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周瘦鹃先生于文学创作、翻译、编辑之外,精于园艺。其寄情花草盆景,赤诚痴心,积数十年之功栽植培育,于苏州悉心经营紫兰小筑。园艺之外,更写了大量园事花草等小品,文笔圆熟,有识有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瘦鹃陆续编订出版《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花前新记》、《行云集》、《花弄影集》等小品文集,今由王稼句先生整理,萃为一编,以《花花草草》名之。 《花花草草》为名家名作精选系列第三种,第一种为周作人著、钟叔河选编《知堂谈吃》(增订本),第二种为陈从周著、陈馨选编《园林清话》。此系列本年还将推出邓云乡《云乡话食》等。 目录 整理前言/王稼句 花前琐记 前言 闲话刺绣 好女儿花 送寒衣 上元灯话 再话上元灯 反闲篇 老少年 岁朝清供 闹岁人家别样春 千家笑语漏迟迟 岁寒二友 橘的天下 得水能仙天与奇 石湖 梦 “梁祝”本事考 “梁祝”的家具 苏州的宝树 花光一片紫云堆 插花 再谈插花 不依时节乱开花 闻木犀香 养金鱼 再谈养金鱼 展览会 准备工作 一年无事为花忙 花木之癖 劳者自歌 姑苏城外寒山寺 壮士千秋不死 记义士梅 为唐伯虎诉冤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一盏清泉养水仙 问梅花消息 花花草草 前记 第一辑 迎春花 梅花时节 邓尉梅花锦作堆 百花生日 桃花琐话 山茶花开春未归 山茶续话 国色天香说牡丹 绰约婪尾春 蔷薇开殿春风 杜鹃花发映山红 凌霄百尺英 蕊珠如火一时开 谈谈莲花 枇杷树树香 夏果摘杨梅 年来处处食西瓜 闲话荔枝 秋菊有佳色 仲秋的花与果 枸杞 蓼花和木芙蓉花 第二辑 新西湖 无锡印象 匕方山 双塔 卖花声 花雨缤纷春去了 清明时节 端午景 花竹幽窗午梦长 檀香扇 鸭话 洞庭碧螺春 顾绣与苏绣 花前续记 杏花春雨江南 一瓣心香拜鲁迅 长眠西湖的章太炎 易开易谢的樱花 健康第一 梅君歌舞倾天下 一生低首紫罗兰 阖第光临看杂技 珠联璧合走钢丝 姊妹花枝 采薪 看了《黑孩子》 清芬六出水栀子 文人爱猫 静安八景 茉莉开时香满枝 平民的天使 荷花的生日 神话《水晶宫》 殡舍作动物园 一枝珍重见昙花 寄畅园剪影 紫薇长放半年花 轻红擘荔枝 记吝人 明末遗恨《碧血花》 吾家的灵芝 白话的情词 杨贵妃吃荔枝 《红楼》琐话 关于花的恋爱故事 用直之行 日本的花道 田间诗人陆龟蒙 花木的神话 寒云忆语 杨彭年所制的花盆 无言 花前新记 灯话 邓尉探梅 萼绿华 我为什么爱梅花 茶话 山茶花 关于汉明妃 但有一枝堪比玉 神仙庙前看花去 乞巧望双星 闲话《十五贯》 蔗浆玉碗冰泠泠 和台风搏斗的一夜 枣 谈虎 咖啡琐话 探梅记 百花齐放中的一朵好花 回首当年话昆剧 “云、飞”二三事 霜叶红于二月花 闲话《礼拜六》 秋菊有佳色 菊展 我爱菊花 日本来的客 送灶 歌颂诗人白乐天 上甘岭下战士强 不断连环宝带桥 七甏八盖 盆栽盆景一席谈 有朋自远方来 上海大厦剪影 把我的花和瓜种到苏联去 石公山畔此勾留 夏天的瓶供 热话 清凉味 农村小景放牧图 附录 省会侧记 行云集 新西湖 秋栖霞 万古飞不去的燕子 江上三山记 绿杨城郭新扬州 听雨听风人雁山 欲写龙湫难下笔 雁荡奇峰怪石多 南湖的颂歌 双洞江南第一奇 浔阳江畔 举目南溟万象新 放棹七里泷 雪窦山之春 绿水青山两相映带的富春江 约略说黄山 杨梅时节到西山 避暑莫干山 姑苏台畔秋光好 附录:读瘦鹃老友南游诸 作奉赠二绝句/钱小山 花弄影集 前言 湖山胜处看梅花 无锡新印象 石公山畔此勾留 羊城屐印 静安八景 殡舍变了动物园 灯话 苏州盆景一席谈 农家乐 南通盆景正翻新 恰夏果杨梅万紫稠 柿叶满庭红颗秋 最是橙黄橘绿时 浆甜蔗节调 迎新清供 仙卉发琼英 三春花木事 迎春花好好迎春 西府海棠 含笑看“含笑” 金花银蕊鹭鸶藤 夹竹桃 栀子花开白如银 红英动日华 五色缤纷大丽花 仙客来 殿春芍药花 芭蕉开绿扇 扬芬吐馥白兰花 后记 香草香花遍地香 崖林红破美人蕉 木槿与槿篱 初放玉簪花 合欢花放合家欢 蜀葵花开一丈红 莲花世界 玉立竹森森 秋兰风送一堂香 丹桂飘香时节 卓为霜中英 莫道花开不入时 能把柔枝独拒霜 乌桕犹争夕照红 晓霜枫叶丹 芦花白雪飞 鸟不宿 装点严冬一品红 岁寒独秀蜡梅花 天竹红鲜伴蜡梅 后记
