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血红的白桦林(2林海雪原战倭酋)》为“铁血少年系列”之一,由易生著。 红军游击队刚刚打开局面又连遭挫折,总队长、副总队长和政委先后在汉奸地主武装的偷袭中牺牲,部队存亡绝续之际,孟学霍及时在海龙找到前去指导工作的特派员。 大举进犯根据地的伪军在三星砬子和柳叶沟,被特派员指挥的游击队打得大败,日军发起的第三次对根据地的进犯也遭惨败,连战连败的日酋北条在败逃路上因精神崩溃而自杀。 红石顶子虽然被敌人烧成了一片废墟,但根据地军民却并没有被日寇的凶残吓倒,失去亲人的少年们化悲痛为斗志,聚集在抗日的旗帜下,勇敢地迎向更艰苦、残酷的战斗。 目录 第一章 大雪满弓刀 第二章 奔袭棒槌沟 第三章 激战红枪会 第四章 风云突变 第五章 磐东遇袭 第六章 重整旗鼓 第七章 狂飙再起 第八章 军威日盛 第九章 兵临军马镇 第十章 再战北条
导语 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的抗日战争,为全世界人民最终战胜国际法西斯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反侵略恢宏史诗。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是这部史诗中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在长达14年残酷漫长的岁月里,总人数最多时也不过三万多人的东北抗日联军,创造了毙伤日伪军十多万人的辉煌战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牵制了数十万日军精锐不能南下入关,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苏联战场和太平洋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场抗日战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坚持在林海雪原中奋战14年的东北抗日联军,就是那个苦难年代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光荣代表,他们中还有一支全都由十几岁少年组成的铁血劲旅。这些少年英雄年龄大的十八九岁,年龄小的仅有十三四岁,但他们却勇冠三军,所向披靡,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用热血和忠诚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不朽传奇。 易生著的《血红的白桦林(2林海雪原战倭酋)》以杨靖宇和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等革命先烈的战斗故事为原型,刻画一群热血少年救民于水火的青春梦想和成长历程。 精彩页 第一章 大雪满弓刀 东北的寒冬腊月,天黑得本来就早,满天锅底似的阴云又整日不散,因此才不过下午4点多钟,家家户户就都已点亮了屋里的松明。刚完成送杨特派员去海龙做向导的任务,又赶到临河镇与杨大山交换了情报后,孟学霍顶着鹅毛般纷飞的大雪,一口气未歇地赶了几十里山路,终于在这个小年夜紧赶慢赶地赶了回来。 望着远处夜色中的红石顶子,在漫天大雪中被松明灯火照得一片通亮,想到马上就能和生死与共的战友们,还有自小像亲人一样照顾自己的乡亲们欢度这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孟学霍的心里就像背后包袱中的灶糖一样甜蜜。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传说灶王爷,也就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东北人俗称过小年,因为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就都会全力以赴,准备过一个团圆年了。勤劳的人们不但会把屋里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兴高采烈地开始杀年猪、蒸饽饽、做豆包……各种美食做好后都会装在大缸里冻起来,要足够正月里吃一整月呢。 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还要祭灶神。就是在灶门口放一张小桌,摆上或丰盛或简陋的供品,人们先恭敬地祭拜一番后,再从墙上将贴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请下来,和用麦秸扎成的马、鸡、狗等祭品一起烧掉。为了祈求来年能平平安安,一边烧还要一边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祭灶神时有一样重要的东西是不能少的,那就是酥脆香甜的灶糖,也就是用大麦、黄米制成的大块糖。相传这是用来将灶王爷的嘴粘住,让他上天之后不要说这家坏话的。据说如果不将灶王爷的嘴粘住,他要是说了谁家的坏话,玉皇大帝就会怪罪这家并降下灾难作为惩罚,所以灶糖就成了祭灶神时的关键道具。 一块块大麦色的灶糖,散发着扑鼻的诱人香气,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还是小孩子们最喜爱的美食,是无数人对童年最甜蜜的记忆。那守田小时候就最爱吃灶糖了,所以孟学霍刚才在回红石顶子的路上,特意给他买了一小包。 十几天前杨特派员率游击队连战连捷,旋风般横扫了明山镇周围的降日势力,刚返回红石顶子的新驻地,准备进行短暂的休整,和乡亲们过一个胜利喜庆的春节,去义合栈与杨大山接头的孟学霍,却给他带回了一封省委转来的海龙县委的求救信。 求救信上说新组建的海龙游击队,面临磐石游击队在杨特派员到来前相同的困境,遭到周边仇视共产党武装的降日势力疯狂围攻,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切盼望省委派政治和军事能力强的干部到海龙,领导游击队的抗日斗争。 杨特派员收到信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经和县委领导商议决定,由孟总队长与李参谋长领导磐石游击队,坚决贯彻省委指示精神,继续创建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他自己则由孟学霍带路,立即启程赶往海龙,前去指导那里的抗日工作。 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心中有一百个不愿意和舍不得的孟学霍,就一个人躲在指挥部外的角落里暗暗伤心。好兄弟那守田看出了他的异样,守在他身边关心地问东问西,但他却因纪律的约束,无法向那守田说出自己心中的难过。 杨特派员是孟学霍接到游击队的,那守田和战士们都对此羡慕不已,他自己也一直为此而自豪。在没见到杨特派员之前,孟学霍就从常山队眼线侯三的口中,听说了杨特派员的英雄事迹,心中充满了对杨特派员的敬佩和好奇。杨特派员到游击队后的一连串英明决策,让孟学霍更加坚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一定会带着自己和战友们,消灭所有的汉奸卖国贼,赶走日本侵略者!可现在李参谋长却命令他为杨特派员带路去海龙。 然而军令就是军令,不管孟学霍内心怎样难以接受,在杨特派员交代完工作后,他还是立即奉命与化装成猎户的杨特派员,冒着雪急匆匆地’连夜赶往海龙。 从红石顶子到海龙一百多里路,沿途有许多投靠日寇的伪军、胡匪和地主大排队。熟悉周围林海雪原的孟学霍,带着杨特派员绕开途中林立的敌人,专挑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走。虽然一路上跋涉得很艰难,但却没有敌人的骚扰和威胁,几天后就在海龙地下党的接应下,顺利找到了危在旦夕的海龙游击队。 为了将杨特派员已到海龙游击队的消息尽快通过南满地下党报告给省委,孟学霍只在游击队临时驻地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天刚亮他就不顾劳累,匆匆踏上赶往临河镇的山路。可他没想到这次去找杨大山接头,从一开始就非常不顺。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