译成英文单 词也不一定就是mind,还可能有spirituality、psyche等 。 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贝特森作为一名跨学 科学者,他既有其作为人类学家的一面,又有作为严谨的 科学家的一面;他既做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又深入田野进 行调查研究,并对统计和数学模型在处理各类研究数据中 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 的科学家,贝特森同爱因斯坦等人一样,内心深处存在着 美和神圣,用中文(知情意)表达出来就是:除了致知的 科学外,还有着致情的美和致意的神圣。 校审之初,我刚刚完成 导语 “格雷艾里,你为什么总是变来变去?” “但我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研究同样的问题,所谓自然规律:为什么你有两只眼睛,分别在鼻子的两侧:家庭是如何运作的;文化是如何传播的;毁灭和涅槃的法则是什么?” 书评(媒体评论) “我曾在美国各类不同学校和教学医院,教授过 各个流派的行为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学生中包括大 一新生和精神科的住院医生。我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一 个非常奇怪的思维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某种思维工具 的缺失。在所有层级的教育中,无论是男生、女生, 还是文科学生、理科学生,都相当普遍地存在这一缺 失。更明确地说,这一缺失表现为学生们不仅对科学 中的预设,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预设都缺乏基本的认 识。”(贝特森《心灵与自然》,第二章) 提供这种思维工具,探索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预 设,正是这本经典跨学科思想著作所致力于的。贝特 森的《心灵与自然》影响了生物学、管理学、创造力 研究、家庭治疗、传播学、系统论和认识论等不同学 科的学者。 ——塞尔焦·曼吉(Sergio Manghi),意大利帕 尔马大学,《穿过贝特森》和《有翅膀的猫》作者 格雷戈里·贝特森的思想因其跨学科性而富有创 造力。贝特森从彼此相距甚远的源头汲取营养,使水 流汇集成河,并在这一汇流中发展出了一些能够帮助 我们面对未来的关键思想。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 法国国家研 究中心,《地球祖国》作者 《心灵与自然》是珍贵的文学瑰宝之一:越是当 我们继续陷入与自然脱节的关系的阴影中时,它所传 达的信息就越来越强烈。贝特森为恢复生命的完整性 指明了一条道路。 ——布赖恩·古德温(Brian Goodwin) 英国舒 马赫学院,《豹如何改变斑点:复杂性的进化》作者 一个远远超前于他的时代的思想家是多么叫人震 惊。“然而我们合了又分,分了又合/逝者在生者的口 唇间重逢。”这是格雷戈里最喜欢的诗之一。这用来 描述他的影响是多么贴切啊! ——查尔斯·汉普登特纳(Charles Hampden Turner) 英国剑桥大学,《绘制企业思维》作者 这本经典之作整合了贝特森对生物之间以及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联结的模式的思考。其中的警世之语, 如今都已成为事实:人类企图主宰自然,却引发“生 态危机”;企图改变行为,却缺乏“系统的智慧”。 长久以来,这本书就如同我的道德指南针,告诉我哪 儿才是真正的北方。 ——林恩·霍夫曼(Lynn Hoffman) 美国圣约 瑟夫学院,《家庭治疗基础》作者 《心灵与自然》是我们哲学根源与生物信息学( 包括进化心理学)之间的桥梁。贝特森非常重视认识 论。这是一本重要的书,现在出版很及时,因为作者 远远超前于他的时代。 ——哈罗德·莫罗维茨(Harold Morowitz) 美 国乔治梅森大学,《熵与魔笛》作者 这是一本应当先慢慢读一遍,然后再读一遍的书 。只有当我读了第二遍之后,我才觉得我理解了。在 阅读的中间阶段,我发现自己被它弄糊涂了,有时甚 至会感到不安。我现在认为这是一本重要的著作,所 有学习生物学和社会进化的学生都应该读一读。 ——劳伦斯·斯洛博金(Lawrence Slobodkin)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走向生态学的公民指 南》作者 《心灵与自然》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它对心理学 、生物学和心灵生态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弗兰克·巴伦(Frank Barron) 加利福尼亚 大学圣克鲁斯分校,《世上没有无根之花》作者 经历岁月洗礼,贝特森的思想、隐喻、对话和故 事,开始展现出一张清晰生动之网。现在,是时候阅 读并重温他的著作了。 ——布拉德福德·基尼(Bradford Keeney) 加 州整合学院,《变的美学》作者 《心灵与自然》是两种相互辉映、生生不息的重 言式,它们的内在机制——进化与学习——是一个浩 瀚生态系统的异质同构的组成部分。