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文化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余秋雨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前言/序言

我的生命基调,是以最大的安静,穿越最险的峡谷。这是老子的教导,由“与世无争”,抵达“人莫与争 ”。眼前这本书,就是穿越几个文化峡谷的见证。

第一个峡谷。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主持的博士生专业 ,特别难考。眼看那些优秀的青年文学者怅然离去,我比 他们更加怅然。于是决定接受喜马拉雅网站的邀请,把博 士课程向全社会公开讲授。这就出现“峡谷”了:一边是 最难考的学业,一边是最辽阔的山河。这两者,如何穿越 ?想来想去,我把心放平了,预计课程开张时会有几万人 听,随着内容加深,渐渐会减少到几千。几千就几千吧, 能持续,就不错了。

第二个峡谷。博士课程不应降格为大学本科那种常识性、常规化的 教学,而应该让导师端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我的研究 成果都是具有整体突破意义的学术著作,例如《中国文脉 》、《极品美学》、《君子之道》、《修行三阶》等等, 很多基本思路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和流行观念,即便是高 层文化界的人士读起来也会感到有些费劲。我怎么能让几 千名不同学历的收听者都接受?怎么做到既被他们接受又 不丢失学术深度?学术著作也能成段朗诵吗?朗诵那些艰 深语句时该用什么样的声调和节奏?每句之间的停顿该有 多长?……可见,要跨越这个“峡谷”,难度也是不小。

第三个峡谷。第三个峡谷的难度就更大了。这个课程,必须涉及中 国文化史上的多数经典文本,但这个课程只有音频,没有 视频,也就是说,只能听,不能看。这就遇到了大麻烦,千年前的书面文句,一旦离开了文字呈现,连古人都听不 懂,更不必说当代人了。因此,我就面临着一个必须穿越 的“峡谷”:把所有重要的古代经典全部翻译成现代口语 ,让当代学员一听就懂。由于这些古典作品都具有文学性 ,我又必须把现代口语变成现代美文,以便在讲课时交替 朗诵,交相辉映。然而,这个工程的规模实在太大,各种 古典作品的性质又千差万别,几乎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 。而且,我对现代美文的标准很高,广大读者也熟悉我的 文字品级,因此不可能引用他人的译本。怎么办?我不敢 悬想辽阔峡谷间的万千云霾了,只是夜以继日地埋头翻译 。终于,工程完成了,我居然系统地翻译了老子、庄子、 屈原、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的代表作 ,以及佛教经典和君子之道名言。后来很多学员反映,这 让他们第一次真正领悟了这么多古代经典的奥义。回头一 想,这个“峡谷”实在穿越得比较壮观。

第四个峡谷。除了讲述自己和古人的著作之外,世上最好的博士课 程,一定是“导师漫谈”。任何一个明智的导师都明白, 那些从书上、网上都查得到的通行知识,千万不能再多讲 ,学生们一定讲得比我们更好。如果有足够自信,一个合 格的博士专业导师应该把话题集中到独一无二的亲身感受 中。难道亲身感受能贯通文史?这显然又是一个“峡谷” 了,因为一边是区区单身,一边是浩浩时空,似乎完全不 能相提并论。但是,我本人却是特例,曾在“文革”灾难 结束前后体验过中国文化的屈辱和再生,又早早辞职考察 过全中国和全世界的重要文化遗址。当我把这些人生经历 自然融入,课程也就有了体温。这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命当 作栈桥来连接一座座文化峰峦,以便学员攀缘。但是,个 人的经历毕竟带有种种偶然的局限,能够获得多少学员的 信赖?    ……    ——我在穿越上述一个个“峡谷”的时候,心里总想 ,跳荡如此之大,后面的跟随者一定越来越少了吧?他们 一定累了,让他们离开吧。每次去讲课,喜马拉雅小小的录音室里有一堆机器, 机器后面坐着一个胖胖的女孩子。我进去坐下,她点一下 头,表示已经开机,我可以讲了。讲完,我点一下头,表 示可以关机了,就起身离开。这情景,完全没有我以前熟 悉的课堂气氛。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讲下去的理由,我设想 ,眼前似乎坐着两个博士研究生,譬如李健韬、韩少玄, 我在给他们讲。其实他们都远在北京。    

