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不自制的可能性问题是西方伦理理论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其难点在于能否对人类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恰当的判断与说明。承认不自制的可能性就意味着承认理性能力在实际的人类生活中作用有限,而一种以理性为根基的伦理生活的可能性也将因此遭到质疑。陈玮著的《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主要考察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第七卷第三章对这个问题所做的讨论,旨在说明即使在今天,即使经验科学研究和伦理理论创新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亚里士多德当初对人类欲望所提出的独特理解,依然能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探究不自制问题、反思人类道德的基础以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目录 导论 不自制akpaoia问题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古代哲学视野下的“不自制”问题 第二节 从“不自制”到“意志软弱”:问题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解释方案 1.苏格拉底:无人自愿作恶 2.亚里士多德:确实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不自制 3.黑尔的“评价性判断 4.戴维森:“深思熟虑的理由 5.戴维森之后的争论与发展 第四节 本书的论证思路 第一章 知识、行动与实践三段论:不自制何以可能 第一节 NE7.3 :不自制何以可能 第二节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三段论 第三节 “中项”与“品格”:对传统解释的捍卫与修正 第四节 对幸福的欲望:新方案的提出 第二章 自制如何可能 第一节 传统解读视野下的“自制 第二节 一种可能的解释方案:自制与对于幸福的欲望 1.亚里士多德对自制的说明 2.特殊欲望不等于二阶欲望 3.特殊欲望如何战胜其他的竞争性欲望 4.承诺与自制 第三章 欲望的本质:《论灵魂》 第一节 感觉作为欲望的来源 第二节 感觉是否必然引起一个相应的欲望 第三节 欲望的三种形式及其统一 第四节 欲望作为行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欲望、自愿与不自制 第一节 人类行动的始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自愿”概念 1.人在何种意义上构成行动的始点 2.“自愿”与“不自愿”的概念 第二节 自愿与欲望:《欧德谟伦理学》第二卷 1.合乎原初欲望并不意味着自愿 2.自愿与想望 3.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认为自愿不诉诸欲望 第五章 欲望、功能与亚里士多德的“善”概念 第一节 两种行为阐释模型以及善概念的理论背景 1.两种行动阐释模型 2.善概念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被渴望的善:作为目的 1.作为目标的善及其层级性 2.属人的善 3.作为最高善的幸福 第三节 被显现的善:作为功能 1.功能论证 2.功能论证的两个前提以及可能招致的批评 3.为亚里士多德的“功能”概念所作的辩护 4.“生产”与“高贵”:亚里士多德对“功能”概念的发展 第六章 作为特殊欲望的“想望 第一节 如何理解“想望 1.“想望”概念本身的困难以及可能产生的误解 2.恰当地理解“想望”:以灵魂统一性作为前提 3.想望概念的内涵 第二节 想望作为以幸福为目标的特殊欲望 1.二阶欲望与实践性承诺 2.“实践性承诺”可能遭遇的困境与“想望”概念的优势 结语 为什么今天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欲望概念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