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飞,自号南山岭人,陕西渭南人。1953年生,大专学历、高级教师、省市作协会员、渭南市临渭区作家协会主席。
197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在《散文》《中国校园文学》《延安文学》《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出版有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等。现任渭南市文联《华山文学》特约编辑,2018年获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儒牛兆濂/关学大儒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晓飞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晓飞,自号南山岭人,陕西渭南人。1953年生,大专学历、高级教师、省市作协会员、渭南市临渭区作家协会主席。 1978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在《散文》《中国校园文学》《延安文学》《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出版有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等。现任渭南市文联《华山文学》特约编辑,2018年获第三届杜鹏程文学奖。 后记 年少时家里有一副装裱讲究的对联,过年祭祖,每见 父亲庄重地拿出来,张挂在先祖“神轴”的两边。问他对 联谁写的,他不无自豪地说:“蓝田牛才子,牛圣人!”说 话的语气崇敬神情庄严,吐露出对这位贤者的无限敬仰。 对联字数不多:“高文又简又仄;美行如璀如璋”。十四 岁遇到了“文革”,对联被当作“四旧”毁掉了,我却记 住了“蓝田牛圣人”是个大才子,也记住了对联的内容。 让我对牛先生再次产生浓厚兴趣的,是读陈忠实先生 的《白鹿原》,小说中的“朱先生”以牛兆濂先生为原型 ,正是写这副对联的“牛才子”。小时对牛先生的点滴印 象在脑海里全面复活,牛先生的影子像一颗种子,在脑海 里膨胀着。我的家乡紧邻灞河川道,牛圣人的故事在乡间 流传很广,我想他肯定不是传说中能掐会算的牛神仙,到 底是怎样一个人?先生自己说:“今所见者乃真我,所闻者 非我也”,“今日之我,非神仙神奇鬼怪闻于远方为人所 掠卖之我也”。我逐渐明白了,广泛流布的传说是被神仙 化了牛先生,先生真正弥足珍贵、足以载于史册的价值, 在于他对关学的传承、坚守、讲习、实践和弘扬。 又想到这副对联,上联的“又简又仄”说作文,下联 的“如璀如璋”说做人,于是我有了一种冲动,如何摆脱 传说,用小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牛兆濂,让他血肉丰满。 他幼时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二十一岁是人生最美好 的时光,牛兆濂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清光绪十四年科举金 榜题名,可谓春风得意的鸿志少年。可偏偏上天把一个严 肃的人生命题抛在了他面前。父亲去世母亲失明,无常使 他的人生突发逆转。儒家的道义已融进牛才子的血脉,他 追崇的正是儒家的孝道。认真读书,求取功名,金榜题名 ,光宗耀祖……在现实和儒道面前,这一切猝然间显得不 足挂齿,牛才子一下子洞穿了世相,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常站我的分水岭上,眼望着蓝田华胥那个沟坳痴痴地 想,那个为亡父披麻戴孝的新科牛举人,是怎样将纸盆轻 轻地端起,又怎样重重地摔下尘埃?悲伤的泪水怎样划过他 年轻的面颊,他含泪的目光又是怎样由迷茫而变得坚定。 一定是浩繁的儒家经典,让他看到了一道生命之光,那就 是修身齐家格物济世,让他坚定了一个方向:“辞官奉母 ,学为好人!”牛才子的选择是果决而不轻易有所动,认定 一条淡泊名利、不慕虚荣、耿介廉洁、学为好人的学人之 路! 牛才子何以能如此坚定?他是不是走进人生更广阔的一 个世界?