序言 周瘦鹃先生,名祖福,字国贤,祖籍安徽歙县,一八 九五年生于上海。因祖母是苏州人,祖父置周氏坟茔于苏 州近郊横山之麓,故其早年就以吴县为籍里,一九一二年 在上海《妇女时报》第六号发表《绿蘼芜馆诗话》时,即 署“吴门周国贤瘦鹃辑”。 周瘦鹃父亲是上海招商局江宽轮上的账房,其幼年家 境尚属小康,但自六岁失怙后,断了经济来源,顿入贫困 ,全赖母亲十指针黹艰难度日。他由私塾而小学、中学, 因成绩优秀,学费均得减免。十八岁毕业于民立中学,留 校任教,未久辞职,开始职业笔墨生涯。他在中学时代就 开始写作和翻译,至今发现最早的译作是一九一一年第三 期《小说月报》上的《百合魔》,最早的小说是一九一一 年《妇女时报》创刊号上的《落花怨》,他自己则认为一 九一一年十一月至翌年二月在《小说月报》连载的八幕改 良新剧《爱之花》,才是文学事业的开始。一九一四年王 钝根创办《礼拜六》后,他即成为这个周刊的台柱,后又 被聘为《新申报》、《新闻报·快活林》、《申报·自由 谈》特约撰述。自一九二○年起,他先后主编《申报·自 由谈》、《礼拜六》、《游戏世界》、《半月》、《紫兰 花片》、《上海画报》、《紫葡萄画报》、《良友》、《 紫罗兰》、《新家庭》、《申报·春秋》、《乐观》等。 在民国年间,他是海上文坛风云人物,集创作、翻译、编 辑于一身,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星期 天也不得休息。他在《噫之尾声》中说:“吾们这笔耕墨 耨的生活,委实和苦力人没有甚么分别,不过他们是自食 其力,吾们是自食其心罢咧。”故他自称是“文字劳工” 。由于他的勤奋,不但著译累累,所编报刊也深入人心, 在社会上有很大号召力。一九二○年代后期,周瘦鹃对花 木栽培产生兴趣,以至一发不可收。一九三一年买宅苏州 王长河头,翌年移家苏州,每周去上海一两天处理编务, 其馀时间都沉浸在花木丛中,制作盆栽、盆景,不但在上 海中西莳花会展出评比年会上屡屡获奖,与朱樨园等在苏 州结含英社,作专门的研究,还一度在上海王家厍静安寺 路口创设香雪园,展销自己的盆栽、盆景作品。一九三六 年,与鲁迅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 与言论自由宣言》,表明抗日救国的立场。一九五○年代 ,周瘦鹃受到礼遇,先后出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 苏州市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市政建设规划 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高车驷马,门庭若市。他除参加社会活动外,将时间和精 力主要放在盆栽、盆景的研究和制作上,参加各地的展览 和研讨,被公认为这方面的专家,还拍摄了彩色纪录片《 盆景》。他原本以为可以在花光树影中安度晚年,想不到 “文革”发动的第三年,急风暴雨席卷了宁静安逸的家园 ,他万念俱灰,唯有一死了之,遂于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二 日深夜投身园中水井,时年七十四岁。 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周瘦鹃与陈景韩、包天笑并驾齐 驱,以翻译名家短篇小说著名,且注意“弱小民族”的作 品,译文雅俗共赏。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译作有四百十 八种之多。