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河套风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廷舫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李廷舫,祖籍山东寿光,1942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毛山东乡大黑水村,1950年3月迁居巴林左旗碧流台乡黑山头村。1956—1962年就读于林东一中,196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
1965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驻临河县农村工作队队员、临河县委干事、记者、教师。1974年5月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工作,任巴彦淖尔盟文化局、文联创作员兼编辑。1980年调至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先后任革命回忆录编辑室编辑《草原》小说编辑、编辑组长、协会秘书长。1990年4月至1992年4月挂职任临河市副市长。后为专业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2002年6月退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一级作家。著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及影视文学作品。多部(篇),2012年出版《李廷舫文集》六卷。作品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本“骏马”奖。
后记
这部《河套风云》,是一部书写河套及乌拉特革命斗
争历史及相关政治历史的专著,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此书初稿成于2016年,但对其素材的采集和积累,再到书
写,却有着三十六年的历史,到几经订正修改后定稿的
2018年,已有三十八年的历史。
作者从1964年冬天至1980年冬天,连续十六年在河套
城乡工作和生活。那时只注重感受河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
社会生活,对其历史文化却鲜有了解。从1980年11月开始
,由于工作变动,开始接触和关注起河套现代历史,主要
是中共河套地下组织的斗争历史。这时,我从巴彦淖尔盟
文联调到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初任内蒙古革命回忆录编辑
室编辑。此编辑室的编制属于内蒙古文联,工作上与自治
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密切联系,任务是访问中国大革命
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内蒙古
地区从事革命斗争和战斗过的老干部,为他们整理和编辑
回忆录。因我是从巴彦淖尔盟调去的,工作分工时,便让
我侧重访问当年在河套地区从事过革命斗争的老干部。
这样,从1980年12月开始,我在呼和浩特先后访问了
中共河套地下组织创始人刘进仁、曾在河套做过地下工作
的王逸伦等老干部,为他们整理了部分回忆录。接着去北
京,访问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任职的吉合将军
。1931年秋天,吉合随王若飞等从苏联回国,在去陕北寻
找红军回来时路经河套,曾做过社会调查;1933年到1935
年间,他任中共绥远特委组织部长,参与领导中共临河县
委的工作,对当年中共河套地下组织的活动情况多有了解
。通过访问,我为他整理了回忆录《荒原上的足迹》。
1981年9月至10月,我陪同当年中共河套地下组织第一任临
河县委书记王森故地重访,在临河县和杭锦后旗城乡活动
了十几天,聆听了王森在临河县干部大会上所做的当年中
共在河套开展地下斗争情况的报告。在临河过国庆节,十
月上旬,我们一起从临河去兰州,看望、访问了当年临河
的地下党员、鲁大药房掌柜赵子明(原名房鲁泉)。回到呼
和浩特后,我为王森整理了四万余字的回忆录《河套风云
》,又为赵子明整理了回忆录《临河地下斗争的日子》。
接着,我又访问了几位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套做过地下工作
的老同志,如曾任中共绥西工委组织委员的郭敬、在临河
做过党的地下工作的侯野烽、有过河套地下斗争经历的女
共产党员刘桂清等。1983年秋季,又陪同王逸伦重访河套

中共河套地下组织斗争历史之艰苦卓绝、波澜壮阔令
我十分震撼。从此之后,我便十分注重收集、阅读和积累
来自各方面的有关河套革命斗争历史的资料及相关资料。
退休之后,我于2005年重返河套,参与河套文化研究工作
,更加深了对河套历史文化的系统的认识。
2011年,我怀着向中国共产党九十诞辰献礼的心愿,
编辑了一部反映河套地下革命斗争的回忆录专辑,与自治
区党史办联系,得到自治区党史办副主任贾志义同志的支
持与合作,此书以我为王森整理的回忆录篇名《河套风云
》为书名,2011年6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在我为此书撰写
的前言中,将中共河套地下斗争历史分为五个阶段,觉得
对这段历史的脉络把握得更为清晰了。
也是通过编辑这部革命回忆录,我对早年在河套从事
过革命活动的一些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立体的了解和
认识。此后便考虑换一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对所熟
悉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整合、辨析,并进一步考证、求