知道生命会有诸多无常,人生会有许多不可预测, 不再羡慕虚荣却从不虚无,他找到了生命的大自在,更加 义无反顾地直面人生,显得从容而欣然。牛才子研究程朱 潜心关学,传承四吕之宗风;研究理学周易推理宇宙,遍 读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毕生所致之学皆“ 学为好人”,要把一个“人”写得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又 方正浩然,走向自我精神的完全独立,你能简单地说清他 是“出世”还是“人世”?他是“积极人世”又超越世俗荣 华富贵的遗世独立。 我的故事写到二十二个,秦岭书院的“关学天地”栏 目陆续刊出,编辑张娟等不断给我普及关学知识,建议我 写成长篇作品。一种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 贵兼容的精神感召着我,关中学人浑厚、坚实、耿直、质 朴的文化性格,勤奋、求实、严谨和有责任心、正义感的 精神品格督促着我。我先后三次去蓝田拜访牛氏后人牛锐 先生。多次的深入交谈拓展了我的思路,增强了我的信心 ,我撇开已成文的小故事,竭力想象牛兆濂先生的形象, 他的言谈举止、外貌肖像、精神气质、行为习惯等,在他 的人生经历和关学精神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牛兆濂的故 事围绕着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一个 清末大儒的形象始终占据着我的头脑和心胸,他的音容笑 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无时无刻不在我的 眼前萦绕,挥之不去。 全书初稿于丁酉闰六月写成,共四十四章,三年时间 我家里也发生过几件事情,是牛先生的精神在砥砺着我, 鼓舞和鞭策着我,和牛锐先生通过几次电话,先后对稿子 进行过六次大的修改。坦率地说,行文中散文化的倾向与 我的写作习惯有关,关学薪火相传八九百年,未知的东西 还很多。牛先生作为关学最后一位大儒是当之无愧的,我 敬重他的后人牛锐先生,他和他的曾祖一样担当有为,不 计名利,承传祖业继续“芸阁书院”事业,赓续关学精神 之志,令人着实钦佩。 牛兆濂先生对程朱理学的坚守,使人仰止而又深感悲 壮,在理学文化奄奄衰亡之际,牛蓝川先生没有丝毫的犹 豫和动摇,直至他生命的凋谢,始终不渝地坚守和实践着 他的文化理念,他的一生都显示出笃实无华的极接地气的 济世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仰的。我想用先生的诗句作为我 这篇《跋》的结尾:“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并对为本书出版 付出心血的西大王美凤老师、魏冬先生、文友杭盖先生、 张娟女士及责编何岸先生顺致谢意。 王晓飞 丁 目录 第一章 托珠兆梦 第二章 聪颖少年 第三章 鹰隼试翼 第四章 初心不移 第五章 三辅才子 第六章 仰德浴辉 第七章 鸿志凌云 第八章 不赴公车 第九章 守孝奉母 第十章 兴学续脉 第十一章 问道清麓 第十二章 道脉薪传 第十三章 梦启芸阁 第十四章 阴晴圆缺 第十五章 讲约习礼 第十六章 里衙移风 第十七章 道尊清麓 第十八章 自号蓝川 第十九章 心系苍生 第二十章 路遥道近 第二十一章 西府禁烟 第二十二章 零口司礼 第二十三章 消灾弭兵 第二十四章 赎版续脉 第二十五章 辋川鹤鸣 第二十六章 动心忍性 第二十七章 矢志守道 第二十八章 东游祭圣 第二十九章 薪传邹鲁 第三十章 踏云攀岳 第三十一章 心归芸阁 第三十二章 白菊高洁 第三十三章 拒奉南海 第三十四章 自警明道 第三十五章 门犬阻刘 第三十六章 秉笔续志 第三十七章 疗耳明目 第三十八章 壮怀激烈 第三十九章 老骥伏枥 第四十章 鹤鸣芸阁 跋 附录 精彩页 文博还想再问,一转眼间,濂溪先生已化作一股清风,不知去向了。他似梦似醒正在疑惑,忽听隔壁窑里有婴儿“哇”的一声啼哭,四婶和三嫂跑出来喊:“约斋——约斋,生了!生了——!你真的当大了!” 牛文博这一生最遗憾的两个事,一是略涉经史,读书却没能进学,一个是年过四十,膝下还没一男半女…… 夕阳在往下沉,秦岭被涂抹成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墨画,鹿塬和灞河沐浴在落日的余晖里,格外的绚丽。