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孙国东著的《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试图在专业法哲学、政策法哲学和批判法哲学等法哲学知识形态之外,建构“公共法哲学”的知识形态,并阐发一种“作为转型法哲学的公共法哲学”理论模式。这种法哲学知识形态,以中国现代法律秩序的建构为根本理论关怀,主张以“转型法哲学”的理论模式承载“公共法哲学”的思想立场。为促进中国现代转型之政治理想(价值理想)与结构化情境(实践约束条件)之间的“反思性平衡”,本书采用“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历史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取径,对“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上篇)、转型中国的法治(中篇)与转型中国的正义(下篇),进行了介入性的学理分析或实体性的理论建构。 作者简介 孙国东,法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院长助理、院价值建构研究项目主任及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15-2016)。主要学术兴趣:法哲学、社会政治理论、法社会学、法律文化及近世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目前,除从事思想史研究外,主要致力于阐发一种“作为转型法哲学的公共法哲学”理论模式,并进行“转型法哲学”的介入性学理分析和实体性理论建构。著有《合法律性与合道德性之间:哈贝马斯商谈合法化理论研究》,另出版编著、译著和合著多部。 目录 代序:迈向作为“转型法哲学”的“公共法哲学” 导言:公共法哲学与法哲学的“公共转向” 跋:关于“公共法哲学”的虚拟对话 致谢 推荐者说 上篇 从“邓正来问题”到“转型法哲学” 第一章 “知识—法学”取径的社会—历史限度——以福柯话语理论为参照 第二章 现代转型与文化认同的重建——“邓正来问题”出场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章 “转型法哲学”——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 中篇 功能主义法治观与法治的“中国结” 第四章 功能主义法治观——基于法治中国政治理想与实践约束条件的探析 第五章 城市化背景下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差序格局与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下篇 正义的中国情境与情境化的正义观 第六章 从“反正义的公平”到“底线正义”——基于转型中国一种典型社会正义观念的政治哲学分析 第七章 关联性正义——基于转型中国正义问题之整体性的政治哲学分析 第八章 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正当法则
导语 《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不仅分析了法哲学的理论问题,同时还分析了中国情境。作者孙国东试图调和诸种正义观之争,给出一种近乎第三条道路的正义观。其中最有新意的是提出了“关联性正义”的概念,强调了理论和实践、原则和情境之间所需的协调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