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麦克卢汉说:“广告,使消费者神魂颠倒。”詹姆斯·韦伯·扬说:“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今天,越来越多的创意形式,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创意的具体形状,似乎越来越难描述,但其背后的思考方式,却变化不大。 十二位资深创意人,通过对谈的形式,各自描述自己心中关于创意的形状。创意大师包益民说:“创意的价值是消费者决定的。”前奥美执行创意总监李兆光说:“创意人要走在边缘。”知名创意人熊超说:“创意其实就是一种心智游戏。”读完祝士伟著的这本《创意的形状》,也许我们可以加深对创意的认识,更加清楚地规划自己的创意之路。 作者简介 祝士伟,创意总监、撰稿人、讲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设计艺术硕士学位,研究兴趣为传播设计与媒体艺术。先后任职于李奥贝纳(LeoBurnett)、恒美(DDB)、麦肯(McCann)、华扬联众(HyLink)等国际知名4A广告公司,并担任麦肯及华扬联众创意总监。合作品牌有大众汽车、菲亚特、西门子、洲际酒店集团、联合利华、澳大利亚旅游局、优步、网易等。 荣获奖项包括纽约OneShow金铅笔奖、龙玺创意奖、Effie艾菲奖、Spikes亚洲创意奖等,作品展览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澳门设计博物馆、东京光村美术馆等。 曾长期为《艺术与设计》等杂志撰写有关设计、艺术、媒介的专栏文章与评论;出版《创意的生成》、《招贴设计》(合作)等书籍。 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DFI设计学院、东华大学设计学院开设广告与设计研究课程,并受邀在南京大学传播学院、Fleishman Hillard福莱公关、喜玛拉雅美术馆等机构开设讲座或工作坊。 目录 前言 一、包益民:谈谈设计,也谈谈别的 二、李兆光:创意人要走在边缘 三、熊超:被称为艺术家,是一种表扬 四、杨烨炘:让广告成为正义能量 五、钱骞:GO WEST的创意旅程 六、刘洁:广告教育已死? 七、张宜平:设计,在设计之外 八、乐剑峰&靳晓晓:广告的式微、再定义与趋势 九、朱俊:参赛是创意背后的推动力 十、崔青竹:在广告里完全表达自我难度太大 十一、祝士伟:像策展人一样思考 后记 导语 每个人对创意的形状,都有自己的想象与描述。包益民老师希望将创意在营业额与影响力方面发挥到极致;李兆光认为创意最终要从洞察出发,创意最大敌人其实是自我;熊超认为创意是将小灵感放大,用跨界的形式创新,直至形成大创意。。。。。。不止每个创意人对创意形状的定义不一样,甚至每个创意人在创意旅程的不同时期,对它的认识也不一样。那么,创意如果有形状,也一定是各式各样、因人而异的;如果探究创意的终极形状,也许会与美学和宗教有关。创意旅程不止,对于创意的叩问也应当不息。 请看由祝士伟著的这本《创意的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