课程是二〇一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开始的,消消停停终 于讲到了年底,也就是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跨年之夜,喜马 拉雅的顾文豪先生告诉我,现在收听这个课程的人次,是 二千零七十万。    才二千?有点儿少。但似乎听到有个“万”字,那就 是二万了。有点儿多。    顾文豪先生笑着重复:“是二千零七十万”。看着瞠 目结舌的我,他又说,收听的人次每天还在大幅度增加。果然,到我写这篇序言,收听人次已超过三千四百万 。三千四百万?三千四百万!有如此多的人同时在收听一门有关中国文化的博士课 程,而且,是一门始终无法降低标准、无法缩小格局的课 程,是一门始终没有嵌入逗趣、惊悚,没有迎合世俗潮流 的课程,是一门始终未曾脱离文化最高等级的课程。这么 大的收听人数,无论考之于历史,还是考之于国际,都算 得上是世间奇迹。对此,我没有“小得意”,却有“大骄傲”。因为这 一奇迹证明,中国文化至今拥有充分的覆盖面和向心力, 人们对它的追索劲头和话语兴趣,远未疲倦.巨大的人数还会对我们产生一种默默的鼓励:对于中 国文化,应该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我已年高,不想再做什么,但对这次穿越,却心存快乐。   

确实,原以为我在面对一道道巨大的文化峡谷时还像 当年独自苦旅、冒险中东一样,只与孤云荒漠为伴,没想 到身后竟然跟着如此多的人。他们安静地听我讲最古老的 事情,读最深奥的文本,理最混乱的线索,追最踉跄的脚 步,整整一年,日日夜夜,不离不弃。我当初最担忧的学 术沟坎,他们全都跟着我跨过去了;我当初最烦心的历史 沼泽,他们也都跟着我走出来了。    而且,聚集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大家都不喧闹 ,按照我所说的生命基调,以大安静穿越大峡谷,安静得 把我都瞒过去了。这整个事件,已经不是一门课、一本书,而是一场庞 大无比的“行为艺术”,一场有三千多万人次参与的“文 化嘉年华”。人头攒动,密密麻麻,即使航拍也无法略窥 大概。这种“行为艺术”,由当代传输科技制造,文化只是 它的话题,而我,只是其中一个渺小的参与者,渺小到无 法辨识、无法寻找。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快乐。我不 知道这样的“行为艺术”会如何发展,将产生什么结果。 既然不知道,就不多想了,且转身面对学员,深深鞠躬, 道一声谢谢。从反馈知道,你们最喜欢我的“嗓音”和“语气”。 现在变成了书,“嗓音”和“语气”都没有了,这使我们 的交流少了一种感性成分,有点儿遗憾。书的好处,是 以拿拿放放。你们即使把它放在书架里长久不理,我也会 安静地在那里等着。    余秋雨    2019年4月23日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自二OO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亮点展示

960.jpg

精彩书摘

第001讲  今天的日期   

我们的课程,最初叫作“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程”。对此,我需要解释一下。“秋雨书院”虽然以我个人的名字命名,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研究生院的一个教育机构,任务是招收中国文化史专业的博士生。但是,这一个“博士点”比较难考,每年经过层层筛选,总有一些优秀的人文学者不能入学。我正在为这件事感到抱歉,喜马拉雅的朋友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在他们那里开设一些公开课程。于是我想,干脆把课堂扩大,让那些无法入学的考生和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听课。而且,我也可以把自己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像《中国文脉》、《修行三阶》、《极品美学》、《君子之道》、《境外演讲》、《北大授课》中的研究成果,用更普及的口语方式讲述一下。既然扩大了,那就应该脱去“秋雨书院”的帽子,而且也不是“必修”了,因此课程的名称回归寻常,叫“中国文化课”。    