新街村在横岭的南坡,街镇附近的村落,新街后面的鸣鹤沟,印在摊开的画布上。仔细看,鸣鹤沟在淡雅的水墨画里,还真像一个“歪把葫芦”,被晚霞着意地涂上了神异的色彩。 一个四十岁上下瘦瘦的男人,正在收拾街面上的店门,他漫不经心地回望这幅水墨画,脸上洋溢着淡淡的笑意。随即,他又像猛然想起了什么,快速锁上店门,头也不回地向新街后面的沟里急急走去。 中年男人叫牛文博,字约斋,家住在“歪把葫芦”的鸣鹤沟里。这时,整个塬坡岭沟的景色,在晚霞的沐浴下迅速转换色彩,景致渐渐暗了下来。走到沟口的他,匆忙的脚步逐渐放缓,他迟疑了一阵,细瞅落照中的秦岭,在霞光中正含蓄地绵延起伏。 季节在不知不觉中由夏入秋,这幅青绿主宰了几个月的山水画,被微微的金风一吹,色彩早已斑驳。川道和岭塬层次分明,秋的征候毫不迟疑地凸现,忙碌的乡下人也许没有在意。 新街不远就是华胥古镇,这里望得见洪清塬,距离西安城也就二三十里,昔日的通衢大道该有多么繁华热闹啊。时移世易,古镇眼下的萧条冷落,让漫步沟里的牛文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自然美景他没有闲情逸致,更没有心花怒放,隐隐然徒增了几分落寞。 沟里到西边坡上有自家的薄地一亩四分八,大部分种的是黄豆,有一小片糜谷。牛文博拐进沟里,想到自家的地里看看,他等着这些糜谷给老婆坐月子用。平点的地里豆子长得还不错,草也长得很泼势,他拔过好多次,过不了几天又冒上来了。拨开豆叶,见豆角儿已经滚圆,豆叶也微微泛黄,金风不断催促着,他心里明白,要不了多久,就可开镰收割。文博心里清楚,草除不净回种时犁铧拌磕,草根纠缠,又留下草籽,牛文博可没有被人笑话的习惯。 牛文博在自家的豆子地里弯下腰,一阵功夫头上就直冒汗。在岭坡抬头望一眼秦岭和鹿塬,山、川、塬、岭刚才镀上的金色,这会儿完全斑驳黯淡了。文博移开视线,继续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拨开豆棵。没有草,他直起腰轻轻地念叨,怎么会有草呢?夏季里一有空就往地里跑,四叔都当面夸他几回了,每回他都是憨憨地一笑,“四叔甭夸,这是庄稼人的本分!”从地里退出来,牛文博心里更踏实了。 P1-2 导语 《大儒牛兆濂/关学大儒系列》中牛兆濂的故事围绕着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的使命担当。一个清末大儒的形象始终占据着我的头脑和心胸,他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眼前萦绕,挥之不去。 序言 己亥年初夏,渭南作家王晓飞先生把他的长篇历史小 说《大儒牛兆濂》书稿发给我,嘱我为本书作序,我震撼 又敬佩。牛兆濂先生是我敬重的曾祖,是《白鹿原》中“ 朱先生”的原型,作为后辈的我,从何下笔呢?我思考了一 段时间,觉得讲述与曾祖传记有关的事情,来作为解读这 位关中大儒的钥匙,帮助读者透过作品,更好地把握大儒 的精神风骨,权作书序。 2010年8月,因筹办曾祖存世墨 宝展,拜访陈忠实先生,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谈起曾 祖,陈忠实先生动情地说,他从小就听过很多关于牛才子 的故事,家里中堂挂的就是牛才子的字。天气好的时候, 隔条灞河,站在西蒋村自家门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华胥镇 新街村牛才子的故居。陈先生说,牛才子已经刻印在自己 心里,融人血管里,因此在创作《白鹿原》时,浮现的第 一个人物形象就是牛才子。小说中130多个人物,朱先生是 唯一有生活原型的人物,所以他创作这个人物时压力很大 ,而且倾注了很大心血。因为每个老百姓心目中都有一个 牛才子、牛神仙、牛圣人,如果没有把朱先生写好,老百 姓是不答应的。 2011年4月,西安电视台做一期关学的专题片,我有 幸结识了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当我见到刘教授的时 候,才知道他们正在整理编撰一套关学文库。他告诉我, 牛先生不仅仅是民间传说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 算的奇人,更是关学清麓学派的重要传人。