其中以一九一七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欧美 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最有影响,收十四国四十六人的四十 九篇小说,同年受到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褒奖,鲁迅、 周作人兄弟在合拟的评语中认为,其“用心颇为恳挚,不 仅志在娱悦俗人之耳目,足为近来译事之光”;“当此淫 佚文字充塞坊肆时,得此一书,俾读者知所谓哀情惨情之 外,尚有更纯洁之作,则固亦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矣 ”。(《教育公报》1917年第15期)就在这部书中,高尔 基的《大义》(《意大利故事》中的第十一个故事)第一 次介绍给中国读者。此外,他出版的译著,还有《世界名 家短篇小说全集》、《福尔摩斯别传》,与人合译《欧美 名家侦探小说大观》、《福尔摩斯新探案全集》、《亚森 罗苹案全集》等。 在通俗小说创作上,周瘦鹃与徐枕亚、李涵秋、包天 笑、张恨水并称“五虎将”。他的言情小说在读者中有广 泛影响,被称为“哀情巨子”。他在《说觚》中自述:“ 小说之足以动人,世之人咸公认之矣。予生而多感,好为 哀情小说,笔到泪随,凄入心脾,以是每造孽于无形之中 ,今虽欲忏之,已苦不及矣。”他在《礼拜六》上发表哀 情小说最多,如《此恨绵绵无绝期》、《画里真真》、《 行将再见》等。陈小蝶在《午夜鹃声》附记中说:“瘦鹃 多情人也,平生所为文,言情之作居什九,然多哀艳不可 卒读。”并赠诗云:“弥天际地只情字,如此钟情世所稀 。我怪周郎一枝笔,如何只会写相思。”哀情而外,他也 写了不少以爱国主义、家庭伦理、社会问题为主旨的小说 ,当然这主旨是相对而言的,更多往往是各种因素杂糅一 起,我们可从他的代表作《亡国奴之日记》、《留声机片 》、《十年守寡》、《南京之围》、《祖国之徽》、《对 邻的小楼》、《新秋海棠》中聊窥一斑。对于周瘦鹃小说 的研究,至今仍有可以开掘的广阔空间。 周瘦鹃散文小品写作,持续时间最久,将近半个世纪 ,可分前后两期。前期自民国初年至一九四○年代后期, 所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散见于《妇女时报》、《东方 杂志》、《女子世界》、《中华小说界》、《小日报》、 《小说月报》、《新闻报》、《申报》、《礼拜六》、《 游戏世界》、《半月》、《紫兰花片》、《星期》、《长 青》、《快活》、《社会之花》、《紫罗兰》、《上海画 报》、《晶报》、《良友》、《旅行杂志》、《新家庭》 、《珊瑚》、《橄榄》、《永安月刊》、《乐观》、《海 报》、《立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为数甚巨,据不完全 统计,在《新闻报·快活林》上有一百二十三篇,在《上 海画报》上有二百零九篇。需要说明的是,上海中华图书 集成公司出版的《世界秘史》,属名人轶事趣闻专集;上 海大东书局出版的《紫罗兰集》和《紫罗兰外集》,属小 说杂文合集,他的绝大部分散篇未曾结集。后期是一九五 ○年代中期至一九六○年代中期,他写了不少谈花木、风 俗、名物、胜迹的篇什,以及去江、浙、皖、赣、粤等地 的游记,又改写旧作,自订文集,先后有六册问世,它们 是《花前琐记》,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六月初 版,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二月新一版;《花花草 草》,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五六年九月初版;《花前续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初版;《花前新记 》,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一月初版;《行云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初版;《花弄影集》, 香港上海书局一九六四年三月初版。