你一定会问:这个博士点不是很难考吗?相关的课程也会有一定难度吧,大家能听得懂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需要讲一个基本原理来宽你的心。那就是:在人文学科中,最重要的课题大多来自普遍人心。而且,每个人的最初疑问,都有可能直通最深的学问。因此,你千万不要把自己看低。也许你年纪还轻,学历不高,不是学霸,但是你的天性,恰恰是人文学科通向圣殿的山门。昨天晚上,我在准备的时候,想到了第一座山门,那就是今天的日期。今天是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这是全世界的文化节日,最能体验文化穿越时空的共同价值。我正好在这一天开课,倒不是特意安排,而是一种巧合。但是,既然巧合了,我就不想轻易放过,要冲着这个日子多说几句。我记得,把今天作为“世界读书日”,是由西班牙政府向联合国提议的。照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优秀的书籍和优秀的作家,为什么这次西班牙一提,大家就都点头赞同了呢?因为他们提出的是这样一个名字:塞万提斯——著名小说《堂吉诃德》的作者。四月二十三日,正是他去世的日子。去世的年份,是一六一六年。直到他去世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总结说,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三大领域,有三位登峰造极的巨人,那就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歌德。我们今天,离塞万提斯去世是四百多年,隔了这么久,全世界还因为他而捧起了书本。这真是了不起。但是,这个全世界都在纪念的巨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却非常狼狈。狼狈到什么程度?我连复述一遍都不忍心,只能以最简约的语言提几句。他只上过中学,没钱上大学,二十三岁当兵,第二年就在海战中受伤,致左手残废。几年后又被海盗绑架,因为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五年。摆脱海盗后,又连续两次,因遭人诬陷而入狱。好不容易被释放后,他开始写《堂吉诃德》,但书刚出版,却因家门前有人被刺,再度被关进监狱……。总之,与这位文化巨人终身相伴的是残废、绑架、海盗、诬陷和监狱。他实在太苦了,苦得难于想象。直到很久以后,他的家乡,以及他的祖国,才以极其隆重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歉意。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中心竖立了他的雕像。竖立雕像的地方,叫西班牙广场,也就是以堂堂国名来安顿他。后来,就是以他的去世之日来申报世界读书日。西班牙,这个曾经非常傲慢的海上霸权国家,终于明白让自己足以称雄世界的,是文化,只能是文化。在塞万提斯去世前二十几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打败,它在世界上的海上霸权地位也随之被英国取代。 正像失败的西班牙不在乎可怜的塞万提斯,胜利的英国也不在乎躲在一个小镇上的文人。这个文人是从伦敦的诽谤圈里逃回来的。为什么遭受诽谤?因为他的作品太好,引起了轰动,但其本人没有什么学历和背景,引起了嫉妒,遭到了围攻。他回家乡后沉默寡言,甚至直到临死前,家乡人也不知道他在外面做过什么。最后需要在遗嘱上签字时,他摇摇头,没有签。这情景,就像当时乡间的大多数文盲。 但是,谁能想到呢,多少年后,正是这个没有签的名字,成为英国问鼎全世界的文化旗帜。甚至连那些威武地站在船头的将军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名字,比他们所占领的所有领土都更加重要。因为有了他,英国的一举一动都有了美的光辉。这个本人临死时没有签的名字,由这些字母组成:Shakespeare。不错,他就是莎士比亚。海涅所说的三个登峰造极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应列首位。    P10-12