早些年曾联系 过我们的族人,但并没有提供可供学术研究的资料,所以 研究上一直是空白。如果愿意提供资料,他力争将《牛兆 濂集》作为关学文库收官之作。在我当年决定继家学、复 兴书院的时候,就认定不能把曾祖的事情局限在家族文化 传承之上,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象征,是全社会的 精神财富。所以,我怀着感恩之情,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下来。在刘学智教授和王美凤教授的指导帮助下,2015年1 月,《牛兆濂集》出版。学界盛赞牛兆濂先生研究空间大 ,在清末民初的大变革中,先生的治学、做事、人格等, 堪称“传统关学的最后一位大儒”,并被学界所认可。那 几年,王教授常常给我说,她和先生的诗文朝夕相处,先 生的思想、事迹深深感染着她,可以说是魂牵梦绕,不能 自拔。2015年1 1月,在蓝田举办完“牛兆濂先生家书展暨 《牛兆濂集》首发仪式”后,我带着二位教授专程到华胥 新街村拜谒曾祖。当时已是深秋,塬上一片萧瑟气象,故 居窑洞倒塌大半,人迹罕至。王教授眼泪刷刷地往下流, 哽咽着说,先生身居这样的环境,能够不慕名利,寻孔颜 之乐,而且心系百姓疾苦,每到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挺身 而出。这四年来,自以为懂得先生,今天站在这里,才认 识到并没有真正走进先生的世界。 2015年9月,在《白鹿原》电视剧剧组的安排下,我 与朱先生的扮演者刘佩琦老师在白鹿原影视城“白嘉轩” 家见面,原本安排的一小时时间最后竞聊了近五小时。他 认真地看了我带去的家书、札记,听了这八年来我对家学 研究的心得。佩琦老师坦言,20世纪90年代初,看到小说 时,朱先生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赶着牛车 铲除罂粟的场景,让人震撼。进入剧组后才得知有牛先生 这样一个生活原型,加上之前陈忠实先生对电视剧版寄予 很大的期望,并一再嘱咐“要把朱先生找回来”,因此他 是怀着一份敬意和很大的压力来参演的。他觉得朱先生不 仅仅是白鹿原上的精神领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 征,能找到这个人物的“神韵”,能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 传承的思考。 2016年4月,我和省漫画协会主席宋黎明说起,能不 能通过人文漫画的形式,讲好曾祖传奇的一生。他是曾祖 的曾外孙,和家族其他人一样,这些年在弘扬曾祖思想文 化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劲。我们不谋而合,并拜访对曾祖 颇有研究的《蓝田县志》主编卞寿堂先生,请他撰写故事 文字。卞先生欣然答应,但是也一再提醒我们,这个创作 过程是个不容易的事情,结果这种担心后来果真应验了。 要在短短的五十个字左右讲完曾祖的一个故事,而且要生 动、准确又不失文白韵味,着实难为了卞先生;画家宋黎 明面临的最大创作难题则是曾祖的漫画形象到底应该如何 创作?为此,在拿到卞先生的文字后,整整三个多月,不敢 提笔,甚是煎熬。直到有次翻看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时才有 了灵感:将曾祖面部留白,给大家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样才顺利地完成了系列漫画作品的创作。 2012年我开始创办《发现蓝田》杂志时,曾转载过蓝 田王向力先生的一些文章,他深深地乡土情怀和古雅的文 风深深吸引了我。听旁人说过,他十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搜 集着曾祖的遗文著述,采访了很多当时健在的老人,记录 了大量的口述历史资料。2015年6月,我们终于见了面。他 告诉我,为牛先生写一本文学传记是他最大的愿望,但就 怕写成了牛才子的传奇故事,不能真实地还原一个关中大 儒的形象,所以迟迟不敢动笔。他的这种担心,我也有同 感。因为如果不走进曾祖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对曾祖生活 的那个时代有足够的认识,就不可能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 大儒风骨。