有研究者认为,他的 散文小品成就远高于小说,其中尤以花木小品、山水游记 、民俗掌故为“三绝”,这是就他后期写作而言的。这些 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笔清丽,行文晓畅,娓娓 道来,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这本《花花草草》,收入周瘦鹃先生亲自编订的《花 前琐记》等六本小品文集,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他晚年文章 的全貌。今年正值先生含冤弃世五十周年,作为晚生后学 ,就以此来纪念这位乡前辈。 王稼句 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导语 周瘦鹃赤诚痴心付花草,其关涉花草等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字,圆熟精雅,有识有趣。他说:“我是一个花迷,对于万紫千红,几乎无所不爱,而尤其热爱的,春天是紫罗兰,夏天是莲,秋天是菊,冬天是梅。” 周瘦鹃五六十年代自编的花草小品文集,原汁原味地再现其晚年文章的全貌。本书以出版时间为序,收录了《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花前新记》、《行云集》、《花弄影集》六种周瘦鹃自编小品文集。有研究者认为,周瘦鹃的散文小品成就远高于小说,其中尤以花木小品、山水游记、民俗掌故为“三绝”。这些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笔清丽,行文晓畅,娓娓道来,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后记 一九八一年,金陵书画社出版了周瘦鹃先生的两个选 本,《花木丛中》和《苏州游踪》,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 响,这位前辈的文字总算又与世人见面了。当时我在《读 书》杂志写了一篇《清秀古雅的盆梅》,多少反映了自己 喜悦的心情。但这两本书的编者,对原文擅自作了改动, 如“先生”均改“同志”,农家少女挑着杨梅回家去时, 那“柔腰款摆”,也不见了,等等。不管编者出于什么想 法,这样做总是让我不满意的。或许周瘦鹃的旧作已不容 易找了,这两个选本也就成了后来选家们的依凭,包括范 伯群先生编选的《周瘦鹃文集》,真是以讹传讹,贻误后 人了。因此,此次中华书局刊行《花花草草》,重印周瘦 鹃自编的六册小品文集,我就尽量按初版核校,尽量反映 出它的本来面貌来。 所谓“尽量”,这是有客观原因的。周瘦鹃这六册小 品文集,出版于一九五○年代中期至一九六○代中期,当 时简化字方案正在实施之中,印刷排版铅字还在繁简字混 用阶段;“他”、“她”、“它”,“的”、“得”、“ 地”,“那”、“哪”的用法还没有严格规范,故出版物 中的文字表现带有随意性。整理古籍,规范已逐渐形成; 至于整理近现代印本,规范似还尚未一统,公婆说的都有 理。这个课题,应该好好去研究。在我想来,一个时代有 一个时代的语言文字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个特点,也就忽 略了这个时代的记忆,若然全都一统到如今的语言规范化 程度,什么时候的东西也就弄不清了。保持原始面貌是最 好的选择,如《鲁迅全集》,但如今规定的图书质量检查 制度又不允许,不能人人都是鲁迅。那或许就需要有两种 印本,一种供研究,一种供普及。这本《花花草草》自然 属于普及的,因此在代词、助词的使用上,作了规范化处 理,以免小学生写信来纠错。凡作者语言习惯,包括具有 时代特色的用词,均予保留,如“甚么”不改“什么”, “发见”不改“发现”等,一仍其旧。当然核校引文是题 中之义,责任编辑胡正娟君费力最多,这是需要感谢的。 至于词的标点,则按唐圭璋《全宋词》例,并参考吴藕汀 、吴小汀《词调名辞典》。 