目录

自序001
总目提要005
单元引论·文化定义
第001讲今天的日期010
第002讲一幅油画的老人015
第003讲从傻问题到文化定义019
第004讲短的定义023
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
第005讲门槛030
第006讲巴比伦036
第007讲法老的后代041
第008讲混沌046
第009讲奠基时代的代表050
第010讲孔子的路056
第011讲黑衣人064
第012讲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069
第013讲秦汉王朝的文化选择076
第014讲一副目光和一把凿子082
第015讲后英雄时代087
第016讲大哭又长啸092
第017讲刑场琴声096
第018讲行迹所在099
第019讲笔墨门庭104
第020讲三段论结构111
第021讲北方的马蹄声114
第022讲中国由此迈向大唐118
第023讲匈奴的踪迹124
第024讲文化大争抢128
第025讲凉州风范133
第026讲世界性的生活方式138
第027讲精神格局145
第028讲青春勃发148
第029讲整体诗性151
第030讲下辈子投生的理由155
第031讲圣殿边冻僵的豹子160
第032讲以苦难抚摩苦难168
第033讲大大的侥幸173
第034讲人格地标177
第035讲以楷为法184
第036讲草书精神189
第037讲俘虏楼里的奠基196
第038讲乱而不乱201
第039讲文化教养的时代206
第040讲一瓢温水211
第041讲两位文化高官215
第042讲怎一个愁字了得219
第043讲堂堂男子汉224
第044讲成吉思汗离不开他229
第045讲文化劝导战神234
第046讲选择文化身份237
第047讲迟到的原因241
第048讲顽泼的君子247
第049讲孤立的里程碑252
第050讲文化被奴役259
第051讲匪夷所思的剧场265
第052讲小说的反叛273
第053讲黄昏时分三剑客278
第054讲神秘的歌声287
第三单元大道·儒家佛家道家
第055讲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296
第056讲君子怀德300
第057讲君子之德风305
第058讲君子成.人之美309
第059讲君子周而不比312
第060讲君子坦荡荡315
第061讲君子中庸318
第062讲君子有礼322
第063讲君子不器327
第064讲君子知耻330
第065讲小人:君子的对立面335
第066讲小人的行为特征339
第067讲小人的社会土壤344
第068讲应该怎么办347
第069讲新一代君子代表349
第070讲的人生宣言353
第071讲佛教传入中国358
第072讲“空”的哲学365
第073讲空门大扫除372
第074讲说“度”375
第075讲天台十二字378
第076讲万法唯识381
第077讲华严气度385
第078讲慧能的禅389
第079讲顿悟:蓦然苏醒393
第080讲锋断常规397
第081讲禅宗分支401
第082讲讲不完的老子410
第083讲逍遥的真人419
第084讲“大宇宙”与“小宇宙”426
第四单元反思·利弊所在
第085讲罗素的目光436
第086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一:体量巨大440
第087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二:从未远征443
第088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三:以统为大445
第089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四:家国同构447
第090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五:简易思维450
第091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六:以德为帜453
第092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七:避开极端455
第093讲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八:科举制度458
第094讲喜马拉雅南麓的日记463
第095讲中国文化的弱项之一:漠视公共空间467
第096讲中国文化的弱项之二:忽视实证意识477
第097讲中国文化的弱项之三:轻视创新思维484
第五单元储心·必要记忆
文化记忆497
部分源头背景498
第二部分《诗经》502
《诗经》五首今译504
第三部分诸子文笔509
庄子《逍遥游》今译511
第四部分楚辞516
屈原《离骚》今译517
第五部分汉代文学524
第六部分司马迁《史记》527
第七部分魏晋南北朝诗文529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今译532
第八部分唐诗534
必记唐诗五十首535
应记唐诗四十首537
第九部分唐代散文540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今译542
柳宗元《愚溪诗序》今译544
第十部分宋词546
必记宋词三十五首547
应记宋词十五首549
第十一部分宋诗和宋文550
苏轼《前赤壁赋》今译552
苏轼《后赤壁赋》今译554
欧阳修《秋声赋》今译555
第十二部分元明清剧作和小说558
哲学、宗教记忆561
第十三部分《老子》今译562
第十四部分《心经》今译594
第十五部分《金刚经》简释596
第十六部分《坛经》简释509
第十七部分君子之道六十名言619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628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63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众讲授的中国文化通识课。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以心带史”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在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编辑推荐

第一次以通俗的方式全面科普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纷繁复杂。哪些才是值得每一代人珍藏的民族瑰宝?什么才是影响我们千百年的文化基因?为什么中国是唯—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余秋雨《中国文化课》为你一一解答。让你快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知,奠定自己的人文素养基石。你将与50位文化巨匠相遇: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王阳明……你将真正读懂20部原典性著作:诗经、论语、道德经、史记、心经、金刚经……你将真正领略30个光耀千年的美学奇迹:兰亭序、祭侄稿、富春山居图、敦煌壁画、云冈石窟、昭陵六骏……你将掌握100个破解文化基因的关键词:文明门槛、轴心时代、魏晋风度、整体诗性、家国同构……

内容推荐
本书五个单元, 分别从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的历史脉络、精神主干、利弊得失、记忆序列等几个角度进行讲述, 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 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书中, 他解读五十余位文化英雄, 二十余部原典著作 ; 追索数千年文化史, 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 放眼四大古文明, 反思中国文化利弊得失 ; 开列记忆篇目, 释译经典文本 ; 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