正如贝特森在本 书绪论中所说:“心灵对我来说就变成了外在于思考 者的自然世界中万事万物的一种映射。” ——朱塞佩·隆哥(Giuseppe O.Longo) 的里 雅斯特大学,《技术人》作者 格雷戈里·贝特森的著作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 直到现在,我们才意识到他惊人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 力。他的“联结的模式”在当时还只是作为一个隐喻 ,但今天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现实。他的“ 心灵生态学”为我们反思人类更大的环境责任提供了 一个框架。《心灵与自然》要求我们必须批判性地审 视我们该如何参与到对自然的改写之中。 ——克劳斯·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f ) “格雷戈里·贝特森讲座教授”(控制论、语言 和文化)、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嫩伯格传播学院,《内 容分析》作者 《心灵与自然》是格雷戈里·贝特森渊博思想的* 佳结晶,这种思想的重要性在21世纪还将继续增长。 我之所以一直关注贝特森的思想,原因之一是它总是 能以新面目展现在我面前,使我饱尝难以言表的甘甜 之美。 ——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 全球 商业网,《万年钟传奇》作者 对我来说,格雷戈里·贝特森是20世纪真正的智 者之一;虽然他有时不那么直截了当,但总是鼓舞人 心。 ——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Ernst von Glasersf 精彩页 第一章 绪论 柏拉图学派的普罗提诺(Plotinus)借着至高神化育出的、美得无形无音的花与叶,证明了上帝(Providence)已降临至世间万物。他指出,若不是出自那将无形而恒常之美无限渗透至一切的神性,这些脆弱的芸芸众生又何以被赋予如此完美无瑕又赏心悦目的美。 ——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在1977年6月,我以为已开始了两本书的写作。一本我称之为《进化思想》(The Evolutionary Idea),另一本称之为《每个小学生都知道》(Every Schoolboy Knows)。第一本书尝试根据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生物进化理论进行重新审视。然而,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发现很难想象能有一位真正的读者会如我所愿,可以理解我所要表达的正式而简单的假设。一个极其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个国家(美国)和英国(我猜想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教育都在刻意地避开所有至关重要的议题,以至于我不得不写第二本书,用以解释那些对我来说非常初级的思想—那些与进化以及与几乎所有其他生物学或社会学思考(甚至日常生活、吃早餐等)密切相关的思想。正规教育几乎从来没有教授学生任何有关发生在海岸、红杉林、沙漠及平原上事物的本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即便是成年人也无法合理解释如下的概念,诸如熵、圣礼、句法、数字、数量、模式、线性关系、名称、类、相关性、能源、冗余、力量、概率、部分、整体、信息、重言说、同源、质量(牛顿理论或者基督教义)、解释、描述、维度规则、逻辑类型、隐喻、拓扑学,等等。蝴蝶是什么?海星是什么?美与丑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若将这些最基本的想法写作成书,或可以冠之以一个略带讽刺的书名:《每个小学生都知道》(Every School-boy Knows)。 但当我坐在林迪斯芳岛(Lindisfarne)撰写这两份书稿时,有时会在一份书稿中添点内容,有时又在另一书稿中添点内容。渐渐地,两份书稿的内容越来越接近,而将它们的内容合起来正好构成了一种我所说的柏拉图观点(Platonic view)。我似乎正在把有关认识论(epistemology)的最基本思想,即我们如何能够认识每一件事物,写人《每个小学生都知道》这本书中。我在上面使用代词“我们”时,当然也包括海星、红杉林、分裂着的卵以及美国参议院等。 而在这些受造物需要分别加以认识的“每一件事物”中,我则纳入了诸如“如何长出五重对称的身体”,“如何在森林火灾中存活下来”,“如何在生长的同时又保持相同形状”,“如何学习”,“如何撰写宪法”,“如何发明并驾驶汽车”,“如何数到七”,等等。非凡的受造物携带着种种不可思议的知识和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我还把“如何进化”也纳入其中,因为对于我来说,进化与学习都必须遵守同样的形式规则(formal regularities)或所谓的“定律”。你会看到,我已经开始使用“小学生”的想法,不仅反思我们人类的认识,而且思考更加广阔的认识(wider knowing),后一种认识是一种黏合剂,可以将海星、海葵、红杉林和人类的组织联系在一起。 我最终还是将两份书稿合二为一,因为在描述进化过程以及人类集合体(尽管对于像你我这般两腿直立的天才来说,委员会和国家组织可能听起来很搞笑)的特征时,只存在一种单一的认识。 我正在超越那条有时将人类封闭起来的边界。换言之,在我写作时,心灵(mind)对我来说就变成了外在于思考者的自然世界中万事万物的一种映射。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