实,以接近文学的手法,写一部较为翔实、系统、确切地
反映河套地区革命斗争历史及相关政治历史的专著。以此
红色文化篇章,展示和弘扬巴彦淖尔的红色文化资源,传
承河套文化的红色基因。于是在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和巴彦淖尔市文联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经过2016年一年
的努力,写出了初稿,仍定名为《河套风云》。但其内容
,不再只是书写中共河套地下革命斗争,而是又有了扩展
和延伸,从中国的现代史跨越到当代史。
这部书稿,记述了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20世纪20年
代到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初,近三十年中
发生在河套及乌拉特地区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介绍了这
期间活动在河套及乌拉特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也展现了
这一时期河套及乌拉特地区的社会风貌。
全书分十章,前六章写中共河套地下革命斗争,显然
是全书的重心。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记述了冯玉祥五原誓
师和傅作义绥西抗战。这两件事,都是河套近代史上声震
遐迩的大事。这两件事,不仅有着中共的影响,也是有共
产党人和河套民众参与其中的大事。第九章“民族英杰”
,写的是乌拉特草原上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在家乡
的革命斗争历史上和抗日战争史上各有千秋,具有不可或
缺的地位。第十章“捍卫和平”,写的是1949年“九·一
九”绥远和平解放后,党、政、军和人民群众为捍卫和平
解放应有的成果,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居乐
业的环境,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的三年多时间激烈的艰苦
卓绝的斗争。
说此书为纪实文学作品,因为它
目录
第一章 荒原火种
民国初期的河套
最早投身革命的河套青年刘进仁
中共临河支部的建立
争夺教育权的斗争
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
李春秀同志壮烈牺牲
声震绥西的学生运动
结语
第二章 星火燎原
中共临河特支的成立
如此峰回路转
从“合作社”到“穷人会
中共临河县委的诞生
祥泰裕起义
斗争正未有穷期
大顺城惨案
结语
第三章 光耀绥西
建立在扒子补隆的垦区特支
战斗在“东北垦区”的共产党人
一支抗日武装的诞生
建立在陕坝的绥西工委
结语
第四章 风云激荡
中共河套特委
中共五原县委建立前后
中共安北县委建立前后
抗战时期的临河民教馆和临河一校
河套,1939年的风云变幻
河套1940——笼罩白色恐怖的一年
惊心动魄的转移
革命烈士郭北宸
结语
第五章 中滩风雨
于占彪三下中滩
建立和活动在中滩的“窦支队
窦文林重返中滩及其后
中滩地区中共地下组织活动始末
结语
第六章 特别记述
河套抗战时的“特别党员
一个女共产党员的曲折经历
再说共产党员刘进仁
结语
附: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第七章 五原誓师
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五原誓师
五原誓师通电宣言
国民联军在五原
结语
第八章 绥西抗战
傅作义将军驻兵河套
奔袭包头
会战绥西
收复五原
奋勇抗日的河套民众
乌镇之殇
结语
第九章 民族英杰
“红党”创始人恩克巴雅尔
抗日女司令奇俊峰
结语
第十章 捍卫和平
绥远和平解放
工作团进驻绥西
临河险情
安北事件
米仓血案
后套土匪何以多
从特务麇集到匪特合流
绥西剿匪
肃特镇反
结语
后记
精彩页
民国初年,整个绥远地域归山西省管辖,河套属山西边地。其时,民国政府对这里的统治力量还很薄弱,河套大多数地方呈无政府状态,是大地主和蒙古王公贵族作威作福的领地,也是外国传教士的“自由王国”。还有一些土匪部队乘虚而人,各霸一方,横行乡里。
在这片政治混乱的土地上,阶级矛盾一触即发,民族矛盾日显尖锐。
追溯历史,清朝对塞北部分区域实行蒙汉分治,河套地区为蒙古王公管辖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今杭锦旗)领地;1648年,阴山南北部分草原划定为乌拉特三公旗封地。居住河套地区的汉族则归萨拉齐厅管辖。1903年,清政府在大佘太设五原厅,后移治于隆兴长,管理居住在乌拉特三公旗、达拉特旗和杭锦旗境内的汉族人。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1912年撤销了清朝的五原抚民厅,改置五原县,辖后套全境。1914年,绥远由山西省划出,设置绥远特别行政区。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始设为绥远省。后套属绥西地区。