这几年,王向力按照曾祖倡导的治学路径,潜 心研读《小学》《近思录》《四书》等,《牛兆濂集》他 不知翻过多少遍,晚清民国的关中文史资料也搜集了很多 。有时我问起何时能动笔,总是用“战战兢兢”“惶恐万 分”作答。不过,我一直是相信厚积薄发这句话的。 我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对我而言,故乡蓝田甚是遥 远。关于曾祖的事情,也是从家族长辈口中零零散散听来 的,没有一个浑全的认识,更谈不上人心。想起来和曾祖 距离最近的一次是我上初中那会儿,小姑让父亲带三麻袋 书回家,这些书一直藏在老家窑洞里,被虫噬鼠咬水浸, 损坏得不成样子,都是些札记、文钞和古版书籍之类。少 不更事,当时并没有在意,大多遗失了,今天想起来就心 痛不已。2007年前后,我的叔父牛象坤说有三个心愿:编 修族谱、搜集曾祖遗文著述和保护曾祖故居及墓地,全家 族人都很赞成并支持这个想法。2008年初,在家族长辈的 期许下,我停下原先的工作,全力投入到曾祖文献整理和 书院复兴的工作中。那年4月,当我祭拜曾祖已经废弃的书 院、墓地时,我的心才第一次落在这片古老的塬上,安静 而踏实,认祖归宗的感触神奇而绝美。起初两年,我会在 各种场合讲起曾祖,侃侃而谈。我有给曾祖上香的习惯。 有天早上,敬完香,抬头看着曾祖,四目相接,我打了个 激灵,沉浸在一种深深的诚静之中,彻心彻骨,感到了自 己的渺小和浮躁。从那以后,关于曾祖的文化讲座,再不 敢造次,唯有跟随曾祖足迹,潜心研习,亦步亦趋,涵泳 着他的文字,感悟着他的精神。八年来始终谨记曾祖的家 训:“不走高山,不显平地。到艰难困苦时,便良心发现 。”他的精神穿越时空,在我艰难困顿、身心疲惫时,会 化为一股力量顶着我的后背,推着自己向前。在收获鲜花 掌声时,曾祖威严的目光似乎告诉我:“娃呀,不敢张。 ”直到2018年4月28日,为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两周年,应 莲湖区文化局的邀请,我才有勇气走上讲台。可以说,在 这一条文化传承的路上,从家族到民族到人类的文化遗产 ,从感知、理解、认知、践行传统文化,个中的心路历程 丰富、丰满又有意义。 2017年年初,渭南王晓飞先生和我在书院有了一面之 缘,相谈甚欢。期间,他表达了准备撰写曾祖的文学传记 的想法,语气坚定,决心很大。我先是惊讶,接着是感动 ,因为曾祖对我而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回顾以往诸事,的确为王晓飞先生捏了一把 汗,但是从他身上透出的创作激情,温暖和感动着我。记 得当时我表达更多的是事缓则圆的想法。一年后,突然接 到他的电话,说已经完成了初稿。他的这种开山辟路的精 神和力量让我震惊,我心怀敬意,一口气看完。之后在两 个多小时的通话中,我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还比较尖锐 ,但电话那头,他的包容和谦逊让我对这件事有了更为客 观的思考。随后的一年里,王晓飞先生几易其稿,终于即 将付梓,嘱我写序。思来想去,我只能从这些年的相关经 历谈起,因为完成曾祖的各种学术和艺术研究与创作确实 是一件难事,而且会备受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这部作品 的问世难能可贵,用西大王美凤教授的一句话:“能将牛 夫子的学识人品以传记体的形式,鲜活地展现出来,填补 目前研究的空白,是一件大喜事,也是一件大好事。”对 我而言,不去妄谈作品得失,是想给大家更多的认识、想 象和思考的空间。 (作者牛锐系西安牛兆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蓝田芸阁 书院院长) 2019年7月1日于芸阁书院 内容推荐 《大儒牛兆濂/关学大儒系列》用文学的笔法,传记的体裁,第一手的资料,详细介绍了著名的关中大儒牛兆濂及其他名家生存年代、学术成果,生平事迹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本书精心策划,力求打造陕西关中地区的文化品牌“关学”,并为往圣立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