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徐文丽,1969年生,现任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和英语教学,主要研究兴趣为英语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理论。近年发表论文十余篇,承担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日一项,2014年出版译著《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原著作者佩里·诺德曼)。 目录 前言 当卡罗尔遭遇德勒兹 第一章 卡罗尔的悖论与德勒兹的生成和事件 一 纯粹生成之悖论与身份问题 二 悖论与常识和理智 三 生成、悖论与事件 第二章 卡罗尔的“胡话/无意义”与德勒兹的意义 一 命题与意义 二 二元性与意义 三 系列与意义 四 悖论与意义 第三章 卡罗尔的难解词与德勒兹的无意义 一 难解词、悖谬元素与无意义 二 表面与深处 三 卡罗尔与阿尔托 第四章 意义和语言的发生 一 意义的发生(静态发生) 二 语言的发生(动态发生) 第五章 卡罗尔与精神分析 一 德勒兹对《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精神分析 二 关于《爱丽丝》和卡罗尔的其他精神分析 结语意义与无意义的共存 参考文献
导语 徐文丽著的《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首先尝试弥补卡罗尔在德勒兹研究中的空缺,从不同角度解析《意义的逻辑》的已有研究为基础,结合卡罗尔作品中的具体片段来解析德勒兹的哲学观点,分析探讨卡罗尔胡话文学的哲学意义和它们与德勒兹哲学思想的关系,这样我们既能充分欣赏卡罗尔作品的文学魅力,也能深入领会它们的哲学蕴涵。本书还将把德勒兹的卡罗尔研究与关于卡罗尔及其胡话文学的其他评论进行比较,也会提及其他哲学家和理论家对卡罗尔及其作品的阐释和借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明卡罗尔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的相互关联性,通过引用读者和论者对卡罗尔胡话作品的欣赏、解读和阐释来证明德勒兹意义和无意义的共生理论的正确性。本书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卡罗尔的胡话文学与德勒兹《意义的逻辑》(项目号J12WE05)。 内容推荐 徐文丽著的《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卡罗尔的胡话文学与德勒兹《意义的逻辑》”研究成果之一,它试图较为全而深入地探究德勒兹的哲学著作《意义的逻辑》与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的“胡话”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前者独到的理论视角和后者作品中深刻的哲学内涵。本书阐释了德勒兹如何以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想和概念为理论基础,借用卡罗尔的诸多悖论和“无意义”来建构他的意义理论,也探索了德勒兹如何运用后来被他摒弃和批判的精神分析方法来阐述意义的发生。《意义的逻辑》是研究者们关注较少的著作,而卡罗尔及其作品的价值在德勒兹研究中更是受到忽视,希望本书的相关研究能够弥补这个空缺。 |