周瘦鹃六册小品文集,并非他晚年所作的全部,还有 散落在《雨花》、《新闻日报》、《文汇报》、香港《文 汇报》等报刊上的零篇,但这六册是他亲自编订,自有阶 段性汇总的意义,故此一编,就为读者提供了周瘦鹃晚年 的完整文本。我在前言里已说,他的集外散文小品是海量 的,以后若得机缘,再来编集外文,可将他散落的晚年文 字一并收入。 王稼句谨识 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于苏州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一个花迷,对于万紫千红,几乎无所不爱, 而尤其热爱的,春天是紫罗兰,夏天是莲,秋天是菊 ,冬天是梅。 ——周瘦鹃 有研究者认为,他的散文小品成就远高于小说, 其中尤以花木小品、山水游记、民俗掌故为“三绝” ,这是就他后期写作而言的。这些文章,知识性和趣 味性兼具,文笔清丽,行文晓畅,娓娓道来,具有相 当的可读性。这本《花花草草》,收入周瘦鹃先生亲 自编订的《花前琐记》等六本小品文集,原汁原味地 反映了他晚年文章的全貌。 ——王稼句
精彩页 插花 好花生在树上,只可远赏,而供之案头,便可近玩;于是我们就从树上摘了下来,插在瓶子里,以作案头清供,虽只二三天的时间,也尽够作眼皮儿供养了。说起瓶子,正如今人所谓丰富多彩,各各不同,质地有瓷、铜、玉、石、砖、陶之分,式样有方圆、大小、高矮之别。这还不过是大纲而已;若论细则,那非写一部专书不可。单以瓷瓶而论,就有甚么官窑、哥窑、柴窑、钧窑、郎窑、定窑等等名目,式样之五花八门,更不用说;铜器又有甚么觚、尊、罍、觯等等名目,就是依着它们的式样而定名的。其他玉、石、砖、陶用处较少,也可偶而一用,比较起来还是用陶质的坛或韩瓶等等插花最为相宜,坛口大,可插多枝或多种的花,如果是三五枝花,那么用小口的韩瓶就得了。安吉名画家吴昌硕先生每画折枝花,喜画陶坛和韩瓶,瞧上去自觉古雅。 插花虽小道,而对于器具却不可随便乱用,明代袁中郎的《瓶史》中曾说:“养花瓶亦须精良,譬如玉环飞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贺李,不可请之酒食店中。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瓶,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窑,细媚滋润,皆花神之精舍也。”据他的看法,大概插花还是以铜瓶为上,所以有“青翠入骨,砂斑垤起”之说,而瓷瓶次之,即使是名窑,也不得不屈居其下;但我以为也不可一概而论,譬如粗枝大叶的花,分量较重,插在瓷瓶中易于翻倒,自以铜瓶为妥善。记得去秋苏州怡园开幕时,我举行盆栽瓶供个人展览会,曾用一个古铜瓶插一枝悬崖的枇杷花,枝干很粗,主体一枝,另一枝斜下作悬崖形,而叶子十多片,每片好似小儿的手掌般大,倘用瓷瓶或陶瓶来插,定然不胜负担,因此不得不借重铜瓶了。今年元宵节,我从梅丘的一株铁骨红梅树上,折了一枝粗干下来,也插在一个古铜瓶中,不但是觉得举重若轻,而且色彩也很调和,红艳艳的梅花,衬托着黑黝黝的瓶身,自有相得益彰之妙。这一夜供在爱莲堂中,与灯光月色相映,真的赏心悦目,美不可言。 铜瓶蓄水插花,可免严冬冻裂之弊,据说出土的古铜瓶,因年深月久的受了土气,插花更好,花光鲜艳,如在枝头一样,并且开得快而谢得慢,延长了寿命;结果子的花枝,还能在瓶里结出果子来,可是我没有亲见,不敢轻信。瓷瓶插花,自比铜瓶漂亮,但是严冬容易冰碎,未免美中不足,必须特制锡胆,或则利用竹管,更是惠而不费,否则在水中放些硫磺,也可免冻。 插花不可太多,以三枝或五枝最为得当,并且不可太齐,应当有高有低,也应当有疏有密。瓶口小的,自是容易插好,要是瓶口太大,那么李笠翁《闲情偶寄》中发明“撒”之一物,说是以坚木为之,大小其形,不拘一格,其中或扁或方,或为三角,但须圆形其外,以便合瓶。我以为此法还是太费;不如剪一根树枝,横拴在瓶口以内,或多用一根,作十字形,那么插了花可以稳定,不会动摇了。 P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