以上是从清朝到民国年间河套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从经济发展和民生状况看,从1886年到1918年,河套早年开发者王同春等利用三十多年时间,在后套挖通了八大干渠,同时采取各种手段拉拢蒙旗王公和召庙喇嘛,租赁或换取到蒙古人的大片牧场,依靠黄河水利垦荒种地,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其间,1891年到1901年,晋、陕、冀等省两次遭受严重旱灾,多地赤野千里,颗粒无收,迫使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逃荒求生。一时间,晋、陕、冀等地荒野、道路上,随处可见饥寒交迫中悲惨呼号的灾民。此时正是王同春家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多处牛犋(庄园)囤积着大量粮食。工于心计的王同春这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粮施赈。于是由一个姓洪的门客负责,在县城南的四大股庙架起百余口大铁锅,办起数十个粥厂,一日两顿,供灾民就食。消息传开,四处来后套求生者如水之赴壑。有史料记载,1892年聚集在隆兴长一带的灾民达四五万人。王同春赈灾用粮三万余石(一石约一百五十千克)。1901年,王同春再次开仓赈灾。但王同春赈灾自有他的算计。待来年春暖解冻时,王同春便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去给他挖大渠或做别的营生。还有的灾民受雇去给王同春种地或租种王同春的土地。王同春由此得到了大批廉价劳动力,作为他发家致富的重要资本。而灾民们却没有摆脱受苦受难的命运。一首民谣这样表述穷人们的苦难情景:“提起光绪十八年,怎不叫人泪涟涟。遍地遭灾成年馑,饿死黎民上万千。都说后套收穷人,隆兴长那里能吃饱饭。扶老携幼进后套,想要逃生出了关。风雪天气肚子饿,四大股庙把身安。王同春又叫瞎进财,支起大锅放了饭。放饭是放饭,男女老少挖大干(干渠)。老汉病死渠背上,老婆围着帐篷转。后生有病不停工,闺女去给当丫鬟。后悔不该来后套,没有天灾有人患。”这个“人患”就是地主老财对穷苦人的剥削和压迫。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贫富差距的突显,河套这片原本被地主老财们视为他们乐园宝地的土地上,阶级矛盾日益加剧。而外国反动势力的侵入,又让这片土地卷人了民族矛盾的旋涡之中。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4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明确规定列强有在中国进行宗教活动的特权。此后,大批外国传教士进人中国。河套地区原被划为法国的传教区域。后来法国将这一地区转让给了荷兰和比利时。自1875年起,比利时天主教开始在河套西部的三盛公(今磴口县城)传教,后在三盛公建主教府,传教范围不断扩大。到十九世纪末,后套各地建起教堂十九座。一些外国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侵略和间谍活动;同时借助帝国主义的特权,在中国土地上霸占田产。
史料记载,从1875年到1900年,二十五年问,天主教会在后套地区租用土地达三千三百多公顷,实际数目远不止这些。传教士们俨然以殖民者自居,恐吓地方官员,干涉行政,包揽词讼,收罗并利用“教民”压迫群众。1901年,中国大地上爆发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与美、英、法、德、荷、比等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传教士们的气焰越加嚣张,盘踞在三盛公的传教势力成立了教会保安队,更加肆无忌惮地强占土地、掠夺民财、催逼赔款,甚至残害人命,为所欲为。他们妄图在河套建立一个由他们控制的“小独立王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领土上的侵略罪恶行径,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了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的深深的思索和激烈的反对。中国共产党在后套地方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刘进仁就是从反天主教教会斗争开始走向革命道路的;中共最早在后套发动和领导的革命斗争,也是针对天主教反动教会的斗争。
这里,从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动的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开始,揭开河套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斗争的崭新的一页,以此延续、扩展,书写出了多姿多彩的壮丽篇章。
P3-5
导语
这部《河套风云》,是一部书写河套及乌拉特革命斗争历史及相关政治历史的专著,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本书是一部较为翔实、系统、确切地反映河套地区革命斗争历史及相关政治历史的专著。以此红色文化篇章,展示和弘扬巴彦淖尔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河套文化的红色基因。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反映河套地区阶段性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属于河套历史系列散文。本书共十章,全面、准确、客观地记录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书中着重讲述了党的地下斗争、五原誓师、绥西抗战、剿匪肃特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对此阶段河套地区社会生活状况、人们的精神风貌、所发生的历史重大事件均有记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以严肃的态度面对历史,在多方面走访及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考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地记述历史事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